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7W 次

春晚作为一种“新民俗”,已成挥之不去的文化符合。如同对“年味淡了”和“如何过年”的讨论一样,对于春晚的争论与质疑,对其赞扬与批评,其实都是社会多元化的体现。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1】

每年春节临近,春晚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春晚由谁主持、节目单何时发布、节目设置上有哪些创新、有哪些当红的明星会出现等,这些都会成为每年此时大家热议的内容。据媒体报道,2015年的春晚将继续坚持“开门办春晚”,在加大创作力度的同时,节俭办春晚、杜绝奢华之风仍是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一方面,今年春晚的演播室和舞美设计将延用近年来的基础舞台,充分利用央视现有的硬件设备和资源,追求简约、大方、美观、实用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春晚虽然节俭开支,但不能降低观感,节目组提出了“节俭开支不能节俭创意”的口号。

然而,面对亿万观众的荧屏传统“年夜饭”——春晚虽然不乏新亮点,但依然是年年都有人期待、有人叫好,有人失望、有人质疑。流水的春晚,铁打的吐槽。在很多观众的印象里,春晚每年都是近乎程式化的流水线作业:要有歌要有舞,要有相声要有小品,要有戏曲要有流行音乐,要有杂技要有魔术……从1983年至今,从“全民联欢”到“全民吐槽”,春晚这桌年夜饭已经做了32年,似乎每个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晚“菜单”。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春晚,春晚所承载的期望和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晚会本身。

那春晚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已过而立之年的春晚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如今,春晚更是衍化为国人的过年习俗,挥之不去。这就像过年回家的车票、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一样,一样都不能少!因此,我们对春晚不必太苛求,它不过是一顿文化的团圆饭,春晚的意义更多在于陪伴。它年复一年地陪伴百姓迎接新年钟声,陪伴无数家庭包饺子、吃年夜饭,陪伴一代代孤独的海外游子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儿。既然是团圆饭,其味道如何显然已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道已经吃了30年的大餐,要想年年有新意、场场有突破,要想让每一名观众都满意,根本没有可能。换言之,对春晚我们应该更从容、轻松一些,以平常心待之,对形式和内容不必太过苛求。虽然每年都有人抱怨春晚不尽如人意,但如果不看春晚,这个春节或许会让人觉得多少有些遗憾。

  【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2】

就好像存了一年的积蓄要在过年时使劲儿花钱一样,你对央视春晚关注的时间有多长,其中存攒的吐槽和调戏就有多猛烈。而当马云在先导片中替央视、冯小刚这么解释时,似乎我们也难以相信一直致力于客户满意度的淘宝背后“导演”,真会这么看问题。

一边掌控着自媒体吐槽不断,一边观看央视春晚,这种形式的度过春节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问题是谁也没让你倾注那么多热情,换句话说,你那么仔细的端详、那么卖力地挑刺,也没人给你发奖状,最多得到一些个转发和点赞。

但,这也就是春晚的意义——它不是承载一台惊艳夺目或者无比精彩的综艺节目,更非按照大多数观看经验和理想去制造的晚会,而是好比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他只能吭哧吭哧上班,别管赚多赚少,他都没理由辞职过自在生活,还得掌控全家喜怒哀乐,哄完儿子别闹好好学习,再得孝敬老人得开心点最好别得病……你这时候还要求他得有奥巴马的气质、王思聪的幽默调皮、李彦宏的财富、李敏镐的颜,那不是强人所难吗?所以我甚至觉得那个很娘很刘谦的山寨魔术师的最后穿帮,也是剧组刻意安排的,就为了给你们一个明显的槽点,好让大家集中火力并涣散你们的语言才华。

同情春晚也不至于,它既是国家主义的一种文艺象征,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利用年度焦点时刻宣讲的时机,而且春晚承担骂名当然也是一项“正职”,即舒缓老少爷们一年到头带有善意的怨气,也让人对诸多不公不满的泄了泄恨意。不爱时的仍能守候,亦是一种深沉的爱。

