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大纲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7W 次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

《撒哈拉的故事》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其包含有《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与荷西间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荷西无意发现三毛藏的所谓的“喉片”-----猪肉干很好吃后,竟像小孩子一样偷了一大瓶送给他的同事,弄得那些口馋的同事一见三毛就不停的故意咳嗽,想再骗猪肉干吃,还包括回教徒在内!最后,当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时,我也跟着乐了起来。“狡诈”的三毛!!

《结婚记》显示了公证结婚的隆重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新娘为只有一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和“走路去结婚”的幸福和自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常人会觉得不这却恰恰显可思议,其实,示出了三毛独特的性格!独特的三毛!!

《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中国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而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病人牙齿都不痛了,足可以咬东西。这件事荷西知道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全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体现出了三毛聪慧调皮的性格.调皮的三毛!!

《娃娃新娘》则是整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强烈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撒哈拉沙漠的一个风俗,就是新娘坐迎亲的车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而且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不仅如此,结婚初夜,竟然还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真的是很令人气愤,真是不公平啊!凭什么男人就有权可以霸占女人,把她们作为自己的玩物?女人又凭什么要屈服于男人,失去自己的尊严?这一切听起来真是荒唐!撒哈拉人以胖为美也就算了,这只是观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单纯的观念的差别吗?时代是进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简单生活并没有被影响到,可是终有一天,女人不会再受到压迫!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三毛是非常痛恨这个风俗的,体现了三毛是一个个性非常独立的女性!独立的三毛!!

《荒山之夜》中,荷西差点死掉了。看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真是感到身临其境,被当时的紧张、恐惧的气氛所打动,也感染了三毛当时的那种恐惧心理,与她同急、同忧、同喜……呵呵,三毛的文字渲染力真是非凡啊!

《沙漠观浴记》三毛离奇的遭遇让我捧腹大笑;《芳邻》里那些邻居的行为让我又好气又好笑;《素人渔夫》中荷西和三毛“用十二倍的价钱在吃自己卖出的鱼”,而后卖鱼的收账单又被洗衣机泡烂,真如同看到他们“又哭又笑”;《死果》则介绍了十分厉害的“灵异”现象,“这种符咒的现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以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看得有些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有趣经历……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其中也可以看出三毛对撒哈拉的热爱。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美丽的撒哈拉沙漠,她用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深刻地描写沙漠中的人情风俗。在保守的观念下,当地的回教徒身受古老文化的局限,令人感到愚昧不堪,卻又不禁令人怜惜他们的可悲。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就有着他们那一群人,与他们的故事。看到了一个快乐的三毛,看到了三毛的美:想象的美、有趣的美、真诚的美、灿烂的美、丰富的美、深情的美、忧伤的美、怀旧的美……说不完也说不尽,我很奇怪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字眼经三毛一组织竟会有如此的美。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2

沙是一样的沙,天是一样的天,龙卷风是一样的龙卷风,在与世隔绝的世界的尽头,在这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

三毛把我们带入了她生活的那个如梦一般的撒哈拉沙漠。一个中国女子,在那片丝毫不能预料的地方,生存甚至生活,她还以她那近乎愚蠢的执着与乐观,在那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挥洒着她的文艺气息。

住在一个平民区,不,准确的说是在坟场区,有着用棺材板钉做的沙发和桌子,还摆放着从坟山那儿买来的五个小雕塑。这些听听就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可怕的东四,却在三毛的手中变成了无法复制的艺术品。她更是把她们的家变成了一个最美丽的地方,引得杂志社的人前来拍照,并感叹她造就了罗马!

