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1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7W 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1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沉在水里而且可以浮在水面?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能主动探索,寻找让物体沉下去的多种方法,体验实验快乐

2、实验中探索怎样使浮起来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音乐、沙子、(棋子、药瓶、石头、积木已消毒)温水、水箱、皮筋、等、ppt

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科学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

1、什么是浮,认识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认识沉在水里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么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沉在水里呢?

3、实验小结

三、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沉在水里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开发想象力,今天我们要去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四、小实验

1、介绍材料

2、"实验安全提示"

3、幼儿操作教师、教师巡回指导

五、回忆录

1、我知道怎样可以把沉在水里的浮上来

2、实验后整理材料

六、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大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纸的力量,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2、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并通过“纸能支撑物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明白只有尝试才能有新发现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废旧的A4纸、同样大小的书本、废报纸做的高跷。

2、记录纸、笔若干,磁条。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张,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手扶、不用任何辅助材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张站起来?

(2)幼儿操作,自由探索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小结:原来,用折、卷等方法都可让纸张站起来。

2、挑战行动1:分组尝试用纸支撑书本。

教师出示纸和书本,提出问题:用一张站起来的纸支撑书本,你觉得有可能吗?

(1)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2)分组参与实验并交流发现。

提问:你的挑战成功了吗?你是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折、卷的方法都可以支撑起书,但是先要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书本。

3、挑战行动2:分组尝试用一张纸支撑更多的书本。

(1)操作尝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薄薄的废纸支撑起更多的书本吗?

(2)分组参与挑战活动,并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小结:卷起来的方法放的书本最多。

4、看废报纸做的高跷,知道纸的支撑力还可以服务生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3

教材分析

《纸绳力量大》是一节生成活动。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开始增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有机会探索,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类型的纸,让幼儿尝试进行折、卷、撕、捏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纸的特性和玩法。顺应《纲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的要求,《纸绳力量大》通过设疑、实践,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在反复实验、动手操作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发现卫生纸里存在“纤维”这一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在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活动重点是探索、感受纸绳的承重力。

难点是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设计理念

在玩纸时,一个孩子偶然做成的纸绳拉不断,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和模仿。我把握契机,生成了科学活动《纸绳力量大》,鼓励幼儿学习做有力量的纸绳,并进行拎水桶的尝试,在游戏操作中感受纸绳力量大。

设计思路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发现。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卫生纸”和“水桶”,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如撕面条比赛、制作有力量的纸绳、纸绳拎一个水桶、纸绳拎两个水桶、合作用纸绳拎水桶等),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正方形卫生纸若干,篮子若干,装满水的小油桶16个。

活动过程

1.玩“撕面条”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卫生纸)卫生纸可以干什么?

(2)今天,我们用卫生纸来玩“撕面条”的游戏,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快行动起来吧! (幼儿操作)

(3)听好哦,时间马上就到了:5、4、3、2、1,停!互相看看,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

(4)小结:有的小朋友撕的面条很多,有的小朋友撕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卫生纸上藏着的小秘密吧。

2.观察卫生纸的纹路,再次尝试玩“撕面条”。

(1)请你们拿一张卫生纸看一看、找一找,发现了吗?这一条一条线就是卫生纸的纹路。试着用手摸一摸它的纹路,然后放回篮子里。(教师巡视检查)

(2)好,谁来帮我找到这张卫生纸的纹路?画一画,按照这个方向撕一撕。撕成又细又长的面条了吗?换个方向再试试,把上面的纹路撕断。

(3)出示两张画好纹路的纸,让幼儿明白竖线方向不容易撕,横线方向容易撕。

(4)幼儿重新拿一张卫生纸“撕面条”。

3.玩“纸绳拎水桶”的游戏,初步体验纸绳力量大。

(1)刚才我们用卫生纸玩了撕面条游戏,我还想把它变成纸绳来玩游戏呢,你们会把它变成纸绳吗?谁来试试?(请一幼儿示范)

(2)他用了什么方法把卫生纸变成了纸绳的?(先卷后拧)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3)(出示油桶)卫生纸做成的纸绳能拎起这桶水吗?

