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中心 > 励志小故事 > 真实的励志故事15篇

真实的励志故事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8K 次

真实的励志故事1

戏里戏外的贤妻良母

真实的励志故事15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徐帆离我们很远。她是一位实力派的女明星,演技有口皆碑;还有就是她的另一个身份——中国顶级导演之一冯小刚的妻子,这也是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她是一位名人,身上诸多光环围绕,这使她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凭空筑起了一道屏障。但跟她实际接触后,我觉得其实徐帆离我们很近,就来自左邻右舍,朋友之间。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徐帆。那天她挽着头发,穿着黑色短袖上衣,一条普通的牛仔裤,很朴素。她对人说话慢条斯理,不是傲慢,而是谦恭,甚至有些怯生生的。这是《唐山大地震》电影上映前的宣传,徐帆来到我们的节目现场。

早就听说徐帆生活俭朴,自己从来不买500块钱以上的衣服,很多人一定会说:至于吗,家里有那么多钱。好像明星一掷千金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的确,明星们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但那是别的明星,不是徐帆。徐帆就是一个演员,实力在那儿摆着呢,她何必把自己捯饬得花红柳绿呢,就像冯小刚说的:徐帆如果走红毯,就会被淹没到俊男靓女里,但是只要她上了大银幕,就光芒万丈,无人能敌了。看《唐山大地震》,她演得的确很好!情绪拿捏得了无痕迹,爆发得让人动容,母女重逢的那一刻,徐帆已经化为一位心碎成一片一片的母亲。

如果不在剧组,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居家小女人。其实她扮演的角色也大多数都是居家的普通女人,徐帆调侃自己说:“我的灵魂就是一家庭主妇。”平时她在家里就是打扫卫生,整理衣服,到处拾掇,要让她的“家里人”看了舒服,她说最浪漫的事就是她“家里人”吩咐她一件事,她屁颠屁颠地去完成。徐帆解释说年轻人不易体会到这种家庭主妇的甜蜜。人说徐帆演的角色“接地气”,我看原因即在此。对了,她口中的“我们家里人”就是冯小刚。

徐帆和冯小刚的爱情我早有耳闻。当时的感觉确实有点像冯导自嘲的那样:“一朵最鲜的花插到了最牛的粪上。”这个就是人们常说的郎才女貌吧。可能这就是虽然徐帆是后来居上,但是我们还觉得他们俩就应该在一起。一时间,他们的爱情成了文艺界的一段佳话。

最近两年,佳话有些变了味道。有传闻说他们不和,说冯小刚有了外心,有一张狗仔们拍的照片显示:夜间,冯小刚和一个墨镜女在他的公寓门口。对于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来说,只能思忖着是不是无风不起浪了,甚至有一段时间,还传出他们要离婚什么的,认识的人都替徐帆捏着一把汗。后来徐帆出演《唐山大地震》,我还一度觉得她真是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呢。

再后来,徐帆就来了我们节目。我们其实挺不好意思问他们夫妻关系的,那就问问工作上的事吧,比如7年来夫妇俩的再度合作(上一次是2003年的《手机》)。没想到徐帆却把话题扯到了她和冯导的夫妻关系。她说,在《唐山大地震》这部充满亲情的电影合作中,她和冯导的爱情更上了一层,她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画。她说,他们俩甚至都不是左手跟右手的关系了,而是连体,说这话时她把两只手紧紧对在了一起。

“这是一种拉人骨血的关系!”她说。她说过去冯小刚出门她还问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现在她完全不问了,充分信任。听她这样说,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是我们心里也温暖了一把,立刻明白,他们两个人之间没事。

其实徐帆也不是没有500块钱以上的衣服,她笑着说:贵的都是冯小刚给买的。

真实的励志故事2

所谓国有运,发有风,士有志,就是说人要靠气势,要靠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精神去争取到新境,

口袋里剩下50元

有人曾称赞我是“白手兴家的成功商人”,此话一点不假。但我觉得我还应补充一句:本人的成功,不能说其中没有幸运的成分。但是,不屈不挠的理想和偏偏百折不回的拼搏和奋斗始终是我成功的第一要素。林肯总统认为“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出是这可望而不可及,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偏偏这是名副其实的真理。我是从当地盘工人起家的,吃过苦、受过罪、失过业、遭过窘。回顾十几年来走赤的道路,虽非步步血汗,亦是崎岖艰难,甚至险象环生,不过终生不弃不馁,不断求索而已。

今天,我能够被尊为“世界景泰蓝大王”,决非我有何超人之处,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凑合,不折艰难不舍成功,机遇加勤奋罢了。

初到香港,大陆新移民的共同特点是包袱少,毛病少,既不饮茶打牌,也不赌狗跑马。只知道一个劲儿地苦干、实干、拼了命去干!固然在香港人乍来,我们胼手胝足,生活颇为艰苦,但在新移民的眼里,这种日子已属天堂。我们能在这块肥活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就能获得我们应该得到的一切,有了这样的保障,我们还有什么奢求呢?

“生命的意义就在奋斗”,有了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的人不成功者鲜矣。

初抵香港,那是九龙天星码头旁侧的火车站,但见人山人海,站口挤得水泄水不通,我一眼就瞥见老丈人。初来乍到,一切都很新鲜,一见面,我就问到工作的安排。当时 老丈人没有直接回答,先把我领到北角的住处,介绍房东太太给我认识。房间有十几平方米,很明亮,应算是很不错了。把行李安置好,没等坐稳,我又提老问题:“爸,我在哪儿做事?”老丈人笑笑,很和蔼地说:“先休息两天,用两个月时间了解了解香港,再去国货公司当仓库管理员,月薪400元。”

当时,我的心像火一般炽热,恨不得马上就能投入工作。第四天,房东太太过来说:“你丈人来过,我已经告诉他,你昨天就上班了,在地盘工作,底薪每月800元。”这就是新移民的一般心态,也可以广阔是一种如虹的气势。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这种巍然的气势才行。所谓国有运,民有风,士有志,就是说人要靠气势,要靠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精神去争取成功。

当年,我找到工作的那份喜悦,不啻中了马标一般。竺我冷静下来就意识到,既然决定在这里求自下而上就必须了解、掌握这里的那一套。可是横在我面前的却有两大障碍,一是语言不通,二是没有资本。当时,我的口袋里兴有50元港币,所以对于每一毛钱都极为重视,现实生活告诉我,在香港如果没有一毛钱,岂能插翼横渡维多利亚海峡从香港到九龙,又从九龙到香港呢?你若没有五毛钱,又怎能买到一磅面包充饥?我不是在吹牛皮,我自认还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可也得承认,一文钱往往困死英雄汉,不管你本事多么了不起,怕就怕口袋里没钱花,我明白“小富由俭”、“勤乃无价宝”的道理。

记得每天一大早,我从北角乘轮渡过海到观塘去上班。为了节省一毛钱,我总是不坐丙毛钱一张标的楼头等位而宁愿“委屈”坐楼下三等仓。我节省每一个铜板,是为明天的幸福生活开路所以,我连看报纸也舍不得花钱去买,而是身在船中,眼观六路看看谁手中有报,等到船靠码头,自己押后,就利用这一刹那时光,几个起落,把乘客遗下的报纸拿走。如若椅上遗留一两本杂志这于我真是如获到宝,我很自然会把它当好运气好福气降临身上看待,甚为开心。我也常为节省两毛钱车资,不异徒步从中环走到西环。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对此我是笃信不疑的。几十年来,我之所以坚持勤俭的作风,是因为“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每天收工之后回到家里,我虽然浑身疲惫不堪,但仍坚持把从船上捡来的报刊开来,如饥似渴地细阅完。既学到不少知识,从中又学会一些广东话。我深深认识到只有入乡立,还谈什么发展。

