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三试题 > 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96K 次

  【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 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 两类。

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借用外来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 象。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 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B.吸收外来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二、古诗文阅读,完成4~10题。(共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韩丕,字太简,华州郑人。父杲,晋开运中,为曲阳主簿,契丹攻城,陷没焉。母改适他氏。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年长,始学文。开宝中,郑牧知文州,与之偕行,遂薄游两川。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

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声名籍甚,公卿多荐之者。尝著《孟母碑》、《返鲁颂》,人多讽诵之。解褐大理评事、通判衡州。石熙载荐其文行,代还,以文学试中书,擢著作佐郎、直史馆,赐绯鱼。未几,改左拾遗。八年,迁职方员外郎、知制诰。雍熙初,加虞部郎中。二年,与贾黄中、徐铉同知贡举。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又舍人王祐以前辈负气,每陵轹面折之。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就改职方郎中。端拱初,拜右谏议大夫,赐金紫,知河阳、濠州。

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终以迟钝不敏于用。俄罢职,充集贤殿修撰、知均州。就迁给事中、工部侍郎,徙金州。召还,充史馆修撰,又出知滁州,就加礼部。大中祥符二年,卒。

丕纯厚畏慎,似不能言者。历典州郡,虽不优于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时称其长者云。

( 节选自《宋史》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下是(3分)

A.处之晏如 晏如:安然自若

B. 人多讽诵之 讽诵:吟咏诵读

C. 解褐大理评事 解褐:解除官职

D. 每陵轹面折之 面折:当面指责

5.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B. 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C. 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D. 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丕年幼时即遭不幸,品学兼优。他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人,但他从小就有高洁的节操,通晓《周易》《礼记》并向别人讲解。

B.韩丕中进士后有很高的声誉。很多大臣都曾推荐他,他写的文章被很多人诵读,他后来回到朝廷还曾受到过皇帝的赏赐。

C.韩丕性情耿直,受人排挤。在朝廷任职时与宰相宋琦和舍人王祐政见不合,常受到二人的指责羞辱,于是他请求调到其它地方任职。

D.韩丕性情淳厚,做事小心谨慎。他虽然为官才能并不突出,但能在品性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

(2)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8、9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8.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借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对于官员奖赏惩罚要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的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默。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的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她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已,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抢。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事,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穆:息念与发愤

胡美琦

我和宾四(钱穆的字)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他过去身体很弱,得过肺病,又曾患过几十年严重的胃疾,所以一向注意身体卫生。他伏案工作一两小时定会站起来走动几分钟,或做些书房运动。我们钻石山的那个家,仅有二十余平米,就养了大大小小近百盆花草,摆满在窗框上柜子上书桌上茶几上阳台上。他用栽花赏花代替一部分书房运动。他永远保持着乐观心情,使家庭中朝气充沛。他喜欢接近大自然,我们在香港时,先后两个家都可以望月,可以观海。得了空闲,他喜欢自香港山顶看海上落日,看夜景,或是到九龙乡村漫游。他对于一年四季阴晴冷暖的变化,都觉得意味无穷。他喜欢饮下午茶,也喜欢围棋。但不喜欢和人对弈,他嫌那样费时伤神,所以更喜欢摆棋谱。在我觉得心情沉闷时,他常说,我来替你摆一盘棋吧。偶然也夫妻对下,他说:只有如此,胜也好,败也好,可以不伤神。

我最爱听他吹箫。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宾四告诉我,他年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迁到台湾后,他的牙齿全部拔光,装上了假牙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

他七十三岁大病后,身体尚未完全复原,两眼也患目疾,医生不让他过长时间看书,尤禁晚上看书,所以生活较前轻松,然而他白天仍然全日工作,这样直到他《朱子新学案》一书完成,那是他生命中一大志愿所寄。他自己说:以后我要减少工作时间了。但也仍保持着半日正常的工作;而一遇心里喜欢的题目,他又耐不住加倍地工作了。近几年来,有时他对我说这几天我真开心,写了一篇得意的文章。但文章写完,他总会有一场病。亲戚朋友都劝我要限制他的用功时间,他们关切地说,宾四写作了一辈子,过八十的人,也该休息休息了,我心中很感激他们对宾四的爱护,但我从来没有限制过他的读书写作。记得我们刚结婚时,他曾对我说:不希望我是一个只懂管理家务的主妇,希望我做一个懂得他、了解他的知己。二十年的共同生活,使我深知他那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心胸抱负。

宾四常对我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1)根据文章内容,以下选项中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段具体介绍钱穆先生的“息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B.钱穆先生到了台湾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表明他因为思念祖国而忧愁苦闷的心情。

C.文中说钱穆不喜欢与别人对弈,却偶尔与我下上一盘,深刻地体现了夫妻感情深厚。

D.文章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一个勤奋自勉、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

E.作为钱穆的妻子,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钱穆先生的兴趣爱好、著书立说及为人等方面的事情。

(2)钱穆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性格特征的?(6分)

