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文秘知识 > 2016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2016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1W 次

纵观全年走势,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整体复苏乏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国内经济面临多重矛盾挑战。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6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2016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5〕94号)精神,深入实施 “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一十百千”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突出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核心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资本、科技、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向产业基地、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聚集,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突出质量效益。坚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要效率、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向品牌化经营要利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突出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方针,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推动低碳发展,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生产格局,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突出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促进农业资源高效配置,释放农业发展潜能,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6%,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上10000元台阶,农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到203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依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种养业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基本要求,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创建高标准农田和优质梯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秦州、甘谷等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加强高产创建和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确保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加快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水能力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果品产业提质增效,推广矮化密植设施建园、雨养区果园保墒集雨水肥高效利用等技术,提升渭河流域南北浅山区花牛苹果、葫芦河流域鲜食蜜桃、麦积区渭河流域优质葡萄、罗峪沟流域大樱桃、清水和麦积浅山区优质早实核桃五大绿色果品基地发展质量效益。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改造提升、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提升甘谷和武山渭河川道区、秦州和麦积浅山区、三阳川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区、五县两区城郊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清水和张家川高原夏菜生产区五大蔬菜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畜牧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草牧业、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加快发展以张家川、清水等县区为主的牛羊养殖基地,以甘谷、武山、秦安等县区为主的生猪养殖基地,以麦积、秦州等县区为主的蛋肉鸡养殖基地,促进绿色安全畜产品生产。加快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以渭北干旱区、秦岭西部半湿润区、关山地带林缘区为重点,加快大宗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推动育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开发。扩大油料、花卉、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着力推进劳务产业技能增效,按照稳定输出规模、提高劳务技能、提升品牌质量、引导返乡创业的要求,稳步提高技能型、智能型劳动力输转比例,进一步拓展就近转移就业空间,确保劳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市果品、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450万吨、400万吨,总产值分别达到150亿元、100亿元;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000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0万吨,畜牧业生产和加工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万亩以上,实现全产业链销售收入80亿元;劳务收入达到175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3.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重点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推进设施蔬菜、应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工厂化育苗等设施种植业发展。扎实推进果蔬产业设施化生产,重点发展防雹网棚、钢架大棚、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防霜机、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提升果蔬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鼓励配套建设供料供水、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治、生产监控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养殖设施化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进推广大中小型农业农村急需机械,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装备结构,扩大作业规模,提升综合作业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促进大中小型机械、动力与配套机械、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机械、川区与山地机械协调发展。多渠道争取农机化推广项目,加强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引进研发推广,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鼓励跨区作业,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千瓦,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0.2亿元、纯收入达到3.4亿元,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20个以上。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扎实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确保农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安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探索制定主要作物地方生产技术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推行减量化、清洁化生产技术,把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减下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准出准入衔接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追溯管理实现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加大抽检批次和数量,确保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稳定增加经费支持,加强县、充实乡、覆盖村,实现监管无缝隙、无盲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信息互通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农业发展从分散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精细经营。

1.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百强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今后三年再培育1-2家上市农业企业和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年内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到2020年,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1300家以上,入社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60%以上。积极推广农社对接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2020年全市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400家。积极发展种养大户、供销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办、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100家,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60%以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扶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整乡镇、整区域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到2020年建成达到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0个以上,省级12个以上。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年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15个以上。加快培育区域农产品品牌,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及甘肃名牌产品,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培育一批知名区域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巩固提升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天水花牛苹果产业园区、秦州区秀金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甘谷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引导和推动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区,鼓励县区政府重点扶持示范园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园区生产性投入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开发服务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鼓励以园招商、引商建园,促进生产要素向示范园区聚集。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园区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层次和水平,把农业园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农业资源要素集聚的高地、新型经营主体创业的乐园。(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粮食、果品、蔬菜、畜牧大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深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重点扶持果蔬、马铃薯、中药材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让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中分享加工增值收益。鼓励各县区在农(林、牧、渔)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改善种养条件,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休闲农业项目,支持各县区创建特色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扶持建设一批贫困地区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到2020年,建成专业旅游村60个以上,创建10个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以上星级休闲山庄和农家乐,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3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积极创新农业营销服务。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天水段建设,扎实推进天水瀛池、麦积东部、武山洛门、秦安北大、甘谷冀城等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发展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一批重要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促进产销衔接,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到2020年,全市果蔬营销经纪人达到2000人,冷藏能力达到100万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争取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落实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京东“千县燎原”计划和苏宁“农村电商”计划。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提高农村网店物流配送效率。发挥淘宝网等网络平台作用,加快构建线上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