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测量幼儿园教案(15篇)

测量幼儿园教案(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01K 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测量幼儿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幼儿园教案(15篇)

测量幼儿园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测量幼儿园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幼儿园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测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请小朋友把每种工具测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测量幼儿园教案3

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猫头饰各一。铅笔。

2、物体桌子、凳子、椅子。

3、画有图形的测量纸、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买物品”为由,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今天我们幼儿园想去买一些新的物品回来。看看要去买什么?新买的物品要和这些物品一样大小哦。

2、我们首先看(出示小桌子),桌子是这样长,这样宽。应该怎么知道桌子的边长呢?幼儿:可以用东西量一量。师:用什么量呢?我来找找(装着找东西样拿起身边的一次性筷子)。

3、我们首先应该找到测量的起始点,沿着边线测量,用笔画个记号,首尾相连,直到把它量完。数数量了多少次,为了能更好地记住桌子的边长,我们可以把结果记录下来,记录在哪呢?(出示记录纸)这是桌子的记录纸,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老师示范用数字记录,数量多的用圆点记录。

4、接着指导幼儿测量桌子的宽。

5、好的,桌子的大小知道了,看看还要买什么?(出示小床)小床的边长又是多少呢?我们可不可以用其它工具测量呢?(出示吸管)请一位能力强的幼儿上前示范,老师在旁边指导并讲解测量方法。

6、他测得对吗?我们来看看结果是什么?

7、还要买什么呢?还要买礼盒,小朋友想来测测吗?(准备吸管和纸条等测量工具)。请小朋友自选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8、鼓励幼儿换一种工具测量。看看测量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9、验证小朋友的测量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的结果有两种呢?(因为用了两种测量工具)哪种工具测得次数多呢?为什么它测得次数多?

10、引导幼儿说出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测量同一种物体,测量工具越长、测量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结果越多。

二、集体活动。

1、小朋友,班里还要添置什么物品呢?老师把这些要添置的物品都放到你桌面上去了,先看看有什么?你想测量什么?选择什么工具测量呢?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2、幼儿测量,老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方法并提醒幼儿用加点圆点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3、验证幼儿的测量结果,让幼儿说出“我用xx没看的xx,结果是几根xx那么长。

4、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幼儿。

三、延伸活动。

让幼儿在区角里去测量。并找找身体上的测量工具。

测量幼儿园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分析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国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近。

(二)、学习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四)、活动延伸:

出示毛线,交代如果用毛线测该怎么测?--需要合作、将绳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测量时不能刚好测完)--学习新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1、关注幼儿间的合作。通过幼儿的合作测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保证了幼儿间互相学习的互补性、合作性。

2、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的学习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各个主要地区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通过测量清楚城市间的距离长短(地图的设计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选取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测量幼儿园教案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筷子、铅笔、水彩笔、吸管、粉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谁知道我们活动室里的黑板有多长,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手、筷子、铅笔等)来测量的黑板的长度。

2、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3、请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室里的物品。

4、幼儿两人一组测量桌子的长度。

幼儿两人分成一组,一人用筷子、铅笔、水彩笔分别测量桌子的长度,另一人用记录表对结果进行记录。

5、观察测量结果,得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长的`测量工具测得的次数少,短的测量工具测得的次数多。

提问:怎样选择测量工具。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回家以后测测你们自己家里的物品(桌子、椅子等长度或高度),并记录结果。

测量幼儿园教案6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指导要点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测量幼儿园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并能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问题。

2.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测量记录用纸、木棍、铅笔、吸管等、A4纸人手一份、班级幼儿用的桌子八张、ppt课件

三、活动重难点

1.能用多种工具进行测量

2.学习并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能记录测量结果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看看,我们班级有好多桌子,我们学习吃饭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你们想不想量一下他们的长度?

(二)探索用多种工具和多种方式测量桌子的`长度

提问:

1.你刚才使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桌子?你是怎么测量的?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2.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没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说一说)

3.师幼共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测量。

(三)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请你用和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幼儿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你是用什么工具什么方法测量的?(请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2.请你对比两次测量结果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两次测量结果会不一样?)

