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实用的幼儿园优秀教案合集七篇

实用的幼儿园优秀教案合集七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7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优秀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幼儿园优秀教案合集七篇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1

  教学活动目标:

1、了解“>”、“<”号所代表的意义,尝试正确运用“>” 、“<”完成操作活动。

2、对数学符号感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数字卡1-10,操作卡(“>”、“<”)幼儿用书中的“符号宝宝(一)”,挂图“>”和“<”

  活动重点、难点:

知道“>”、“<”代表的意义,并尝试正确运用“>”、“<”。

指导要点: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念儿歌导入,两根线,真奇妙,头碰头来真要好,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

  2、认识“>”、“<”,了解“>”、“<”所代表的意义。

师:大家回顾一下“大嘴鱼”总是把开口对着什么数?大数还是小数?

师:现在请大家看看挂图,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并看符号的外形特征,说说两个符号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他们代表什么意义呢?

观察思考:“>”和“<”该填写在哪里?当大数在前,小数在后时,中间填什么符号?当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时,中间应填什么符号?

师幼共同总结:当大数在前,小数在后时,中间应填“>”(大于号);当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时,中间应填“<”(小于号),也就是:大数在前,开口向前,大数在后,开口朝后,开口总是朝着多的一边。

  3、探索发现

幼儿每两人一组,运用数字卡比较大小并用“>”或“<”认真做好记录(方法:2名幼儿任意出一张数字卡,让另一名幼儿记录多少,用大于号小于号来记录,第二次比较时交换记录)

  4、总结操作,正确运用“>” 、“<”完成操作活动。

(1)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说说你的记录,哪些用到了“>”?为什么在这里要用“>”?哪些用上了“<”?为什么在这里要用“<”?

(2)完成幼儿用书中“符号宝宝(一)”。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秋风、落叶和小动物的亲密关系。

2. 能大胆想象不同人物走过小路的不同情景。

3主动参与倾听.讲述.表演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配套挂图或(课件) 。创设情境(树叶小路)。

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

(1)师:(秋风起来了,秋风起来了,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小朋友门你们好,我是树叶妈妈,你们知道我的树叶宝宝去哪里了吗?原来这些树叶宝宝都躺在这儿呢!

(2)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完整倾听故事一遍。

①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②故事里都有谁?

③我们再来听听看故事里的小动物走过小路都发出什么声音?

2.分段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内容

(1)欣赏第一.二段。

问:听,什么声音?(学说:悉索悉索) 小刺猬在树叶上干什么呀?

(2)欣赏第三段。

问:看,谁也来了?(小白兔) 小白兔走过小路会发出什么声音?它在小路上干什么呢?”(学习词语:踢踏踢踏)

一起来学习小白兔跳舞的样子。

(3)欣赏第四段。

问:谁来学学小蚱蜢是怎么来到小路的?猜猜小蚱蜢会在树叶上干什么?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学习词语:吱嘎吱嘎)

幼儿模仿小蚱蜢动作。

(4)欣赏第五段。

问:小刺猬对风儿说了什么?为什么风儿踮着脚尖轻轻走过小路?(幼儿一起学说小动物说的话)

3. 表演故事加深理解。

(1)师幼一起完整的讲述故事一遍。

(2)幼儿表演故事。出示树叶小路,(今天树叶宝宝也来到我们活动室,现在我们也来扮演小动物,在这条神奇的小路上走一走,如果你喜欢,可以轻轻地跟着说,也可以把小动物说的话用动作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4. 扩展幼儿思维:除了小白兔、小刺猬、小蚱蜢,还会有哪些小动物走过小路?会做什么?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教师鼓励幼儿充分想像,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如小猫等走过小路,它在树叶上做早操,幼儿模仿小猫做早操的动作,小鸭走过小路……

