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人教版四上《长城》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上《长城》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8W 次

 人教版四上《长城》教学反思一

人教版四上《长城》教学反思

这节阅读教学,可以说上的非常糟糕。原本活跃的学生,被我固定的思维牢牢地束缚住,根本不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其主要原因,经总结,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没有认真对待这节课,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作为公开课,应该是反复的试教,不停的修改,可是我却临时抱佛脚,在上课的前一天才做好课件,一遍也没有试教过,上课的时候还脱离不了教案。仔细想想,比我实习时候上的还糟糕,实习时候,实习老师一遍遍的叫我修改教案,一遍遍的试教,在寝室里不停的对着镜子试讲,可现在,却懒散了下来。确实,没有付出心血的课,不可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做任何事都一样,没有付出努力,怎能换来成功?所以,我也不要抱怨什么,只是要记得,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

第二点,就是我还是改不了长期形成的习惯,往往课文上完了,下课时间还没到,除了设计上的问题,对学生答案的评价也是很大一方面。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离你预设的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你该怎么办?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还是千方百计的把思路引回到你的答案上来?对于新教师,这样的功夫我确实还没练到家。在课堂上,我犯的一个最大错误是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点评,尤其是在”你会怎么赞美长城“这一环节,学生赞美了之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回应学生的回答。总的来说,是我自己水平太低了,要多看看一些名师的书了教案。

第三点,还是设计上的问题,进程太快。在导入部分,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就已经进入正题,所以导入只花了差不多两分钟的时间。课文中的很多细节,都没有突出讲解。

写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两点,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报名参加公开课这种行为值得嘉奖,但报了之后的所作所为,包括没有认真准备和课后的懊恼后悔都是需要改正的。

其实,人生就是在一个个的失败和挫折中成长的,没必要计较太多,只要做好分内工作,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在今后说起来,能够问心无愧,那就足够了。

 人教版四上《长城》教学反思二

这次的展示课,我上的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长城》,这是一篇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比喻句、“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出有关长城的结构的句子读一读,再通过画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而我又没有及时补充课外的知识,不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在了解了长城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

在第四自然段中,我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总结时,主要依据板书总结全文,并给学生安排一个练笔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以后教看图学文时,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要善于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