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精选20篇)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精选2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7W 次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精选20篇)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

读完《把栏杆拍遍》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感人,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奇迹,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义。《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时间在这如此险恶的地方植树造林,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和五位老汉的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坚定信念;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种树。

“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这是作者在文中对老人的评价。我认为周恩来和华罗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与政治家周恩来和科学家华罗庚相提并论,体现老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后代的奋斗的精神和周恩来华罗庚是一样的。

现在,有多少人还愿意耗费自己一生心血去做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动的那一天”这是一位苦守边疆52年的一位老人所说的一句话。他从24岁起,就一直守卫在边疆,没想到这一守就是52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巡边、放养,每日重复如此,无法想象,这么多年,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这样76岁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草原。

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加幸福。

良久,我沉思着。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2

南宋的墙上挂着矛和盾,另一张脸在下面走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南宋时期,战争四起,乱世纷争,生与死的扭曲,血与泪的翻滚,终于,翻出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爱国、凄惨的辛弃疾,揭示了他从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

读多了繁杂枯燥的文字,回头来看这篇散文,只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原来散文不只有少女执红牙板,还能有好汉唱东流去!我不由得赞叹,这篇一流作者写出的一流文章。

辛弃疾,在从前的我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怒也笔墨,哀也笔墨的诗人,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弃疾,也只能是辛弃疾,他本该一生叱咤战场,却只能将豪情壮志压缩再压缩,滴在诗里。他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战士。王勃、李白、陈子昂,他们将才华投掷于山水,而辛弃疾却一心为国。因此,华夏历史中,属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红的。

自古乱世出人才。乱世春秋百家争鸣,安史之乱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个辛弃疾。如今我们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却也失了在乱世中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华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辛弃疾一样站起来,千年以来,浩气永存……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3

辛公已远,壮志不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残阳如血,沙尘飞扬,辛弃疾手持钢刀利刃在阵前冲锋杀敌,他的胸膛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此时正逢金人入侵,辛弃疾满腹豪情凝聚在了钢刀利剑之上。

然而,天不遂人愿,自从南宋与金人讲和求得苟安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了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赴沙场、浴血杀敌,只有将无尽的悲愤融入笔端,留下一声声呐喊与叹息。

辛弃疾的词不是由笔写成的,而是用利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而写就的。读辛弃疾的词,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声声的哭诉,仿佛见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的怅然形象。

南归之后,辛弃疾内心的爱国之情变得更加浓烈,作为一个亡国浪子,他并不安于苟生,他那颗爱国心把他全身烧得发热,不管他身处何职、身处何地,他心中总不忘国耻与国恨,在这些年间,他忧民情、志复国,但国家却怕他、怨他、忌他、烦他,于是辛弃疾满腔的情怀只能化为泡影。

统治者的苟安,注定了南宋的灭亡,辛弃疾纵然拍遍栏杆,也无济于事,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岁月无痕,人去楼毁,栏杆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4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充分体现了一位胸怀大志,欲血洒战袍,为国捐躯,到最后手中却只剩一根羊毫软笔,只能笔走龙蛇的词人——辛弃疾,欲为国战斗,却被国家抛弃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南宋词人,代表作《破阵子》、《水龙吟》等。他不怕小人,只为报国。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时便启用他,没用时便弃之不顾。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之外,没有人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词。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想象。只有经历过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横刀立马,才能写出有实战经验的诗句。

有人说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可苏轼的豪放只在“大江东去”,而辛弃疾则是胸怀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他的词中,我感到了无名的愤恨。还有人说他是婉约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细雨”,而辛弃疾无法报国的情感,千言万语说不尽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归后40年,他有二十年没有入朝为官,朝廷对他只准旁观,不许插手,不能插嘴。可他还是心系祖国,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将军,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个愤恨而又无奈的白发老人。无奈啊!朝廷为何不用?为何?为何?辛弃疾的诗词与其他文人的并不一样,别人的诗词是用墨写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在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无名的愤恨和无奈,莫名的心酸和无尽的惆怅。

在南宋的兵荒马乱中,辛弃疾原本该是个天生的将军,可他在命运的操纵下,手中没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软笔;心中没有了报国大志,只剩下无尽的惆怅……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5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实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6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7