(4)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5)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将卫生

纸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

注意,手不能碰到桶。做好了就可以上

来试一试了!将两边的水桶拎到中间。

4.讨论纸绳的秘密。

(1)请拎起水桶纸绳没有断的小朋友站这边,纸绳断了的小朋友站那边。

(2)我给你们准备的是同样的卫生纸,为什么有的纸绳没有断,有的纸绳却断了呢?

拿两根松紧不同的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原因。

(3)什么原因呢?大家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4)究竟什么原因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两组幼儿手中各拿一个纸绳)

(5)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两根纸绳(一根没有断,一根断的)。

(6)我们试着按卷的方向撕一撕。

断的纸绳撕一撕,怎样?这样做成的纸绳,看,1、2、3,纸绳断了。

没有断的纸绳撕一撕,没有断。这样做成的纸绳怎样?不容易断。

原来,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容易断,不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不容易断。

(7)现在你们会做有力量的纸绳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再次巩固)

(8)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记住,找准方向,拧得越紧纸绳力量就越大。

(9)和好朋友拉一拉,看你的纸绳是不是够力量。如果纸绳断了,赶快找出原因,重新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请幼儿用有力量的纸绳把水桶拎到活动室的两边。)

5.尝试拎两桶水。

(1)小小纸绳可神气啦!它说还能拎起两桶水呢!行不行?谁来试试?

(2)一幼儿用一根纸绳拎两桶水。(如果没断,说明纸绳力量大;如果断了,说明什么?)

小结:是啊,一根纸绳的力量有限,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会更大!

6.经验拓展,玩“运水桶”比赛。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两队,运水桶接力比赛。

可以增加难度——合作运水桶。(找一个好朋友,把两根纸绳变成一根,两人合作运两桶水。)

7.活动延伸。

师:纸绳虽小,它的力量却很大!我们带它到外面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拎起比水桶更重的东西,好吗?

带上你的篮子,捡起地上的垃圾,拎起水桶,出发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

【教材分析】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大班幼儿对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充满好奇,经常玩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小游戏,在玩中很多问题会引发他们的猜想,如: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一连串的“为什么”激发了幼儿探究“空气”奥秘的兴趣。为了让幼儿亲身感知到空气的存在,本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的特性,探索空气的秘密,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作用及会流动的特点,了解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空气能传播各种气味,空气压力作用能产生各种有趣的现象。

2.能运用吹、扇、装、闻等多种方法探究、发现空气的存在,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萌发“从我做起,净化空气”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型吹气玩具(如塑料吹气动物)、塑料袋、气球、吸管4?5根、水1盆、硬纸板等每组1张、空气清新剂1瓶。

2.“幼儿学习材料”——《身边的科学》。

【活动建议】

1、玩游戏“亲亲小脸蛋”,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迅速打开大型吹气玩具的气孔,对着幼儿的小脸蛋轻轻放气,引导幼儿体验气流吹在脸上的感觉。

提问:脸上有什么感觉?猜一猜,是谁在亲你的小脸蛋儿?

2、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空气,感知空气的流动。

(1)提问:你知道空气在哪里?你用什么办法证明它的存在?引导幼儿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空气。

(2)用塑料袋找空气。将塑料袋张开口,然后猛地扎紧,塑料袋鼓了起来,说明空气跑了进去。

(3)用气球找空气。吹气球,气球鼓了起来,说明空气跑了进去;将气球对准幼儿的脸蛋慢慢放气,幼儿会感到一阵风,这说明空气又跑了出来。

(4)用吸管找空气。将吸管在空中吸一下,迅速插人水中,产生的泡泡说明空气来过了。

(5)用硬板找空气。对着硬纸板吹气、吸气,脸上会有一阵风吹过,这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扇动硬纸板,请幼儿再次感知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小结: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空气无处不在。

3、引导幼儿通过嗅觉感知空气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1)请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为生活带来的芳香气味。

在活动室里悄悄地喷上空气清新剂,引导幼儿闻一闻、说一说: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你最喜欢空气为我们带来哪些香味?如:花香、饭菜香、糖果香、水果香……

小结:原来空气是流动的,能够为我们传播各种气味。

(2)请幼儿回忆生活中遇到过的难闻的气味,讨论出现难闻气味的原因,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闻到过难闻的气味?出现难闻气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少这些难闻的气味?