面对沙漠的未知,她都能够毫不畏惧并且享受挑战,那我们这种生活在美丽日子的大学生又有什么理由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去发出现实是骨干的的嚎叫。如果我们能够苦中作乐,如果我们能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拼搏不懈,那我们又怎会被沉重的现实所打垮。不需要感叹说时间都去哪了?其实,你的时间因为浪费在理想上,所以它从来不曾被浪费。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3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早接触的三毛的书,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她的字里行间都透露这她的乐观、率真,写着与丈夫丰富多彩的经历,使我深陷其中,羡慕不已。

在此之前我不知三毛在沙漠里会怎样生活下去,但看了这本书我懂了。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在沙漠的生活,也没有为这段波折的故事有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她那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沙漠的平凡,简单又浪漫的生活。把沙漠的生活写的令人向往,给沙漠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异国他乡的生活,体会着别样风情的撒哈拉沙漠,让我了解了大沙漠的风光迤逦,广阔地势和风土人情。但也让我了解了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三毛说了这句话“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美丽,而这儿的生活确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这是我很感动的一个点,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和决心。她可以抛开城市的繁华和诱惑,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且贫困的沙漠,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沙子。但她和他的丈夫也过着快乐的生活。在这里她也留下了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佩服三毛的侠气,佩服她的特立独行,佩服她的梦想和想象中的天堂。撒哈拉沙漠并不是天堂但确实三毛最向往的地方,就像是苏格拉里也有人想去哪里去邂逅最美的自己。在《极乐鸟》中我体会到了她那份难以言明的孤独;在《悬壶济世》中我体会到了她的乐于助人,敢做敢为的精神;在《素人渔夫》中我体会到了她与荷西在沙漠中另一种快乐。

生命在她看来,就是起点与终点的一个循环一个轮回。正如她所说的:“人生是一场大梦。”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世俗名利在她眼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但在三毛看来,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三毛的这句话很符合我现在的想法“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请拥抱这个世界吧,不管在你眼里它是怎样的,都值得你细细品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4

很小的时候我就渴望做个“浪迹天涯”的潇洒女子,尽管这个念头有点异想天开,可是我内心深处的而且确不安分于一直所处的这个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好奇和热情从未消减。正因为如此,《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它的作者是三毛,之前不认识,可是现在成了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还是先说说《撒哈拉的故事》吧。读完后,我感慨良多。沙漠在我的概念里是荒凉的,同时又具有一番壮丽豪情。能在沙漠上自由驰骋,很是让我神往。但是联系现实,实在没有那么潇洒。在沙漠里生活的苦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那个什么都缺的地方,活下去都不是那么容易。除了身体上要经受那种艰难,心理也要承受寂寞的煎熬。谁能体会到当你突然转换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以往舒适的住所、温饱的三餐和亲人朋友的那种惶恐失措?当然三毛也面对着这些,可是她没有失望,也没有后悔来沙漠。她不怨天尤人,振作起来去改变现状。她从始至终都很努力地对待生活。或许婚礼对于女人来说,都是认定必须要风光盛大的,可是三毛的婚礼在沙漠上,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然而她很享受,因为她觉得婚礼不是爱情的全部;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去海边打鱼,还乐在其中,流露出彼此间温馨的爱意;对于邻居,三毛总是很热心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尽管有时候不如人意,邻居没有真心接纳和对待她,可是她没有狭隘的计较,始终带着真诚待人接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折服了我。自古以来女性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拘禁了人身和思想,想去做的想要得到的都难以实现。三毛完全是最自由的女性的化身,她不拘一切,不受约束,敢爱敢恨,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照亮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人生。三毛既有

普通女性没有的前卫思想和见解,又具备良家妇女的那种贤惠知性。她很聪明,见多识广,相信每个与她相识过的人都会惊叹世间竟还有这般奇女子。

我崇敬三毛,她的文字带给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将会从中对自己的成长有所领悟,得到启发。这是一份真正无价的财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5

看着朴素的页面,阅读着封面简单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来,撒哈拉是什么鬼东西?三毛又是谁?三毛是男,还是女的?还是那可怜的头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带着种种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绯页,仔细阅读起内容来。

原来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羁的女作家。当她看到一张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后,便收拾行装,和恩爱她的丈夫荷西义无返顾地奔向飞沙走石的沙漠。虽然那儿是极端的“荒僻落后而贫穷”,但“生命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来,“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刚搬进小屋时,家徒四壁,但经过精心装扮,很快,满屋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多么艰辛而又温馨的`生活过程啊!谁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砖四方房子,正对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决定的。当然,这时我们再重读书名,顾名思义,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难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临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个个常人看来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写得朴素、灵动而又富有思想、意韵。每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爱的寻求、素人渔夫等,读每一个故事,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

