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唐代诗词 > 唐诗《玉华宫》赏析

唐诗《玉华宫》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5W 次

玉华宫作品介绍

唐诗《玉华宫》赏析

《玉华宫》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16首。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闺八月初一,从风翔出发,回陕西富县探望妻儿。路过玉华山,看到玉华宫破败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玉华宫》。

玉华宫原文

玉华宫

作者:唐·杜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故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玉华宫注释

1、至德二载(757)作。玉华宫:唐宫名,故址在今陕西宜君县西南。

2、回:全诗校:“一作迥。”

3、不知:并非不知,只是极言其荒凉冷落。

4、阴房:指荒墓。鬼火:磷火。

5、湍:急流。

6、万籁:指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笙竽:两种竹管乐器名。全诗校:“一作竽瑟。”

7、色:全诗校:“一作气,一作光。”正:全诗校:“一作极。”萧洒:超逸脱俗。

8、粉黛假:指殉葬的木偶人。

9、金舆:天子车驾。

10、石马:石刻之马,列于墓前。

11、藉草坐:坐在草地上。

12、浩歌:长歌。盈把:满把。

13、冉冉:渐进貌。

14、长年:长生。

玉华宫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闺八月初一,从风翔出发,回陕西富县探望妻儿。路过玉华山,看到玉华宫破败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玉华宫》。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太宗的崇敬,因此未曾提及其名,因而写下了“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杜甫看到的玉华宫,已是一片废墟。“仓鼠窜古瓦,阴房鬼火青”的颓废景象。画在宫殿上的“美人”已为一堆“黄土”,时值国土破碎,华殿俱废,此景此情,怎能不叫人伤心落泪。

杜甫过玉华寺的至德年间,唐玄宗关于玉华宫的诏书已颁布了二十多年,这时期的玉华寺,还应基本维持玉华宫时的建筑格局,但毕竟时过境迁,百余年的自然损毁已使得建筑物破败不堪,诗人在文中仅描写了玉华宫的凄惨景象,而无法对建筑群做全面的记录。

从《玉华宫》一诗的内容分析,杜甫着重记载了肃成院的状况。当时这里“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诗名《玉华宫》,而殿不知其名,是杜甫感于当时的破败情景不忍提及太宗英名。杜甫所见“绝壁下”的“遗构”,同“仓鼠窜古瓦。”

“阴房鬼火青”共同描绘出一幅凄凉破败的景象。但同时也说明,此时玉华宫主体建筑尚存。“坏道哀湍泻”一句,“坏道”应该是指肃成院石窟年久失修的附属物如栈道之类的构件;“湍泻”是说肃成院后的飞瀑。杜甫驻足玉华,诗文中还提到曾见一匹石马,这匹石马在此后来者再未曾提及,可能是在盛唐至宋初之间被毁或淤没了。今玉华宫景区珊瑚谷瀑布顶不远处有一地名,叫石马台。或者就与杜甫所提及的石马相关。

玉华宫作为初唐最富丽的,规模最大的避暑行宫,作为一度是大唐盛世的政治活动中心。它曾认认真真演绎了大唐帝国往事的辉煌,真真切切记录过中国历史上名臣贤相的豪迈风范。诗圣凭吊它悲不自胜,是凭吊那曾逝去的盛世辉煌,更是凭吊那逝去的一代明君以释怀自己无限的悲伤。

玉华宫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当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又横遭政治上的打击,心头更增凄凉之意。他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凄绝之笔,记兴亡之慨,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读来凄楚动人。

玉华宫,在宜君县西北,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所建,依山临涧,环境十分幽美。高宗永徽二年(651),改宫观为庙宇,废为玉华寺。到杜甫路过之时,已历经百余年,境地荒凉。但诗题不作《玉华寺》,而是写作《玉华宫》,正体现了诗人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贞观之治的无限缅怀和对荣华难驻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苍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仿佛夜间的鬼火一样,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象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宫院内,秋色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时断时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正如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说:“万籁笙竽,秋色潇洒,吊古中忽入爽语,令人改观,然适以增其凄惨耳。”即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的匠心独具。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

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与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何在?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这首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心情。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此时,他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这首诗不仅在结构上显得跳跃而富于变化,同时在音韵上也很有特色。洪迈《容斋随笔》说:“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老杜《玉华宫》诗不绝口。”首先,本诗在用韵上,以短促的仄声韵一韵到底,与描写的荒凉景象和抒发的凄楚情绪很协调。其次,诗中多用仄声字,如“苍鼠窜古瓦”、“遗构绝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声字的,如“况乃粉黛假”、“ 故物独石马”,五字五仄。这就使得诗歌在音律上显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声情,给人以一种奇崛的美感

玉华宫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玉华宫繁体对照

卷217_16玉華宮杜甫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萬籁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爲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