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反思三则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反思三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9W 次

  《师说》教学反思第一篇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反思三则

我在上《师说》这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师说》中互相学习的精神,也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让他们有问题就提出来,其他同学如果有懂的,就帮忙解决,互为人师。我则抓住本课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和语句加以讲解,不全文翻译,因为此课较为浅显,学生学习起来不难。如抓住文中出现的“师”字进行讲解,本课出现的“师”字较多,但用法只有四种,还有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之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样的句子讲解。

《师说》这篇课文和前面学的同样是论说文的《劝学》相比,感情色彩较为浓厚,这也说论说文中比较特别的一篇,如何让学生理解韩愈在文中那种浓烈的情感,是此课教学中的难点。作为文中的情感,光靠教师的一张嘴巴是很难说清的,而教师说了半天,学生也未必认同,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读,从读中感悟。我让学生品味第二段中出现的虚词,把每句虚词去掉读一读,再加上虚词读一读,体会一下加上虚词和没有虚词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再把第二段开头中出现的“嗟呼”和后面出现的“呜呼”相比,读一下这两个词在感情色彩上有没有区别,这两个词的位置能不能互换。学生们都认真地读了,结果学生们发现,加上虚词后,文章的感情非常强烈,韩愈在文中有讽刺、无奈、愤激的情感,“呜呼”和“嗟呼”两词的位置不能互换,因为文章越写到后面,韩愈的感情越深沉,他对那些士大夫之族的行径感到愤怒和痛心,对他们不互相学习还要找借口感到无可奈何。“呜呼”一词读起来就有这种痛心、无奈、愤怒的感情,很显然,“呜呼”一词的感情色彩比“嗟呼”浓烈。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较少,看来,学生对如何学文言文还找不到思路,就是提问,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大多数的问题都围绕着字词句来提问。而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方面,因为强调多读,所以这一环节学生倒是有所收获,这也算是此课教学中较为成功的地方了。

  《师说》教学反思第二篇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同时, 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说》教学反思第三篇

前面有两节课疏通串讲,然后让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提问题,全班共30多个问题,我把问题归类放在维客上。在机房上课时展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作简单点拨。学生所提问题有些太简单,有的很难回答,有的表意不明,本来我想精略地提一下,然后给时间学生讨论,再把结果发布在维客网站上,结果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花得太多,后来给学生讨论思考搜索的时间太少,以至于课堂上没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好在课后大家都还做了不少补充,这个班上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热情还是不错的。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大家讨论解决,这是个不错的尝试,但是具体操作没处理好,也许应该精减一下,突出主要问题,并且要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其余问题留给学生有选择地解决。

协作学习的组织还不够严密,不能很好地组织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