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老舍故居观后感(精选8篇)

老舍故居观后感(精选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1W 次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舍故居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舍故居观后感(精选8篇)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1

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鸟儿们唱着歌,花儿随风跳着欢快的舞蹈,多么愉快的一天又到了。今天,我们六一中队来到了北碚,去参观卢作孚旧居,老舍旧居,梁实秋旧居。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舍旧居。

来到了老舍旧居,四周施工机器轰鸣着,一楼一底的老舍旧居对面,立着高大结实的施工塔架。背后,则是一栋高高的居民楼。而老舍纪念馆丝毫没受这些影响。进入老舍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老舍铜像,屋外种满了竹子、芭蕉,时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走进屋子,一种严肃感油然而生。在这间几平方米的小屋中,老舍却创作了经典名著《四世同堂》等许多着名作品。他一生笔耕不缀,有着“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然而,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四世同堂》的漫画。

来到了漫画区,你瞧,他们逼真的动作表情,让我回到了那个时候。

这时,我仿佛回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被日军践踏的北京城。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他是最懂得是与非、爱和憎的人。儿子祁天佑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被逼投河自尽。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受当了汉奸。祁老人曾孙小妞妞被活活饿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唉!倭焰嚣张,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家庭离散,这是中国人想要的吗?何不推翻日本侵略者呢?

老舍曾经说:“我只有一只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武器……我由青岛跑到济南,由济南跑到武汉,而后跑到重庆,这是流亡,是酸楚,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也就是八方风雨。”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老舍一直用他的笔战斗着,他很少像鲁迅一般战斗得铿锵亢奋,他总是用一种平淡不失讽刺的语言匍匐着,前进着。温柔的笔触显然比尖利的刀子更有威力,那文字正一点一点侵蚀着敌人的领地,告诉我们阳光就在坚持的后面。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华人民们,你们何时才能挣脱日本侵略者的魔爪,重见自由,一起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2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这么多年来,我都津津乐道于老舍先生独特的“老舍式幽默”。今天有幸来到了老舍先生的故居,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老舍先生的故居真是很难找,费了半天劲才找到了那个丰富胡同。那是个绝对安静的小院,跨过门槛,一打眼的就是一个很娟秀的“福”字,然后便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微笑着迎了上来。

小院不大,安安静静的气候,三棵柿子树的树冠已经漫到了屋檐上,树上拳头大的柿子就那么挂着。一簇簇的花中间围着一尊人物的塑像,干瘦干瘦的,带着眼镜,面色安详坚毅,那就是老舍先生啊。

三个展厅分布在三个方向,里面还有一位老人在安安静静的整理馆内的东西。那就是人民艺术家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么?安静极了,满园的花花草草,恬静的气氛美极了。但是真的,太简单了。舍予舍予,难道真的舍了自己予了我们?

我在里面跟家人一起细细的.看了每一处地方,一字一句,每一个图画和视频都仔细的看完,最后来到了老舍先生生前的房间。里面布局很简单,然而谁又能想到那其实是总理和齐白石大师、郭沫若先生等一位位名人饮茶赏文的地方呢。里面有老舍先生的大幅遗像,那位在馆内工作的老人跟我详细的说了很多老舍先生的故事:“……我啊,这每天早上穿上工作服,我就开始把着院里每一处地方好好拾掇拾掇,先跟老舍先生说说话,也免得他寂寞……这玻璃啊,我都擦出感情了你说是不是?”那时候,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人们对老舍先生的留念。

已经下午三点了,我足足在这个不大的小院里呆了三个小时,走出来的时候,再回望那柿子树,那老舍先生和他夫人热爱的丹柿小院,看着他们一起斗鱼的鱼缸,看着老舍先生去世后他夫人每年回来写的由“多”“福”组成的“福”字,看着那拿起抹布细细擦拭木门灰尘的老人,和那位湿了眼眶讲述老舍先生一生的老人,我也默默地,转过身,对那宁静的一切深深地鞠了一躬。