学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我从词的字里行间中领悟诗人当时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无限地热爱和拥护之情。今天我又阅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对辛弃疾这位诶大的词人更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意。

文中写道:“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确,辛的词掺杂了太多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负与胸襟,让我们今日重读他的文章时,仍会像作者一样,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作者写出了辛弃疾的《破阵子》,那恢宏的气势和那其间流露出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作者写道:“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它的一生大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修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我们为辛弃疾而叹服,为他而痴狂,但我们更要坚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8

在我看来,韩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满腹经纶,下笔成章,而且一心为国,清正廉洁。为人则面对困境,泰然处之。

韩愈为官时期,因为勇于向唐宪宗提出不同意见而被贬潮州,在潮州期间,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哀叹怀才不遇,也不像苏东坡那样无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尽其所能为民办事,八个月时间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芜之地潮州焕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以分为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生命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亦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历史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忽然想到范仲淹“求古仁人之心”时说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想韩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9

也许这个故事你并生疏——一位老人,在一个山住了15年,与许多人一起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与风沙抗争,虽已经81岁了,但他依然留在这里,准备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里等待死亡。

山沟里的树没有白杨的挺拔,没有街旁边树的公整如一,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冲刷的七零八落,但他们所在的山坡上,已经形成了一层一层的梯形。老人说:“这些树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树便像老人一般坚守自己的职责,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从中年到老年,身体渐渐虚弱,拄着拐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门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时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动的锄头与树苗,一种下,浇水。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坚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务。并还将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钱全给大家,一冬天,便为村民一人买下了一个彩电。

山,绿色与微风相映成趣,满山的翠绿,生机勃勃,老人已与这山融为一体。他的生命更已经转化成了青山,永远不老。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0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2

“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一阕很著名的词中。身处困顿的稼轩,因为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只好独上高楼,仰天长叹,把栏杆拍遍。当时可有一二好友在他身旁,看来没有;否则这首词的气氛也就不致如此萧瑟,让人觉察出辛弃疾一颗孤独的心了。把栏杆拍遍,知音何在?

据后来有人回忆,文革身陷囹圄的周扬在狱中曾经常默诵这句“把栏杆拍遍”。当时的他,已经从文化界的领袖与旗手变成了“大右派”、“大反革命”了。此时,他一定在想,他叱咤风云的当年,那么多的人歌功颂德,唱和交游,如今他落得个阶下囚,怎么无人、无一人——哪怕仅仅一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呢?其实周扬的罪名很可笑,什么“否定鲁迅”“诬蔑鲁迅”“歪曲鲁迅”,作几个简单的推理就可以推翻的。但因为他当权之时,妄自尊大、盛气凌人,挨过他整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所以恶名之下,有谁会站出来为他说话?更何况又正值文革?但就是有一个当年挨过他整的知识分子站出来,就是这个冯雪峰。历史何其善于讽刺,就是这个冯雪峰!当年之时,冯雪峰被周扬扣上“左联中的定时炸弹”“蒙蔽鲁迅”的帽子,成了1958年最大的右派之一,如今冯雪峰要出来给周扬作证!冯雪峰要替周扬洗刷罪名!人们问,你在1958年的时候挨过周的整,你现在可以把他的劣迹与罪行讲出来。冯雪峰说,他的错误我可以讲,但他没有的错误我不能说他有!人们问,这样做于你有什么好处?冯雪峰回答,没什么,因为他和我在延安有过五年同窗之谊,他可能不当我成朋友,可我不能落井下石!虽然文革冯雪峰的作证显得如此无能为力,但他深深地感动了周扬。

文革出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探望冯雪峰。他说,“‘把栏杆拍遍’,没想到拍出的是你。”是啊,把栏杆拍遍,“拍”出的是如此崇高的品质多么难能可贵。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3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小时,他不断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受到屈辱与痛苦,这使他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愿望,又因他从小就极少受到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身上有一股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襟带飘飘,腰间佩带的剑寒气逼人,他的目光也一如刀光凛冽。