闯天下,几番辛酸几番苦

古语说:“丈夫为志,空当益坚。”我找到地盘的工作后,就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认真地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想办法找来一辆破汽车停放在路中心作指挥部,一机数往来不绝的运泥货车,一面写“正”字当“五”来记录车的运次。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易出错,而且基本免除了烈日的毒晒之苦。

我虽然不是地盘货车的主人,但我很爱惜车辆,一有空便把车子洗刷得干干净净,而且买来油漆,将车子四周脱落不全的字填定清晰。就这样,唤起了工头的好感。他们见我是大学生,为人又和蔼,从此便让我跟他们一起小灶。

在平时,我是很少像其他工友那样,三五成群去饮茶的,而总是独个儿在工地里喝开水啃面包,简单地解决一顿午饭。如今能吃上有菜有汤的热饭,心里自然喜不上自胜。从这件小事上我悟到一条道理:凡是勤劳和有爱心的人,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回想我在启德机场干填海工程的那段日子,尽管每晚一脸尘、全身臭汗回家,我还是满怀喜悦的,因为我毕竟能够独立地闯天下。

我来香港三个月后,我太太也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香港。日想夜想的一家终于团聚,非常开心。但负担也加重了,困能也相对多起来。于是,我们马上兴行家庭会议,研究开源节流之道。首先来个约法三章“不准生病”。因为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生病,都会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运作。为此全家进入最佳状态:注意饮食,注意起居,保护孩子,保护自己。

接着我太太开始四处找工作,并在家里搞起副业棗穿珠子。七分钱穿一打,价钱不算太低。全家齐心协力赚钱,从艰苦奋斗中去寻乐趣。不久,太太终于找到福建中学的教席,孩子因无人照料,只好带到学校去,让她在教师办公桌上趴着睡觉。然而,正当生活刚刚步入正轨之际,不如意的警钟又敲响了棗失业了。

当填海工程结束后,我尝到了失去工作的滋味,那种惶恐不安、焦虑无助的心情,真是笔墨难以形容

谁知屋漏更逢连夜雨,太太这时偏偏又怀孕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是无论如何不能再增加包袱了,于是被迫求助于医生。医生开价500元,而我口袋里只有400元。当时是多么困窘啊。就为了张罗这100元,还找了好几位朋友,几番周折,才凑足比数。人生何其酸辛而苦涩。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我这些经验中就可窥见一斑。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去惊动老丈人。我觉得做人还是应该有点志气的。

勤为本,患难困苦练人格

失业,使我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平衡。我不断从报纸招聘栏里去寻找机会,也曾多次秆步上门晋见经理,但都因僧多粥少被拒门外。70年代初,香港找工作十分艰难特别是1973年“股灾”之后,市面疮痍,首当其冲就是我们这些新移民,即使是危险性很大或地位微贱的工作,也不容易找到。就有这个最困难的时期,我丈人介绍我到一家国货公司去当仓库管理员,月薪400元,津贴120元。当时那种快慰,真是毕生难忘。

第一天上班,我早早来到陈瑞祺行仓库,头一件事就是把仓库打扫干净,把地板擦得光可鉴人把工具、台椅放得整整齐齐。在那里,我不仅尽职尽力去干,而且由衷热情、兢兢业业,以防再一次在失业路上徘徊。

当年所有新移民都有共鸣的是,再苦的差事,也不要紧,就怕失业的无情打击,我既然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工作,自然就要以成绩、效率去取得老板的信任。

那时我白天穿着背心短裤。跟车或者推着小车过马路、横过大街,各铺各店送货。双脚飞快如燕,心里甜丝如蜜,丝毫没有耻辱羞惭。虚名误人,什么大学生、世家子北、名门之后,都是假的,求自下而上最现实。

在陈瑞祺行仓库工作的那段时期,我和太太孩子,没有自己开伙,都在丈人家里搭伙食。每天晚饭后,我必定下古装帮丈母娘把饭碗菜喋洗得干干净净。尽管忙了一天我已累得腰酸腿痛,但我想,丈母娘又何尝不辛苦?她要买菜,又要煮十几个人的饭,我去帮她洗个碗,应属分内之事。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诚哉斯言。

真实的励志故事3

在南美洲安地斯高原一带,居住着一种羊驼类的动物。它们与骆驼不同,羊驼类没有驼峰,体细长,腿和颈均长,尾短,头小,耳大而尖;群居,以禾草和其他植物为食。而美洲驼在羊驼类中体形最大,肩高平均120公分,能驮载45—60公斤的重物。一般为白色,但也有纯黑色、褐色或白色与黑褐色斑点相间的。它们的脾气很倔,如果在负载过重或力竭时,便躺下嘶叫,脚踢拒不前行。

根据一些专家们的观点,美洲驼和羊驼是家畜,野生种很少。而当地土狼又非常多,经常成群或单独出没偷吃牧场里面的家畜,并乐此不疲。

令人意外的是,牧场主们对如何保护美洲驼这一棘手问题上显得很轻松,丝毫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阻止土狼的猎捕与袭击,一年四季都是顺其自然。或许有人会问,如此下去,美洲驼的数量不是越来越少?结果显然不是,美洲驼不但没有减少,而且不断地生育后一代,没有受到外敌侵袭的影响。它们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原来,倔脾气的美洲驼天生就有着好斗、易怒、不畏艰险的性格特点,在草原上,俨然是一副“王者风范”。每旦遇到外敌入侵,如土狼等捕食者时,都会昂起头,高声吼叫,径直朝敌人走去,似乎在说“我就不怕你,看你能奈我何?”又因为它们是群居为多,所以,在危险面前,会排成一排或一个方阵,勇敢地朝敌人走去。这样的气势,往往会让捕食者束手无策,有些甚至落荒而逃。时间长了,丝毫没有占到便宜的侵袭者们就会放弃对它们的坏主意,只能叹气佩服。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一个规律。倘若美洲驼在危险面前胆小受惊,那么它们很有可能被入侵者杀害,成为入侵者们的口中美餐。而它们勇敢而又团 结的性格,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得自己能在危机四伏的苍茫草原中存活下来,并顺利生育后代。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无数的困难,身处逼仄的逆境。而勇敢与坚韧便是你面对困难与逆境时最好的战斗武器,拥有它,你就能改变绝境,超越自己,赢得胜利的曙光。

真实的励志故事4

蹉跎到42岁,吴秀波终于红了,被人认可,被人追逐,许多人为他疯狂……这对于一个集才华、气质、个人魅力于一身的中戏表演系毕业的男人而言,似乎来得有点儿迟,所以很多人为他叹“晚”。唱酒吧,开饭馆,给明星拎包做助理,吴秀波底层、复杂的过去让他愈显迷离——

成名了,我没什么可标榜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的成功,任何成功,都一定有迹可循,也一定经得起时间的推敲。面对自己的成功,吴秀波表现得很是淡定。“我没有什么可值得标榜的,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从业经历,就是因为什么都没干好。但凡我做成了一件事,今天我就不会做演员;但凡我能找到其他更好的养家糊口的工作,我就马上不做演员。”

