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安化黑茶观后感范文

安化黑茶观后感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9W 次

安化黑茶观后感篇一:解密安化黑茶中的

安化黑茶观后感范文

解密安化黑茶中的“金花”之味

——古往今来国茶频道

安化黑茶闻名于世,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境内山清水秀,沟壑纵横,云雾缭绕,茶树“山涯水畔,不种自生”,是独特的宜茶区域。安化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在《安化黑茶》中推崇“道地茶”,其中洢水泥溪间的云台山、芙蓉山、高马二溪是黑茶界公认的道地山头。

陈社行先生对云台山所产的原料有着掩饰不住的喜爱,今年润和集团在米兰世博会上获奖的

“国茯”,其原料即取于云台大叶种。在润和的产品线里,所有的选料,都要求是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料。

但顶级原料毕竟有限,类似润和这样专注于高端茶的自是少数,原料更不是安化黑茶正宗与否的分野。在六大茶类中,安化黑茶是以独特生产工艺定义的茶,比如茯砖茶,核心的核心是“发花”,这一神秘而关键的工艺,被列入国家二级机密。

茯茶是边销茶之一,原本是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茯茶中的“金花”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并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之说。

在茯砖茶中,含有一种微生物,过去只有在千年灵芝上才发现过,是安化黑茶在当地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俗称“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是否是否拥有金花,是能否称为安化茯砖的重要标准。刚出烘房的新茯茶,表面如刀切般齐整,通体呈褐黑色,掰开砖身才可看到内有大量的金黄色颗粒,放置于显微镜下观看,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蘑菇。

湖南农业大学著名茶学教授刘仲华等已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茯砖茶中的金花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体,长期饮用能起到调理倡导、降血脂等作用。当前,全球范围内有不少学者,希望在冠突散囊菌上拿诺贝尔奖。

去年年初,湖南农业大学著名茶叶教授刘仲华在哈佛大学,为“金花”举行的一场学术报告会,掀起了美国的黑茶热。千百年来游牧民族用历史和生活也证明了茯茶的健康作用。西北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就是其真实写照。

“金花什么味,什么不用说,喝完了才会明白。”刘杏益这样说。51岁的刘杏益在益阳茶厂制黑茶30载,科班出身。2008年,专注生产茯茶50多年的益阳茶厂的湘益茯茶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为唯一的传承保护单位,对于益阳茶厂的茯茶成为行业标杆和国家标准,刘杏益贡献丰硕。虽然已经有了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湖南省益阳茶厂副总经理等诸多头衔,可他说起茶来,还是安化茶农的朴实,没有半点故弄玄虚的花架子。

刘杏益邀我们品尝的是2007年益阳茶厂的1.95公斤包装的茯茶。此款茶的原料含部分的安化本地料,汤色红艳,极为耐泡。刘杏益指着茶汤说:“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来品茶,这一壶茶没换过,十几泡下去,还是有滋有味。”我们大概喝的是第7泡,一口下去,陈香与菌香明浓厚,叶底的一股糯香依稀可闻。

茯砖茶是茶叶丝绸之路上的主力,当时没有现在这么细腻的口感,大部分选用叶片大、叶张肥厚的成熟度高的黑毛茶为原料。2004年,以边销为主的益阳茶厂开始转向内销市场,开始提高原料的等级,以一芽二叶为原材料的茯茶发花需要突破多重技术瓶颈。原料等级较高,会使茶香气比较纯正,但是菌花香会稍弱,并且发花的稳定性不够。“如今,我们已经可以控制一块茯砖茶内的金花量,做到了保证茯砖茶的质量稳定。”刘杏益说。

发花与压制的紧实度、温度、湿度以及原料的含梗量密切相关,任何一项细微的变化,其他项均要随之变化。发花的最后一个场所是烘房,是安化所有黑茶厂商的禁地,几乎不对外开放。在阿香美茶业的工厂,我们有幸近距离“涉密”。

