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关于以数谋私以数敛财大讨论心得体会

关于以数谋私以数敛财大讨论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7W 次

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的亲属子女等身边人员,利用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以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和职务影响行个人谋取不法利益之实,为“行贿”和“贪腐”制造了“邂逅路径”。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以数谋私以数敛财大讨论心得体会,希望大家会喜欢!

关于以数谋私以数敛财大讨论心得体会

  【关于以数谋私以数敛财大讨论心得体会1】

厅级干部向私营企业主借高档车,一借就是好几年,费用还不用自己掏;不仅自己“借”,还给儿子“借”。昨日,省纪委官网“每周一案”栏目披露,省直某厅局巡视员黄某某长期借用企业老板高档车,经查还有其他严重违纪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

厅级干部父子居然向私营企主业借高档车,如果说偶尔使用一次也许可以理解,但事实上,该父子借企业用车一用就使用三四年之久,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仍不收手,无视党性国法真正是胆大妄为。如今因为这一问题还有相关其他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职公职和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真正是咎由自取。

事件为什么会出现呢?还是权力意识在作怪,本来厅级干部应该有公务用车,可是为什么凭借手中的权力耍心眼支使相关的私企购买豪车供自己享用呢?那就是讲排场,炫地位,觉得自己是厅级干部,出行就要讲身份,就要做到与众不同,在自身不愿意投资购买的情况下,巧借权力向相关企业张口,企业碍于其是厅官有权有势,面对厅官的要求,即使不是主动奉迎,也不愿意好言相拒,于是厅官在用了自身的车子后,其用车的相关挑费还是由企业主自己支付了。

厅官有权不仁,把私企的车留任个人之用已经让百姓不耻了,哪里会想到,他还主动向企业又借车供自己家的公子使用,并且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连车辆交保险都由企业主自己承担,看来这厅级干部的私欲还不是一般地大。

在这一事件中厅级干部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事件,尤其是他作为省直某厅局巡视员更不应该在其身上出现作茧自缚的行为来,平时下基层巡视督察,形形色色的官员腐败行为应该接触不少,也应该跟着处理不少,再者就是对于党纪国法条款的熟知更应该是熟记于心,可是在他身上却没有起到优越性,个人的贪欲,战胜了个人理智,战胜了党性和国法最终让他成为十八大之后被打基层的一只老虎。

今天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了,再次警示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那就是面对腐败问题,任何一个官员都不应该有侥幸的思想,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反腐面对各级官员的腐败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因此在平时就要自己加强党性教育,在工作中遵守为官底线,坚决让自身的行为不触碰制度红线,真正成为为官清廉的榜样。

  【关于以数谋私以数敛财大讨论心得体会2】

长期以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朝中有人好做官”、“有熟人好办事”等俗语,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很多人的信条。特别在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利用职权优亲厚友,不仅大家见怪不怪,当事人有时候还理直气壮,并美其名曰人之常情。细品王三运的讲话,笔者觉得,利用职权优亲厚友确实是腐败现象,并不是什么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是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比如,亲戚之间互相照顾,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但作为掌握公权的官员,“常情”应区别于一般人,应公私分明,不能公权私用。特别是身为“人民公仆”的党员干部,更不能滥用“人之常情”。因为党的宗旨定位了党员干部的“人之常情”只能为民谋利,不能为亲朋谋利。否则,就成了假公济私、营私舞弊,就是腐败。

分析时下一些官员优亲厚友之所以习以为常,不是他们分不清“人之常情”与“官之常情”的内涵,将敬畏权力的“官之常情”丢到了脑后。而是他们利用“人之常情”这块“遮羞布”,任意行以权谋私之实。试问一下,哪一位倒下的官员不懂党纪党规?哪一位官员搞不清为官应该坚守什么?所以,我们绝不能让“人之常情”的托词遮蔽双眼,而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

防止官员利用职权优亲厚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从现实中看,首先,官员本人要破除“人之常情”的潜规则,规矩做事,公正用权,不要自欺欺人。要知道,“人之常情”的“遮羞布”是“皇帝的新衣”,觉醒了的群众是越来越不会买这个帐的。其次,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特别是各级组织,要从爱护干部的角度加强对干部优亲厚友行为的监督,不要把这看成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要知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今天的小违规或许就是明天大违法的开始。所以,要帮助干部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过好人情关,走好从政路。

  【关于以数谋私以数敛财大讨论心得体会3】

据了解,类似干部外出经商的现象并非个别现象。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搞“副业”的干部是存在的,百姓办事或反映问题,经常找不到人,群众意见很大,反映非常强烈。对于这种行为,有关部门大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杯茶、一份报,机关干部真逍遥”的现象,这就为“搞副业”提供了时间便利。“事业、职业、副业”的轻重之分陷入了一个利益为先尴尬局面。

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说:“当这个书记很吃亏。如果你要把身心都用在工作上的话,那么你一家人的日子就别想过了。面对自己的事业和干部工作,我更看重的是自己,而干部工作只能当个副业。”这些话虽不中听,但很实在。有这么一种说法,如今干部的工作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另一种是把工作当作职业,还有一种是把工作当成副业。三种不同的工作态度,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

笔者调查发现,干部“经商”主要原因是考虑家庭生计,干部待遇低,又难以晋升,同时,干部自身职责意识、权利意识不足。纪律检查部门对“搞副业”缺乏监管、消极纵容;机关内部部门繁多、人员超标。干部长期不在单位,必定脱离工作实际,无法及时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和渴望,不能及时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工作仅仅是一个招牌、一个幌子,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本职之外,有的甚至利用公职、公权揽私活、谋私利。不但影响了本职工作,也破坏了高效务实的机关工作作风,损害了干部形象。

只有时刻按照这个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言行、履行自身的职责,正确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从业习惯,成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此外,监督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上级监督,社会监督还未发挥实效,信息公开渠道还未向群众全面开放,这会降低公职人员的犯罪风险。在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举措的整改下,不论是什么人,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应有的水平。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能盲目与他人攀比。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不要让自己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

作为职权部门,正常行使国家规定权力是应当的,也有相应的权力监督机构的监察。只有自身避免公权私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权力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