所以,老实告诉你,即便你为吴秀波的某个角色死去活来,甚至想入非非,于他而言,演戏也只是一份工作,他不会崇高地跟你说,我拍戏是为了攀爬艺术的高峰,我要为艺术献身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在行动上,他会去找他的快乐。“作为一个演员,对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合同上的钱数,一个是拍戏时的快乐。”

如果用“真善美”的排名来问吴秀波,他的答案,首先应该是真吧。真实,就是他追求的一种生活的状态,就如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个好演员首先得是一个安静的观众。你们想看戏吗?我把我的眼睛借给你们,我把我的耳朵借给你们,我把我的手借给你们,我甚至把我的嘴唇都借给你们,我带你们去!有时眼睛所表达的并非眼睛看到的,而是这双眼睛所想的。其实一出戏是由观众和演员共同完成的,我借助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表情、我的感受,但是怎么理解是观众自己想象的……说得简单一点,就像画不是一个人画出来的,是一个人画出来的和一个人看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本着拍《动物世界》的角度来拍摄人,我觉得这个世界才是一个准确的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

成名之后,他还会是那个样子,尊重内心最原始的声音,对自己诚实。比如,即使是采访,他也从不看采访提纲,因为他要把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如同你到他家吃饭,赶上什么就吃什么。“我觉得最伟大的表演者就是笼子里的猴子,因为每个人都有观察和偷窥的欲望,我们这个行业可能就是满足你这个欲望的。”

黎明前,我是一个特混沌的人

吴秀波的人生充满了转折。他在演戏这条路上走来,离去,又绕回来。兜兜转转,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看了些风雨,经了些成败。吴秀波说,他是悄悄地、不被人注意地、羞涩地把自己搁在了演员的位置上。

时光飞闪,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还是一个让父母终日心神不宁为其担忧的少年吴秀波。四口之家中,吴秀波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成绩优异,高考成绩排在北京市第二名。这样的优秀,任何一个为人父母者都会感到骄傲与欣慰。相比之下,少年的吴秀波心性顽皮,并不以学习为好,哥哥的优秀或多或少给在一个家庭成长的吴秀波施加了压力,加上家庭成员关系的特殊性,好面子的母亲,常常以哥哥的标准来要求他。那时的吴秀波,只懂得用少年特有的叛逆来寻求答案。“1996年,我哥哥就带着很多科学家回到北京召开亚洲物理学家会议,我根本没法跟他比。所以,在我临近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就找了无数个可以不再学习的门路,我报考过武术队、军乐团、美术班等,最后都没要我。”

说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老天慧眼识珠,在那么多被拒绝的名单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国铁路文工团。于是,16岁的吴秀波和傅彪等人一起加入了铁路文工团。那是一个铁路迅猛发展的年代,他们经常坐着空荡荡的车厢四处演出。诗意的背后是每个月70块钱工资,但在那时,吴秀波已经懂得如何去夜总会走穴,每月可以挣到惊人的6000元,顿顿请他二十几个发小吃宴席。属于小演员吴秀波的生活,懵懂又知足。

在吴秀波的人生时间表里,17岁,也是一个值得回顾的年岁。那年,他被误诊为肠癌,切掉40厘米结肠。也就在那年,他找到了生命的答案:“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生命会有不同的认知,这种不同的认知不是来源于生命本质结果的答案,而是来源于人的迷茫。17岁时的一个手术,就好像我在考试的时候想作弊又没有书本,老师背着手从我这儿走过去,我回头看一眼他手背在后面正好拿了一个答案,上面写了一个‘死’字。所以千万别以为自己有多长的过程,生和死可能就在一天之间。”

这也给吴秀波此后的人生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记忆。他学会了放弃,尤其身在名利场,懂得一转身就是风景。记得当时傅彪等一些同学手捧鲜花含泪去看他,还告诉他:等你好了,咱们一起拍戏。那时候,他每天看着窗台,蚂蚁从水泥缝里爬出来晒太阳,他和蚂蚁一样,留恋那缕阳光。进手术室前,他在手上幼稚地写下“挺住”。那是1985年,他的医疗费13万元。

因为并非最初的热爱,吴秀波离开了铁路文工团,之后,他开始在社会上闯荡。除了唱歌厅,他还开过饭馆。两年时间里开过7个餐馆,投入30多万元,挣了十几万元。他参加过谷建芬办的第二期学员班,算是毛阿敏的师弟。他在走穴的同时,也尝试在外地开歌厅。“那是一个非常快乐而单纯的年代,那个时候女孩儿喜欢一个男孩儿只是因为你穿了一件白衬衫,不会因为你有多少钱。我非常喜欢和留恋那时候的生活状态。”

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吴秀波,社会以及周遭世俗的眼光让他没有多少勇气再待在歌厅了,当时的女朋友也离开了他。“那时候我就觉得所有的年轻人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年轻人碰到的不是饥饿,是无望。我从小最想去的地方是大工厂,或者做医生,我想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父母有意义的人,但其实我一直都不具备那种能力。”

33岁,也是吴秀波最落魄的一段岁月,“我真的快没饭吃了。我穷到连5毛钱的地铁票都买不起,只能坐一毛钱的公共汽车”。这时,以前的朋友对他说:回来演戏吧。“我是个特混沌的人。在我看来,做演员首先不要想着是一线的、二线的,关键是你过没过贫困线,活着是最重要的。”

未来,就像今天一样年轻

有人说娱乐圈是个磨性子的地方,其实,磨掉的往往却是本真。吴秀波说,回归做演员以后,个性反而变得单纯了。“其实,演员这个行当不需要你有很深的城府,如果我做别的,做制片或者做公司的话,可能二三十岁做到现在我应该是个很有城府的人,我没做演员之前可能比现在更圆滑一些,演员这个职业就让我变得更简单更直白。”

设想过有一天,当演戏不再让他那么有满足感的时候,他也许会去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我已经把生活中的悲伤、快乐等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过了,再让我演我就成了‘骗子’,我不想当这个‘骗子’。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做演员了,我也许会去做导演,或者编剧,只要是我能干的、感兴趣的,我就干。自由职业者,我挺喜欢这个名字,自由搁在前面,特快乐。”

当年龄增长之后,生活似乎在做减法,一切看似绚丽的附加物都无关紧要,保留最简单的习惯就足够让人快乐。“我不敢奢望你们永远喜欢我,我知道我还没有真正找到我可以不畏生死的信仰,我知道人的一生不光有人开着机器喊开始和结束,我知道有晴着天的下午和阴着天的早晨,我知道所有这些时间我都需要安度。”

生活中,他把自己归到人群中,甘愿做一个平庸的人,“如果有一百个人,我一定是最后那三十个人,我一无是处,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的”。

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7岁,一个4岁,他与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互相尊重。“老大很安静,老二比较活泼。造化真的很奇妙,在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自己。我觉得自己是他们的同龄人,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无畏、勇敢和快乐。这也是我四十多岁生活中慢慢失去的,我现在要把它找回来。我相信我可以不老,即便不能永生,但我可以保证我在活着的时候是一直年轻的。”

真实的励志故事5

幽默是一种稀缺能力

周立波梳着清晰的小分头,穿着笔挺贴身的西装,靠着一张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刮起了一股“周立波热”。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表演,票价最高时曾经被“黄牛”炒到2500元一张。有人统计过:他在台上的120分钟里,观众席上的笑声达到700次,也就是说观众每15秒钟笑一次。所以,他立下了一个“霸王”规矩:演出不赠票、不包场、拒绝团购、拒绝打折,讲究实打实的“愿者上钩”。