他在起义军中所表现出的惊人的勇敢与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朝皇帝对他的任用是他仕途的开始。年轻气盛的他慷慨激昂地写下了《美芹十论》,可他火一般的热情却碰到了冰一般冷酷的现实,没有受到重用的他心灰意冷,与其理想大相径庭的官职让他深感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压抑和痛苦,人生短暂,岁月流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心灰意冷的他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绣口一吐,就“鞋样草树”,拄杖田园,朦胧月色中,自己似乎已是与曾经洒血战场的梦想愈来愈遥远。长叹一口气,泪光里,幻出儿时的梦影……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铁甲烈马,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这便是他的一生。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4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正如幼安一生,在乱世中起伏,在腐烂朝堂的洪流中扑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终在烟花酒巷后,栖身山水青萍之中。

戈矛剑戟,寒光出鞘,碜碜入人眼,清风烈,战旗倒,晃过了浮世喧嚣,划破黑白尚未分明的夜幕。挟张贼,清驻军,五十人出,万人归,踏碎淮水,霹雳弦惊。春去秋归,单骑走临安,一腔热血洒下朝廷冷漠;匹马返江宁,满腹豪情付与荆楚。

唐诗李杜为尊;宋词苏辛称雄。春风吹,战鼓擂,金戈铁马因你而闪耀,青楼歌月为你撒下几瓣杏花微雨。刀光剑影中,是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玉簪螺髻旁,是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破了云霄,惊了俗世繁华,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多思量,少白发。身居山野,熊熊焚烧的灵魂已无息处。

人说苏东坡的豪放,是和平环境下人生的百般磨砺所致;辛弃疾的豪放,是战争年代国家分裂带给人的巨大创苦所催生。杀贼!杀贼!一手仗剑,一手拈花,正为拥天下侠胆,不失惜花之心。而于我而言,稼轩不过是寻常巷陌中那煮酒,思渊明的稼轩罢了。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5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小时,北方已沦陷于女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抒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江山”,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在辛弃疾二十二岁时聚集了两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一次义军中出现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去追人,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发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张安国,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想想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那时,他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可是,凡事都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当他满腔热血的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给朝廷时,得来的只是不愿再打仗的朝廷对自己才华的赞许。他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我读他的作品,品他的诗词中,任能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在他的《破阵子》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叹息中,我感受到的。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6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长江不断在流,从古流到今,沉淀的是一个个兴衰与奇迹。逝者如斯夫,但冲不掉那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

跃马挥枪,驰骋沙场,漫山遍野旌旗在望;精通文墨,源远流长,此词此诗后人难忘。他,是一个奇才;他,被记入史册,无人能敌。把栏杆拍遍,他,走的是不一样的道路;尽世间百态,他,活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22岁,他正值年少,投靠耿京,立志灭金复宋。“志向远大,行动果断”,是他的代名词;“了天下事,赢身后名”,是他的座右铭。几十人,胆识过人,直入军营夺张安国首级,这是无畏,这是勇往直前的力量!义端和尚逃跑,他立下死令,过五关斩六将,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你看到了怎样的他?性烈、勇猛,行军打仗,是大刀阔斧的雷厉风行。

不仅如此,他还才高八斗。大将军兼大文豪,此种搭配,古今几人可有?英雄气,乡村语,儿女情,诗词之中,是他的传奇三部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纵观一世,辛弃疾是悲剧性的人物,尽管他的日子过得不错。一边壮怀激烈,另一边却是赏心悦目的风轻云淡。这,才是辛弃疾。

然而,世事无常,此文武双全之人,朝廷却无甚重视。为何俨然居功者,结局竟如此?这岂不令人痛得发指?!官场腐败至极,尽管如此,可他仍为国贡献自己一生。大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等老后“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一切都化为虚空。

辛弃疾的一生,起起,浮浮,上下不定。从英雄本色,到坎坷仕途,最后归隐田园,他有志——并为之奋斗过。铁板铜琶,继东坡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他,尝遍人生酸甜苦辣,阅尽人世喧嚣繁华,看透人心与人心的勾斗。他,尽世间百态;他,把栏杆拍遍。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7

