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3篇」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4K 次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一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3篇」

昨天上午听了孙靖老师的《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有很多感触。现就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首先,我觉得孙老师具有较强的剖析文本的能力,在课的伊始就直接切入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知道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的。整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因为教师时候总能以文本为抓手,通过词句的品读逐层为学生搭建理解文本的“脚手架”。

一、借助图片对比,走近文本。

图片具有具体可感的特点,本节课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图片这一非常形象的工具,通过将沙漠和绿洲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阿联酋环境的变化之大。并由感受到这种变化继而引发思考的欲望。此时,孙老师抛出了“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建设绿洲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阿联酋从沙漠变为绿洲的原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我觉得所选择的图片并不一定非要是景色,人物也是可以的,只是我们要关注人物的表情。图上的一对母女多么美丽,多么温馨,内心洋溢着多少幸福,那是因为他们的人民用自己的心血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生活在这里他们能不幸福吗?从这对母女的笑容中,我们仿佛看到整个阿联酋人民内心的幸福和自豪。

二、依托重点词句,解读文本。

在研读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时,孙老师以“找出描写阿联酋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改造沙漠环境的句子”这个问题铺设平台,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能够达到深入感悟阿联酋人民建设绿洲的壮举这一高度。在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语句时,教师还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感受到了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又在这种品析中构建了自己对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认识,产生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谓一举多得。

三、练笔说话结合,升华文本。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就在与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孙老师充分挖掘文中的可以进行说话或小练笔的“点”,引导学生随文说话、练笔。如当感受到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欣赏了阿联酋的美景图片之后,学生的心中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阿联酋人民说,或者也有许多感情想要表达。此时,孙老师出示了一个小练笔:可敬的阿联酋人民,我想对你说:“

。”正好让学生内心的复杂感情得以表达、抒发。只是,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造环境、表达对阿联酋人民的敬佩之情、感叹阿联酋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等方面来写,这样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课内的外延是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是大语文的观点。孙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布置了这样两题作业: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2.自己设计两条爱绿、护绿的标语。我觉得第2题作业可以在课上出示完标语之后,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有的老师说第1题可以在课堂上来完成,但我觉得这一题要在课堂上来完成,是很难的,估计得扎扎实实单独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这也是很正常的,虽然每节课都要求按两课时来完成,但是有的简单的课只要一节课学生就能读懂,有的则需要三节课,甚至四节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需要灵活安排。

金无足赤,玉有瑕疵。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个老师听同一节课,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下面我谈谈个人感觉到的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在小语课堂教学中,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似乎疏忽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其次,感觉开头出示的词语没有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只是起到了复习课文、巩固词语的作用,如果以此切入文本教学,是不是更能发挥其作用呢?再次,忽略了词语的品读。文中的“挖”、“填”、“埋”这些动词用得都很准确,可以引导学生品析,培养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对于“不毛之地”、“纵横交错”的理解,是否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能更形象地感知,为理解、说话降低一些高度呢?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二

周五的中午听了陈巧玲老师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沙漠中的绿洲》,让我大开眼界。

一、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自然

以一个简单的词语“沙漠”让学生们以自由想象的方式,让学生们先整体上领略沙漠作铺垫,进入今天的语文教学。打破学生们心目中固有的沙漠的形象,学习今天的新课。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陈老师让每个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点击观看迪拜的各种丰富的图片,让图片说明一切,然后结合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如“星罗棋布、鲜花遍地、绿树成荫……”。

其中在教学,陈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当上一回小花小草,通过园林工人的浇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在这时离文章的作者越来越近,也能够充分领略文章中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以教育为结尾

陈老师最后布置得作业,也别出心裁,让学生们自由撰写环保标语,也将语文教学提高到另外一个层次,开动每个学生的能力。自己输入标语,也很独特。

建议/疑问:我觉得还可以更好的利用网络平台,如:播放一段关于迪拜国家建设的小短片,可以让课堂更加地丰富。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三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陈林老师用他智慧的语言,独特的理解给我们全校语文老师做了很好的“学本语文”的示范。

一、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二、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积累是为了运用,吸纳是为了表达。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在这堂课上,陈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的写找到了一条链接通道——“沙尘暴,请走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首先从精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情动而辞发。其次,对于观察表达的一系列指导也如响鼓句句敲在学生心坎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写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