1967年,周立波出生在上海,小学一年级时就已经成为学校宣传队的一分子,经常上台演出。童年时,他不满足于舞台上毫无生气的表演,于是在生活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啼笑皆非的闹剧,表演天分初露端倪。后来,童年的顽劣和被妈妈暴打的经历都成了他舞台上的段子。

1981年,不到15岁的周立波报考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几千人竞争十几个名额,还没达到招考年龄的他竟然被破格录取了。在4年正统的滑稽理论学习和演艺培训中,周立波每天6点钟就起床练形体和说学逗唱等基本功。每天重复的课程让他厌烦,他便经常找出各种理由逃课。他跑到文艺医院的一个房间里把门倒锁,然后在那儿玩倒立。他知道,倒立10分钟后嗓子一定会充血。然后,他跟医生说:“我的嗓子不对了。”医生看到他嗓子红红的,以为是发炎了,于是就会开一个星期的假让他休息。他经常使用这招来逃课,老师发现有点不对劲,就偷偷跟踪他,果然抓了一个“现行”。

周立波师承上海著名的滑稽艺术表演大师周柏春、姚慕双、严顺开等人,他从每个老师身上汲取表演养分,却拒绝拜师。他认为,一个人应把别人捏碎变成自己,不能把自己捏碎变成别人。他天性中自我、叛逆、反传统的一面,让他在舞台上独树一帜,19岁就成了红遍上海滩的小滑稽演员。但是他顽劣、自负、恃才傲物的个性给他后来的人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23岁那年,他因为误伤了别人被判入狱,在狱中度过了205天。刑满出来后,他策划了一场大型的滑稽戏叫做《我的未来不是梦》。连演了15场之后,他突然决定弃演从商。在商场上,他做过房地产策划,当过装潢公司的老板,曾有几个亿的资产,却又在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生意场上的起起落落,令他感叹世事的难料和无趣。

20xx年初夏,39岁的周立波决定回归舞台。那年的12月31日,他在兰心剧场开始了第一场“海派清口”演出,空空荡荡的舞台上,他的道具除了两只欧式风格的沙发外,只有一个提示架。这场演出是他商海沉浮十几年之后第一次回到舞台,台下有他从前的戏迷,有他少年时的玩伴,还有看着他长大的恩师。

“海派清口”演出的大幕就此再次拉开。有人说滑稽表演庸俗不堪,周立波不信这个邪,偏要以优雅的名义滑稽,以一己之力改变滑稽的现状。表演中,他融合了滑稽、相声、小品的搞笑,结合演讲和时事评论,以一种全新的演艺方式站到了表演台上。为了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他口袋里总是带着小本子和笔,想到什么好句子就随时记下来,他要求自己平均每天翻阅14份报纸。

大量的阅读之后,周立波开始给看到的每一个事件注入幽默的元素,然后才精精神神、油油光光地来到舞台上。做足了功课的他可以让12000人不说话,也可以让他们同时欢呼……

周立波“火”到今天,观众开始担心周立波会题材枯竭,迟早遭人厌倦。周立波却自信如常,说:“不用怕,幽默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对我们这个社会而言,幽默是一种最稀缺的能力,当一个人拥有了幽默,就像怀里揣着黄金,什么时候都是硬通货,不遭人嫌弃!”

真实的励志故事6

小故事一、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小故事二、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小故事三、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小故事四、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小故事五、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

小故事六、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小故事七、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小故事八、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小故事九、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小故事十、右手握左手

桌上流行一首顺口溜:握着老婆的手,好像右手握左手。

每当有人念出: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一桌子人便会意地放声笑起来,气氛立刻就轻松了。当然,这是基于人家对该顺口溜的一致理解——感觉准确,描述到位。有一天在餐桌上有人又念起这段顺口溜,男人们照例笑得起劲。

后来发现餐桌上的一位女人没笑。男人们忙说闹着玩别当真。没想到女人认真地说:最妙的就是这“右手握左手。第一,左手是最可以被右手信赖的;第二,左手和右手彼此都是自己的;第三,别的手任怎么叫你愉悦兴奋魂飞魄散,过后都是可以甩手的,只有左手,甩开了你就残缺了,是不是?一桌子男人都佩服,称赞女人的理解深刻而独到,妇人淡淡地说:有什么深刻而独到,不妨回去念给你们各自的老婆听听,看她们说些什么。

男人当中有胆子大的果然回去试探老婆,果然老婆们的理解均与餐桌上的女士相同。

她们都是左手,男人们当然要以左手计。

而他们都是右手,他们当然作右手想

小故事十一、抉择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

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过,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归途上,我琢磨着农民的话,对自己说: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

小故事十二、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小故事十三、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人卧室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到:“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俩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应该的样子。如果你有信念,你只需要坚信付出总会得到回报。你可能不会发现,直到后来……

小故事十四、养牛之道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

“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小故事十五、爱人之心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

小故事十六、给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小故事十七、提醒自我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媾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

真实的励志故事7

【马云励志故事】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这个时期,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的时候。彼时,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

真实的励志故事8

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还拉了不少饥荒,父亲让他跟着村里的瓦匠学点手艺,不然将来找媳妇都是大难题。

瓦匠算个技术活,想学艺,必须先从小工干起。那时候农村修房盖屋,都是乡亲们互相帮忙,没工钱,只管饭。为了能早点摸到瓦刀,三里五乡无论谁家盖房子都能看到他卖力的身影。搬砖、和泥、运沙石,什么活累他就挑什么活干。

过了两年,带队的叔叔感觉他是个踏实勤快的孩子,就开始让他学瓦工。瓦工左手拿砖,右手挥刀,砍砖、抹灰、砌墙,左右开弓看起来很潇洒,但他一动手才知道,这个活儿比搬砖和泥都累,不但耗体力更考眼力,一天要把几千块砖、上千斤水泥均匀地抹好,还要沿着铅坠垒起来不能有丝毫偏差。

在师傅熟练的手下,那些砖头仿佛听话的士兵,队列笔直,而他垒的砖却参差不齐。为什么自己没别人垒得好呢?功夫还不到家。

傍晚收工后人们都回家休息了,他自己掏钱买来1000块砖,在家门口继续练习砌墙。墙体砌好了,进行测量,记下偏差,推倒了再砌,每天两三次。邻居们吃过晚饭没事都凑过来看热闹,刚开始还夸他有恒心,可他天天如此,就成了人们的笑柄。瓦工就那么点技术含量,这么较真,真是一根筋。

冷言冷语他全当耳旁风,每天收工后依然专心致志地练习,砌墙、推倒、再砌,周而复始。春去秋来,那面墙被推倒了5000多次,坚硬的红砖最后都磨成了圆角的,他的双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最终,他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人依墙斜站,左脚在前,离墙约15厘米,右脚在后,距墙约30到40厘米,这个姿势省力,而且高效。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和村里的乡亲到济南打工,在无数个建筑工地上,他像一粒灰尘,微不足道,每天重复机械的砌墙工作。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使没有监理巡视也做得一丝不苟,他砌墙的水平日臻完美。渐渐地,他出众的技术折服了所有的工友,包工头把他砌的墙当做样板墙,自然,他的工资也比其他瓦工的要高一些。他并不满足这点成绩,他不想只做一个干活麻利的工人,没读过大学的他,很仰慕那些能“看图纸”的技术员。

每天收工后,工友们都在帐篷里打扑克或出去逛街消遣,他则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别人叫他一起玩,他也无动于衷。他阅读的是《砌筑工艺》《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手册》等枯燥的专业书籍,工友们都不理解,咱们这些泥腿子把墙砌好多赚钱就行了,看书有啥用?干瓦工还有啥大出息?他微微一笑,只管窝在自己的铺位上看书做笔记。在工地上一年到头,只要有活,工人就得干到天黑,想学习太难了,但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看书。通过学习,他看懂了设计图,有时技术员还要向他请教。

平时,爱动脑筋的他看到墙角下散落着很多掉下来的水泥浆,很是浪费,就琢磨在每块砖上如何抹水泥才能减少浪费。于是,他发明了“提刀灰与自然挤浆结合工艺法”,既节省材料,又提高了砖块之间的灰浆饱满度,在工地上被广泛应用。尽管如此,他还是茫茫民工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在大学生遍地走的时代,一个农民工能有什么机会呢?