小结:空气的流动也会传播难闻的气味,如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味、垃圾味、农药味……这是因为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污染了空气。保持空气新鲜的方法有很多,如不随便扔垃圾、不乱排放脏水、多植树种花、少开车多步行……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1)请幼儿闭上嘴巴,捏紧鼻子,感受憋得喘不动气的感觉,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喘不动气。

小结:因为身体里缺少空气,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人离不开空气。

(2)幼儿经验迁移: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还有什么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动植物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事物都需要空气。

5.引导幼儿完成实验“倒不出来的水”、“浸不湿的手帕”,感知空气是个“大力士”。(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边讲解演示边引导幼儿讨论。

先往玻璃杯里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

提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动手操作实验。

小结:将卡纸盖在倒满水的杯子里,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倒出来。

(2)出示一个放有手帕的.空杯子,引发幼儿猜想。

提问:如果把杯子扣到盆中,手帕会不会湿?为什么?

鼓励幼儿动手尝试,要求幼儿把手帕塞到杯底,杯子要垂直放到水中。

小结:杯中充满空气,当杯子垂直放入水中时,杯子里的空气把水顶了出来,所以杯中的手帕不会湿。空气可真是个“大力士”!

【活动延伸】

结合《身边的科学》第11页,引导幼儿继续探究、记录空气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2.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3.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重点: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活动难点: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活动准备:

1.自制纸盒娃娃、音乐。

2.辅助材料:石块、木块、塑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纸盒娃娃,引题:有一个很特别的杂技团要在我们班作精彩演出。他要给我们表演杂技--悬空,你们猜他能成功吗?

2.教师演示成功的"纸盒娃娃的杂技",提示:他能用这么少的部分把身体悬空,你们的纸盒娃娃会不会悬空呢?

二、发现纸盒的悬空现象

1.设问:你们的纸盒娃娃能悬空吗?

2.幼儿探索(教师提供"木块"让幼儿自发尝试悬空的方法:纸盒一头放在桌子的边沿,一头悬空)

3.交流:你是怎么让他悬空的?

三、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1.设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2.幼儿探索(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运用现有材料,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体验到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有关。)

3.幼儿交流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4.小结:木块在纸盒顶端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四、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

1.设问:每种材料都去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探索。(引导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让纸盒悬空最多现象,发现悬空现象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3.交流:你用三种材料比较以后,发现了什么?

4.小结:纸盒里的东西越重,纸盒悬空越多。

五、迁移经验,感受身体重心

1.导入:纸盒娃娃的表演完了,现在轮到我们小朋友来表演杂技《椅子上的单脚舞蹈》

2.要求:只用一只脚站在椅子上,另一只脚悬在椅子外,肢体表演各种动作。

3.幼儿表演并体验单脚悬空的感觉。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比一比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我充分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我则只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提问“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悬空的程度会不一样”充分调动幼儿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出的猜测有些出乎了我的意料,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教师及时进行记录,这样当孩子探究过后也可以有一个比较。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动手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让纸盒娃娃悬空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尝试各种材料,并细致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已经有较好的观察、记录的能力了,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记录的机会,帮助幼儿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探究式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在活动中我以开放式问题“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会悬空的不一样多呢?”探讨式提问“你们觉得哪些谁能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进展式提问“这边都记录好了,那这一格中应该怎样记录呢?”,通过这一些列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不同材料可以让纸盒娃娃悬空到不同程度并记录下来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学习的过程,即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探索制作圆柱螺旋弹簧玩具的方法。

2.体验科技小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根约30厘米长的细铁丝,一根食指粗的圆木棍或笔身为圆形的铅笔。小兔弹簧玩具范例一个。

