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53K 次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隐秘的角落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

昨天是端午节,想给自己放一天假,便把《隐秘的角落》这部热议的网剧看完了,总体感觉挺不错,有许多让人思考的地方,更注重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并且选定的场景很日常,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部剧的某些地方触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点,但是,这并意味着这部剧是精致与典型的,而是一种平和的大众化,再过段时间必定会湮没在互联网和人们的记忆中。

我想说的是我自己对这部剧的思考,《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推理小说《坏小孩》,该剧主要讲述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摄记录了一次谋杀由此展开冒险的故事。这部剧涉及的话题很多,包括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和成长等等,当然也涉及道德讨论。首先我觉得显得从这部剧原先的小说书名说起,那就是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小孩,我们为什么把这个标签贴在那些惹事不听话的孩子身上?那些惹事儿不听话不那么懂事的孩子就应该被贴上坏小孩的标签吗?我觉得这是一种家长主义的泛滥和标准化成长的弊端。

怎么讲呢?同样是小孩子,孩子们之间能分清谁是坏小孩谁不是吗,我想很难,因为小孩子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尚且做不出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做的也就是听爸妈的话,并且爸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影响孩子的判断,所以说坏小孩并不是对小孩子们来说的,而是对家长们来说的,家长们总是在保护着孩子,并且保证孩子在自己的约束范围之内,我并不否认这样做的合理性,因为这是孩子成长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我觉得这是对自己孩子的过度保护,并且是对其他孩子的无形伤害。因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爱护而对别人家孩子的盲目定义甚至是错误的道德判断导致那些被称为坏小孩的孩子们备受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这样是不好的,会对整个小孩子们的成长环境造成一种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会间接的影响到那些对别人家孩子的盲目定义甚至是错误的道德判断的家长的孩子,这就是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代际间的错误传递,这种错误会导致社会歧视、社会冲突甚至是违法犯罪。

当然,这种错误传递会间接塑造一种成长的标准化,就是默认了什么样的成长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那么好的,比如聪明、听话、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那些调皮捣蛋、惹事和学习不好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这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但是事实却是这样嘛?

我想,完全不是这样的,那些从小被称之为聪明、听话、懂事和学习好的孩子长大了并不是我们想得那么好,他们受到的挫折和坎坷可能会更多,因为社会对成年人的标准不像小孩子那样单一,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么感觉无所适从,陷入迷惘,不知向何处去的境地,要么在冲破社会标准限制的过程中倍感压力与缺乏支持,陷入抑郁,甚至是走极端。反而那些从小调皮捣蛋、不听话和学习不好的孩子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因为他们通常情况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未来,而不是单纯的去迎合家长们的标准或是要求。

最近几年,我开始思考小孩教育这个话题,既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又思考未来的一些问题,我自己的成长我感觉变化挺大,因为小的时候我算是那种调皮捣蛋、不咋听话、打过架、学习不好的孩子,虽然算不上坏孩子,但是距离坏孩子也不远了,虽然这样,我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我想,这样的童年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但是,后来我变了,彻彻底底地变了,在初中的时候我觉得该懂事了、需要去达到社会标准,因为那段时间我迷惘过,我暂时还不想去混社会,去脱离大家,所以我选择了改变,所以在一年时间里我进行了彻头彻底的改变,从个人性格、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到学习成绩、生活方式和习惯,用一年的时间从班级倒数多少名前进到年级前几名,最终得到了周围环境的支持,可以说,转型比较成功,这种状态延续了五六年,五六年之后我又开始尝试下一次转型,但是我觉得第二次的转型远比第一次难得很多很多,首先,摆在我面前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标准,我既想选择一个又想突破所有,其次是我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有限,最后是我把众多相关因素考虑了进来,比如家庭、爱情、婚姻和事业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因为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最后选择的`最优解也就更难得出,当然,这个不能操之过急,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并且关键的节点。

还有就是未来的小孩教育,很早之前我所坚持的观念是为后代创造些什么,能让他们得到更好地发展,并且在我的基础上向上攀登,这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也可能是我受这个环境的影响,我成为了标准化的那种,但是这几年我所经历的、看到的和思考到的是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觉得子孙自有子孙福,上一代人创造的留下的下一代人未必守得住,未必利用得好,也未必对他只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从长远来看,做好榜样就是了,其他的都很难像原先预想的那样,举个例子,比如近期网上热议的“仝卓事件”,虽然上一代为他创造了很多的条件,但是最后他不仅没利用好,还把上一代所创造的留下的以及努力的付之一炬,想到这里,我想,虽然条件充足,创造得好,但是他不思考、没脑子照样百搭,会思考、有脑子确实挺难的,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变的,所以真正决定个人走向的的是会思考、有脑子,这需要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去主动自我培养,否则很多事情就没法解决,比如在个人成长的不同时期进行不断地转型升级。

昨天端午节,导师的学生群突破100人,成了一个百人团,这百人团中有四分之三的是博士,四分之一的是硕士,导师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特别喜欢逢年过节回忆往事,就发到群里在2000年调研海尔集团的照片,其中两个就是导师第一批学生,然后现在一个是一个厅级干部,一个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后面就在讨论最近热议的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问题,第二个师兄推荐了一本书,现在在国外很畅销,但是现在还尚未被翻译到国内,说明叫《The deficit myth》,翻译过来就是“赤字之谜”,当然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有一段时间了,我也想从货币制度角度入手思考这个问题,可是一直没有头绪,因为这涉及到对当下世界经济局势的判断和对未来经济的预测。

当然,财政赤字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这涉及到政府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但是它的发生原因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普通民众,就像我几天前推送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里面从侧面所提及的居民家庭债务问题,我在想,一个居民负债率达到56.5%的国家,也就是说他的居民的负债占到总资产的一般还要多,他的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可能比这个数值低很多吗?我觉得只会更高不会更低,所以说未来10年将是风起云涌的10年,我们将会看到更有趣的事情。

解决一个国家债务问题或是财政赤字问题,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货币手段,改变货币制度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方法,所以近几年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种理论模型:“现代货币理论”(MMT),这个理论试图解释目前现在经济状况与局势,很多人支持,也有很多人认为解释力不足,事情往往是这样,越难抉择的时候越是有趣并且值得思考,就像上面讨论的个人成长第二阶段转型升级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觉得思考和讨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在思考和讨论中我可以不断地描绘这个世界,既可以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又可以发现这个世界的黑暗,既可以看到世界的过去,又可以看到世界的未来,我也可以不断观察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既可以听他们说话,又可以看他们行事,既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知,还能观察到他们的潜意识,既看到他们的善良,又看到他们的丑陋,像是在看电影,又像是在演电影,越来越觉得思考和讨论好玩儿起来了,偶尔觉得所有事情都是那么值得,又好像都是那么不值得,谁知道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