20xx年,他正在济南的一处工地上忙得满头大汗,工地负责人告诉他队里推荐他去参加市里举办的技能大赛。由于经验不足,这次比赛他获得了第二名。在随后的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他砌筑的2米高的墙体,垂直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获全省第一名。

尽管在业内有了小小的名气,但他自知理论知识匮乏,便更加孜孜以求。收工后乱哄哄的工地上,他依然全神贯注,把啃天书般的专业理论作为乐趣,直到把厚厚的建筑技术手册背得滚瓜烂熟。

20xx年,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理论和技能测试同时举行。他作为代表山东参赛的选手之一,与从全国100多万名建筑工人中选拔出来的几十名顶尖高手同台竞技。工友们都不担心他的动手能力,大家最担心的是他的理论测试,毕竟他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而对手中不乏技术院校的讲师,结果,他的理论成绩排名第一。

20xx年,他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山东省建筑行业200多万一线建筑工人中唯一享有这项殊荣的人,他就是出生在汶上县的农民工吴林。

如今的吴林,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第一刀”等诸多荣誉。他也从农民工转变成了技术、管理人员,带出了83个达到技师水平的徒弟。同时,凭借自己在业内竖起的牌子,拉起了一支上百人的施工队伍,拥有了自己的一片红火事业。

24年里,吴林不断给自己竖起一面面墙,又不断推倒,向自我挑战,他用勤奋与不懈的努力,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道围墙,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度。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把一面墙推倒5000次重新再来的决心与勇气,终有一天也会筑起自己事业的殿堂。

真实的励志故事9

 【王宝强励志故事】

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外表看上去与在城市打工的千千万万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受过任何与演员这个职业有关的培训,也没有哪怕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必须的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城里人”亲戚,唯一有的只是一个要靠演电影来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他的梦想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当许许多多都市青年沉迷于港台、韩国的那些胡编乱造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青春励志”电视剧,为剧中人物唏嘘长叹,继而感怀自己的时候,王宝强却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绎了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现在他们都改叫‘许三多’了———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因为它说明我这几年的努力没白费。”王宝强特有的笑容中,带着些许自豪地说。

“我就是许三多”

让普通观众熟知王宝强的,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宝强自己看来,“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的则是“许三多”。

王宝强说:“‘傻根’、‘阿炳’只能说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样。而‘许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因为无论从举止还是内心,他是一个很丰富很现实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岁那年,王宝强“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于是他去了少林寺,因为深受李连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王宝强以为去了那里就可以拍电影。

在少林寺当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练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宝强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一次。这时,他才相信了寺里的和尚对他说的话:这里真的不是拍电影的地方。

16岁的时候,王宝强决定去“能拍电影的地方”——北京。当时,他的父母对他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孩子能闯出个什么天地来?的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背景,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演员的训练,想通过演电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当时看来他这个理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北漂”生活是极端艰苦的。那时王宝强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门口等待一个群众演员的机会。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挣20块钱,还有剧组的盒饭吃。这个机会不是经常有的,为了生活,王宝强就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

让王宝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个除夕。当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在这个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刻,他只能选择躺在工棚里睡觉,用睡觉来熬过那阵阵袭来的饥饿和孤独。王宝强说他那个时候从来不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说自己挺好的,因为怕父母担心。

王宝强说:“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强,所以刚到北京那会,经常打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扬在众多的试镜资料片中看到了王宝强,于是,18岁的王宝强被选中出演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于2003年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04年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王宝强说:“我很幸运,不光是因为我等到了机会,还因为这个机会是在我最单纯的年代降临的。我不敢保证,假如换了今天的我,我还会不会相信这个机会最终真的会到来。”

因为《盲井》,王宝强引起了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注意,并最终选择他出演《天下无贼》中傻根这个角色。“傻根”让王宝强有了更多的自信心,他说:“那个时候我甚至都想没有我王宝强干不了的事了,我跟刘德华都合作过了,还有什么可以难得倒我?”

从《盲井》开始,幸运之神似乎开始眷顾王宝强了。王宝强说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导演李扬是他的“史今班长”,冯小刚是他的“袁朗队长”。

许三多这个角色使王宝强成为2007年影视界最耀眼的一颗星,而王宝强也特别愿意告诉别人,是“徐帆老师让我有机会演了许三多”。当时,著名演员徐帆得知《士兵突击》剧组在遴选许三多的扮演者时,第一时间告诉了王宝强,并极力劝他去争取这个角色。

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问王宝强扮演许三多的感受,而王宝强的第一反应则是一边憨厚的笑着一边说:“你怎么不问我怎么演上这个角色的?”然后他站起来对这摄像机给徐帆深深的鞠了一躬。

现在,王宝强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冯小刚导演、王宝强主演的贺岁大片《集结号》正在全国上映,他与周迅分别担任男女主角的《李米的遭遇》正在紧张拍摄中,还有一部他主演的功夫片开始拍摄,名字叫《野风》,功夫片一直是王宝强的理想。

同时还有不少的剧本、广告、采访、活动在等着他,他的片约已经排到了明年。

回头看看自己这近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王宝强说:“在我看来,许三多就是一个靠精神活着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这个人不可能成事,但他偏偏就是成事了。我觉得这个人物最大的价值就是:再怎么自我感觉渺小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鼓舞———大家总比许三多强吧,连他都能成功,我们只要用心,凭什么不能成功呢?!我跟许三多确实挺像的。当年我说自己要当演员,身边没一个人相信,不是不相信我的决心,而是不相信我有成为演员的可能。只有我相信,我每天都跟自己说:‘王宝强,你一定能成!’最后真的成了。”

“我身上根本没有星光”

与几年前那个满怀梦想、天天在电影厂门口苦等着有个群众演员的机会,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去工地当农民工的时候相比,现在的王宝强已经是天壤之别。已经成了“著名演员”的王宝强,是不是也像很多所谓的明星那样有了明星的“派头”呢?

“这段时间没写博客你们都想我了吧,我在河北老家收秋呢,前几天天天都下地里干活儿,在玉米地里掰玉米,锄地,刨花生,摘棉花,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家里的农活儿我照干,每天累得我晚上饭都不吃就睡,虽然很累但是我很有趣……”这是王宝强2006年的博客记录,虽然当时他已经因为“傻根”而出了大名,但他回到家里还是个“农民”。邻居说:王宝强成明星了,明星谁下地啊,谁能见到像他这样的(明星)。

王宝强说:“我从没把自己当明星——我有自知之明,我身上根本就没有那种‘星光’!”至今,他都不认为自己是娱乐圈的人,更难得跟圈里人混在一起打牌唱歌吃饭。“我的生活其实很单调——不抽烟不喝酒,只要不拍夜戏,每天晚上12点之前一定上床睡觉。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无聊,我觉得很好。”

从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王宝强的心态。

王宝强上街几乎从来不戴墨镜——王宝强管它叫“眼镜”。王宝强说:“王宝强还是王宝强,就是知道我名字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告诉我,当明星得先学会戴眼镜,可俺就是戴不惯那玩意,除非太阳刺眼我戴是为了保护眼睛。演戏时剃了秃头,现在上街倒是戴帽子,怕太晃眼。”

王宝强对待媒体采访相当认真。王宝强说:“从《天下无贼》之后,我的采访一直都没断过,我会尽量满足每个人,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是这份工作,既然我喜欢它,为什么不能接受它带来的其他工作呢?”

