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大纲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8W 次

雷夫老师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考虑的。下面欢迎大家参考选择小编整理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1:

我们的周校长给我们全体教师推荐了一本好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已被这本书的封面和护封上的好多介绍吸引了,这是上亿家长和老师感动推荐的一本书,可见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与真实,有震撼力。这间教室能创造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我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这本书很浅显易懂,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初读这本书,最多的是对雷夫的惊叹!惊叹于这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居然这么多才多艺:阅读写作、数学,美术、音乐、科学……他什么课都上,什么课都能上好。并且他的每一门课学生都喜欢,学得都那么出色。

雷夫,一个平凡的教师,创造着一个不平凡故事。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又小又破还会漏水的小学教室里,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虽然学校里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并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而且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

他是一个备受56号教室孩子喜欢的老师,他热爱自己的学生,并致力于将56号教室打造成孩子们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和孩子们锻炼、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那里没有恐惧,没有自卑,有的只是彼此间的信任和相互间的扶持,那里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有的只是努力、坚持和期待。这样的一个教室,这样的一个家园,怎能不让人向往?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提升了高度。

我在反思:我的学生信任我吗?每次出门的时候,我也总是对学生严厉地说:“遵守纪律,否则,回来要有你好看。”这么做可能暂时有效,但孩子们除了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威之外,什么也没学到。后来我也尝试用糖果奖励学生,但雷夫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细读这本书,收获更多的感动。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早上6:30到下午6:00,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钟到下午2点钟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钟,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他对教育的热情和不求回报的付出让人感动。

我发现做一名好老师,真得很难。我们中国教育的应试教育,迫使老师保守、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造成我们老师成了训练应试教育的工具。雷夫老师说“无论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么,都必须先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下自行练习。”可是回头看看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作业整洁、干净,正确率高,家庭作业却龙飞凤舞、丢三落四,错误百出。甚至班上个别学生经常不写作业,老师只好要求家长监督。我们的孩子,是为老师学习吗,还是为家长学习?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陋习,应当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培养独立完成好作业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任何状态下高效地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以“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为目标,重视学习方法指导,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地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2:

1、信任是基石

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感同身受的文字:“人能够长期忍受物质上的匮乏,却无法长期忍受精神和情感上的匮乏。人对他人的需要和依赖,是远远超过我们每个人自己所了解和想象的程度的。没有他人提供的物质,我们无以为生;没有他人对我们精神上的慰藉,我们会度日如年。我们每个人所渴望的关心和爱护,我们每个人所希冀的理解和友谊,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尊重和承认,都只有在他人那里才能得到。没有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信赖、友情与尊敬,我们就无从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的存在也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做事,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一层链接必须是信任,没有信任,我们会活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里。是啊,那样的话,我们的存在和价值又有什么意义呢。

雷夫在第56号教室,就首当其冲地印证了这个道理。开学第一天他就把信任当做第一个议题,并分享信任游戏的案例,以告知孩子们: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一个偌大的团体,有了信任,还有什么事能进行不顺利呢!

2 、方法很重要

举个阅读的例子吧。

雷夫要教孩子阅读,首先他懂得借助网查帮助年幼孩子找到更有益的书单,帮助个别落后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

雷夫老师自己也以身作则陪读,树立榜样,带领学生举办读书讨论会,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秉持自己的观念去思考问题;

除此之外雷夫还善用图书馆环境,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让孩子们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

在此基础上又重视对孩子们的指导,帮助孩子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孩子们不是只为了阅读而阅读,他们懂得阅读的乐趣和拥有阅读的热情。

最后,通过讲授基础语法和必要的写作技巧,引导孩子们写每周作文和每月读书心得。期间也不忘记在写作时间管理和内容价值方面,层层递接地有效性。所以,才有了极具影响力的“少年创作计划”。

一项优秀的成长计划,没有缜密细致的有效方法何以成功呢!

3、参与相当必要

建立了信任,拥有了方法,参与也相当必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育思想,让孩子参与到一切可行性活动中来,即着重培养孩子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雷夫和孩子一起做剪马蒂斯贴画,做万圣节面具,进实验室做实验,学习蒙德里安魔术,甚至外出旅行等一切活动,将教育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今年的寒假,我也想试试雷夫的方法。恰巧,家里包年夜饺子,我就问一旁的外甥女,觉得妈妈擀饺子皮怎么样啊,她竟然说很简单,就是压一压就行了。后来追问在火堂点火的事,她更是自信认为:比擀饺子皮简单,放好柴,用打火机一点就着。

于是我准许她试一试,结果饺子皮弄得又厚又难看,火也没点着,最后还弄了一脸的灰。还垂头丧气对我说:“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呢?”

