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上《桂花雨》教案

四年级上《桂花雨》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5W 次

一、导入

四年级上《桂花雨》教案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作家琦君,走进她的《桂花雨》。

2.学生朗读课题。

 二、领略“桂花香”

1.同学们,童年的幸福美好是最耐人寻味的记忆,课文一开始作

者就写到——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学生读,突出“最”。为什么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呢?(香、乐、可以做各种东西)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桂花香的句子。(板书:桂花香)

3.交流

①“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抓住“迷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花香)是呀,桂花的外表并不出色,它不去与其他花儿争艳,而是实实在在的给人香味,多朴实呀!难怪作者这么喜欢。读一读,试试能不能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读出桂花迷人的清香。

②“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浸在花香里的。”哪个字突出了香?(浸)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那香味呢?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感受得到吗?一个“浸”字,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妙!读出浸在桂花里的感觉

③“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A.桂花在什么季节开放,为什么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里呢?开了一年吗?

B.读一读第6自然段体会。

C.平日里喝的桂花泡的茶,沁人心脾;过年时品尝着桂花做得糕饼,唇齿留香.花是有季节的,但花的香气,一年四季都弥久不散,令人回味无穷。

4.第一自然段直接写“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也很好吗?为什么要写中间两句呢?(比较手法,衬托出桂花的香气味儿迷人。)

 三、感受“摇花乐”

作者喜欢桂花不仅因为桂花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还因为——(板书:摇花乐)“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一起享受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我”喜欢摇桂花,“摇花乐”,从哪些词体会到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①理解“缠”,你们平时有没有缠过大人做他们不愿让你们做的事?想想你们是怎么缠的,来读读这句(指名读)你们从中体会到坐这儿怎样的心情?(急切、迫不及待)

2.“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⑴.自由读,想一想:从哪个词最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

⑵请“使劲”读出你的快乐

⑶谁再来使劲摇一摇,乐一乐

3.“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⑴这句写出了桂花什么特点?(多、密、香)作者的快乐还表现在哪?(喊),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地喊?(欣喜若狂、蹦跳、手舞足蹈、闭着眼)分别读。

⑵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桂花的我,心里装的是满满的快乐!这段话中作者除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快乐,细心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还用了什么方式传达自己的快乐?(叹号)作者连用三个叹号,可想而知,作者当时心情多么欣喜,已不能全部用语言表达,标点符号同样可以来帮我们表达感情,让我们通过朗读体现出来,齐读。(板书:童年乐)

4.其实乐的何止“我”,还有谁?

⑴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快乐的忙碌,与全家一起拣桂花、晒桂花、收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体验收获的快乐。

⑵父亲:那是口占一绝,出字读(诗性大发的乐)

⑶指名度,读出他们对桂花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5.小结:我对桂花的喜欢在童年摇桂花的欢声笑语里,母亲喜欢桂花在她那细腻的一言一行里,父亲对桂花的爱则在他的口占一绝里,让我们再次走进第三自然段,感受一家人喜欢桂花的那份情。

6.全村的“乐”

“生活中处处有桂花,桂花的清香,桂花卤的可口,糕的香甜,桂花丰收给全村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全村人不仅沉浸在花香中,更沉浸在幸福的生活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体悟“思乡情”

1.是呀,这桂花雨香了整个宅院,香了前后十几家邻居,香了整个村子,香了我的童年,也香了父母的回忆,我们一家人是这样喜爱桂花,所以每次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出示: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那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补充资料:作者12岁离开浙江温州来到杭州,后来一家又去了台湾,母亲哪里是在想家乡的桂花,分明是在——(板书:思乡情)出示拓展练习

3.同学们都说到母亲心坎里去了,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的桂花,我更难忘(引读第6节)

 五、总结全文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不再是小琦君了,而是琦君奶奶了,这时她从台湾又到了美国,这是作者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的一段话……

同学们,桂花雨是美的,是香的,小时候,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远离故乡,它带给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