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 > 2017关于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2017关于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35K 次

  2017关于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1】

2017关于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寒假又回到县电视台实习了,每天跟着前辈们外出采访,很累却很开心。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有时候扛着三角架下乡去拍镜头,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头,心里有说不出的豪情和愉悦。我的家乡,可爱的清涧,竟是这般的甜美安详,又蕴藏着无尽的斗志和腾飞的潜力。

我的家乡清涧,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延安、榆林交界及无定河、黄河汇处,回想曾经,我们贫穷落后的身影曾无数次在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岁月里深深叹息。然而如今,放眼望去到处一片祥瑞之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清涧已谷米入囤,枣果进仓。三河五岸枣林掩映,枣乡恬然静谧;秀延河畔银装素裹,游人怡然自得;笔架山峰繁星点点,似人间天宫;大街小巷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信步于石板街上,美景如画;《美丽的清涧美丽的枣乡》优美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赤贫之地发生了巨变,清涧崭新的形象和蕴藏的神韵,无不令人为之兴叹。

(一)枣乡遍地是希望

“金蛋蛋、银蛋蛋,不如清涧的枣蛋蛋。”清涧享有“中国红枣之乡”的美称,是世界红枣原产地之一。2005年,我县凭借红枣名列陕西果业强县;2008年,“清涧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新一届县委、政府班子高屋建瓴,抓住得天独厚天然优势,明确“红枣产业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产业发展思想,变清涧县红枣产业“农业形态”为“工业形态”,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引领产业发展。注重科学技术宣传和普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先后建立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户、科技示范企业,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和“科技活动周”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科技赶大集、专家咨询、科技宣讲等形式,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掀起红枣科研基地建设的新篇章。

目前,清涧红枣栽植面积65万亩,其中盛果林40万亩,正常年景产量14万吨,总产值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以上,GDP贡献率33%,成为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全县大中型红枣加工企业32个,年转化原枣4.04万吨,转化率为42%,加工总产值达4.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0%,红枣干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30%,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全县红枣人均面积、人均产量、加工比例均居全省第一,“一县一业”经济框架基本形成。

科普示范户枣农白建民感慨地对笔者说,以前是靠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务农,现在是创新的科技务农,省力气,高效益。

(二)山城无处不铺石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清涧有名好石板,自古到今传美名。清涧县石材资源储量丰厚,沿黄河、无定河、清涧河流域硬石覆盖约58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米,贮量约5.8亿立方米。

我县将石材开发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利用“扶南”资金新上马8000吨岩石生产线和1.2万吨工艺石材生产等项目,产品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明显优势,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扩展项目种类,向雕刻、装饰、高档家用石品延伸,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层次,拓宽市场领域,从而有效提高经济效益。走分散开采、集中加工修饰和品牌销售之路,力争实现年开采6万立方米,加工石材成品4万立方米;通过抓好资源和土地调度利用、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行业规范的建立,防止乱采乱占,做好环境保护和河道清障,切实把石材产业做强做大,成为引领县域经济的又一主导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石材加工规模日益扩大,石材加工企业80余家,主要生产建材产品,年产石材10万多方,产值达8000多万元。产品除应用于本县建筑、广场、街道、装饰等,更远销西北5省及华东等20多个大中城市,深受各地客商青睐。

石材采购经理告诉笔者,石板城、石板街、石板路、石板巷、石板院、石板桥、石床、石桌、石凳、石雕、石材艺术品……不仅在山城处处留着青石板的脚印,清涧的神韵,成了刻在青石板上的巨幅民俗版画,还迈着矫健的步子,将神韵推向各地。

(三)山区能源新建设

我县地处山区,山大沟深,全县15个乡镇座落于三河五岸之中,广大农民历来以烧柴解决生活用能。加之牛羊等牲畜的过度放牧,对自然环境的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形成了生态坏境的恶性循环,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煤炭在农民种扩大使用,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县承担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连续四年的实施,现已建成户用沼气三位一体4980座,正在实施的2300座,联户沼气8座,100万德中型沼气池一座,至年底入户率可达20%,已建成的户用沼气池,利用率达75%。据测算,每年全县可产沼气88.8万方,可节约标准657吨,可增养殖1.5万头与枣园,果园配套,可提高结果和果实品质。

努力提高利用率,扎实推进沼气建设工程,推动农民建设热情的升温。在农村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必须建立客观的经济效益之上,我县农村沼气的推行,遵循着宣传、示范、引导、推广的路子,农民真正的得到了实惠,不断地投身于项目建设之中。我们坚持着当年建设、当年利用、利用率90%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做饭、养畜、种植综合利用之道。

笔者采访到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她开心地说,再也不用愁上山打柴了,现在有沼气方便多啦!