门口写着免费开放的四个字,迎着匆匆过往的游人,不论蓝眼睛的黑眼睛的还是什么别的,都只是想起来老舍先生勤俭爱国的一生,和家人们的那种温和。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3

前年冬天,走进老舍故居。院落并不大,很简单。院中只有两口水缸,两棵柿子树。雪片打在柿子上,点缀着灰白的院墙。

初三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观看过话剧骆驼祥子,那是我第一次欣赏到话剧版老舍先生的作品。随后又借了老舍作品集,老舍先生的作品确实语言质朴生动,但可能由于时代原因,还是有地方不能看懂。

老舍先生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就是他与市井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集,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他们的生活,举动等一切描写得清楚生动,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北京人,很多北京的土语我都是从老舍的书中才真正见识到的。

老舍先生作品的“接地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接地气并不完全一样。接地气说白了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然而在我看来,前者的“接地气”是刻意的,有些许矫揉造作的,是自己单方面的接近,才会给人带来接地气的感觉。而老舍先生的“接地气”,是双向的,彼此接近,这样则会显得更加自然,是他发自自己心底的流露,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现,从而让人爱看,想看。因此,老舍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感觉亲近,活泼,字里行间透着京腔京韵,纯朴自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位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最终却没能善终。自绝于人民听起来多么可笑。骨灰都没能够留下。我们无法想象那样惨绝人寰的苦楚,无法体会那样切肤的痛。

人民艺术家,出身于人民,为人民创作,最后却自绝于人民,多么可笑。投湖自尽可能就是他的归宿。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4

周末去了老舍故居——隐藏在东城胡同里的丹柿小院。院子的门脸极为普通,很容易被当做普通民居而错过,正房门前的两株柿子树为老舍和夫人亲手所植,这个季节正结满了果子,为幽静的小院平添了许多生气。旧时知识分子那种朴素、平和而又不失情趣的生活趣味在这个小院里可见一斑。

参观完介绍老舍生平的展览,再看院子里硕果压满枝头的柿子树,不禁想起《项脊轩志》里的名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世易时移,物是人非,小院给老舍营造了静心写作和生活的港湾,却没能在暴风雨中给他提供庇护。

老舍笔下的人物多结局惨淡,他们越是反抗命运,就在命运设置的罗网中陷的越深,最终走向自己的毁灭。老舍这样处置他们的命运,是不是冥冥中预示了自己的结局呢?然而与小说人物自暴自弃、甘于堕落的消极处世方式相比,老舍选择了不与泥淖同流合污,而是有尊严的离去,虽令人扼腕,却也勇气可嘉。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5

2000年12月5日,我和妈妈来到了老舍故居。老舍故居在东城区丰富故同19号,进了大门,是一个四合院。我首先进到右边的房子,里面摆满了一本本老舍先生生前写的书籍。我原来只知道老舍写过《茶馆》、《骆驼祥子》,今天才知道,老舍先生写过这么多的书,怪不得那么有名!北房摆了老舍先生生前的生活用品。听妈妈说,老舍先生因为在文革时受到殴打,人格受到污辱,在太平湖跳水自尽,终年67岁。真没想到,老舍那么有名的作家竟然死的这么惨。

院里摆着老舍先生的雕像,还有一个鱼缸,两棵柿子树,小院名叫“丹柿小院”,据看院子的爷爷说,秋天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柿子,不过现在是秋天,树上什么也没有。

我们买了两本关于老舍先生的书,就回家了。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6

在深秋的一个上午,妈妈带我去参观了位于青岛市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又名“骆驼祥子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使我受到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先是沿着一条寂静的小路向上走,转而踏入那座庄严祥和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飘落在地上的那层金黄色的银杏叶,当我抬头望向那颗银杏树的时候,竟然有片片落叶在秋风中飞舞着,飘落在我的肩头。我接着又看到了院子里有一个人力车夫的塑像,我怀着疑问望着妈妈,妈妈笑着说:“你还是自己用心参观一下吧,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呢。”