2.白板纸、约3厘米长的塑料吸管双面胶、剪刀、橡皮泥等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兔的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2.打开玩具外面的包装,请幼儿观察玩具里面的秘密:原来小兔的身下有弹簧。

3.教师示范弹簧的做法,请幼儿尝试制作玩具弹簧。

(1)教师左手拿圆木棍,右手拿细铁丝,将细铁丝的一端固定在木棍上,然后开始一圈一圈地往木棍上绕铁丝。注意:每圈铁丝螺旋式上升,每圈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不要太密。缠好后,将木棍从中间抽出,弹簧就做好了。

(2)请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弹簧,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操作。

4.请幼儿将做好的弹簧固定在橡皮泥底座上,制作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1)可以取白纸板,画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将其剪下,粘贴到塑料管上。

(2)将吸管插到弹簧上,玩具就做好了。

(3)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

5.组织幼儿以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制作经验。

活动延伸

可以请幼儿将做好的玩具卖给“超市”,做角色游戏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地图的轮廓特征,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位置。

2.感受到祖国地域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友好合作,能利用多种材料制作中国地图。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若干张、世界地图若干张、彩泥、纸皮、彩纸、色笔等

活动过程

1.中国在哪里。

(1)小组合作,寻找中国在哪里。

教师:小朋友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把一个地方缩小画在纸上就成了地图。请你找找中国在哪里。

(2)观察中国地图的轮廓。

教师:中国地图的外形轮廓像什么?用笔画国境线,了解祖国疆土的轮廓。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形状像什么?(台湾的位置)

(3)广东在哪里。

师:我们现在生活、学习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属于哪个省?请指出它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

小结:中国在地图上的形状就像一只大公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叫XXX,属于广东省。

2.中国真大。

(1)找找中国的邻居。

师:请找一找,中国的邻居都有哪些国家?(请幼儿用彩笔将中国邻国的轮廓勾勒出来。)

(2)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大小。

师:请你们将中国和中国的邻国比一比,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3、制作中国地图

提供彩泥、纸皮、彩纸等不同的材料,幼儿小组合作,每一小组利用手工材料制作中国地图。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中国地图拼图,供幼儿操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8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对于中班幼儿的孩子,空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孩子通过小实验和游戏,调动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空气的秘密,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

2.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的的特性,即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装有适量水的透明方形鱼缸5个,沙子、粉笔、塑料瓶、方糖、莲藕适量。

(2)使用过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图、记号笔若干。

(4)教学ppt。

2.经验准备

幼儿对教室的平面图已经有充分地认识。

活动过程

一、以小实验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师准备的材料里,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吧!

2.介绍材料,讲解操作方法。

(1)介绍小实验材料。【课件显示5种实验材料图片】

教师:我们的材料有沙子、粉笔、方糖、塑料瓶和莲藕。

(2)讲解实验操作方法。【课件出现透明鱼缸图片】

教师:请你选择一种操作材料,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3.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请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5.教师小结:从实验材料里冒出来大大小小的气泡就是空气。【课件出现透明鱼缸中冒气泡的图片】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教师:我们的身边有空气吗?我们能捉住它吗?

请个别幼儿尝试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后,教师示范并将袋口放入装有水的透明鱼缸中,请幼儿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2.游戏:捉空气

(1)教师:除了我们的身边有空气,我们的教室里会有空气吗?请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 (2)幼儿在教室活动区内自由游戏。

3.集体分享:你捉住空气了吗?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图】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记号笔在教室平面图上做相应的标记。

4.教师小结: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

1.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

教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气吗?

2.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

四、感知空气的本领

1.教师:你见过的、玩过的什么玩具里有空气?【课件显示球、游泳圈、充气堡垒图片】 2.和空气做游戏

教师:一位聪明的哥哥还想到了一个和空气做游戏的的新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游戏玩法视频】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组装书架的过程,学会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方法。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连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2人提供一组书架,按幼儿人数准备若干组多用三合一书架。

2.PPT演示:操作材料示意图、操作步骤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师:再过两个月,小朋友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进入小学,你们会有很多书。(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哥哥是怎样整理、收放他的书的?他把书放到哪里了?加深幼儿对书架用途的感性认识。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书架的拼接方法

第一环节:观察感知——了解书架的基本构成。

1.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书架。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小书架是用什么做的?