(四)全秦要户多通达

清涧,先秦时被称为“全秦要户”,是“扼守延安、关中之咽喉”。而今,清涧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山沟沟”,奋起直追,全面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努力打造成为了真正的榆林“南大门”。

过去,翻开地图一看,清涧是个“山沟沟”,坐车路过清涧一看,也就是个“小峡谷”,笔者在我县交通局的一张交通地图上看到,这里的公路早已围成“网”,四通八达。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好道不走回头路”,在我县交通局工作了近30年的郝金国说,这句话用在概括清涧的交通建设成就上颇为妥帖。以前从清涧县城出发,到各个乡镇得花好几个小时,而且路况不好,黄土漫天,如今清涧的公路建设已经取得历史性突破,县城到各个乡镇的车程不到1个小时,而且平稳舒适,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郝金国说,清涧交通建设潜力非常大,改革开放以来清涧的交通建设可以用“一日千里,气象万千”来形容,新汽车站、黄河大桥、清辛二级公路、榆清高速公路清涧段、河西北路、沿黄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充分说明我县逐步摆脱了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如今,全县的公路建设仍在进行中,特别是自2008年公路建设质量年以来,交通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下,突出农村公路建设,本着“一加快两提高三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即加快通乡通村油路建设;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和公路建设安全意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加强超限超载治理),使清涧交通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清涧人民的雏出行从徒步到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到如今的公交车、小汽车、火车等,真可谓是畅行无阻啊。

(五)家电下乡更实惠

为扩大内需,促进农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我县商务部、财政部根据国务院要求,推行“家电下乡”这是一项政府得民心、企业的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多方受益得民心工程,成为一个保增长的重要举措。清涧商贸办在省市商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家电下乡的一系列政策,县上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商贸办、财政局、工商局等组成的“家电下乡领导小组”,协助县政府制定了“清涧县家电下乡实施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同时,经过先后多次深入销售网点督查,共审查备案13家家电下乡销售网点。

按照省市要求,单位对全县16家家电申报企业严格审核把关,确定信誉好、积极性高的县联通公司、海尔专卖店等城乡企业为我县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签订网点直补协议9户,为家电下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201X年1月1日前,各销售网点已售3816部,销售额516.5万元,农民得到补贴资金67.1万元。

笔者在海尔专卖店随机采访了一位顾客,他如是说:“以前买不起洗衣机,衣服都是手洗,腰酸背痛的,还洗不干净,现在洗衣机下乡了,政策补贴13%,实惠呐。买回家去省时省力的!一个字,好!

(六)人文山水靓清涧

清涧县城位于清涧西南地带,210国道穿境而过,有五山环绕,五水绕流。为了做大山水文章,我县着手美山绿水,扬长避短改城架桥,打造着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红枣之都,风韵之都。

清涧民间文化异彩纷呈,自然景观雄奇壮美。境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显而易见。全县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刻等古迹328处,其中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为考古界所瞩目。豪放酣畅的道情,悠扬委婉的民歌,彪悍刚劲的秧歌,细腻秀美的剪纸,源远流长,闻名遐迩。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煎饼、烙饼、枣角子、果馅等广为流传。袁家沟、高家洼塬、路遥故里、烈士陵园、魁星楼、商城鬼方遗址、笔架山生态公园及夜景、枣都大桥、沁园春大桥、河口风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鱼儿峁、黄河母亲等景观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清涧县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着力打造著名旅游景点,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品位,形成了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

目前,清涧县绿化面积4050亩,投资1200万元,城区视野范围内的山体基本绿化,清涧县把城市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作为打造“风韵枣都”、“双创”工作的重点,把红枣文化、石板文化融为一体,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全力建设青山绿水美城共为邻的人居环境。

(七)改革开放唱新曲

清涧,山川灵秀,黄土宜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涧藉杰出人物勇立潮头、各领风骚、功震华夏、名垂青史。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枣乡遍地是希望、山城无处不铺石、山区能源新建设、全秦要户多通达、家电下乡更实惠、人文山水靓清涧。红枣文化大繁荣、石板产业大发展,城市品位大提升,革命精神大弘扬,风韵枣都,山水清涧的美景指日可待。

改革开放以来,清涧人民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城建、交通、能源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为清涧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清涧县城正向现代化城市大踏步地迈进。

在这方英雄土地上,清涧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以打造西部红枣第一县和“风韵枣都、山水清涧”为目标,清涧人正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创造着一个个惊天动地的辉煌。行走于新清涧,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更富,真可谓是:好一个风韵枣都!

  2017关于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2】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1X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X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X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1X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X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X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X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1X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X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X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1X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X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201X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X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1X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1X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1X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201X年分别增长66.73%、163.61%、89.83%,年均增长10.81%、21.24%、13.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201X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1X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1X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1X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1.2017关于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2.2016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

3.2017年寒假今日家乡调查报告

4.2017个人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5.2017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6.2017教育调查报告师范类语文

7.2017年党员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8.2017关于空巢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

9.2017语文教育调查报告师范类

10.2017关于空巢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