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苏教版二下《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下《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1W 次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1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深厚的友谊。

苏教版二下《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就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驯鹿与小鸟之间深厚友情时,我让学生通过找出重点词语来朗读,通过过 “好一会儿、送、天天”等词语中体会出驯鹿对小鸟的热情、喜爱、关心。并引导学生从“当然可以,来吧!”这句话中体会驯鹿答应得多么爽快、干脆和热情。

在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感受驯鹿孩子与小鸟相见时的惊喜与激动时,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叫、激动、”来体会。同时还抓住小鹿说的话,加上语气词,并让学生也试着加语气词来来指导学生朗读,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感受到驯鹿认出小鸟时的惊喜、开心与激动。

这节课中,我还安排了好几处说话训练:“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让学生续编下去。不仅在这样的说话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提升。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时力求突破课文的这两个难点来进行的:一是感悟驯鹿和小鸟的“情”;二是理解“会走路的树”到底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问答,理解。综观我的全课堂,都是以问题导入,并用问题牢牢地牵住了整个课堂,同时也牵住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第1小节时,我用这两个问题导入:小鸟在树林里看到了奇怪地一幕是什么呢?小鸟为什么感到很奇怪?学习2、3小节时,用的是:小树答应小鸟了吗?你觉得小树对小鸟怎样?学习5-9小节时问同学:小鸟回来后看到了什么?它找到了“会走路的树了吗”?“会走路的树”到底是什么呢?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都是我想来导入下面的课文,让学生去读课文。其实这些问题有的小朋友在读过一遍课文后就已经能回答了,而我还在这里却作为课文研究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找答案。课堂上看似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得不到锻炼,只会是高耗低效。不仅如此,仔细研究我的问题,发现有的问题意思都一样的,而我还在课上要求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课堂已进入了专家们所说的新课程教学课堂误区之一:以问题牵引全文。我觉得我以后上课还是要多注意,尽量不要用问题来引入下文。其实有些问题完全可以换一种说话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引入下文的效果。问题上课并不是不需要,要善于设置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提问应该能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应该具有挑战性,激起学生思维风暴:或豁然开朗,或浮想联翩、或悠然心会,或怦然心动,或各抒己见,或敏于发现……从而培养它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启学生的心智。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3

读了《小学语文教师》中钱正权老师写的“语文课缺失了什么”。针对自己所讲的《会走路的树》来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这一课是否缺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呢?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是让孩子们把语文融入生活,把生活变成语文。在我们泰山庙小学语文教研提出“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训练”的重点话题,确定了语文教学的一般模式:第一课时:1。激情导入,2。准音顺文,3。明意记形,4。指导写字,5。对照反馈。第二课时:1。复习检验,2。读文解意,3。指导写字,4。对照反馈,5。巩固运用。

其实在平时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每一课课前预习都已经成了习惯,孩子们会完成以下五个内容:1。课文熟读到可以背诵;2。圈生字;3。画生词;4。生字组词写书上;5。标出自然段。这样在授新课时就可以进行很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多音字,近义词,成语,写作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识渗透与记笔记,造句,小练笔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第一课时有一个环节:“会走路的树带着小鸟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他们去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孩子们发挥想像畅所欲言,我借此引到写字训练上:“当然了,会走路的树带着小鸟来到了我们学校,他们想看你们写字呢,我们把六个生字在练习本上写两次,让会走路的 树和小鸟评价谁的字写得好”。 我用实物投影仪把孩子们的字印在了大屏幕上,然后为他们打上了小红花,并用会走路的树或小鸟的声音来赞扬他们。下课了,孩子们还在争先恐后的2交着他们认认真真写的漂漂亮亮的字。学生们积极参与,努力展示自己就是这个环节,把枯燥无味的写字变得富有人情味,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一个班51个孩子,不可能一一展示,于是那些不是很爱表现自己的绿色性格的孩子们都需要老师的关注了。

童话即孩子的生活,利用童话故事情节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快乐地识字写字也是老师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把语文融入了生活之中。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学科,在小学阶段要教给孩子们好多好多的知识,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很需要老师从点滴做起,走近,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把他们的 生活变成语文,让孩子们在自觉不自觉间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热爱语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人譬如花草,文艺就是雨露,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欲求,尤赖有精神上的欲求,才可以向上进取。”所以在平时,让孩子们动手去写,把学到的东西进行巩固复习运用,才不会忽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每天一篇日记其目的如此,第三课时环节的设置也正是基于此点,虽然续讲故事把课堂秩序搞得很乱,但是因为设立了“导演”,“演员”。以及老师所做头饰的诱惑,让孩子们都积极地去续编,续写,积极地找老师肯定过关,就足以说明这个环节是成功的!毕竟是二年级的孩子,毕竟是第一次当导演,当演员,但是他们对语文的热情不仅使我暗暗得意自己“手段”的高明了。当然一节课的时间不会给更多的孩子机会,这节课并不是作秀给大家看,接下来的便是抽时间再让孩子们表演,让他们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其中,孩子们之间相互沟通,表演时续编故事不合理而再次的修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了语文的魅力。

在第二课时中的朗读指导,我在想:固然可以用语言去引导,去诱发,可是二年级的孩子还是应该有适当的示范,如老师的范读,同学们读的比较加上老师的点评,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平时搞个美文诵读比赛,或让孩子们回家把课文大声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些形式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把语文的美带入了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

无时不语文,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孩子们热爱语文,学习语文,把语文融入生活,把生活变成语文是我讲这一课时的又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