“素人渔夫”,描述了假期里,三毛与丈夫穿越沙漠到海边边游玩边捕鱼的故事。此处的“素”,并不是指“荤素”的“素”。而是“过去有群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因此叫自己‘素人画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渔夫。”三毛通过饭店吃饭、海边捕鱼、业余卖鱼、账单泡水等一个个生动丰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勾画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语句诙谐,字清意明,平淡中见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爱“撒哈拉的故事”,我爱“浪漫勇敢”的三毛。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6

三毛赋予了热爱自然的新的意义,人和自然的关系,活着的意义。在撒哈拉,三毛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曲折波澜的关系,种种奇闻趣事,跌宕起伏。让人身临其境,时而让人感慨,时而欣喜,时而悲伤,时而无奈。这些生动的情节都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让我对三毛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旅行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不管多恶劣的环境,在能发现美的人手下,都能变成花园一般的地方。?文化的不同,生活中的小事,还有沙漠的风俗,在三毛的笔下,都仿佛真实的呈现在我眼前,冲击着我的心灵。沙漠不适合人的居住,而三毛本像是一朵花,但是仍那么顽强的顶住了风沙,并且在沙漠中生了根,竟然开得更加美丽。随她开过"中国饭店",亲临了与荷西的婚礼,与她"悬壶济世",度过"荒山之夜",也曾当过"素人渔夫",尝过"死果"的威力,爬过"天梯"见过"哑奴",与骆驼一同哭泣。在没有春天的沙漠,经历人间冷暖,走过悲欢离合。沙漠,是三毛的宿命,她只有在沙漠里才能绽放生命的光芒。三毛从小叛逆,对传统逃离,对传统的东西异常反感,尤其是对规章制度等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有很强的反抗心理。她说,她的姐姐是活在别人的要求里的人。实际上,我们每个社会人又何尝不是活在别人要求里的人呢?别人结婚了,我们也要结婚;别人买房了,我们也要买房。这些社会趋势促成的行为,正是三毛所极端反对的。那种抵触凡尘俗世的情感源自于她热爱自由的本性。

生而有息,最难将息。

逃离了大城市的喧嚣,来到荒芜人烟的大漠,并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为在大漠里,看日出日落一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才会忘记心中的枯燥和艰苦。在现实压力下,唯有打开这本书,心灵仿佛才能得到片刻的安静。虽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沙漠那样安详的地方,但我也学会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一个人默默读书,在鸣笛声中逐渐找到了平静。学会了在书中遗忘纷纷扰扰,也不尝为一种好方法。

我也不知道三毛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质贫乏的沙漠如何度过艰难的生活的。她始终在努力地生活,给沙漠里的人治病,教他们读书写字,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她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地生活状态。她教会了我热爱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地去体验生活,生活也会赠予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回首一路走来,我们在不停的欢喜,忧伤,酸甜苦辣让生活充满味道,其中的过程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像三毛说的:"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像圣经上雅格的天梯一样,踏上一步绝不能上升到天国去。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爬梯子,才能到了某种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满江风月,尽入眼前。这种境界与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人的成长是个很艰难地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让生活精彩,体验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对生活,超越自我。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切挫折与失败,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

我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7

三毛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快乐活过"。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却直入我的心房。是啊,人生苦短,我们又何不快乐地活一回呢?抛开繁琐的生活,像三毛一样洒脱一回,而在她身上,我想"生如夏花"这四个字正适合。

那一天,她背上行囊离开祖国的怀抱,奔赴遥远的撒哈拉,不为求学、不为生计,只为简单地完成旅行的心愿。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平凡的女子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气?然而自由,那却是个永恒的话题。她说:"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决不妥协。"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纵然她对双亲百般依恋,然而在自由面前她始终懂得无论再娇嫩的小草,有一天终究要长大,于是乎她做到了,在沙漠里,她坚强而开心的活了下来,而那也是对父母最好的答复了。

