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小故事 > 民间故事 > 关于梨园行话的民间故事大纲

关于梨园行话的民间故事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1W 次

随着戏曲的发展与兴盛,行内分工日趋细致,许多专门的名目越来越复杂。我们从清末民初的梨园行话中不难看出这一点。而且,梨园行话还显示出一时的制度、习俗、信仰、心态、人际关系等。

关于梨园行话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戏曲种类、流派颇多,表演技法、形式及风格亦丰富多彩,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戏曲表演艺术相关的行话。如:唱白押错韵脚为出辙,念白带有土音为切口,咬字不准为飘字,声嘶力竭为拉矢。偶忘原词而混入别的戏词为放水,音出弦外为黄腔,超过既定的调门叫冒调,记词代以闲字为吃螺蛳,开口落音不合鼓板习惯为走板,念错字为倒字。对各行当也有许多行内的代名词:青衣旦为平明,武行为打英雄,小旦为贴毋,净角为争工,丑角为破田,末角为丁八。各样砌末也都各有叫法:腰刀叫腰片子,铜锤叫花球子,宝剑叫护身,马鞭叫代步,旗为招风等等。

旧时戏曲艺人多出身贫贱,为维护切身行业中利益编制许多行话流行。如:自幼即入戏班学习为坐科,演员工资叫包银,拿手戏为撒手锏,外行人入班拜师为挂刀。他们还将只、蛋、阳、梨、模、龙、踢、扒、秋,作为当行一至九的数目隐码。

乐工在戏曲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虽称后台却直接与前台时刻相关。他们也有自己的行话:大锣叫滑水,小锣为响尖,钹为水叉,二胡叫扯铃,笙叫撇嘴,箫为腰心。亮相锣鼓叫四记头,叫板锣鼓为五记头,乱鼓为丝鞭,下场锣鼓为元场。另外根据具体剧目剧情,又有紧急风、四将、八叉、九锤半、软丝鞭、凤点头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锣鼓打法名目,大都为曲牌、锣鼓乐套路。

作为戏曲演出场所的戏园也有自己的行话。守门望风者叫望青,顾客为汤水,散场叫放汤,戏票叫头衬,不买票看戏叫借光,戏单叫青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