当然,在我细心的指导下,她做到了,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成就感,也终于露出了笑脸。这个过程里,我允许她犯错,只有懂得找出错误,加以改正,才能更好的前进。

一件事想做好,不去亲自尝试又怎会成功呢?

4 、学会独立思考

雷夫利用运动赛事教育学生和平时渗透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他们能明白“赢”和“输”代表的真正意义,知道对赛场上任何技艺精湛的球员都给予肯定,不会只因个人崇拜而只偏袒一方,不取笑或揶揄另一方。

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思维,有雅量,有风度,有原则,更懂得仁慈与关怀。独立的思维,成为了贯穿人格的一种强大力量。

这在雷夫和弗兰克的对话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弗兰克问雷夫黑泽明的作品《罗生门》和《大镖客》哪个最好,在雷夫认为两部都好时,他已经转身离开,坚定的说:“我觉得《大镖客》好”。雷夫震惊得目瞪口呆。

相反,我接触过很多孩子,他们总是学着从大人的口气和表情中,说出讨好的答案。

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能独立思考多么可贵呢!

5、 强化意志力

我偶尔住在姐姐的家里,时长能无意中观察到外甥女的生活,有一次和她看一部有意义的儿童电影,他竟然看到一半就做其他事去了。还有写作业的时候,常常写一会就说起话来,又或者去厕所,甚至玩起其它的东西来。当然,可想而知其它事情也是如此。

雷夫用莎剧的艺术魅力,引导孩子们分析、研究、拆解、建构一出戏剧,从而使他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观点自此改变,让他们逐步感染到学习语言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他们对莎士比亚剧的热爱与执着深深感染着我,我又何尝不希望外甥女这样呢。

一份成功,怎么离得开源源不断的付出和坚持呢!

雷夫说得没错,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得上温暖的家。教室是孩子们的家。我们也应该如此,最好的教育是我们一起参与,这里就该有关乎语言、团队协作、冒险、纪律、勤勉、美好、荣耀、深刻的满足感以及自我发现在内的一切。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师读书心得3: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其他两项:孔子和《论语》,李士群和《76号魔窟》。我知道这有点怪,不正常,但是,油然而生的直感确实如此,我无法也无须去掩饰我的感想。

先说雷夫老师和他的《56号》。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与我们的一些做法与想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在这本书中,雷夫认为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接受新观念,踏着自己的大道去远行,所以他培养终身阅读,也因为写作能力会令孩子终身受用,所以用四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的这些认识,也正是我们目前急于解决的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问题。用雷夫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很费功夫,但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从头到尾完成一本书的感觉。”所以,在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还真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但这英雄,是祖宗孔子啊,孔子很早就提出这些理论。

同时,雷夫老师的一些创新之举,如开办读书会,帮助孩子挑选图书,撰写每月读书心得等无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读着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种“似曾相识”或很老生常谈的感觉,在《论语》中,在孔子等中国历代大教育家的言行中。

书中提出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是很重点的内容,觉得它是本书相当闪光的一部分内容。他提出的六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又觉得很像孔子的言论,又像荀子,又像韩非,融合了古人不少思想。

这本书还传递出不少先进的家庭教育观,教给家长不少方法,例如开家庭读书会等等。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国度,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但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有其相通之处的,毕竟天下人性共通啊!

