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电视剧楚汉传奇观后感

电视剧楚汉传奇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9W 次

千百年来,楚汉故事一直广为流传。作为故事两大主角的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起义战争中崛起的枭雄。贵族后裔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电视剧楚汉传奇观后感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总结刘邦的成功之道,笔者认为,刘邦最大的智慧,就在于始终拥有着坚定的信仰,并善于将个人的信仰转化为整个团队的信仰。

什么是信仰?所谓信仰,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被大多数员工所广泛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理想与价值标准,它最终表现为组织内外部人群对组织最真实的性格认知。建立信仰,其实质就是建立共同的理想与核心价值体系,让组织成员有前进的动力与行事的标准,并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这便是最高明的管理控制系统,真正的无形之手,这既是管理哲学,也是真正的思维控制学。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的信仰

通览《楚汉传奇》全局,刘邦的信仰可概括成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另一句话来说,就是 “实施仁政”。刘邦施行仁政,能够体谅百姓的生存之艰难,因此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并最终得天下。

刘邦天性比较仁厚,他在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并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如果刘邦不仁厚,谁在这个时候还会跟着他呢?

楚怀王派刘邦西进关中,也是看中了刘邦的忠厚,就是因为怀王及其臣下认为只有派忠厚老实的人,实行仁义,率军西进,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不欺压百姓,才会使秦地降服。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用仁政比用战争效果好得多。事实也确实如此,刘邦在西中进途中,因为施行仁政,而来投刘邦的人很多,秦地官员也纷纷开门迎接刘邦,使得刘邦能够快速进到关中。

进到关中后,有人建议杀掉秦王子婴,但刘邦说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秦王得以保命。

刘邦对待项羽遗冢和楚军降卒也可谓仁至义尽。项羽乌江自刎一个月后,刘邦亲去鲁邑抚慰劝降,以鲁公之礼厚葬项羽于谷城,并“泣之而去”;登基称帝后,刘邦大赦天下,赦免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楚军将士,这与战国末期长平之役白起坑赵卒45万、秦末项羽在新安坑降秦卒20万,可是绝然不同的做派,正所谓“非仁者不能为此也”。

因此,领导者仁义爱民,处处以民众为念,民众自会望风归附,正所谓“施仁政,百业兴,国强民安”。

打造仁义之师——将个人信仰转化成团队信仰

在纷争的战乱年代中,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对于领导者而言,要善于将个人信仰真正转化成为全体组织成员的集体信仰,才能让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与辐射力。那么,刘邦又是如何将他所信奉的“仁政爱民”思想,转化成为他手下那帮兄弟乃至汉军队伍的共同信仰的呢?

首先,刘邦提出了富有感召力的起义政纲,即“为天下兴利除害”,赢得了部下的拥戴。

无可否认,在举义之初,刘邦团结部卒更多靠的是个人的人格魅力,靠的是“兄弟之义”;但一旦拉起正式的队伍之后,他即以“兴利除害”作为整个团队的共同使命,并在多个场合反复向部众、向天下宣扬这种理念,让整个义军队伍从最初揭竿而起谋活路的自发状态,开始上升到拯救苍生、吊民伐罪的自觉状态。而至后来,不光刘邦在宣扬这种理念,他手下的谋臣辩士也成为这一崇高理

想的鼓说者。同时,我们也可发现,刘邦的“兴利除害”与项羽的“诛暴秦”、“亡秦复楚”也大相径庭,刘邦是把“兴利”摆在首位,体现了始终以苍生为念;而项羽强调的是“诛”、“亡”,宣扬的是一种破坏与毁灭。人心向背,于此可见一斑。