她生如夏花,果断决定,我喜欢她的爽朗。

想到这里,我似乎又看到了漫天狂沙的撒哈拉里,那个孩子一样的三毛。她说:"跟荷西结婚,一半是由于荷西的痴情,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父母,而自己本不必结婚的。"我想说那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可以让她那么洒脱?然而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假如把荷西比作中国古代的帝王,把三毛比作帝王的任意一个王妃,那么在荷西心里的三毛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荷西对三毛的痴情让我们敬而叹之,《沙漠中的饭店》也让我们见识了三毛与荷西甜蜜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荒山之夜》荷西为心爱的三毛寻找贝壳化石而深陷泥淖不能自拔,三毛想尽办法挽救。遇到路人,可怜乞求援助,却被落井下石,最终她以智取胜,果断救出荷西。可惜那是个夜晚,要是个傍晚我想那场面一定十分美丽:夕阳下,他们相互依偎。而一个人的一生,有这样一个爱自己,能走到永远的人就足够了,我想三毛是拥有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喜欢三毛为人处事的方法。在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住着那样一群人,他们习惯了沙漠下残酷的气候,他们不识字,没见过除沙漠以外的东西。他们总喜欢问三毛"借"东西,说是借,当然会还,只是当他们还来时,早已面目全非了。三毛教他们识字、教他们识别从未见过的东西。跟他们在一起,我想她是快乐的,虽然偶尔也会有些生气,但是磨合中那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感情啊!她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女神,而她也收获了快乐。

提起撒哈拉,我们会想到:漫天黄沙,天与地交接的地方一黄一蓝,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梦幻般的图画啊!只是世间在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它丑陋的一面。我们不得不想起娃娃新娘里的姑卡,她十岁就嫁人了,一刻还未看见天空鱼肚白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沙漠妇女地位的低下不得不让人深思。《死果》那又是一种该如何解释的现象?他们没有文明却习得了致命的巫术。我们不相信,却又无从解释,幸好碰到好人使三毛在危险中得以获生。她看到了这一切的邪恶,终究也浸染不进去她的心灵,她始终相信:"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一切悲伤离我们是那么遥远而不着边际。"

撒哈拉,一个如神一样美好的名字,而在三毛的笔下,我更进一步领略了它的万种风情,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点缀着这个美丽的星球,只愿今生以及永远都能崇拜它,敬仰它。

而自由需要见证,需要如三毛般生如夏花。

放下一份牵绊,便收获一份自由;放下一份丑恶,便收获一份友谊;放下一份怯懦,便收获一份力量。

只愿今生你,似你般生如夏花,不负人,不负心,在尘世获得幸福。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8

进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书写的沙漠情怀。

三毛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岁月里,她一直努力的生活着,不肯忘记自己的写作初心,无数的日夜里,仰望星空,三毛钟情的,始终是绚烂书海中的诗情画意。

当我拿起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时,内心就泛起了涟漪,我很想知道一个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许是前世今生的召唤,也许是为了寻找遗留的一缕孤魂,三毛,终于来到了这里。

撒哈拉的生活是艰苦的,三毛与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据,所幸,夫妻两人同心,生活还算美满。两人爱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欢潜水,三毛喜欢写作,所以三毛就写了这么一本书,记录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闻异事,撒哈拉的人们生活落后,思想也十分愚昧,就连当地的习俗也有些令人发指,三毛显得与这里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从未放弃与这里的人沟通,因为三毛为人亲厚,懂得东西又多,又乐于助人,所幸深得当地居民爱戴。

喜欢三毛,喜欢她的勇敢,喜欢她的敢爱敢恨,撒哈拉就像一个神奇的地方,牵引着读者目眩神迷,深牵梦绕。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9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题记阅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书,我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一场惊心动魄而又不失快乐的旅行。