3.虽然测量工具不同,但是测量出来的桌子长度都是一样的。

(四)介绍常用测量工具直尺和卷尺

师:刚才小朋友都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去测量了一些物品,那些都是非测量工具,正常的标准测量工具都是有精确的刻度线,像直尺和卷尺(教师出示直尺和卷尺实物让幼儿分享观察)

1.幼儿使用自由测量尝试测量教室里的任何物品,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之间相互介绍测量的过程,体验测量活的乐趣。

五、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后测量家里的东西,并记录测量结果,回园后和幼儿一起分享。

2.在家长的帮助下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品,加深幼儿对测量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测量幼儿园教案8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测量幼儿园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测量幼儿园教案10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

2.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黄瓜 ,茄子

2.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长长的蔬菜

1.观察图片:黄瓜,茄子

教师:这是什么蔬菜?

黄瓜和茄子看上去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长长的蔬菜。)

2.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寻找测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师:用什么量?怎样量?

引导幼儿回忆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请幼儿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黄瓜。

告诉幼儿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小棒就画一条短线,量出来有几根小棒就画几条短线。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让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

(提示幼儿还可以用圆点、图形等。)

三、测量蔬菜

1.提出测量要求:

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小伙伴交换。

量好了拿出记录纸和笔用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3.交流:

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

4.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

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

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师幼一起讨论。

四、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1.教师: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互相交换,

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2.幼儿操作。

测量幼儿园教案11

一、说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于测量的理解大不相同,这就蕴含着许多教育机会和教育价值,经过考虑,我决定开展有关测量的探索性活动。我认为测量的核心是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的有机统一,在测量过程中,幼儿能获得很多知识经验,如用同一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用不同工具测量特定的物体并理解长度单位“米”。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与工具,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2、初步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并把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与同伴交流、分享。

3、在实践中理解长度单位“米”,并能正确运用。

我为什么要以这三项为我的教学目标呢?因为其一,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为主要目的,而科学活动则是幼儿对活动敢于探索、敢于动手去尝试的一个学习过程;其二根据选材及幼儿生活经验、年龄特点而定,让幼儿能在探索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实践操作,进而习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材料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难点:在实践中理解长度单位“米”。

我为什么要以其为重难点呢,我是这样认为的:测量其本身就需要特定物体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其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其二在幼儿的生活中缺乏这种测量经验,所以对于幼儿这次测量活动我把“运用多种材料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在实践中理解长度单位米”来作为重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丰富关于测量经验,让幼儿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

2、环境准备:各个活动区都有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

3、材料准备:筷子、小棍子、纸条、牙膏盒、书、盒子、毛线、积木……

我为何要经验准备呢?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是比较实在的因为课堂上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设计的,而是应让幼儿在课堂前有所了解,在心里有个底,这样在教学活动中能渗透的更深入一些,理解也会更透彻,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相对轻松一些。

区域环境准备是让幼儿能有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而设计的,这样能让幼儿更好接受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物品都能成为测量与被测量的对象。

材料准备是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实践,让幼儿在陌生的、熟悉的物体中感受到测量工具、测量对象的关系。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自由探索法、交流法、观察法。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1、幼儿自由尝试,用筷子来测量物体,并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

首先我以问题介入:孩子们,你们知道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有多长吗?你们可以用筷子想办法量一量?(幼儿开始自由活动)

遵循新《纲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并能使幼儿从单纯的兴趣走向明确探究方向的探究活动,为了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在此我使用了自由探索法,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而此时教师就应以观察者的身份去介入孩子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幼儿言语的倾听者、认知冲突的引发者。

2、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习得正确的 方法。皮亚杰认为同伴活动对儿童的社会性、道德情感、价值观和智能的建构至关重要。具体说来就是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对自我和他人的知觉和区分建构其互动,有利于思维与行为上的合作、意义分享、解决冲突。幼儿通过讨论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幼儿理清首尾相接的方法,了解测量物体应该到被测物体的尽头,如果测量结果不正确,最后在记录表上记录的结果是不同的。