其次,刘邦建立了赏罚必信的严明军纪,形成了整个团队的行事规则。

《楚汉传奇》中又这样一个桥段:刘邦带着一群戍卒在芒砀山躲避秦廷的追捕,粮食吃光了,万不得已,手下兄弟准备装扮成强盗下山抢粮。下山前,他反复告诫这些兄弟“玩玩不得伤人”。但后来有位兄弟,因与农户起了争执,误杀了农户。刘邦闻讯后大怒,不顾部众的拼死求情,愣是逼得那位随自己从沛县出来的发小自杀偿命了。

汉军与秦军战于沛县时,刘邦的重要部将雍齿强奸民女,被刘邦知悉后,他不由分说将雍齿绑上了法场。尽管萧何等人再三为雍齿说情,刘邦依然不为所动。最后因那位民女主动出来承担了责任,雍齿才免于一死。

汉军进入咸阳后,看到秦都的繁华,违法乱纪之事时有发生。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立即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对犯事的士卒,刘邦及时进行了处置。

第三,作为团队领导人,刘邦注重从自身做起,不断践行着以“仁爱”为核心的组织信仰,为团队成员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举义伊始,刘邦就和他的一帮兄弟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处处仁义待人。吹鼓手周勃因母亲年迈需要赡养不同意参加义军反秦,刘邦得知后并没有勉强,而是通过各种办法,为周母筹集到了赡养金,让周勃心悦诚服,主动来投。在后来的战争中,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刘邦,在自己以身作则、亲冒矢石、冲锋陷阵的同时,却对手下的将士关怀备至,即便是在自己中箭伤的关键时刻,他也亲往军营劳军,慰问伤残兵卒。刘邦这种与士卒休戚与共的带兵作风,无疑也对手下的部将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众多将领,均能够始终以士卒为念、与部下打成一片,赢得了全体汉军的信赖与敬重。

刘邦和他手下的谋臣们都清醒地认识到,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暴刑、徭役、赋税等镇压老百姓的暴政。因此,在治理民生方面,刘邦将“宽厚待民”、“与民休息”的理念做到了极致。为了让“约法三章”落到实处,刘邦亲自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刘邦却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刘邦这样做,让关中的人民更加希望他能够留下来做他们的王。刘邦在统一全国后,回到沛县十多天,临走时,沛县父老坚决要高祖多留几日,刘邦说:“我的随从人众太多,恐怕父兄们供应不起。”刘邦的俭朴之风,给他的部下和后继者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汉高祖一直到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四代君主统治时期,整个社会均流行以俭朴为美的良好社会风尚。

亡楚建汉——让信仰产生力量

千百年来,谈起楚汉战争,人们总习惯于将项羽、刘邦进行对比:

项羽信奉“霸术”,迷信“力拔山兮气盖世”,处处以武力压人;刘邦宽和仁善,推崇“仁政”,以“仁义”服人。

项羽残暴好杀,新安一举坑杀秦降卒二十万,杀义帝,诛子婴,火烧阿房宫,大失人心;刘邦仁厚待人,入咸阳后礼待秦帝子婴,尊三秦父老,赦免秦、楚降卒,对故世的陈涉、项羽也给予应有的尊崇,天下归心。

项羽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无论是对于同为友军的各诸侯势力,还是对于自己的父辈长者(如项伯、范增)及手下诸将(如龙且、钟离昧、季布、英布、虞子期等),全凭个人意气,毫无尊重之念;刘邦友善诸侯,礼贤下士,对手下将士从来不吝封赏,与士卒打成一片,让天下人才望风归附??

至楚汉战争之末,原为项部重要将领的韩信、王陵、英布、彭越等人,皆成为刘邦的座上宾;

即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始终与刘邦暗通款曲。

楚汉力量此消彼长,强弱易势,楚亡汉兴已成定局。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当个人信仰转化成为整个团队的集体信仰之后,所爆发出的巨大影响力与推动力。

读史可以兴邦,也可以兴企。刨去《楚汉传奇》的娱乐元素,这部电视剧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有着极佳的借鉴意义:通过它,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信仰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它,我们可以学习到确立组织信仰的策略与智慧;通过它,我们还能够切实感受到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