王宝强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完全就是朋友关系。他的经纪人说,有时候工作晚了,就到王宝强在北京的家里,王宝强蒸馒头、煮面条给大家做夜宵。

如果说成名之后的王宝强有什么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他现在终于有了钱,再也不用为生活而担忧了。有了钱之后的王宝强,则像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小伙子一样把钱寄给了家里,还给家里人盖起了房子,“是我们镇上最好的。我父母从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他们很不容易,把哥哥、姐姐和我拉扯大。我就是想争口气,让父母住得好。8岁那年我就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出来之后压力就大了,也回不了头了,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就是说我在外面一天,他们就有一天的希望。所以,现在有钱为家人盖房子,我感到很开心。”他说。

很快红起来的王宝强,其实很清醒。“人生有起伏,在高峰的时候别得意,在低谷的时候也别失落。趁现在红着,赶紧抓紧机会多演点戏,让父母的日子过好一点,万一将来不红了,也不至于留下太多遗憾。”王宝强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随你的愿……最近我经常想起以前挨苦的日子,挺美好的——没有当初的准备,哪有今天呢?!现在也是一样,都是在为将来作准备。”

对于现在的生活,王宝强担心的只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麻烦。他很不愿意看到一些媒体把他老家的地址公布出来,“(媒体上)连村的名字都有。这给我的家人带来很多麻烦,很多人上我家去采访,把我们村弄得很乱。”王宝强说:“以前跑龙套的时候我还追星,后来真正进入演艺圈,接触很多名人,习以为常了,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这个过程有时候想起来也像做梦似的。我现在就是用平常心去对待,但我不想给家人找麻烦,不想儿子成名了,却给父母带来不安宁的生活。来我身上,没关系。”

“本色演出有啥不好?”

对于这几年来王宝强的出演的几个角色,外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观点:本色演出。也有舆论认为,王宝强就这点能耐,只能进行“本色演出”。这个“本色”,就是憨头憨脑,又有一股执拗的劲头。

对此,王宝强自己的看法是:“我没觉得本色演出有啥不好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色,假如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角色,自己演得到位,观众看得开心,那有什么不好?就像我当年演《天下无贼》,大家都叫我傻根,现在我演了《士兵突击》,大家又改叫我许三多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成功———原本我还以为我一辈子都要叫傻根了呢!”

实际上,在王宝强出演的角色中,真正说得上是“本色”的,目前只有一个“许三多”。《暗算》中的阿炳和《天下无贼》中的傻根,都只是在某个方面与王宝强有些相似。在今年的贺岁大片《集结号》中,王宝强扮演的是一个个性锋利的狙击手。而他在《李米的遭遇》中扮演的那个赌贩,则完全不同于王宝强本人。

王宝强说:“‘许三多’是一个里程碑,是我的代表作品。《天下无贼》是一部好作品,但‘傻根’并不能代表我,而‘许三多’,等我再过几十年,让我的孙子来看,我都会觉得很自信,因为‘许三多’代表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士兵突击》的导演康红雷也比较看好王宝强,他在《士兵突击》拍完之后对王宝强说:“我觉得你现在是体验派加演技派,有点靠谱了。”

著名导演冯小刚对王宝强的评价是:王宝强的潜力很大,戏路也不局限演农民。只要给他机会,他会非常出色。

对于所谓的“本色演出”,实际上应该分为两个情况,一种是演什么角色都带着演员本人浓厚的痕迹,一种是都让观众以为这个角色就是演员本人。这显然是两种层次,前者很容易受制于某种特定戏路而难以拓展,后者则是演技高超的表现。

现在我们还很难准确判断王宝强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因为截至目前观众看到的他的银幕形象,都与他本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也许只是碰巧剧本如此。

王宝强也在暗暗努力要突破人们的成见:“我一定会寻找突破的,但这得顺其自然。其实保持本色很宝贵,但这与突破自我又很矛盾,所以我一定会在合适的时机给观众一个惊喜的,到时候人们也许会说,变样的王宝强也一样吸引人。”

我们希望看到王宝强在不同的戏路上都有所发展,因为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我们也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

真实的励志故事10

尊敬别人的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正像站在镜子前面一样,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

一位在纽约任教的老师决定告诉她的学生,他们是如何重要,来表达对他们的赞许。

她决定采用我所提倡的一种作法,也就是将学生逐一叫到讲台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对整个班级和对她的重要性,再给每人一条蓝色缎带,上面以金色的字写着:“我是重要的。”

之后那位老师想做一个班上的研究计划,来看看这样的行动对一个社区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她给每个学生3个缎带别针,教他们出去给别人相同的感谢仪式,然后观察所产生的结果,一个星期后回到班级报告。

班上一个男孩子到邻近的`公司去找一位年轻的主管,因他曾经指导他完成生活规划。

那个男孩子将一条蓝色缎带别在他的衬衫上,并且再多给了2个别针,接着解释,“我们正在做一项研究,我们必需出去把蓝色缎带送给感谢尊敬的人,再给你们多余的别针,让他们也能向别人进行相同的感谢仪式。下次请告诉我,这么做产生的结果。”

过了几天,这位年轻主管去看他的老板。从某些角度而言,他的老板是个易怒、不易相处的同事,但极富才华,他向老板表示十分仰慕他的创作天分,老板听了十分惊讶。

这个年轻主管接着要求他接受蓝色缎带,并允许他帮他别上。一脸吃惊的老板爽快地答应了。

那年轻人将缎带别在老板外套、心脏正上方的位置,并将所剩的别针送给他,然后问他:“您是否能帮我个忙?把这缎带也送给您所感谢的人。这是一个男孩子送我的,他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我们想让这个感谢的仪式延续下去,看看对大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那天晚上,那位老板回到家中,坐在14岁儿子的身旁,告诉他:“今天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办公室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同事告诉我,他十分仰慕我的创造天分,还送我一条蓝色缎带。想想看,他认为我的创造天分如此值得尊敬,甚至将印有‘我很重要’的缎带别在我的夹克上,还多送我一个别针,让我能送给自己感谢尊敬的人,当我今晚开车回家时,就开始思索要把别针送给谁呢?我想到了你,你就是我要感谢的人。

“这些日子以来,我回到家里并没有花许多精力来照顾你、陪你,我真是感到惭愧。

有时我会因你的学习成绩不够好,房间太过脏乱而对你大吼大叫。但今晚,我只想坐在这儿,让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除了你妈妈之外,你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好孩子,我爱你。”

他的孩子听了十分惊讶,他开始呜咽啜泣,最后哭得无法自制,身体一直颤抖。他看着父亲,泪流满面地说:“爸,我原本计划明天要自杀,我以为你根本不爱我,现在我想那已经没有必要了。”

真实的励志故事11

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身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右铭。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报国之心,永远那么执著。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中有许多人也是胸怀大志,虽然现在壮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灭了自身的雄心壮志,反而因此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筹备力量和智慧。那么,从现在开始,为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努力奋斗吧!

