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纪录片《味道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味道中国》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8W 次

导语:《味道中国》通过20多个关于食物的故事,讲述了食物对于中国人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礼仪的体现和感情的纽带。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纪录片《味道中国》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纪录片《味道中国》观后感

  味道中国观后感[1]

潮州牛肉丸

福州肉燕,一块肉(肉泥?)变一块皮,同利肉燕老铺(鸡汤 广告)

清明,江阴刀鱼,老仰,大厨,肉清蒸,骨油炸,小毛刀烧成鱼泥,与火腿鸡汤同炖,刀鱼面,出骨刀鱼,刀背敲,刺立鱼皮上,鱼泥做鱼丸,勺子靠一下,屋檐状弯的

谷雨,广东水牛奶,双皮奶,广东牛乳片,顺德,欢姨,欢记,醋加盐做牛乳片,温度关键,金榜村,知道自己不凡的人才能真正甘于平凡

立夏,义乌朱店村,小毛夫妇,豆腐衣,上海的水漂白粉太多,做不了,三分之一报废,请老年人吃饭

大暑,厦门,酱油(广告),日晒夜露,古法酿造,最担心下雨。豆子的发之旅,泡软,加酱曲,豆胚发酵,下缸,从黄色变黑色

立秋,渤海湾仙人岛,老费,海蜇立秋开始丰收,二个月,靠马车送货上岸,一晚上四万斤,好的时候一次七万斤

白露?古井烧鹅,广东新会,90天7斤嫩鹅,填肚,上糖水,荔枝木最好,焖炉中焖一小时,似深井,故名,明火直接烹制,叫烧,利群烤鸭店,口吹气充气法,充气后皮肉分离。五溪村,5斤以上腊鱼,后背切,让烟熏到各部位,二周腌后再熏制,火中加橘子皮。广东烤乳猪,中秋节应节食物,冯师傅,儿子,厨师苦,哭,店叫什么兴

秋分,大闸蟹,江苏东山,中秋宴,莼菜豆腐汤,少女心的比喻。。。

立冬,自贡,井盐,川菜的根,鸡豆花,牛肉煎饼,青城山,道长做泡菜,井盐加豆浆,蛋白质能吸附杂质,几次后水变清,这段电视上看过类似的,久等必有善(鸡汤)

冬至,潮汕,生蚝,生食叫蚝白,熟食叫蛎黄,油清煎之,汕尾海丰,15厘米大蚝,12月,冬至到清明,采生蚝的时间,也是金华火腿的制作时间,从抹盐开始,金华东阳上蒋,冬至到立春做火腿,台湾老田火腿店,台湾亚热带,不适合做,用冷库,万有全金华火腿,眷村

大寒,江西弋阳打年糕,三合米山泉水泡七天,三蒸两百锤,晒干,放泉水中,油炸年糕片,弋阳腔,十八道江,朝鲜人元妈妈,豆胚加辣椒,青阳辣椒加豆胚粉,最后一个朝鲜家庭什么意思?

  味道中国观后感[2]

《味道中国》上映之前,神评论已经零星出现。其中一条豆瓣一星短评这样写:“拍美食纪录片真好,既能让屁民忘了苏丹红和三聚氰胺,还能让屁民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关键完事还能弄成电影骗屁民的钱,既省了演员出场费还打了广告。洗脑作用真是堪比手撕鬼子。”

不知这位网友和天朝什么仇什么怨,要拿“屁民”和纪录片撒气。后来公映,料想拒绝洗脑的人士未必会进影院。我等“屁民”没忍住,去喽了一眼。

这一喽,出事了。

兴许是受到《舌尖上的中国》大红的蛊惑,好好的.食材不讲、烹饪难提,《味道中国》的起手式,就奔着催泪去了。

立春时分,北地冰雪初融,南方的饮食生意已如火如荼。第四代肉燕传人陈师傅才露了一手擀燕皮的功夫,形同尾巴遭踩七寸被捏的配音女声就亮嗓了。原来,上了年岁的陈师傅后继无人,女儿却醉心击鼓。可经过日复一日的濡染与感化,女儿终于“放下鼓槌,拿起燕槌”,成为肉燕第五代传人。这一段的结尾,画外音是一句话:有一种爱,来自于爱上同一种味道。