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现代作家梁衡写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完后,放下书,我顿时有很多感触。

在散文写作势不可挡的时代,在散文写作没有“王法”的时代,在散文写作已经成为许多作家狂欢和作家梦想的时代。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成为“典范”的“巧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梁衡先生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第一步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表现自己真实本性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总是为他的心而写作。”因此,除了“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注入了无限的感情。

看完散文集《打倒栏杆》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感触颇深:“辛弃疾的文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的。”;

别人用笔写字,力量也只到纸上,辛弃疾用笔写字,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离战争最近的地方,吧感情深深的刻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里。“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一腔壮志在面对现实时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展示自己的天地,便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他有一颗对国家和民族的心,这颗心比天空更大、更热,他不能放手,也不能关闭;他有无穷无尽的实践能力。他不怕流言蜚语。他用了“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扁”这句话,让人想起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自从我读散文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它了,喜欢它优美的句子和特别的内容,但是当我读到《把栏杆拍遍r》这本散文集时,让我对散文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是如此的苛求,以至于影响了它的自由本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在真正自由之前必须受到规范。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8

因为是一个慷慨激昂的人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写的散文,所以一气呵成,读起来使人心潮澎湃。辛弃疾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只停留在“料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词句中。

而今读到梁衡的文字,才了解到辛弃疾那卓越的才气、不同凡响的本领中又蕴含怎样的悲怆与无奈。

所有人都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时隔千年,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与磅礴之势。那种对国家的热爱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是时间所不能消磨的。

然而,天总是妒忌英才,他空有一身本领,满腔热忱,却无施展之地。总是“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人的一生就这样大起大落,大进大退,大忙大闲着。“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在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呐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曾经的金戈铁马,终成为过眼云烟,残留的只是那报国无门的愤懑。

我以为经历这样的挫折,他应该自暴自弃,应该消沉低迷,可是他却带着一颗不得志的心,独上高楼,凭栏远眺。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公共那样怒撞不周,他拍栏杆,面向江水,眼泪横流。“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载”,慢慢咀嚼自己的寂寞,体味生命。

我想梁衡是真正懂辛弃疾的人,或者说是真正能够读懂他诗词的人,正因这样,他才能将辛弃疾的内心展露无遗。甚至可以说,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化身成了稼轩,面朝江海,拍遍栏杆。

现在的生活很美好,已经不需要再通过拍栏杆来宣泄心中的不快,但我们仍要像辛弃疾咀嚼寂寞那样,去咀嚼我们的生命。

如果要用诗来形容生命,那我觉得:生命有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闲适;有如李清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般的执着;有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般的美好;也有如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般的牵挂;但生命更多的是如平凡人“酸甜苦辣,样样俱全”一般的精彩。

生命的宝藏无穷,但需要人们去发掘;生命的情感千丝万缕,但需要人们去咀嚼;生命的精彩无限,但需要人们去创造。生命就像一条小河,表面淡而无味,每当天高气爽,秋天来临,树叶凋零,悠悠落入水中,泛起点点涟漪,给小溪增添了些许色彩,几条游鱼更为它增添了无限活力,看似平平淡淡,却意味无穷。

生命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在咀嚼中将其慢慢变长,变得充满韵味。像辛弃疾在凭栏远眺中咀嚼寂寞一样,让自己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有事可以寄托。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19

前几日,偶然的机会班上的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给大家推荐了梁衡先生的文章《把栏杆拍遍》,讲的是辛弃疾坎坷的人生遭遇,以及他至死不忘恢复中原大地的决心,虽然当时我没有看到原文,对于文章不甚了解,可听了他娓娓道来,声情并茂的讲述,心中不免产生共鸣,继而有些悲观的认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有九,即使是古代大文豪一生宏图伟志不能实现时他也只好屈服于现实最后无奈的度过惨淡的余生,更何况我们这些如草芥般的小民呢,也只好生如浮萍,弱如海藻吧。不过我课下仔细翻阅了《把栏杆拍遍》,又品味了几番,感觉却已与当日仅仅听同学讲时有所不同,可以说有了自己新的认识。

