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七年级试题 >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17K 次

导语:为自我梦想坚持是一件幸福的事!下面是一份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可免费转载使用!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骨suǐ( ) jǔ丧( ) 喧xiāo( ) jī形(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

焕然一新 珠丝马迹 众口皆碑 走头无路 销声匿迹

鞠躬尽瘁 再接再励 三顾茅庐 雷厉风行 草长莺飞

风格迥异 慷慨激昂 东施效颦 回眸一笑 曾出不穷

3.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③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④“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A.细节描写 场景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 场景描写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

C.细节描写 场景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D.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      。

2)独坐幽篁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

4)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

5)《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持久战斗残酷的是 , 。

5.下列语句正确的语序是(  )

①南有长江滚滚东去,北有嘉陵江滔滔而来,两江汇流,将重庆围成一个弯月似的半岛,好似两条龙托起一座变幻多姿的海市蜃楼。

②待到新月高悬,登上枇杷山公园俯瞰万家灯火,恰似繁星闪闪,又使人产生仿佛飘然登天的感觉。

③重庆,又是一座有名的美丽山城,周围青山环抱,城下绿水围绕。

④而到秋去冬来,江雾缭绕,水天一色,山城又时隐时现在一片神秘飘渺的雾海苍茫之中。

⑤每当旭日东升,给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披上金色的朝霞,山城就显出它雄壮绚丽的英姿。  A.⑤②④③①  B.③①⑤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③⑤①②④

6.请写出有关黄河的谚语或古诗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本文选自▁▁代史学家▁▁▁▁所编的▁▁▁▁▁▁。这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体史书。

8.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A.因为 B.以为 C.用 D.凭借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拜见 B.见解 C.了解 D.出现

(3)蒙乃始就学。( ) A.竟然 B. 才 C.原来是 D.无义,不译

9.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3分)

10.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仿此在课文中再找出一个。

11.本文写得传神,三位人物的神情似在读者面前,这主要得益于运用了        描写。

12、翻译: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三、现代文阅读

(一)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3.这段文字从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无限乐趣,请你从形状、颜色、声音、滋味等方面,每项找出两个词语。

(1)形状:________,________。

(2)颜色:________,________。

(3)声音:________,________。

(4)滋味:________,________。

14.这段文字叙述了四件趣事,请简略回答。每件不超过4个字。

15.这段文字主要的表达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

16、试从此文中找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各两个。

(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于1938年11月

17.第三行中的“这”和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指代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六行中的“温柔的黎明”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文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①儿子提出今年的生日不在家里过,要自己和同学们一起过。16次生日,他都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过的,这一次,他要离开家,离开我和他妈妈,自己去过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随日子一起长大了,但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②儿子的这次生日,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开始和同学们紧锣密鼓地筹备了。自己动手,比在家里我们帮他过生日要认真,也要有兴趣得多。他们找到一家小饭馆,物美价廉,环境也不错。那一天生日的时候,他一清早就出去了,准备先到北海去划船,然后再去聚餐。那些同学也早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来,热线联系,为他准备好了生日礼物。一位同学为了他这个生日,本来全家要到北戴河去避暑疗养,任爸爸妈妈一劝再劝,愣是毫不犹豫,留下来陪他。另一位同学和家人在西安度假,电话里得知他的生日,赶在他生日那一天回到北京。而又一位同学怎么找也找不到,以为刚放暑假时曾经对她讲过的生日的事她忘记了,便不抱希望。谁知生日的前一天晚上,这位同学打来电话,她是特意从老家赶回来,刚刚进家门……

③这就是孩子!只有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热情,这样的认真,这样的纯真,将一个普通的生日化作了一种友谊、一种承诺、一种象征。如果我是儿子,知道有这么些同学如此对待自己的生日,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家和同学们聚会在一起。当我知道这一切,我不再责备儿子,而是有些羡慕他。

④生日那天,儿子和他的同学在那家小饭馆里一直热闹到很晚。这一次他的生日,家里缺少了他,一下子显得冷清了许多,但我可以想像得到,儿子那里点燃的生日蛋糕上的红红的蜡烛在跳跃着生命的火焰,那里洋溢着只有青春才会拥有的活力、朝气和欢乐。我知道,这是家里无法给予他的。家里可以给予他无限的温馨、欢快和富有,却难以给予他这些。一片叶子即使在再温煦柔和的风中也难奏响悦耳的乐章,只有一棵树上那一片片叶子聚会在一起,才会在风中飒飒细语,诉说着话题,摇响着一片他们彼此听得懂的动人的音乐……

⑤那天晚上11点多的时候,儿子在那家小饭馆里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嗡嗡的话筒里,可以听得见欢笑声,想来儿子他们玩得正开心。儿子告诉我:他们正聊到兴头上,他想今天晚上不回家住了,他要到一个同学家去住,可以接着兴致勃勃地聊个海阔天空。他问我行吗?我该怎样回答?我能说不行吗?我虽然有些不大情愿,有些无可奈何,但最后我还是答应了儿子生日这一天惟一向我提出的要求。即使我多少有些伤感,但孩子毕竟已经长大,比我们想像得要快。再美好温暖的家,也只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孩子总是要像鸟一样,离开家飞走的。我知道这时候送给孩子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送他一副飞翔的翅膀。

20.儿子不在家里过生日,父亲为什么会有失落感?

答:____                         ____

21.第②节中反映儿子和同学们积极准备生日活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写生日的准备,突出了他们对这个生日的________和________。

22.第③节中有两处用到同一种修辞方法,这种方法是________,所起的作用是_____                     ___。

23.父亲为什么不再责备儿子,而是有些羡慕儿子?(从第③节中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④节最后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第⑤节中概括出本文的主题。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我们每天都要接受老师的教诲、父母的教导、同学的劝告……这些“话”有哪些让你难以忘怀,为什么?请以“教诲”、“教导”、“劝告”、“告诫”为话题,自选一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写人记事,也可抒发感想。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2.D (A渲---喧 B诲---悔 凶---汹 C嶂----障) 3.B 4.略 5.A 6.略

二.文言文阅读

1.在 完成 相当 完全

2.D(A B C 是词类活用)

3.B

4.略

5.(1)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现代文阅读

(一)

1、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3、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4、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意思对即可)

5、神态 动作 语言

(二)

1.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环境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 详写 略写

5.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意思相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