这是《味道中国》的标准格式,节气开头,故事铺陈,鸡汤收尾,如是往复。清明是江鲜欲上的时节,淮扬菜大厨老仰要为行将出国的外孙女露一手。去骨的江刀捏成鱼丸,本已拍出《饮食男女》开场的节奏,孰料老人家一开口,“鱼丸,弯就是家。”再配上影片“食物永远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的定调,瞬间又泄了气。

或许是制片方太想强化“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急于剖白乡土巨变、后继乏人对中国饮食传统带来的冲击,所有故事的编排,都有着极尽鲜明的预设。仿佛观众定要对着食指大动的珍馐,看着看着就馋了,吃着吃着就哭了,才对得起主创的用心良苦。

于是,讲述义乌的豆皮师傅,到大城市“淘金”,因为水质问题,豆皮都做不成了。回到故园,又发现年轻人都做起了小商品生意。分明是扎扎实实的社会现象,硬是拧出了人心不古的慨叹和默然坚守的情怀。“安静的味道需要一颗安静的心慢慢体会。”话是如此,一五一十说出来,少了留白,反倒成了变相的“只要998”。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古法制酱的段落。酱缸成列,航拍的镜头扫过,几位酱工穿梭其间。晒要殷勤,雨要防备,可酱工师傅面对镜头却说:“古法制酱,一年才有一次。我做了30年,其实才做了30多次。”以事实带余韵,远好过旁白“做酱如同做人,有舍才能有得”的故作煽情。

最惊人是临近尾声,朝鲜族妈妈做辣酱迎除夕,打拼在外的儿女归来,最终却落得一句“有时候我们走得很远,只为有一天能尝到妈妈的味道。”为了触动心扉,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要了,《味道中国》也是真的拼。

愿意为了美食走进影院的观众,对生活的热爱无需赘言。他们自然知道,味道背后有情意,有乡土,事关家和远方。但更多时候,食物只是食物本身,美食纪录片的本职,是如实呈现知识与趣味。知道深井烧鹅多取清远乌鬃,明白北京烤鸭的皮肉分离得益于进炉前嘴对嘴的吹气,感佩人蜷菱桶采摘莼菜的艰难,便足以动人。

更多的意义乃至抒情,大可以听凭观众自行生发。优秀的纪录片绝不止于填鸭,更不会以催泪为己任。所有反馈,理当基于最全面的呈现和最直白的事实。不然,催不出泪,倒反了胃,就难免分寸尽失。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吃不好这一生。以此与全天下吃货,以及《味道中国》主创共勉。

  味道中国观后感[3]

可能是院线对纪录片的不感冒,在我大三线城市除了万达一家影院进行了一天两场的小厅排,其他的院线品牌一概没有排期。真心为纪录片的票房内了一把汗。我跟老婆大人到达影院时候发现我们俩意料中的包场了,具院线工作人员介绍从23号上映后没有人来看,我跟我媳妇是第一个来看的。看来上映档期跟霍比特人撞车没好处啊。

本来是怀着会让不爱纪录片的老婆大人能就此爱上纪录片,结果她老人家不负众望的在影院睡着了。那我就来评一下这部美食纪录片吧。

画面制作精良,可见摄制组是继承了“舌尖”拍摄风格的,只不过有几个航拍画面可能是用的比较低端的Gopro拍的掉帧严重(画面闪烁的那个厉害啊),话说都进院线了能不能不要这么抠啊。但是整体来说摄影和美术方面成为整个影片的唯一精髓了。配乐方面我只能呵呵呵了,竟然有一种穿越到“舌尖”的感觉,有几个背景音乐竟然是和舌尖一样的。解说这方面的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比较偏向男声的解说,所以这个女声的声音我感觉无爱。关于解说词,有点清淡,我只能这么评价。可能是由于影片篇幅有限导演又想多塞一些内容进来,结果就出现了平均10分钟不到就是一种美食,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每一种美食都很仓促。流水帐似的把十几种美食讲完了。关于美食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没有充分的表达出来。

我最总结一下吧,不管这个影片拍的怎么样,都希望国产纪录片更多的走入院线,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支持和喜欢国产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