5. 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小路上走一走。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每次带孩子们到阳台上晒晒太阳时,他们总是会忍不住的去观察周围的小花小树,有时候看到蜜蜂采蜜时更是激动的不得了。但是一天中午午休时,几个孩子正兴致勃勃的趴在地上研究着什么,原来是一条毛毛虫,自此,一个中午孩子们都在讨论着关于毛毛虫的话题。看到孩子们对毛毛虫这么感兴趣,于是我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开展了关于毛毛虫的相关活动,如学学毛毛虫的爬行,说说毛毛虫的本领等。而本次活动则更倾向于艺术领域,旨在让孩子们通过故事了解毛毛虫的外形特征,并学习用拳头印画的特殊方法表现出毛毛虫的主要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拳头印画的方法表现毛毛虫的形态。

2、大胆尝试拳头印画,体验印画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水粉颜料、深色蜡笔、有花草地的展板、抹布、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汪老师给我们小5班的小朋友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教师打开PPT)可是它躲在我这个捏的紧紧地拳头里不敢出来,你们能不能对它说一句好听的话,把它请出来呢?(引导幼儿其说“好朋友,出来吧!”)

2、出示毛毛虫,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

师:瞧!好朋友出来啦!是谁啊?(毛毛虫)

这条毛毛虫长得怎么样?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3、教师:毛毛虫的身体是一个一个的圆紧紧得连在一起的,就像一列长长的火车,还有许多小脚爬呀爬,两个触角动呀动、尖尖的小刺竖起来。

二、尝试拳头印画。

1、:毛毛虫宝宝一个人好孤单啊,它想在这里找到一个舞伴和它一起去参加舞会,我们一起它,好不好?

你们知道我请来了谁毛毛虫找朋友呢?(师故做神秘状)

2、教师示范手印添画的方法。

(1)尝试印画

师:今天呀,我们要请自己的小拳头来帮帮忙。来,先把袖子往上拉一拉,把手捏成拳头紧紧的,小拳头一出来,看见了一盒好看的颜料,是什么颜色呀?(橙色)它觉得很奇怪,就跳进去、蘸一蘸;走一走、121;拉拉手、排好队;小身体、连一起。呀,真有趣,毛毛虫、出来喽!

(2)尝试添画

师:好了,小手擦一擦,再用深色的蜡笔给它添上它的小脚、小触角、小刺。(师边说边相应添画。)身体的毛毛虫的小脚,也要跟身体连在一起哦。毛毛虫还有两个小触角,最后给毛毛虫点上眼睛!

3、引导幼儿尝试变换拳头的方向,印出不同动态的毛毛虫。

师:草地上只有一条毛毛虫,怎么开舞会啊,我们帮他再找一个朋友吧。刚才老师请来的毛毛虫朋友是横着爬的,我的拳头是横着的,那这一次,我请一个会跳舞的朋友,我印出了一节身体,接下来印的一节身体小朋友们要看清楚了,第二节身体要和第一节身体连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朋友们开火车排队一样,一个拉着一个,不能分开。瞧,毛毛虫的身体出来了,小手擦一擦赶紧添上它的小脚吧。

(教师示范时可邀请个别幼儿尝试印画身体)

三、毛毛虫开舞会。

1、交代要求,幼儿创作。

师:你们一定也很想为毛毛虫找舞伴了吧,那就请你们轻轻地起立、袖子拉拉高,找个空地方去帮毛毛虫找好朋友吧。

指导要点:

(1)提醒幼儿颜料不能蘸得太多,印的时候手不能移动,注意保持衣服的干净。

(2)鼓励幼儿变换拳头的方向,表现出不同动态的毛毛虫。

2、作品展示。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给这个毛毛虫找到了很多舞伴,赶紧带它们去参加舞会吧。

(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放在展板上,并与同伴一起欣赏。)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4

幼儿区别和理解10以内数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第三运用上面的技能区别10以内数的单双数。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孩子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我就想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与孩子的游戏相结合,并利用农村的一些乡土资源材料配合教学,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谁是单数谁是双数”的数活动,让孩子在玩竹签、两个、两个数竹签、找图片上的竹签数等游戏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经验探索区分单双数。

2、能运用单双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竹签、数卡、房子2幢、图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你争我夺(在巩固幼儿已有数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单双数)

1、 幼儿两人一组玩竹签,用数卡纪录每次游戏结果。

2、 幼儿交流:你和谁玩的?你们玩了几次?谁赢了?赢了几根竹签?