至于说几十年春晚第一位“外来人”冯小刚,是否为老迈春晚注入了新鲜气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既没有什么个人标签(如果你非说跟华谊兄弟有关的几个艺人的加入,算是冯小刚的个人特色,那我也只能“呵呵,好吧”),也没有什么个人在艺术上的创新。这并非个人能力和魄力,而是春晚这种奇怪而固定的艺术形式早早就注定的。

在时间面前慨叹逝去的年华,跟网络热词深度结合,迎合年轻观众尤其女性观众诉求大举找来韩国当红大咖,以及换汤不换药沿袭老一套的歌舞魔术杂技表演,冯小刚将首届大概也是唯一一届的冯氏春晚弄得中规中矩,在学习和沿袭上,冯小刚入木三分也惟妙惟肖,在创新和改造上,基本上没任务所以也就没成绩可言。

就如同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如潮水般声势浩大的吐糟一样,这是因为人们的日常欣赏早就超出了春晚这么一台文艺晚会,在生活中他们能找到大量的多元的项目满足自己,已经没人是打算在春晚这里看到一场真正意义的文艺演出了,大家只是同一时间干同一件事,这个同一件事以前只是看,现在又包含了善意的骂和戏谑。如此看来,冯氏春晚没有艳光四射的可能,它确实也不需要多么惊人和出众,平淡中庸大概是它唯一宿命。

  【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心得体会3】

春晚作为一种“新民俗”,已成挥之不去的文化符合。如同对“年味淡了”和“如何过年”的讨论一样,对于春晚的争论与质疑,对其赞扬与批评,其实都是社会多元化的体现。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春晚的意义是什么,必须基于事实和不忘初心,否则就可能因为形式而对内涵本身的忽视。对于春晚的意义,有人作过不同的解读,但这都属于“一家之言”而非集体共识。那么,春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就是基于现实的主旋律呈现。

春晚不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种仪式与象征,一种文化与标签,一种情感与寄托,其如同一位亲人,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今天的春晚,较之于过去,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了?答案不言自明。就如同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人们的口感和味觉已难以满足,对食物有更高的要求,也有更高的品味追求,但依然无以规避和背离初心。对春晚的认识与看待同样如此,可以对春晚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中肯的建议,让其不断完善和成熟。但寻求“最大公约数”和凝聚广泛的共识,却需要从其存在的意义本身去看,否则就会失之过偏,而形成过度的指责。

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如果说春节是一种文化,那么当前最大的危机,就在于对文化失去了敬畏,对仪式失去了尊重。很多人感叹年味淡了,那是因为自己的心思不在于此,缺乏必要的仪式坚守;很多人指责与批评春晚,同样是自己的观感发生了变化,但究竟需要一台什么样的春晚,其又难以提出中肯的见的。其实,春晚一直在改变,也一直在坚守,只是我们很多人忘却了初心,忽视了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从而在认识上有失偏颇。

春晚诞生之后,就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个人,还将继续陪伴下去。其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欢,就在于其在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一方面以热闹的场面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另一方面则以主旋律的基调而形成全民动员。无论春晚的节目怎么变化,但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原则,却始终没有改变。通过一台晚会,清晰的呈现出现实的图景,描绘幸福的生活,展望未来的希望,依然是其最大的使命和存在的意义。除此之外,其才能娱乐性和小众化。所以,春晚的生命就在于弘扬主旋律,其如同一部宏大的诗卷,一场宠大的演出,但无论用了多少元素和表现形式,都只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宗旨。

因而不必对其求全责备,也不必基于个体的小众化,而忽视了其大众化定位。如果你不能满足于某个节目,那就从整体上去审视,那怕只要有一个节目让你满意,那么这台晚会就是成功的。如果你不能对其内容满意,那就请尊重其形式和符号意义,就如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相聚一样,那是情感的满足与依附。春晚是以国家诉说的形式,表达着大众的愿望与心声;春晚也是一种国家仪式,营造着过年的程式化过程;春晚是国家集体性的表达,诉说着大众的心声;春晚更是一种国家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象征,其记忆着过去,展示着现在,勾勒着未来,是当代中国最激荡人心的交响乐,是当代中国最美的一幅画卷。不忘初心,春晚才能在陪伴中,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迈进,迎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