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1W 次

  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设计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师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义?谁取的名?(老师名——学生名——诗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 猜猜谁给他取得?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赐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简单介绍张志和

2、出示诗题:读题;认识它既是词牌名,又是词名;正音,子读第三声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能读得字正腔圆的请举手,自信的小手举起来;

读后点评(清清楚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发现诗与词的区别了吗?(长短句)

 三、词中赏画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什么?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种)

学生一一说出来;一起读一遍

把这九种景物填写在这张画(指黑板)上,让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指导填写:该怎么写呢,比如这“鳜鱼”、“蓑衣”该填写在哪儿?学生说师填,(目的:把词填在合适的地方,使得板书像一幅画)

请两位学生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白纸上。

反馈,表扬(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该得到肯定)

看画面,多种形式读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春天是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张志和的词不仅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它还是有声有色的,你看见了吗?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走进这幅画,细细品读。

学生自由读,说

学生举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老师趁势说,是啊,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有绿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

现在这幅画有声有色,大家一定能诵的更好了。

(学生读得不够味)老师说到:你们的朗读是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该怎么读

老师示范配乐朗读。

把自己当成张志和,把心贴近春天,让白鹭飞得更欢,桃花开得更艳。

学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评:你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春天。

  四、走近山水,贴近山水

1、引读《渔歌子》后,张志和他留恋青山和绿水,他称自己是江波钓徒。他的哥哥为词

给他写了一首词《和答弟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采取三环叠唱的方式对读兄弟俩的词,

第一环,师引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生对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引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环,师引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环,师引读“且须还”,生对读“不须归。”

对答完毕,师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你喜钓鱼却每每不放钓饵”你钓着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张志和向往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

2、 再次引诵《渔歌子》后,他的二哥还因此特地为他在水边盖茅屋一间,从此每天一开窗就能欣赏到---生接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生接读后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