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中心 > 励志文章 > 2016年关于写端午节的好文章

2016年关于写端午节的好文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导语:随着天气日渐转热,一个粽香飘溢的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到了。下面是关于写端午节的好文章,欢迎欣赏。

2016年关于写端午节的好文章

篇一:端午节 感恩那份美好

也许是那碧海苍茫的芦苇塘不知何时淡出了我的视野,也许是如今商品化的城市生活不断颓废着我的热情,过节已经成了我忙里偷闲的代名词。

回家的途中,不经意间被:“新鲜粽子,新鲜粽子”的吆喝声,吸引驻足。端午节牵扯着曾经那些清香的回忆陡然萦绕心间。

第一次看到邻家小孩,拿着苇叶包成的粽子,在我面前边炫耀,边轻轻地剥开时,糯米香混合着苇叶的清香,瞬间裹挟了我不能自抑的馋念,很想尝尝那粽到底啥味?回家后我不顾正在灶台边忙碌的母亲,自顾嚷嚷起来:“妈,我也要吃粽子。”母亲的背影,兀自停顿了片刻,转身的瞬间,那眼里有一抹晶亮顺着汗渍的印迹,轻轻落入我的视野:“乖,下一次端午节,妈一定给你包。”母亲的双眼似乎蒙上了一层雾,声音也变得艰涩起来,我的心忽然就有了种寒冷的感觉,有点懂了母亲对我的许诺。

真正品尝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个端午节了。只记得有一天清晨,母亲唤我起床,和她一起去采摘芦苇叶。瞬间仿佛就可以吃到粽子的欲望,满满地支撑着我,兴奋地随着母亲,躲入芦苇塘中,寻那又宽又大,但不能太老的苇叶,仔细地不把它弄劈了,码成一摞。看母亲把苇叶泡在水盆里。母亲像变戏法似得把泡好的糯米,洗的干干净净的红枣摆出来。我们姐弟围在母亲身边,唧唧喳喳地催母亲赶紧包。

坐在小院中的母亲,一双巧手将两片苇叶交错一下,搂一把盆里泡好的糯米,放在由苇叶围成的小槽中,再将一枚红红的大枣,嵌入其中,只见苇叶翻飞两下,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我赶紧把母亲准备好的细丝线递给母亲,看母亲自豪地把那个小粽子捆绑的服服帖帖,然后小粽子又被泡进了水里。一下午我忙碌的视线总在母亲的双手间穿越,把太多的美好织成我记忆里最美的画面,母亲亲手包着粽子,有着母亲味道的香甜的粽子。

在成长已渐渐远去的逝水年华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让心也变得懒散与慵怠起来,记忆更是在繁杂的岁月砥砺中渐渐淡去曾经的美好。但是每到端午节,我依然会寻回母亲那里,在寻找苇叶,挑选糯米,商量包粽的种类,以及慢火炖,还是使用高压锅更方便快捷中与姐妹斗嘴,与母亲笑闹。尝遍美味的我,已不再眷恋粽子的清香,但我却希望曾经的美好能不断唤醒我渐趋疲惫与麻木的心,让那颗感恩的心永远停留在母亲每一次亲手劳作的细节之中。

 篇二:童年的端午日

我总是怀念小时候的端午节。那时,生活很贫穷,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但,那时的端午节却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清晨,天还没有亮,我们就起床,拿着镰刀,到河边去割艾草和臭蒲。据说,这两种东西都能避邪的,用这些东西做成荷包,挂在孩子的脖颈上,可防百病。于是,我们就使劲地割,然后把割来的这两种东西,插在房檐上,或撂在草房顶上,美丽的乡村端午节就这样开始了。

早饭,是要吃蛋的,鸡蛋、鸭蛋都有。大人在锅里满满煮上一锅,好了以后小孩子每人分上几个。我们便像脱了僵的野马,满村子里转,比谁家给孩子的蛋多,比谁家的蛋大。有一年端午节,我们把分好的蛋带到学校去,下课的时候,都把蛋拿出在操场上比较,有两位同学还因为这打了起来。后来,老师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谁也没有批评,笑眯眯地从抽屉拿出一个蛋,问我们:“到底谁的大?”我们一看,老师拿出的竟是一只滚圆的鹅蛋,那么大,那么圆,都不再争执了,异口同声地说:“还是老师的大!”