2.师:这些塑料板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随机出示7块板的分解示意图,引导幼儿认识书架的底板、前板、后板、隔板。)

3.师:这个小书架一共由几块塑料板组成的?(7块。)

第二环节:操作探索——掌握拼插连接的操作要点。

第一次操作:自选2块塑料板,尝试进行连接,重点引导幼儿找到凹槽及凹槽的开口处。

1.师:这些塑料板之间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我们先来试试其中2块板的连接。请每个朋友去挑选2块塑料板,试试看,能否把它们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连接的? (幼儿介绍.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凹槽处。)

4.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几块板上也有这样一条条凹槽的?(底板、前板、后板。)

总结:原来塑料板之间就是通过这些凹槽来进行连接的。

5.师:找到了凹槽,怎么把板插进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找到凹槽的对接口,即开口处。

(评析:在观察书架的基础上引出主要问题——“这些塑料板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以此激发幼儿主体建构的内在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明确的任务环境中,自信地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次操作: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拼接完整的书架。

师:找到了这个拼接的秘诀,那我们也来试着拼一个完整的小书架,好吗?这次的任务请2个朋友合作完成。

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刚才拼接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与幼儿探讨失败的原因,教师随机选几个典型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

① 隔离板倒置。讨论:你觉得这个书架问题出在哪儿?

② 缺底板,装不进去。

讨论:底板应该在什么时候装?(视频演示。)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拼接书架第一步要做什么?

③ 前板或后板装不进。讨论:谁有好的方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拼插连接时必须同时对准凹槽的4个口子(图片演示。)

(评析:不给幼儿任何安装步骤的提示。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讨论、尝试失败中学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验获得比直接手把手地教给幼儿来得更为深刻,更为有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4.总结拼接书架的整个过程。

师:原来拼接书架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我们要掌握方法。第一步首先要做什么?第二步呢?……(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安装图示说明。)

第三次操作:比赛拼接书架,感受成功的快乐。

1.师:好,现在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拼接好书架。

2.师:今天我们学习拼接的是3格书架。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几格的?(4格、5格、6格、甚至更多的,拼接起来,难度也不同哦。我们还可以去尝试挑战。)

(评析:通过问题讨论、观看录像,幼儿对书架拼接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梳理,这时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操作要求,既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能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环节:经验拓展——感受拼插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书架,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呢? (结合幼儿回答随机出示图片,如:花片积木、杯盖与杯子、木凳、中国馆的构造等等。)

(评析:通过生活中多种拼插连接的物体的再现,让幼儿充分感受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延伸探索,使整个活动形如流水,一气呵成。)

三、结束部分:寻找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师:拼插连接只是连接中的一种方法。关于物体的连接,还有好多种方法。今天就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哪里有连接?是怎样连接的?这些连接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常行为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2、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调查成果的快乐。

3、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

4、愿意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进行了动物是天气预报员的调查。

2、动物常行为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播放天气预报广播。

2、这是什么?出示卡片"天气预报"。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知道天气的信息?(观察天气、动物;电视、报纸、电脑等)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知道天气情况,还能根据天空中云的变化、小动物们的特殊行为知道天气的变化。

价值分析: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本环节在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气象秘密的愿望。

(二)小小天气预报员

1、最近小朋友们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和伙伴们分享一下好不好?

2、我发现你们调查了很多动物,有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今天我们就分成这三组把调查的结果汇总一下好吗?

要求:分成三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一起汇总在统计表上,再与小组同伴互相交流你们的调查成果。

3、幼儿分组汇总研究成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以小组形式交流研究成果。每组请1位小朋友做代表来介绍一下你们这一组研究的结果。

小结:原来气象员叔叔可以利用气象仪器测出气温的高低、风速的小等天气情况,小动物们也可以用自己不同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小动物这种用自己的行为预告天气现象就叫物象天气预报。

价值分析:请幼儿介绍自己研究的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推断天气情况的成果,以增加幼儿的成就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天气预报"我知道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象天气预报,那么接来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竞赛好不好?