三毛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诗意的情绪把我们带入了雄浑壮阔的非洲沙漠,让我们感受到沙漠的独特魅力。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终年高温少雨。虽然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但是也形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片由金黄色砂砾组成的乐园,大地温柔的起伏着,在无穷的穹苍之下,静如一个沉睡的巨人。沙漠中有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自由生长的仙人掌,千万年前干枯了的河床,绵延不绝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天空……它以其特有的近乎厉冽的美,向人们吐着温柔的气息。

三毛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沙漠的狂野与温柔这些自然质朴的意境,更有她那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自由不羁的灵魂。

有句话说:“生活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怀揣有执拗的梦想想走向远方,他们或是成就一段不朽的传奇,酿为佳话;或是寂寂无声,隐灭苍宇。但这又何妨?当他们出发的时候,我相信其精神是可嘉的,其灵魂是不羁的。然而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现代人为名为利整日奔波,人性中最原始,质朴的好奇心被压制了,有几个人还有勇气冲破束缚,解开镣铐,启程走向远方呢?三毛却能背上行囊,和心爱的男人荷西毅然启程,深入到沙漠腹地,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期间,她尽自己微薄之力救助病人,经历过恐惧的荒山之夜,听闻了沙漠军团的悲剧……在异地的这些经历给三毛的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了它们。

从三毛的价值取向来看,她应当赞同:人,多几种生活经历总是可贵的事。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世界却很大,生活也可以很丰富。永无止境地为名利而奔忙似乎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她担心人性中最原始,质朴的好奇心会被时代的各种欲望堙没,因而着力地为现代人呈现出那种在逍遥自在的生活。与其说《撒哈拉的故事》为读者展现沙漠的人文景观,倒不如说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唤起那些被人们潜藏于内心深处,平日里被凡俗所固封起来的梦想。

走吧,启程吧!既然造物主创造了世界,我们为何不去享受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又何必在世俗中疲于奔命?愿我们都能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活的美好。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0

最初吸引我阅读《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为作家三毛,而是题目中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儿时起就牵引着我,给我无限的遐想。

记得阿拉伯语对"撒哈拉"的解读是"大荒漠":广阔、孤寂、贫穷与落后。可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悬壶济世》等18个故事,感受到的并非像阿拉伯语解读的一样,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这一切更让我心驰神往,竟然产生一种踏着三毛足迹重游的强烈冲动。

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一、对大沙漠的热爱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二、对撒哈拉人的关爱

在三毛的18个故事里,在她质朴的笔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也爱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

尽管周围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邻居们面对这个"异乡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经常找他要钱,借东西不还,甚至连吃饭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还是友善地对待每个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传递着来自异乡现代人的温暖,读后感《(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故事《搭车客》中,三毛在炎热的正午,掉头再回沙漠,为的是接出那个不肯放弃自行车的男孩;《哑奴》里,三毛和荷西对哑奴如朋友,忍受着邻居们的冷眼,尽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哑奴,可终究摆脱不了哑奴被卖的结局。三毛只能无奈地以她犀利的笔触揭露奴隶主的富有、凶狠和阴险,控诉着社会的不平等。

三毛还在家里开办免费的女子学校,教妇女们数数、认字,传授一些卫生常识,尽管那些不受规矩,不爱学习的"学生们"将家里弄得脏兮兮,她也热情地包容着。

三毛和荷西以热情与慷慨赢得了邻居们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后,他们开始与当地居民互动起来:荷西成了邻居电器的修理匠、木匠与泥水匠;三毛则成了代书、护士、老师与裁缝。

  三、夫妻之间的挚爱

阅读这部故事集,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牵手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

"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别热爱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荷西竟然煞费苦心地为她找来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并将作为新婚礼物。这样的举动让人惊诧,同时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登记结婚时,三毛一袭蓝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牵着她的手,温情地行走在风中的沙漠里,充满着浪漫与甜美…

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生趣: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

生活在沙漠的日子里,既有苦中作乐的温馨时刻,也有惊涛骇浪的生死考验。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游历沙漠驾车捡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无法脱身,面临危险。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处找绳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芜,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开始降临,气温很快下降,冻得发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来"救兵",却"引狼入室"差点受侮辱。机智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已经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地下女人不敢干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将碎片系成绳子,硬是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歌"。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