还有一年,我们不是比谁的蛋多,谁的蛋大,而是比谁的蛋硬。村东头的毛毛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蛋。不知什么原因,是那么的坚硬,他把他的蛋往别的蛋上一磕,其他的蛋全烂了。一早晨,他就把村里孩子的蛋全都碰烂了。到上学的时候,他又把蛋带到学校和其他村的孩子比蛋硬,结果,一上午,所有带来的蛋都被他碰烂了。最后,学校的孩子中,只有他一个还有蛋,我们就劝他把蛋打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这样坚硬呢?他把蛋往课桌上磕了几下,没有反应,又把蛋往墙壁上磕,还是没有反应。村西头的三毛说,别磕了,可能是沾了神气,留着吧!毛毛不信,跑到老师办公室借把锤子,使劲一砸,蛋开了。我们发现里面的蛋白和蛋黄都是硬的,毛毛咬上一口,很快就吐了出来,说有一股什么臭味。我们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说,那蛋已经钙化了。我还是懵懂不理解。

中午,每家都有一桌丰盛的饭菜。那时,日子过得穷,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肉的。只要有哪家烧猪肉的,满村都能闻到肉的香。刚近中午,那香味就传进教室里来啦!一股一股的,一直渗透到我们肺里。我们再也熬不住了,都在深吸着香气。老师似乎也坚持不住了,刚讲几句,看我们无心听课,就说:“放学,都回家吃肉吧!”我们便撒腿往家跑去,一路上闻的都是肉香。

午饭时,每家都有雄黄酒,就是在酒里点上一点雄黄。小孩子不能喝酒,就在眉心点上一点雄黄。大人说,这也是避邪的,到底什么是邪,我那时不清楚,总会与死人和鬼联系在一起的。后来知道,雄黄是有毒的,不能这样食用,但我们老家乡村一直这样用着!

午饭过后,我们又向田野奔去,为的是寻找“金蟾蜍”和一种俗名“猪耳朵”草的东西。据说,这一天十二点蟾蜍是不会出来的,能找到的就是“金蟾蜍”,捕到后凉干可以专治恶疮。村里的老杨,用嘴咬指甲的时候,不小心把大拇指的皮咬掉一小块。一夜间,整个大拇指肿得像气吹的一样,然后化浓溃烂。看一很多家医院都不见效果,眼看一只手指就要废了。一天,有个串乡的中药郎中,给了他一块据说是“金蟾蜍”的块状物,让他把那块状物碾碎敷在溃烂的地方,结果奇迹真发生了,老杨那手开始好了。“猪耳朵”草遍地都是,采回凉干熬汤可以治疗耳聋。于是,我们就顶着大太阳,满地找寻。结果,每年的十二点,蟾蜍还真的找不到。每个人都采很多“猪耳朵”草,但小孩子也有把“牛耳朵”草采回充当“猪耳朵”草的。这两种草外形是很相似的,大人说,很好区别,但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它们区别在什么地方。村子里的人,耳朵都很好,那挂在屋檐的“猪耳朵”草也从来没有人用过,但每家每户就一直的挂着,直到第二年采到新的,才把那风化得不成样子的老草扔掉。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了,但端午节过得却很简单,再也没有原来的韵味!不知九泉之下的屈老夫子是否埋怨?

  篇三:那季节,粽肥艾香

承载着厚实农耕文化的山村,每逢农事节气都有浓郁的过节气息。随着天气日渐转热,一个粽香飘溢的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到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从老菜园开始。菜园是祖传下来的,只有上下两畦,端午时节菜园的蔬菜、艾蒿和菖蒲长得特别葱茏。在菜园的东西两头种有两棵棕树,村中有“千棕吃不空”说法,因为棕树的棕毛片剥下来是编制蓑衣和棕绳的材料,也可以出售转为经济收入。每到端午,剥完棕毛的棕树象小伙子刚整完发型,精神挺拔了许多,剑状棕叶撕成细条晾干就是包粽子的扎带。

包粽子箬叶必不可少。双髻山上有条山岗土名叫炭石坑,这里长有很多箬竹,每年端午节前都会有乡亲到这里摘箬叶。我们挑选绿油油形状完整的箬叶采摘,采摘下来的箬叶象钞票一样码放成一沓,对折后用细藤条或茅草绑上,绳索穿过对折后形成的空心,把一沓一沓的箬叶串起来挑回。用新鲜的箬叶包出的粽子多一股清香味,剩余的箬叶晾干,来年用水泡开后依旧可以用来包粽子。

制碱水也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环节。制碱水最简单的原材料是用草木灰泡制,略上等一点的是用黄豆枝壳烧成的灰烬泡制。我家有油茶林,掰完油茶籽,剩下的茶果壳晒干烧成的灰烬泡制的碱水最为上乘。母亲每年都会未雨绸缪提前虑一坛子这样的碱水,为端午节包粽子做准备。

包粽子前要先把糯米淘洗干净,倒上一定比例自制的碱水,简便一点的做法就是将花生或其他需要添加的豆类直接拌到糯米中一并浸泡。经过添加碱水浸泡一夜的糯米黄晶晶的很好看,这时可以动手包粽子了,如果是包加馅的粽子,那馅料就要提前备好。