3、你们刚才上用什么方法知道自己赢了几根竹签的?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4、请幼儿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借助竹签,数手中赢取的数卡,把能两个、两个数完的数字送到红家,把不能两个、两个数完数字送到蓝家。

5、和幼儿一起检查送的数字是否正确。

6、师小结:能2个、2个数完的数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双数,2个、2个数到最后还剩下孤单1个的数字叫单数。

7、除了这些数字你还知道哪些数字是单数或双数?

二、分辨单双(联系操作材料进一步区分单双数)

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上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

三、寻单觅双(在生活中分辨和运用单双数)

1、请幼儿寻找自己身上或教室里的单双数。

2、看PPT,寻找生活中的单双数。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大胆发挥想象,理解故事内容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图书中画面的理解。

2、感知故事中小猪如何使危险变成幸运的机智,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不害怕、不紧张、开动脑筋,想出对策。

  活动准备:

图书《我的幸运一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书的封面,介绍书名,猜测书的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我的幸运一天》,从画面上看,你猜一猜,这会是谁的幸运一天?说说你的理由?”

2、幼儿自主阅读。

3、引导幼儿通过讨论说说故事的大致线索。

师:“图书里画了一个什么故事?”“哪一段内容你印象最深?”“用哪一张图片能够表示?”

师:“我们把图片按着故事的发展顺序给这些图片排个队?”

师:“我们一起把书完整看一遍,请完整的听故事――《我的幸运一天》。”

(二)教师边翻图书,边讲故事。

(三)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看图,感受小猪化危险为幸运的机智。

1、提问:“小猪遇到狐狸后,害怕了吗?他是怎么做的呢?”

2、提问:“小猪想了几个办法?第一个是什么?狐狸为什么会听小猪的话?后来,狐狸为小猪做了什么事?”

3、提问:“当狐狸把小猪洗干净后,有没有吃小猪?为什么?原来,小猪又想出了第二个办法。这回,狐狸又为他做了什么事呢?”

4、提问:“当小猪吃完了丰盛的午餐后,狐狸有没有吃小猪?为什么?原来,小猪又想出了第三个办法,这回,狐狸又是怎么做的呢?”

5、提问:“最后,狐狸有没有吃到小猪呢?为什么小猪说:‘这是我最幸运的一天’呢?”

6、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

(四)尝试以小猪的身份大胆想出各种帮助自己脱险的办法。

师:“如果你是这只小猪,当你被狐狸抓住时,你会怎么办?”

(五)结束部分。

师:“小猪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一点也不惊慌,还想出了那么多捉弄狐狸的方法,真是一个既勇敢又聪明的小猪!这个告诉我们遇到危险,我们该怎么做?”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对人体骨骼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有关人体各部位能弯曲变化的问题。

3、 学会简单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准备

纸夹板、纸夹长臂、线绳、水彩笔若干、大型积木一套。

图书区投放与人体关节骨骼有关的书。《幼儿用书》中画有人体关节图人手一张。

教师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护的现象。

活动过程:

1、 教师带幼儿在户外练习跳绳、玩“高矮人”游戏后回班讨论:绳子是怎样摇起来的?人为什么能变高变矮?(摇绳时靠臂的什么部位,下蹲或站起时靠腿的什么部位)引发幼儿认识人体的关节。