真实的励志故事12

最近的热播剧《芈月传》再次掀起了大家对秦国历史的考证和研究,今天在天涯论坛看到一篇写芈月原型历史人物“秦宣太后”的帖子,用戏说的方式来讲述秦宣太后其人,从多角度论证:秦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女人。

八子是个什么东东呢?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国君也只能有一个老婆(妻),也就是王后。剩下的N个女人,都是妾,这些妾的地位从高往低依次是: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御(也写作长使)、少御(也写作少使)等等。知道了吧,八子只是地位比较低的一个妾。宣太后娘家姓“芈”(音mi,楚国国姓),也就是说,她在当时的官称儿,应该叫“芈八子”(米把子?还米袋子呢,难听死了……)。

为什么呢?宣太后这么不受待见?事实上,宣太后还是很得秦惠文王宠爱的(请注意,只是宠爱,不是重视。仅仅也许估计也就是“那方面”比较让秦惠文王满足……),她给秦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还有女儿(数目不详,但是至少有一个)。要是真不受待见,那就生不出这么多孩子来了。之所以地位低,是因为宣太后“出身”不好,她只是楚国的一个“宗女”,也就是那种老爷爷的曾祖父的二叔的四大爷和国君曾经是一家子的那种疏远关系。而且,到了宣太后父祖辈,应该是比较落魄了。宣太后的妈,给她生了两个弟弟,而这俩弟弟,不一个姓……一个姓芈叫戎,另一个姓魏叫冉(当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以并不应该称他们为芈戎和魏冉。请注意,这二位后来在秦国都是跺一脚咸阳就地震的主儿……)。换言之,宣太后的妈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很显然,生活条件好,不至于如是。

宣太后早年经历史书上是空白、她怎么到的秦惠文王身边,也不清楚。余估计,她因为某种原因,到了秦国宫廷,最初也就是宫女女仆之类的。被惠文王看中,恰好生出来儿子,才爬到“八子”这个地位。以她当时的情况,恐怕就连这个区区的“八子”,也是沾儿子的光,才能做的上。史书,是不会记载这些“小人物”的事的。

真实的励志故事13

好莱坞硬汉型巨星柯克·道格拉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影坛上的神话级人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同时斩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和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人。

1954年3月,好莱坞导演明尼里决定拍摄电影《梵高传》,并邀请柯克饰演梵高。结果,媒体舆论普遍认为让柯克担当男主角绝对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一贯以演硬汉为专长,现在却要来一回大颠覆,饰演一个穷困潦倒、行为古怪的文弱画家。“未开拍就已失败了一半。”美国的《娱乐周刊》做出这样的评价。

为了看“硬汉版梵高”的笑话,搞些独家报道,电影正式开拍时,《娱乐周刊》还派出一名叫威灵的记者,去剧组所在地——法国普罗旺斯小城阿尔勒探班。梵高生前曾在阿尔勒城生活过一年多的时间,期间因为生活和感情的不顺,内心极度抑郁痛苦,而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里。

到达小城后,威灵并没看到柯克,剧组的人告诉他,柯克出去了,他比整个剧组早到了阿尔勒半年,为能提前熟悉这里的环境。

直到夜幕降临时,柯克才回来了,但眼前的他,让威灵认几乎不出来——消瘦、憔悴、忧郁,一点硬汉的影子都没有。

“早到的那半年时间内,我曾无数次,连续几天不和任何人说话,”采访时,柯克对威灵说,“每天,我只靠咖啡和苦艾酒度日,然后出去,在能烤死人的阳光下行走,那是一种极致的考验,任何人都可能因此而疯掉,我也差点!”

威灵听后非常震惊,问:“由于酒精浓度过高,苦艾酒已经被法国禁止销售了,您为何还要喝它?”

“因为当时梵高在阿尔勒喝的就是它。”

“可您是一位有着高超演技的‘老戏骨’呀,”威灵说,“拍摄时做做样子就行了,反正观众也看不出来,干嘛非要来真的,让自己过半年苦不堪言的生活呢?”

“哦,不,”柯克回应道,“梵高当时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不无限地接近他当时的状况,还原真实,那我就无法能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更触摸不到他当时的精神面貌了。”

一年后,《梵高传》上映,获得了空前好评,被影评人、梵高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一致推崇为 “最真实的梵高”,观众通过柯克“梵高附体”般的表演,深切地体会到梵高,作为一个天才的煎熬和痛苦。

真实才是生活和艺术的最高演技,一个真正的智者,绝不会靠着技巧来搪塞生活和外界,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真实俘获人心。

真实的励志故事14

一九八零年,大卫在美国阿灵顿商学院读书。他的大学生活,主要靠父母按 月寄来的那么一点钱来维持。不知怎么的,家里两个月没给大卫寄钱了。大卫的 布兜里只剩下一枚硬币了。肚子里咕咕直叫的大卫走到电话亭旁,把所有的钱也 就是那小小的一枚硬币投了进去。“喂,你好,”电话接通了,千里之外的大卫 母亲说话了。大卫带着哭腔说:“妈妈,我没钱了,现在饿得慌。”大卫母亲说 :“亲爱的孩子,妈妈知道。”知道了为什么还不递钱?大卫刚要把这个疑问怒 冲冲地向妈妈说,忽然感到母亲的话音里有一股深沉悲凉的味道。大卫预感到不 妙,他赶紧问:“妈妈,家里出什么事了吗?”大卫母亲说:“是的,孩子,你 爸爸得了重病,已经五个月了,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由于患病导致工作 没了,家里惟一的经济来源断了。因此,这两个月没给你汇钱。妈妈本不想告诉 你,可你大了,应该自谋生路了。”大卫母亲说着说着,大哭了起来。电话那端 ,大卫也“扑嗒”、“扑嗒”直掉眼泪,心想:看来自己必须辍学回家了。大卫 对母亲说:“妈妈,你别难过,我现在就去找工作,一定养活你们。”残酷的现 实把大卫击晕了。

还有一个月,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如果能有十块八块的钱,大卫就可以熬到 暑假,然后利用两个月的假期打工赚钱。可现在一分钱也没有了,必须退学了。大 卫和母亲说“再见”挂掉电话前的那一刻异常难过,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很棒,并且 他很喜欢阿灵顿商学院的学习生活。挂断电话后,公用电话传出一阵噪音,大卫惊 喜地发现许多硬币从投币口涌出。大卫高兴坏了,伸出手去接那些钱。如何去对待 这些钱?大卫心里直犯嘀咕,留给自己用吧,完全可以,一是没人知道,二是自己 确实很困难。但考虑来考虑去,大卫觉得不该据为己有。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争斗 后,大卫把其中一枚投进公用电话,拨通了电话公司的服务电话。听完大卫的诉说 ,服务小姐说:“钱属于电话公司,所以必须把它们放回去。”扣掉电话后,大卫 就把钱币往回放,可一遍遍地把钱币放回去,公用电话就一遍遍地把它们吐出来。 大卫又给服务小姐打去电话,服务小姐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现在就请示 上司。”孤独无助的大卫在电话里透出一股凄凉,服务小姐强烈地感受到了,她觉 得那话那端一个品行优良的陌生人需要帮助。不一会儿,服务小姐把电话回拨到这 部出了毛病的公用电话。她对大卫说:“我请示了上司,上司说这钱送给你了,因 为我们公司现在人手不够,不想去为了几个美元专门派人去取。”“呀!”大卫高 兴地跳了起来。现在,这些硬币光明正大地属于他了。大卫蹲下身来,认真数起来 ,一共9美元50美分。这些钱足够大卫支撑到暑假打工领到第一笔薪水。往学校走时 ,大卫笑了一路。他决定用这些钱买点儿吃的,然后去找份活干。转眼暑假到了,