拥有爱心,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驱使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他本人也称得上名利双收了,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这是爱心和责任并举的奇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对工作、学生的爱心,永远想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方能有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快餐式阅读和营养式阅读——雷夫老师自己就博览群书,从而拥有了傲人的智慧和为学生推荐书籍的能力。他能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书籍,还会运用智慧想出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他指导学生的阅读不是快餐式的,而是渐近融入其中的、探究式的,甚至是把书中的内容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这种让学生慢慢阅读,细细品尝的阅读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他们的阅读方式对眼下的快餐式阅读是一种并不矛盾的对接。因为现下快餐式的作品太多,与之对应的就应该是快餐式阅读,而对于真正经典的作品自然应该像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一样读莎士比亚那样慢慢阅读,毕竟真正的阅读是没有捷径的。我最感动的还是雷夫老师提出的 “把阅读和世界联接起来”,学习《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能像吃快餐似的急于见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与中华文化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像雷夫那样真正扎扎实实苦干几十年,而这一点,当下中国又有多少人呢?孔子等圣人除外。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师生之间如果缺少了“害怕”,则会失去有力的管理工具,乱作一团。看完第一章以后才发现这样的想法有多么幼稚但又十分现实。师生之间如果只能靠害怕去压制,那一定是不和谐的,一定充满了火药味,然后便是陷入“弹药补给状态”,老师、学生都有苦难言,这与 “76号“又有什么区别?雷夫老师提倡并实践的是 “没有害怕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生活中多少名校和名班和李士群的76号不都是异曲同工么!其实是 “害怕教育”遍及方方面面,很多学生守纪是因为怕受罚;考不好怕老师批评、家长责罚、同学嘲笑;为维持课堂纪律,较多的老师采用罚站、训斥等手段;对未能按规定完成作业的学生则采用重复做、告诉家长、到办公室等种种办法。然而许多家长也是如此,他们挖空心思,对孩子又骂又打,逼迫孩子学习,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以上的种种做法不仅使孩子长期处于“前怕狼,后怕虎”的境地,还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本该温暖的家也成了 “76“号!多悲哀!要使孩子“不害怕”,首先作为教师自己不要盲目 “怕”,我们要把那些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没水平”,怕丢掉 “尊严”,怕领导、家长责怪,怕同行笑话的顾虑全部丢掉,只留下“一怕”,那就是怕耽误学生一生的发展。

雷夫老师精力旺盛,带着学生搞乐队、看电影、排练莎士比亚的剧本、做实验、出去旅游,并且乐此不疲。那么,旺盛的精力来自哪里?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学校要求去做的,而且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之外,还要组织很多的活动。在一般人眼里,他是在自找麻烦,自找苦吃。但是雷夫老师坚持了下来,并且感到十分幸福。我想除了两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同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雷夫老师并没有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当成了一个事业。通过自己的投入,学生全方面都得到健康地发展。雷夫老师对工作的投入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做佛陀。雷夫老师奉献了自己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并且毫无怨言。这已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了!是佛陀的境界了!

我佩服雷夫老师的智慧,但我真正佩服的是他的谦和、耐心、毅力和对工作的热情。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说实话没有多少创新,和中国的孔子相比,也不过是老套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知新、仁爱待人、为人师表等等的落实,但在美国的实施却让我受益匪浅深感震撼: “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身上。 ”“教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 ”提醒我们“身教重于言教”以及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关键是有没有真正做到。我自认为能够以身作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可是,我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真的都做到了吗?真的必须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么?“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这是雷夫老师的“道德六阶段”中第五阶段对孩子们的忠告,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忠告呢?当我理直气壮地批评学生,数落他们的不是时,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过吗?“绝对不可以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这句话给我的感触颇深,因为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往往忽视的问题。记得自己上学时,班主任常告我要和外校的学生去比成绩,不要满足于班里的前三名,不然就不会进步。现在,我对成绩好的学生如邢芳洁陈勋也说类似的话,对中下的学生倒是要求他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老师教导我的话让我不断地努力,它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总是与别人去比较成绩,对有的孩子来说,也许永远都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反而掉进分数的陷阱,甚至到最后连考试都不在乎了甚至厌学!那与76号有何区别?!

本书的序中的一段话: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一个门外汉。在中国,这事不少。雷夫老师让我明白了,对教育事业要有爱和执着,要用心去教学生,这不仅需要对教育教学技能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努力地去创新,还需要有佛陀的心态。相同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局促和狭隘,甚至是恐怖如“76号”;有的显得很大,很阔很温暖。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感觉——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而这些孔子却早已告诉,“76号”从另个角度也告诉了我这个道理。

平心而论,《56号》是本好书,但他没给我多少骨子里的震荡,反而没有《76号》给我的印象更深,因为他那些在中国并不稀奇,既简单又高深,孔子和《论语》已经给了我们根本性的营养,很多老师都懂,但又因种种现实原因和人性原因没坚持去做,人性是复杂的而辩证的,世界上永远有两种力量在起巨大作用,关键在于选择啊!历史和现实不正是如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