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有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有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27K 次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1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

(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学生的思维之所以这样流畅到位,主要归功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信任,归功于教师的敢放,只有教师的敢放、愿放,学生才会敢想、愿说。在开始的基础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还学生个性,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特感悟、自由表达的个性。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丁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上,教师关注最多的就是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每道题学生解答之后,教师都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想法,在每次的自主练习之后都会让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等,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学生在说中整理自己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思想,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3)还学生权利,特别是还给学生出错的权利、阐述个人见解的权利。

以前的课堂上,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还必须得答到点子上,答到教师的答案上,否则就不被允许或被冷处理。进行新课程改革后,这种状况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丁老师的课上,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教师不仅不会批评,反而能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如编用乘除法计算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的环节中,一位学生编了一道加法计算题,教师没有训斥学生,而是让该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全班同学帮助讨论,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同学们再次区分了用加法与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区别。

(4)还学生尊严。特别是还学生的思想尊严、人格尊严。

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往往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往往认为学生是啥也不懂、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往往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人格。在丁老师的这节课上,教师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见解、主张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师和学生平等进行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在朋友式的切磋中变得大气成熟。如在找一找、编一编我们身边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中,一学生编题中出现大象搬木头的情节,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挠有兴趣追问学生在哪见过大象搬木头的情景,学生说在童话书里见到过的,老师微笑默许。此处欣赏教师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接纳孩子的想法,保留孩子的意见,孩子们在老师的尊重中主动表现自己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也更显得勇敢、坚强。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学习者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和潜能。为此,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2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五步三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让教师少走弯路,缩短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服务。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一)“五步”: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详解。

第一步:独学: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

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

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

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

4、第一次学情调查。

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第二步:对学、群学: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3

根据《绵阳市教育局关于20xx年教师教育、语言文字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按照绵教函(20xx)99号文的安排,我参加了绵阳市20xx年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网络学习。在学习期间,我认真听取专家的讲解、认真体会新课程的内涵,我感觉到这种培训方式非常好,方便、省时、省力,而且效果显著,对提高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就余文森教授所做的《课堂教学》专题浅谈个人的体会。

本专题围绕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与生成、教学与师生关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等五个方面,从案例与理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是这五个专题中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主要的目标。现重点谈这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我们老师追求教学有效性,就象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是新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一个命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习惯于“讲课”,试图努力把书中的知识交给学生,教师始终主宰着整个课堂,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思维的启迪,忽略学生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活动”不具备主动性、“讨论”不具备探究性,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学有效性指的是什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知道了学习的有效性之后,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层面上理解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来推进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余教授通过教师发言来回答。

其次,我知道了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发展指什么?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再次,我知道了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学生变了。课改以后,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教师变了。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变了

新课程中非常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它看做是教学的关键点,生成性体现了课堂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以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同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采的生成,生成性主题的要点是:1、新课程为什么突显教学的生成性;2、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3、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4、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要点,余教授用了一些十分生动精采的小故事和案例来说明,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情境之于知识有多重要。知识是一种符号,如果离开特定的背景,知识就变成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就会使学生学习变得干巴巴,非常晦涩,变得很艰难很枯燥。为了进一步阐述创设的重要性,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与矛盾。教学情境主要由以下几个类型:借助实物和图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的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以对话为特征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学生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向师性,与之对应另一个是独立性。其中向师性是学生本质属性,它表现在:凡是学生都具有学生感,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功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好班主任,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帮助,而独立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独立性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性。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贯彻好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指的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技能。为了说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余教授用立体几何中的三个边的关系来说明非常形象、生动。 如果只注重单维度的目标,是容易实现的,难的是整合,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三个目标整合起来,单维目标虽容易实现,但是达不到新课程制定的最佳目标。在教学中即关注了知识技能,又关注了过程方法,还要渗透、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将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要同时贯彻三维目标、方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有这种意识。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三维目标,本身就把知识技能溶入进去,而 且是把它摆在第一位,但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要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所谓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三维目标的依托和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注意人的发展,所以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是否定双基知识的传授。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感觉耳目一新,使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将把我学到的用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听了专家的《课堂教学评价诊断》专题讲座,听后受益很大。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下听课、评课的方式、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新课程改革宏观背景下对听、课评课的要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种新的价值观,对新课程听课、评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知识观要求听课、评课超越知识技能的取向。

原先的听课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不变的、供人掌握的内容,导致了听课评课的知识技能取向。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再把知识技能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内容。

2、新的学生观要求听课、评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的学生观更加关注学生的潜力,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构成。

3、新的课程观要求听课、评课引导课程回归生活世界。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课程改革中教学实践的新观念。

第二、 新课程下听课、评课的方式方法。

1、教师怎样听课:

首先,教师听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如:先了解下听谁的课,上那篇课文,提前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自己简单预设一下这课的教学流程。

其次,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两者兼顾。看“教”——主要是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主要是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即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此外,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在分析总结他人的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听课的教师要善于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的有效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2、教师怎样评课:

(1)由教者自评。一般自评的内容有教材、教法、学法、程序。教材,主要介绍教学的要点、难点、编者的意图以及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谈自己的认识和处理与设计的差距。教法,主要介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方法,评议自己的设计与课堂上的设施情况。学法,主要评议自己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以及取得的效果等。程序,主要评价自己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同行教师评议。听课的同行教师要针对听课的情况对本节课的优缺点,尤其是教学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评价。但要明确评课的身份要以研究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评课的目的以激励为核心,真正了解教师上的疑惑和困难,和教师共同探讨,重视培养教研团体和谐的气氛,互相关心,共同进步,而不是挑三拣四,监督检查。

(3)专家评议。根据教者的自评和同行老师的评议情况,由较有权威的领导和专家综合大家的意见,对课做一个基本评价。评价应切切实实归纳出几条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若干必须注意的有关问题,增强大家多这节课的总体印象。

(4)在教者自评、专家评价和同行老师评价的基础上,主持人应在最后做画龙点睛的概括总结,提出课堂教学中哪些做法、思想值得学习和推广,应该怎样去学习借鉴。

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肩负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听课、评课活动也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经常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有利于教师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成长,更能有效的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听课评课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研究的“艺术效果”。任何的学习、交流都是为了不断的反思、改进我们的教育行为,听课、评课将是让我们扬长避短,共同进步。而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课,才是真实,离老师最近,于学生最受用,也最有研究和使用价值。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名师授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组成。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认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二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参加了这次观摩会,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王锐老师执教的《旋转》一课中,王老师创设学生玩“大炮打鱼”的游戏情境,一个学生到讲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师把鱼的位置藏好,再找一个学生来指挥上面的学生怎么旋转大炮一定打到鱼。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讲台上的第一节课“秒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晁老师上了和我相似的课“分的认识”,晁老师处理时和分的关系上时,让男生看分针,转一圈就喊停;让女生看时针,转一大格就喊停。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时的关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设计的很好,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这次的观摩学习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名师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