2、要求: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必答题,每队成员轮流回答,回答正确得一分,回答错误不得分;第二环节,抢答题,听到鼓声开始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

3、统计哪个小组得分最多。

小结:得分最多的小组说明你们已经了解了物象天气预报了,现在可以成为小小气象预报员,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象变化为别人预报天气了。

价值分析:这个环节以竞赛游戏的形式,使幼儿的知识经验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和巩固。

(四)、活动延伸

以后你们看到了动物的常行为就可以推断出天气情况,做一个小小天气预报员,把天气预报给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小朋友。

附录:能预报雨水的小动物

蚂蚁成群出洞,预示雨降临。俗话说:"蚂蚁成群,明天勿晴。""蚂蚁垒窝全天将雨,""蚂蚁挡道,雨即到。蚂蚁搬家,雨要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加多,蚁穴变潮,致使蚂蚁不能安居而离巢穴。

蜻蜓低飞,不是风就是雨。雨前,气压低,昆虫多在低空浮游,蜻蜓为了觅食。往往在离地二三米处的空中飞行。这是即将有风雨的征兆。

春夏季节,青蛙叫声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谚语说:"蛤 蟆声叫,必有雨到。"蛤 蟆为两栖动物。雨前气压低,水汽多,蛙类感觉呼吸不畅就哇哇叫。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

准备:

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过程

1听听说说: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引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鼓励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打电话游戏:

用自制电话通话。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教师小结:

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

一、活动内容:

科学:纸站起来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寻找让纸站立与叠高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主动参与讨论,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ppt图片数量多的纸相机记号笔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个人我不知道小朋友认不认识,今天我把他的照片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出示刘谦的图片,这是谁呀?(刘谦)你知道他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吗?(变魔术)请幼儿来说说看他所知道的关于刘谦的事。他厉害吗?(厉害)你想和他一样厉害,变成一个出色的魔术师吗?(想)老师也想。要不今天我们也来变一变魔术,好吗?(好)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吧。

二、引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张白纸,"今天我们就来变一变关于纸的魔术。"让幼儿观察白纸,说出白纸的一个特点——软,立不起来,好象没力气一样的。"软软的纸站得起来吗?(站不起来的)那现在请你自己动动脑,动动手,来试一试,变一变,让纸站起来,好吗?"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教师记录幼儿将纸站立的方法。

提问:①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

②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纸站在桌子上呢?

③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纸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④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⑤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几种让纸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几种方法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①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②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纸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纸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站得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彩色的纸,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纸来变变变,搭房子,看看谁是神奇的魔术师,房子搭得又高又稳。

2.幼儿尝试3.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

(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四、延伸活动:幼儿合作搭建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都是神奇的魔术师,待会我们到教室里大家一起设计图纸,和刘谦一样用更多的纸来变变变,搭更高的楼房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3

课程目标:

1、乐于参与活动,积极探索A4纸如何变成圆圈的方法。

2、能独立制作圆圈,并能够大胆进行猜想与尝试。

3、体验“钻洞洞”的乐趣。

课程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对应的儿童安全剪刀。

2、A4纸若干。

3、PPT。

课程过程:

1、引出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小玩偶,想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钻洞洞,可以钻什么洞洞呢?

幼儿思考。

出示A4纸,幼儿思考如何用A4纸制作洞洞供小熊钻呢?幼儿思考,并大胆进行尝试。

引导幼儿观察如何可以剪出更大的洞洞,小结:边留的越细、越窄,洞洞越大。

2、出示更大的布偶,表示也想参与游戏,可是A4纸那么小,哆啦A梦怎么样才能钻过去呢?