于是,我决定要用自己的观察和学习来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待我终于参观完了所有的展厅,认真的读完了每一段介绍后,我才明白了院中的塑像就是老舍的著作《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祥子,是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一个人力车夫,他梦想着能够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求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虽然他后来积攒了买车的钱,却被人抢走了,接着又在以后的日子里接连地遭受到种种生活的不幸,即使当他后来终于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时,也没能彻底改变他悲惨的命运。在黑暗的旧社会,是没有穷苦人的出路的,但是祥子却一直愚昧地认为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觉得这都是因为祥子没有知识、没有文化造成的。

当我参观老舍先生的书房,看到老舍先生曾经用过的简朴的桌椅和古朴的台灯时,心中更是感慨万分,我们这些孩子现如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都是多么优越啊,想起自己每天在家都是坐在柔软舒适的电脑椅上写作业时,我更是觉得心中忐忑不安。老舍先生在当初那样简朴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奋发地学习、思考、写作,我们这些身处如此幸福优越的环境下的孩子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当我参观结束要离去的时候,内心仍然不能平静,脑中一直在回荡着《骆驼祥子》的故事。望着那些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银杏叶,我感受到了大师的思想和博大的精神就象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鼓励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7

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一提起就让自己心潮澎湃的两个字——北京。跟着社会实践队虽仅有四天的行程,但汗水淌过,泪水流过,我们的履痕印满了收获。

参观老舍故居是我们社会实践队的“第一站”。先生的故居坐落在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门口挂着匾牌“老舍纪念馆”,但在这附近几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中,你若不是刻意寻找那是很难发现的。当我们大清早带着旅途的疲惫到达时目的地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令大家惊讶的是队长刘洪浩恭敬的站在故居门前,深深鞠了三次躬,激动地说:“文化朝圣啊......”同时他的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那刻幼稚的思想很不理解他的举动,现在我想那是对一代文学大师的的膜拜和崇敬吧,是一种深入骨髓里敬畏吧!

先生故居的门是朝东的,入门显示一个小亭,再往里走绕过影壁才真正到了先生的小园。影壁上贴着个“福”字,是老舍夫人胡絜清的笔迹。院子不大,只有正房和东西厢房,算是正规的四合院,院子里的两颗柿树遮住了骄阳,使小院显得分外幽静。据说这两颗柿树是老舍先生亲自栽种的,“丹柿小院”名称由此而来。

东边的展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同语言的《骆驼祥子》译本,可见先生的作品在海外也是闻名遐迩。在西边的展室里,刚进门的右边悬挂着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夜夜操作在书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牌,刻上‘文艺界的小卒睡在这里,光明永在,潜力无穷’。”那刻我真正明白了先生的独特文风源于何处,那是质朴谦逊的灵魂深处。

北方三间为原状陈列,保留着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进正方的第一眼看到的是端正的摆放在桌子上的先生遗照,前面有香炉,还有凭吊先生的一幅挽联。进门后又变得小桌行上放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翻阅一下,上面布满了许多我看不懂得内容,因为那是外国访问者留下的字迹。老舍先生的书房内有一张写作用的写字台,上面放置着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给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砚台,此外还有他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以及台灯、收音机、台历等。我想起《龙须沟》、《茶馆》等优秀作品就在此地诞生,大师的文学形象深深的投影在我的脑海里.....

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8

那天,参观故居的人并不少,但人们都静静的领略着一代大师的风范,连脚步都放慢放轻了许多,生怕惊扰了先生栖居的灵魂。

这与天安门、王府井大街喧嚷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参观者中有对老舍非常钟爱对其作品有独到见解的云南游客郭永乐先生,有想与老舍零距离接触的小学生,还有一位女画家,她哽咽的对舒济先生诉说着这些年对老舍的敬仰,历尽艰难曲折终于与机会走进这清幽的“殿堂”......

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老舍的作品、小院的清幽到底滋养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