(3)钱穆先生的“息念”与“发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结尾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 表达题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在电子商务方面,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没有_________,而是瞄准了新的领域。

(2)有分析家指出,西班牙队坚持旧的战术是___________,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3)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对于行情的理解也要变化,不能__________,用旧的思维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操作。

A.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

B.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C.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固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梦赋予了当代青年新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

B .普京表示,俄中关系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成果显著。俄方希望充分发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有力推进重大项目合作。

C.在近代史领域,对于战争这一部分,应该由亚洲各国共同研究,这一战争如果放在宏观的角度看,那么日本的侵略行为就显而易见了。

D.此次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举办的首届“中国谜语大会”,选拔产生10支参赛队共30名中学生亮相屏幕,竞技比拼。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___。___。___。___,___。___。

①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②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

③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

④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

⑤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

⑥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A ⑤⑥④②①③ B ⑤③④②①⑥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⑥⑤③①②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0个字。(6分)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情感。 ①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 ②,长期观察。齐白石画对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③ ,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17.分析下面的表格内容,把表格传达的信息补写完整。(5分)

年龄

美国

中国

9~24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孩子缠着父亲去放风筝。父亲说:“今天没有风,不能放。”“为什么没有风就不能放呢?”孩子问。“因为没有风,风筝就无法飞上天,只有等有风的时候去放,才能把风筝放飞到天上。”父亲说。“没有风,为什么鸟儿照样可以飞到天上呢?”孩子问。“因为鸟儿是自己在飞,而风筝是靠风在飞。”父亲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答案

1.B(A.“由表人的语素”不是所有的都由表人的语素;后面列举错误。C.“从语音特征角度”错;D.“都具有”错。)

2.D(A.“首要选择”错;B.应为“借喻”;C.“完全创新”为“类推”。)

3.C(“不受语言内部因素制约”错,依据“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

4.C 解析:解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5.A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的关键在于理解句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韩丕文章构思艰涩难懂,等到主管起草文书命令,过于迟缓。宰相宋琪性情急躁,常对他加以督责,有时以开玩笑的方式来告诫他,韩丕心中愤愤不平。

6.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与宰相宋琪和舍人王祐政见不合”与原文不符。

7.(1)等到郑牧担任成都长官,刘熙古把韩丕请到门下,让他掌管奏书,把孙女嫁给他。

(2)韩丕出身贫寒,以冲和淡泊的态度自处,不追逐名声和官职,太宗非常赞赏器重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注意句中的“知”“妻”等的解释。(2)注意句中的“起”“冲澹”“名宦”等的解释。

8、视听结合(2分),虚实相生(2分,想象或虚写亦可)的表现手法。情感:依依惜别之情(1分)和对朋友的牵挂(1分)。

9、尾联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2分)。诗人借朋友传话给湖南相识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误儒生”,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3分)。

10、(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小说)11.(1)(5分)答C得3分,答E得2分,答A得1分,答B和D不给分。CE(A“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不确切。B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D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

(2)(6分)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③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3)(6分)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2分)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2分)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2分)

(4)(8分)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四(钱穆).12(1)A2分、 D3分、E 1分 (B项说“思念祖国”原文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C项“深刻地体现了夫妻感情深厚”说法不准确,根据第二段结尾,与妻子下棋是因为“不伤神”。E项“为人”不准确,文中并没有回忆钱穆与别人的交往,只写了他个人的事情。)

(2)怎样的人:亲近自然,永远乐观,勤奋,有信念(4分,每点1分)怎样表现:正面回忆,侧面表现(第四段中,亲戚朋友的劝告,侧面表现钱穆的勤奋)(2分,每点1分)

(3)息念:静坐中练就息念,乘巴士走路时用心息念,栽花赏花望月观海接近自然,喜欢下午茶,喜欢围棋但不与人对弈(嫌那样费时伤神),月夜吹箫(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3分,答出三点即可)

发愤:下班回家或旅游归来继续伏案工作,练习吹箫时刻苦努力,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两眼患目疾的情况下依然读书写作。(3分,每点一分)

解析:息念,佛家用语,应理解为让心澄静下来。发愤,决心努力之意,找到文中主人公努力之处即可。

(4)我同意这句话。(2分)钱穆在做学问的时候,并不知道能不能取得成就,能取得多大成就,但他却一直为学问本身而努力。学者不应该以获得公认价值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2分)很多人的学问思想不能在当时被认可,但是必须靠着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不能因为不见结果就放弃。钱穆在这份信心的支持下,古稀之年依然著书立说,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名。(2分)我们做事情研究学问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一时之间不见成绩就轻言放弃,只有用强大的信心来支持自己的努力,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3.A解析:“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固步自封”偏重在不求上进,“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规矩办事。

14. D(A.“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应为“寄托者、助跑者和实现者”。B.“发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作用”。C.“这一战争”与“如果”互换,在“这”加一个“把”字。)

15. B

16.而思想情感的产生 必须身临其境 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17.答案示例 (1)从小就要参与家务劳动(或:从小就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2)从小就重视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

(3)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