第二个环节:

1、首先在地上铺两条长度为1米长的线,一条是单色彩条线;另一条是由不同颜色的彩条组成的线。让幼儿用各种动作如用跳、跨等来感受1米是多少。

2、其次为幼儿准备了各种1米长的线或绳,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来测量。在测量时,教师引导幼儿有正确的“米”概念,引导孩子将测量工具为单位,如1米有几本书长,几只牙膏盒长,几支铅笔长等,可以看出,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对“米”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1米有多长,如果不用1米长的东西做测量工具,则测量结果就不能用“米”这单位来表述。

在这个环节中,可能会引发认知冲突,如在用不同材料测量1米长的线,最后测量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总结是运用现场演示的直观操作来让幼儿理解:不同材料测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那么最终幼儿也会接受理解的。

六、总结测量长度而得出的结论

“米”是长度单位,在生活中不能乱用“米”这一单位,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样物体的结果是不同的。用一样工具也可以测量不同的物体。

这环节是教师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本次活动的探究结论,也科学地定论了测量长度并的出的科学结论。

测量幼儿园教案12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8以为的.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

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

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测量幼儿园教案13

【活动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难点: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准备】

1、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活动过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测量幼儿园教案14

设计意图

《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并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而大班幼儿在思维逻辑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相对于空间、时间甚至数都有一定的基础,本班幼儿最近迷上了长度测量,尤其是对自己和同伴身高是特别感兴趣的,在开展了用刻度尺测量活动后,经常看到幼儿用班级刻度尺量量这,量量那,但班级刻度尺数量有限,一些幼儿就没有刻度尺于是教师产生了自然测量的想法……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尝试记录结果。

2.通过记录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3.在自主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进行直线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活动难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用一种工具进行同等长度测量的前期经验。

2.物质准备:

教具:情景导入PPT图片、桌子、椅子、玩具柜、测量结果表

学具:笔、纸条、书、牛奶盒等各种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PPT

1.师:小朋友们从图上看到什么了?(老师在擦桌子、小朋友的椅子、老师在搬玩具柜等)

师:这些物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那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平时吃饭的桌子、现在坐着的小椅子、包括放玩具的柜子他们有多长多高吗?

2.集体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以上物品。

二、出示各种测量工具,幼儿分组

1.出示各种测量工具讨论如何进行测量

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这些物品,想让大家用这些物品为我们的桌子椅子进行下测量。

2.师:怎样测量才能使结果是准确的呢?

每次测量时能不能与上一次结束处有空隙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上一次的结束处在哪里?

教师小结:每一次测量时候要将前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当作下一次测量的起点,而且要在每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做好标记,整体测量完要及时记录。

3.幼儿自由分6组,(每两组测量同一样物品)选择本组测量工具并领取测量结果表。

三、幼儿操作,为物品进行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用“首尾相连”的方法,提示幼儿进行结果的简单记录。

四、分享交流

分享各小组的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教师肯定所有符合要求的测量方式,不给予好坏评价)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张老师觉得你们都好厉害呀,突然我发现了个现象,每两个组测量的.物品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他们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结果,哪个用的多哪个用的少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帮助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五、教师总结

师:今天我们有趣的测量就结束了,运用测量我们知道了桌子、椅子和玩具柜的长度、为我们棒棒的自己鼓鼓掌吧!这样的方式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你想知道的长度测量中,小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每天都测量一种物品哦!再见!

活动总结

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特别愿意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结果记录结果,但是在结果表上记录结果时教师观察到有些幼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记录,还有些幼儿在测量时用了很多工具,导致结果不准确。但是整体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还是学习到了自然测量的方式,理解了测量工具和使用数量的关系。教师下一步要重视幼儿填写结果表或者操作单的能力,多开展类似活动。

测量幼儿园教案15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