大卫找了份清理百货仓库的工作。(励志感人故事 )那天,大卫找到百货公司老板,跟他讲了公用电

话的事和自己找工作的想法。百货公司老板告诉大卫随时可以来上班,不只是暑假 ,平时学习不忙的时候也可以来工作,因为百货公司老板觉得大卫是个诚实的人、 尤其是个慎独的人,清理仓库绝对信得过。大卫干活非常卖力,老板很欣赏他、也 很同情他。老板给了大卫双倍的工资。领到薪水后,大卫把钱都寄给了母亲,因为 大卫此时已经得到消息,他获得了下一学期的奖学金。一个月后,钱又寄回大卫。 母亲在信中说:“你父亲的病有些好转了,我也找了份工作,能够维持生计。你要

搞好学习,别饿了肚子。”看完来信,大卫又掉下了眼泪。大卫知道,父母就是忍 饥挨饿,也不会反过来向需要资助的大卫要钱的。每每想到这些,大卫就泪水直流 ,心澜难平。

一年后,大卫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大卫开了一家公司,第一年,大卫 就创利10万美金。大卫时刻不忘公用电话的事。他写信给电话公司:“让我终生 难忘的事情是,贵公司把意外的?9美元50美分”资助了我。这一善举,让我避 免成为辍学青年,走向极端贫困,同时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激励我时刻不忘拼 搏。现在我有钱了,我想回赠贵公司1万美元,略表我的心意。”电话公司老板 比尔随即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祝贺你学有所成,事业发达。我们认为,

那些钱是我们花得最值的一笔。这倒不是指9美元50美分换回了1万美元,而是说那 些钱让一个人懂得了这样一个人生至理箴言: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不要忘了希望就 在眼前;二不要忘了坚守正直品性。”20多年过去了,大卫怎样了?在美国芝加哥 市,有一幢豪华大楼,它的外形就像一个公用电话亭,这就是ADDC公司的办公楼。 ADDC公司的开创者、现任总裁,便是大卫。大卫,同时是菲力慈善基金会的最大捐 献者之一。

真实的励志故事15

不冒险怎能成功

在非洲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度假时,我曾一连3小时坐在河边,看一小群角马如何鼓起勇气下河饮水。每年夏天,上百万只角马从干旱的塞伦盖蒂北上迁徙到马赛马拉的湿地,这群角马正是大迁徙的一部分成员。

在这艰辛的长途跋涉中,格鲁美地河是唯一的水源。这条河与迁徙路线相交,对角马群来说既是生命的希望,又是死亡的象征。因为角马必须靠喝河水维持生命,但是河水还滋养着其他生命,例如灌木、大树和两岸的青草,而灌木丛还是猛兽藏身的理想场所。冒着炎炎烈日,焦渴的角马群终于来到了河边,狮子突然从河边冲出,将角马扑倒在地。涌动的角马群扬起遮天的尘土,挡住了离狮子最近的那些角马的视线,一场杀戮在所难免。

在河流缓慢的地方,又有许多鳄鱼藏在水下,静等角马到来。一天我看到28条鳄鱼一同享用一头不幸的角马。另一天,一头角马跛着一条腿,遍体鳞伤地从鳄鱼口中逃生。有时湍急的河水本身就是一种危险。角马群巨大的冲击力将领头的角马挤入激流,它们若不是淹死,就是丧生于鳄鱼之口。这天,角马们来到一处适于饮水的河边,它们似乎对这些可怕的危险了如指掌。领头的角马磨磨蹭蹭地走向河岸,每头角马都犹犹豫豫地走几步,嗅一嗅,嘶叫一声,不约而同地又退回来,进进退退像跳舞一般。它们身后的角马群闻到了水的气息,一齐向前挤来,慢慢将“头马”们向水中挤去,不管它们是否情愿。如果角马群已经有很长时间没饮过水,你甚至能感觉到它们的绝望,然而舞蹈仍然继续着。

那天我看了3个小时,终于有一只小角马“脱群而出”,开始痛饮河水。为什么它敢于走入水中,是因为年幼无知,还是因为渴得受不了?那些大角马仍然惊恐地止步不前,直到角马群将它们挤到水里,才有一些角马喝起水来。不久,汹涌的角马群将一头角马挤到了深水处,它恐慌起来,进而引发了角马群的一阵骚乱。然后它们迅速地从河中退出,回到迁徙的路上。只有那些勇敢地站在最前面的角马才喝到了水,大部分角马或是由于害怕,或是无法挤出重围,只得继续忍受干渴。每天两次,角马群来到河边,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一仪式。一天下午,我看到一小群角马站在悬崖上俯视着下面的河水,向上游走出100米就是平地,它们从那里很容易到达河边。但是它们宁可站在悬崖上痛苦地鸣叫,却不肯向着目标前进。生活中的你是否也像角马一样?是什么让你藏在人群之中,忍受着对成功之水的渴望?是对未知的恐惧,害怕潜藏的危险?还是你安于庸常的生活,放弃了追求?大多数人只肯远远地看着别人痛饮成功之水,自己却忍受干渴的煎熬。不要让恐惧阻挡你的前进,不要等待别人推动你前进,你必须起而行动。只有勇于冒险的人才可能成功。

做一个笑在最后的人

高考成功,是不是就可以尽情大笑了呢?如果你仅仅把“考上大学”作为你的终极目标的话,那自然可以,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考上大学”与成功之间还有着长长的距离,这一距离有时甚至就是一辈子。我们已经见惯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看多了大学生给仅有小学或中学文凭的老板打工的现象。我们提这个问题不带一点偏见,只是为了说明一但是多少人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仍对文凭抱着狂热的执着,这一点中外皆然。美国曾出版了一本叫《羊皮纸偏狂症》的书。因为美国的大学毕业证书是用羊皮纸做的。书中批判了那种拘泥于一张“羊皮纸”的“病态的人”。日本教育家伊藤隆二也指出:要想从日本人当中找出不拘泥于学历的人是极其困难的。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学历———而且又要追求毕业于“一流大学”的标签呢?“学历病患者”相信,毕业于“一流大学”才是实现“功成名就”可靠的通行证。看来在对文凭的看法上,各国倒有着惊人的相似。

其实所有对文凭狂热执着的人,并不是相信文凭就等于成功,而是迷信文凭能带给他们意想中的成功。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证明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个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但科莱特委婉地拒绝了。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个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个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就学历来说,比尔?盖茨与科莱特是无法相比的——前者是大学仅读一年而后者是博士后;但就成功来说,科莱特与比尔?盖茨同样是无法相比的--当然这种成功绝不仅仅是就财富而言。

因此,看淡高考,视金榜题名为“外加的一条藕”,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成功的良好心态。一旦高考这个目标被异常地放大了,就挡住了其他很多可能更加远大的、更加有意义的理想,使得它们不能被发现(至少暂时不能);如果我们的理想超越了“高考”,我们就会自然地认为“考上大学”以及“上大学”无非就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步而已,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通过“高考”这一关,从而以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