进入烘房,像进入了一个桑拿房般的仓库,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温度计与湿度表各一个钉在架子上,下午4点多时候的温度是28度,湿度接近30%。机密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在每一天里的不同时段,温度湿度都不尽相同。在烘房狭小的空间里的三排架子上,以拇指长的距离为隙,一块块“砖头”整齐的横立着,他们距离上市销售,仅一步之遥。

国人喜绿茶,而绿茶中如果含有茶梗,则被视为劣质茶,这一点在黑茶体系内并不适用。根据阿香美董事长夏绪平先生的介绍,黑茶中除了天尖、贡尖和生尖等散茶为芽头制成外,其余的均含茶梗,尤其是茯砖茶。添加茶梗是为了确保压制过程中会出现空隙,这些空隙是金花的“家”,茯砖茶的含梗量一般控制在

12%左右,含梗量越低,发花技术要求越高。

安化第一块荷香茯砖诞生于阿香美,采用高山黑毛茶,佐以荷叶、决明子等天然植物制成,深受日韩两国年轻女子的追捧。在夏绪平先生那里,我们喝的是陈年手筑茯砖。这块陈放多年的茯茶,叶底黑褐均匀,质地稍硬,用手指轻轻一捏即碎。冲泡之后,茶汤滋味更为甜醇爽滑。十几泡之后,茶汤色泽逐渐变淡,但甜味犹存,且更加纯正。夏绪平告诉我们,茯砖新茶,内部金花茂盛者佳,随着陈放年代的延长,金花逐步萎缩变白,30年的茯茶已基本见不到金花留下的痕迹,隐约可见白色欠均匀的斑点。

安化黑茶观后感篇二:安化黑茶的名人茶事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1、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2、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

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左宗棠与清代湖南黑茶

清代后期茶马互市以及茶叶交易继续进行,茶叶的主要供给地是陕西、四川和南方的部分产茶地区,而负责茶叶运输的主要是西北、山西等地的商人。清代后期茶马互市中的甘商分为东西二柜,据左宗棠奏《变通办理甘肃茶务疏》载:“溯甘省茶商,旧设东西两柜。东柜之商,均籍山、陕,西柜则皆回民充商,而陕籍尤众”。

清代末期,运销西北地区的茶叶,除了陕西汉中茶叶外,南方茶叶(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以及四川的茶叶),尤其湖南黑茶,几乎占领市场。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陕甘回民起义的爆发,使西北茶叶贸易通道受阻,生意萧条,无人承领茶引,茶商拖欠课税。光绪元年(1875年),年事已高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期整顿西北茶务,左宗棠实行四大措施。

一是豁免历年积欠,消除茶商顾虑。规定“豁免积欠课银,停止应征杂捐”见《甘肃新通志》卷22《建置志·茶法》。这一措施调动了茶商的积极性,许多商人改营茶叶。

二是另组新柜,恢复茶销规模。左宗棠整顿原有东西二柜,又组织了新的茶叶组织--南柜。据《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载:左宗棠“遴选新商采运湖茶,是曰南柜”。南柜的茶商主要是湖南老乡,南柜在西北军政府的强有力的扶持下,经营业务和规模迅速发展,经营产品主要是湖南黑茶。 三是改引为票,严格税制。整顿茶务之前,西北地区的茶商一般靠“茶引”购买茶叶,当时规定1引80斤,茶商可不受数量限制,随意领取茶引,有的商人领取的茶引多达数十乃至百引。这样就使得茶引制相当混乱,既缺乏严格的管理,又易偷税漏税。左宗棠改“引”为“票”,“以票代引”。

四是鼓励茶商运销湖南黑茶,与外商竞争。针对外商在沿海各口岸购销茶叶的现象,左宗棠经过与湖南管理当局协商,对于持有陕甘茶票的茶商运茶过境时,只征收税金2成,其余8成由陕甘都督府补贴,在湖南应解甘肃的协饷内划抵。这一措施可谓一举两得,既激发了茶商经营湖南黑茶的积极性,又解决了甘肃协饷历年拖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