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学习制作圆圈的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

3、幼儿回到座位进行操作。

幼儿独立进行制作,并大胆进行尝试。教师来回巡视指导。

4、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

对于成功的幼儿进行表扬,并体验穿过洞洞的乐趣。

对于没有成功的幼儿,在旁指导,并鼓励幼儿进行多次尝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弓箭的历史文化、知道弓箭的射程与弹性有关。

2、发现弓弦和弓臂有弹性。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3、体验玩弓箭活动的乐趣,产生探索弹性的科学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玩弓箭中发现弓箭弹性的存在

难点: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弓箭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儿童玩具弓箭若干、皮筋、线绳、纽扣、视频、纸条,青蛙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了解弓箭历史文化

师:大家好,我是从查干湖畔的蒙古族幼儿园来的小韩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样有趣的玩具,这个有趣的玩具就藏在电视里。

幼儿观看视频

师:小朋友在视频里看一看这个有趣的玩具是什么呢?

幼儿:射箭

师提问:

(1)通过观看视频你们知道弓箭最早是做什么用的吗?

(2)蒙古族人常使用弓箭做什么?

(3)现在我们用弓箭做什么?

3、师:“现在弓箭是国际比赛项目,也是蒙古族那达幕的传统项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射箭吧!

二、玩一玩 建构弓箭的弹性经验

1、尝试射箭感知弹性

全体幼儿尝试射箭,师指导个别幼儿做示范。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持弓射箭的方法――我们要站在起射线上,左手向前握弓臂,右手捏箭搭弓弦,拉弓瞄准放手射。”

幼儿尝试射箭活动

师提问:

(1)刚才你是怎么射箭的?

(2)你的箭射得远吗?

(3)你的箭怎样才能射得更远呢?

(4)为什么弓弦拉的开才会射得远呢?

2.分组比赛感知弹性

师:“现在分成两组进行射箭比赛,看看哪组的弓箭射得更远?”(一组使用用麻绳做的弓弦,用红色标记弓箭,一组使用弹力绳做的弓弦,用黄色标记弓箭。请一位老师来当裁判)

第一组幼儿比赛。

师:谁的弓箭射得远?裁判举旗示意

他的弓箭为什么射得远呢?

第二组幼儿比赛

师:“哪个弓箭射得远?为什么黄色弓箭射得远呢?”

3.比较操作验证弹性

(1)动手触摸比较两把弓箭发现弓弦有弹力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拉一拉这两把弓,会有什么发现?黄色的弓箭为什么能射得更远一些呢?”

幼儿逐一观察,进行讨论

师提问:“你怎么发现它有弹力的?或者这个弓弦要怎样才能有弹力呢?”

(2)比较弓弦,验证弹性的特征

师:“这是制作这两组弓箭使用的弓弦皮筋和线绳,大家动手拉一拉,看一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

幼儿比较后表述自己的发现。

师:“皮筋的弹力从哪来的?要怎样做才能发现皮筋的弹力?为什么皮筋有弹力?”――幼儿讨论

师小结:“很多物品像刚才的皮筋,我们拉一拉,它的形状会变化,手松开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皮筋的弹性。产生的这个力量就是弹力。有弹性物品才会有弹力。

师:大家猜一猜,弓臂有没有弹性

压一压弓臂会弯曲,松手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弓臂加上弓弦的弹性,这把弓箭才能射得更远一些”

三、做一做探索玩弹性的兴趣

师:1、“刚才我们玩的弓箭是一种利用弹性制造的玩具,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与弹性有关?”我们可不可以用小物件智造出弹性来呢(教师为幼儿投放纽扣,线绳、皮筋、踢的口袋、弹簧、弹弓、、、、、)

师:下节课我们小朋友接着用小物件智造玩具。

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中,幼儿积极参与,能够大胆的进行交流,发现了弹性的秘密。并在制造弹性玩具的过程中幼儿大胆的发挥,对弹性认识的经验构建的丰富起来。充分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

一、幼儿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现象,它为我们的生活抵赖了很大的方便。大班幼儿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观察其表面现象,他们更多的喜欢动手去操作,在活动前让幼儿在家中寻找可沉浮的物品并进行操作试验,与初步的经验,为本次活动打基础。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科学《让硬币浮起来》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