2、 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如: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再次讨论: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3、 游戏“会表演的关节”。幼儿找一个裸露在外的关节。大胆地在关节部位上用水彩笔画一样东西。如:小昆虫、小人脸等。然后动一动这些关节,发现关节上图形会一弯一伸的动起来。(加深幼儿对关节弯曲作用的认识)。

4、 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幼儿分成两队,一队扮机器人将纸夹板用线绳绑住膝关节,双臂套纸夹长臂。,一队扮小精灵,教师扮“工程师”发出口令。两队分别取放积木盖建房子,比赛看哪队先将房子盖好,两队互换角色重复游戏。。

引发讨论:

为什么小精灵队盖的快,机器人队盖的慢?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活方便。关节对人体活动和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

5、 教师请幼儿观看他们的生活游戏录像,画面出现推、拉、拽的现象。与幼儿讨论:这些现象会使小朋友怎样?容易发生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关节,避免伤害?帮助幼儿提升保护关节的经验:活动时注意不硬拉、拽同伴的胳膊,不推撞同伴;体育活动中注意互相躲闪避免摔伤;跳跃或提拿重物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关节,不使关节拉伤或扭伤。再次观看正确的游戏活动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录像。

相关经验:

绘画:各种昆虫的绘画方法。

卫生常识:人体骨骼关节的保健常识。

活动评价:

在幼儿活动或运动中能否注意不推拉碰撞同伴,有无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行为。

活动延伸与扩展:

1、 创设“我喜欢的运动”墙饰,将制成的活动“小人”由幼儿意愿摆放成自己喜欢的运动状态,并相应写上自己表述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

2、 与家长沟通和宣传,注意在家庭活动中保护幼儿的关节。提醒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今学期班上进行线的专题活动,小朋友都很有兴趣,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线。一时间,班上就有了不同质地、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用途的线。为了能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我组织进行线的分类、统计活动。让幼儿更深入了解线的种类。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讨论中,对线进行颜色、粗细、质地、长短的分类。

2、教师和标记的引导下,学习自己设计简单的统计表。

3、语言表达操作的情况,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得到发展。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线若干。

2、纸、笔每人一份。

3、统计示范图。

活动过程

1、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线,请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学会初步的分类技能。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好多不同的线,待会就请你们自己去观察,看看能不能分清这里一共有多少种线?

幼儿听后就三三两两的在各种线前观察,对线产生了兴趣。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能让幼儿自己先去观察,比较,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让他们尝试分类,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按颜色、粗细等不同特征来分类。

师:刚才我听到有小朋友说,可以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我们来试一下。

幼儿

尝试按颜色分类,把相同颜色的摆放在一起,全部分好后再数数各有几种。

师:还可以按什么来分呢?除了颜色不同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不同的特点了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继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发现、比较下不断地想到分类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长、短和用途来进行分类,并做好分类记录。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启发性作用,主体还是幼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说出来,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把幼儿观察、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自己设计统计图来记录。

A、幼儿看记录进行操作活动,把所有记录的结果统计出来。

B、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各种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我把小朋友所说的都记录在黑板上了,现在就要你们想想,帮我设计一个最漂亮的。

幼:老师我可不可以设计两个。……

教学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提出要求,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老师只是个观察者,在巡回的观察着幼儿的工作,如果不是幼儿有求必答,老师都不去打扰他们,充分体现出幼儿是主体,不再受老师的影响。

4、教师小结,并找出不同范例,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统计方法,让大家学习。

师:这是谁的,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会不同,有的会说得很好、很多,说得很完整,有的却不知道怎样表达,但都要进行鼓励表扬,因为要肯定他们的设计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活动评价:这个活动设计充分抓住了幼儿心,小朋友面对这么多样的线都很好把它分清楚,也记得快,所以教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从生活中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材料准备的很充足,教师的语言简而少,很具有启发性,而且也留了时间让幼儿充分的认识探索,是一节充分以幼儿为主的课。

6、重要词汇:质地、用途、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