辛弃疾从小生长在当时已经沦为金国疆土的宋朝旧都开封,亲眼目睹金人残酷的民族压迫,又受祖父抗金思想的耳濡目染,自小立下收复河山的大志,为了完成自己的志向,他自小遍每日舞枪弄棍,锻炼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造就出他坚强的意志与战斗精神,为的就是有照一日能统帅千军万马,杀敌为国。在他十五六岁上下,为了对金国的军情政务有深刻,详实的了解,他独自一人潜入大都,去各处军事要地,行政处所查察刺探,然后又绘制成册,藏在身上秘密带回开封,交给祖父。想一想他,真是不佩服不可,对于很多人来说,十五六岁还是个孩子,自己还过得迷迷糊糊的,哪会有什么宏图大志,为国为民呢?几年之后,在二十二岁时,辛弃疾自己筹钱,招兵买马,创立了一支自己的队伍,然后又投奔当时一支最大的抗金武装领导——耿京,二人占山为王,树起抗金大旗,打的当时山东的金军闻风丧胆,好不威风!当时义军之中有人偷了大印,准备献给金军邀功,辛弃疾二话没说,单人提剑,苦追两日,砍下叛徒的人头,拿回大印。为了壮大抗金力量,辛弃疾说服耿京归顺南宋,当他准备带部队南下临安的时候,义军中又出了叛徒,杀了耿京,打算全部投降金人。辛弃疾知道后悲愤不已,率五十骑兵,日夜不停,狂奔千里,杀入金兵大营,横刀立马,立斩叛军,最后带领义军大部,胜利归顺南宋朝廷。可以说少年时的辛弃疾过得是快意恩仇,好不痛快,收复河山指日可待。

可人生就像山峰一样,有起有伏,只是没有想到他的起伏较常人来说更为波折。他在南宋效力的40余年间大概有一半时间干的是闲置,领一半时间的工作也与他的抗金大业关系甚微,而且频繁的调动,常人的不解,皇帝的不屑,同僚的鄙夷,下属的懈怠等等困难,让他终其一生落得个含恨归田,每日与农人闲聊家常的境地,他心中的闷苦也只好写在一页一页的诗稿上,化做一部一部不朽的篇章,让后人来吊唁这位千年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伟人吧。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最正常的,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信仰,一种人应该具有的内核: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这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贞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不后悔自己的追求,因为内核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自问,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几乎整个社会对他的重重阻力,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我答曰,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我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我无比失落,即使我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我定会成功。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作文 篇20

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有铁甲烈马,以武起家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

对林则徐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他是一位功臣,又为何同时说他是罪人。

在禁烟斗争中,林则徐倾尽全力销烟,但皇帝却在他上任一年半后又将他革职到镇海,此后又被贬至伊犁。在大臣王鼎的保举下方得“戴罪治水”,他又一次尽心尽力,但当治水完毕,所有人都得到奖赏,唯独林则徐得到“仍往伊犁”的谕旨,他就是在一次次打击下被赶出关外的。

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则徐在西行途中,群众都到他住处慰问,并送鞋、送伞……将他住处围得可谓水泄不通。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酬万金。”途中,官吏、百姓都争相迎送,为他减轻痛苦。

林则徐就像被皇帝甩出的砖头,但这块砖还未落地就被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但恶劣环境的折磨让林则徐吃了许多苦,他“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而让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曾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脱离战场,这种寂寞,常人难以体会。但林则徐却没有被压垮,相反,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用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改选了环境,在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他还进行了一次,将哈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林则徐在如此困境中仍为民着想,多好的官吏!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林则徐是爱民的,并一直为国效力,定是一个爱国臣子,我认为他不是罪人,是功臣、是伟人。

漫漫黄沙、大雪纷飞,荒芜大地……这些林则徐用他的意志扛过;痛苦、寂寞、黑暗,他默默忍受。常人难以想象有困难,这位令人敬重的老爷子却毫不畏惧。

我被这位民族英雄深深打动,他能为民族、为人民,置个人安危于不成。他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也被编入教科书,影响着代代学子。

作者梁衡更是亲自探访林则徐所到之处,去感受他的伟大。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同困难斗争,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