2、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将操作材料进行分类。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尝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活动难点:通过操作知道改变某些物体形状也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活动准备:一元硬币、小桶(人手一份)积木、橡皮泥、塑料玩具、瓶盖、纸船、课件、背景音乐、记录表、干抹布。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与儿童探讨生活中的硬币,然后通过问题法,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3、观察指导法: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幼儿的学法有:

1、操作法:教师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部有参与的机会,体验操作与探索的乐趣。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元硬币,请幼儿猜想,这枚硬币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1、师:今天米妮带来了一枚硬币,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这枚硬币放进水桶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

2、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硬币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3、小结:实验结果和大部分小朋友猜想的一样,硬币放进水里就会沉到水里,那是不是所有的硬币放在水中都会沉下去呢?有的硬币会不会像刚才小朋友猜想的一样浮在水面上呢?

4、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二、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二、请幼儿初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师: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好办法,今天米妮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积木、塑料玩具、瓶盖、纸船)请你们猜一猜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浮在水面上?老师这里有一张实验记录表,上面有和我们一样的辅助材料,请把你们刚才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刚才小朋友们说纸船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那我们呢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小朋友)哦!我也想到了个符号表示成功帮助(√)不成功用(×)来表示猜想和记录。等试验的时候请你们每个人拿一张实验记录表,按照记录表上的顺序一个一个进行试验并把试验后的结果像我这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或者图形表示出来。老师每组桌子上放了两个小盘子,盘子上贴有√、×两个标记,请把你实验后能帮助硬币浮上来的物品放在/的盘子里,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物品放在×的盘子里,全部操作结束后,请回到老师的身边把你的记录结果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分享、交流记录结果,教师进行整体记录。

4、小结: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知道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原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硬币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一旦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三、第二探索,通过操作知道改变某些物体形状也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如橡皮泥)

1、米妮遇到难题了,橡皮泥对我说:“米妮米妮,我也想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幼儿再次动手操作试验,探索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2、分享、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师:谁用橡皮泥成功的帮助硬币浮在了书面上?请你来试一试

4、小结:原来有些物体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比如橡皮泥。

四、回归生活,迁移经验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特款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是造成了船以后,船就会浮在水面上,

五、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请小朋友们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现象能借助物品浮在水面上,明天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课后反思:

我把本次活动分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五个部分,分别为:猜测硬币沉浮现象—激发兴趣、试一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说一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运用一一活动延伸。

第一部分:猜测硬币沉浮现象(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猜测硬币沉浮现象,并尝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先通过谈话、提问、现场演示,充分激发幼儿好奇心。

第二环节猫想、操作、引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然后通过启发性问题“谁有好方法能让硬币浮起来?老师带来的材料中哪些能帮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第二部分:试一试一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这一部分是突破重点的关键。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并引导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过现场操作,幼儿对自己的翁行了现场验证,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对操作材料进行分类,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随后教师进行小结: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知道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原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硬币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一旦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过操作知道改变某些物体形状也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如橡皮泥)

最后活动延伸:活动的最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进行探索,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为下节教育活动做铺垫。

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非常高,积极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喜欢当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环节中大部分的幼儿能安静的当一名探索者,认真操作、验证、记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个别幼儿验证后发现自己的验证结果和猜想一致十分开心的和同伴进行交流这影响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应在探索活动前提出相应的活动要求,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明确活动要求。孩子们在实验、分享环节中能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已有经验,完成操作体验到了实验的成功感。但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设计合作的环节,这样缺少了幼儿合作的机会,应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因为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应注意加强幼儿之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他们的信息量。与此同时引导幼儿多听听别人的想法,让他们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为升小学班做准备。这是我环节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调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环节面对橡皮泥,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团、压等方式将橡皮泥的形状进行改变,但是放入水中后还是会沉下去,在这个环节我引导的时候主要是提示幼儿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儿变成小碗、小杯子等,开拓孩子对形状的了解。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幼儿应是活动的主导,在这个环节中我却是主导,没有让孩子们用语言过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在活动中老师应多引导,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应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也愿意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