包粽子时候先把箬叶对折卷成漏斗状,放进部分糯米后塞上馅料,然后再放进一些糯米把馅料盖满,这时把余下的箬叶往前遮盖上,拧住多余的箬叶封好口子,扯来棕叶带子拦腰扎上,一个四角粽子就算包好了。我帮家人包粽子时总喜欢临时起意,搞些新创意,包些造型怪异的粽子,印象最深的是包双胞胎牛角型粽子。也许是人的观念有先入为主的缺陷吧,我总认为家乡的粽子最正宗,其他地方不是用箬叶包的或五花大绑粽子的似乎都不是纯正。

煮粽子也是粽子制作关键的一环。粽子一般要煮三五小时以上,时间越长煮出的粽子越糯。我们小孩常被叫去烧火,为了早点吃到粽子,我会把火烧得很旺,粽香飘绕满屋,馋得我不时掀开锅盖,看看是否有先下手为强可能。好不容易熬到点,用剪刀剪下几个放到水瓢里冷却,急尝鲜,煮到一定火候的粽子吃起来肥肥糯糯的很过瘾。

在记忆中,每年临近端午时节,村里的女人就开始为自家的小孩制作辟邪用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是用平时收集起来的各色碎布、纱线、鸡毛、麦秆等作原料,做成各种造型,中间填充棉絮,造型有公鸡、粽子、爱心、豆腐框等各种样式。用粗线将各色碎布、豆子和麦秆等相间串成五彩链子,这些装饰物串上链子就可以佩戴了。在端午节这天,把这些装饰物佩戴在小孩胸前,大人小孩都很开心,于是制作这些配饰成了村里女人的手工比赛,手巧的女人做出的饰件会更精致传神些。不过小孩子略大点后就不戴了,因为会觉得很小儿科。

过端午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插艾蒿和菖蒲,乡亲称之为“插青”,据说能起到驱邪保平安的作用。插青一般在农历四月廿九。我家老菜园一角种有艾蒿,艾蒿生命力很强,每年到了过端午时节都已长得十分茂盛,但菖蒲都要向其他乡亲要。有一年去迟了,要来的菖蒲很细小,使我很扫兴,我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把菖蒲的根也要回来,然后种在自家老菜园旁水沟里,菖蒲生命力也很顽强,分蘖很快,第二年水沟里长满了菖蒲,足够自家端午节插青用了。看来还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鱼渔之别显而易见。

端午节这天虔诚的乡亲会办些贡品去土地庙祭祀一下,主要是答谢神灵保佑,也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我们小孩就等着吃那丰盛的端午饭,一些讲究传统的乡亲会摆“九碗青”,就是摆上九道当前时令的蔬菜。餐桌上粽子自然必不可少了,但已没什么新鲜感了,因为粽子在插青前几天就包好了,到过节这天已经尝了将近一个星期了。端午时节已是炎炎夏季,这时家人都会提前备好换季的衣衫,男孩子午饭后一般简单擦洗一下换上新衣就往外跑,女孩子要多个环节,就是要取些已经有点风干的菖蒲和艾蒿,再加上枇杷叶、半边莲、夏菇草等诸多青草药放到锅里煎汤,然后调成热汤洗澡,据说不仅驱邪消暑还强身美容。

以后到镇上中学读书。周末回家看见粽子就立马为其解带宽衣,狼吞虎咽一番,周日下午扛一袋米及咸菜去学校仍不忘带上几个粽子。第二个周末回来四处找粽子,但不见粽子的影子,心中不无遗憾。有了前车之鉴,第二年过完端午节,去上学时就在衣橱抽屉的旁边暗屉里藏了几个粽子,准备周末回来慢慢享用,没想到周末回来粽子已干结成硬疙瘩,好是懊恼。

端午过后没几天,粽子基本上吃完了,但粽香余味依旧飘绕鼻尖,不过偶尔也有解馋机会。因为村里乡亲盖新房子时会在房屋框架支稳后,由木匠师傅在正梁上挂一绺压梁的粽子,这时也会剪下部分粽子向下抛撒,梁下的大人小孩就开始疯抢,这时吃着那抢来粽子的感觉真是叫爽歪歪了。

现在有了冰箱,吃不完的粽子放冰箱里,一年四季想吃就吃,虽然吃起来是方便了,但也就没了新鲜感,更找不到儿时吃粽子的感觉。眼下超市里随时也都有粽子卖,但在食品安全甚嚣尘上的今天,买来的粽子吃起来似乎没那么踏实。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过端午的程序似乎日益简洁明了,于是我又怀念起亲手制作的牛角粽,怀念起粽肥艾香的季节……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3篇有关端午节节日的精美散文

2.节日散文:有关端午节的名家散文

3.有关端午节感想的文章

4.关于端午节抒情散文2016

5.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微信文章精选3篇

6.2016年关于写端午节的好文章

7.精选6篇关于写端午节习俗的文章

8.有关端午节的微信优美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