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识点整理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识点整理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5W 次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识点整理

沈括《梵天寺木塔》知识点整理

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重点词解释、译文、分析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1)据:统治,割据。 (2)于:在。 (3)方:才。 (4)级:层 。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6)患:嫌,担心 (7)其:这个。

(8) 云:说。 (9) )布:铺排 (10) 故:所以。 (11) 如此:这样(12)乃:于是,就 (13) 如:像 (14) 初:从前,当初。

译文: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塔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课文分析:以上是第一层:讲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5)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16)密:暗中,秘密地

(17)使:派 (18)其:他的 (19)之:的

(20) 贻以金钗:贻(之)以金钗 相当于 以金钗贻(之)

【介词结构后置】 贻(yí):赠给 之:喻皓的妻子以:用,把 (21) 之:的。

(22)此:这,指解决塔动 (23)易:容易。(24)耳:语气词,可不译

(25)但:只。(26)讫(qì):终了,完毕。(27)实:使结实 使动用法(词类活用)

(28)钉:用钉子钉 名词用作动词(词类活用)(29)之:木板。

(30)如其言:如:遵照 其:他的,喻皓的 言:话,言论

(31)塔:塔身。(32) 遂:于是,就。

译文:实在没有办法,工匠师傅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于是就稳定了。

课文分析:以上是第二层 讲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动”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33)盖:因为。(34)弥束:紧密约束。弥:更加

(35)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36)相:相互 联:连接 如:像

(37)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38)履:走,踩踏 其:那 (39)相:相互

(40)持:支撑 (41)皆:都(4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43)其:他,指喻皓 (44)精练:精熟

译文: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课文分析:以上是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