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关于高二优秀作文集锦三篇

关于高二优秀作文集锦三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优秀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高二优秀作文集锦三篇

高二优秀作文 篇1

雨掸霜叶,掸落一地过往;云隐秋雁,隐住十载月光。

轻启轩窗,树叶随风沙沙作响。暮色四合,雨款款前行,所到之处,滴答一片,久远的故事踏风而来。

雨说,十六年前的深秋,一声啼哭响彻苍穹,自此,征程伊始。

雨说,十三年前的雨,若惊鸿一瞥。即使时光倒转,也只余零星记忆。十三年啊,真是段漫长的时光。拾起依稀的碎片,逐次拼凑,回忆扑面而来。

雨说,十年前的雨,写在诗里。远山朦胧,楼台浸渍在迷蒙中。窗外,细密的雨点满天飞舞,偶有些许坠至玻璃,缓缓汇成小股,悄然拉出一道水痕。天井旁,搬张板凳,捧一本不知名的线装书,摇头晃脑地诵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也不知那些个方块字为何凑在一起,只知将其记下,便有不少奖赏。

雨说,七年前的雨,隐在海边。黄昏,骤雨初歇,一轮夕阳静静躺在地平线上,整片海面闪烁着。渔船摇着木橹,镶着金边,在一片吱呀声中归港。和着此景,多么想奏一曲《渔舟唱晚》,悠然入梦。

雨说,三年前的雨,与子瞻同行。初夏的午后,与三五好友同游。青松掩映人影,吞吐山岚清气,脚下河山大好。行至一山口,劲风催动白雾洗濯躯体,四周举目皆白,似临仙境。忽雨落,听得穿林打叶声,同行人皆狼狈。余醉心山水之间,浑然不觉。恍然,明了苏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样的境界。雨,穿越了历史,“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说,如今,偶然聆听门德尔松谱的《春之歌》,闭眼,似临其境。濛濛春雨给大地换了颜色。山间,溪底细石直视无碍。游鱼穿梭,几片枯叶在湍流中打了几个旋,又溜去了下游。

“春雨贵如油”,雨唤醒了新的希冀。然而,一滴雨点相较干渴的土地而言,何等渺小,尚且无法唤醒整个世界。

于是,无数雨点奔涌而出,怀揣着虔诚之心,坚定不移地共同“砸”醒了沉睡的土地。

这是真的勇士!万众齐心,担着神圣的责任和使命,负着新时代的梦想,前进!前进!

面对责任,不躲避,不推诿,不迷失,坦荡荡!这便是雨的誓言!

秋夜,雨,滴答一片,远方有几声犬吠。而我,幻化成雨,裹挟着誓言,一路向东……

高二优秀作文 篇2

侄女

侄女竹儿今年7岁,开学就上三年级了。小家伙生得漂亮机灵,又喜好打扮,十分讨人喜欢。可是学习成绩总不尽人意,粗心,学习也不主动。尤其是作文,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就说完了。有天带她上街,回来后喊她写篇日记,结果她一会就完成了。我拿过来一看,头都大了,只见上面就一排文字:

“今天我和小姨一起上街,我们买了纸、国画yan料、墨汁、图钉等等,还买了好多书,然后我们就回家了。”

我问她:“街上那么多人和场景,你就没看到吗?还有你的心情怎样,就没有一点感想?这些都可以写一写呀!”她不好意思地看着我,只是咬着嘴唇摇摇头。我叹了口气,心想这孩子本来满聪明的,可是作文里怎么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呢?

不过她对我倒是满崇拜的,觉得小姨不但能教她写作文,学英语单词,还能教她画画,好象什么都知道。更了不得的是,小姨的文章和画还上过报纸!这在她看来是多么神圣啊!因此她格外听我的话。每次她来,我都会象朋友那样和她聊天,关心她的学习情况,从不训她,因此她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我说。甚至怎样装睡着,以偷听爸爸妈妈说话,都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听了,还要我一定为她保密。有次她妈妈逗她说:“既然你那么喜欢小姨,那你就跟着她过好了。”她一听高兴得眉开眼笑,赶忙说:“要得要得!可是怕爸爸不同意呀,妈妈你去给爸爸说说嘛!”

自从家里把她送到重庆读书后,她来的就少了,只有周末有时间来。加上我也外出进修,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少。有时候我回去,她刚刚走;有时候她上来,我又走了。

暑假结束前,她又来到外婆家,恰好我外出办事去了。见我几天不在,她就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那时候刚好在回去的路上,就告诉她说已经在车上了。她顿时高兴得象要过年一样。回到家后小家伙一直围在我身边不停地说着话,脸上的笑容如花般灿烂。结果当天晚上吃过饭不久,就被她妈妈接走了,说是要回去换衣服。临出门跟我挥挥手,说了好几声“小姨再见”,又补充说,“明天我就上来。”

第二天一早,我还在床上,她就打电话来了,是她舅舅接的,说她今天来不成了,因为她小姐姐要来找她玩。又听到她要求小姨接电话,我最烦人家打扰我睡觉,就不耐烦地推掉了。

第三天上午,她又打电话来,说她今天就走了,要开学了,妈妈要送她回学校,语气很是低落,象是要哭的样子。我自然是叮嘱她几句,不外是要好好学习,要听话之类老生常谈的语调,她只是恩恩地应着。

她回学校的第二天,我收拾书桌时在一篇草稿纸下面突然发现了一张纸,象贺卡一样折成两折,封面上用毛笔竖写着几个大字:

“你回来了吗?”

一看就知道是竹儿的字迹。在封面的右下角,又写着两个小字:“打开”。我就打开了。只见里面横写着几行字:

“小姨:

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不知几时我们才见面了!”

下面还画了两个小人的头像,一个笑脸,用箭头指向后一个头像,那是一张苦脸,似乎还挂着泪珠。

我默默地反复地看了好几遍,终于忍不住,泪水涌了出来。

我确实没想到这个在我看来不怎么会写作文的孩子,会写得这么好,这么动情!她甚至还没学会写信,不知道写信应该留下日期和自己的名字。但可以肯定是我外出的那几天写的`。她可能以为开学之前见不到我了,所以写了这几句话。

我慎重地把这封“信”夹进了日记本。下次见面时我会告诉她,这是她写得最好的作文。

高二优秀作文 篇3

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死亡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犹如黑夜白天不断往复交替,是自然的规律,是人无力改变的必然。

西方世界的人民面对死亡平静坦然,因为宗教给予他们以精神支持,教会他们去赞扬生命并记住生命过程中的点点快乐。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我们对死亡往往避而远之,甚至对死这字眼讳莫如深,因此人们总在无限悲痛中将我们对死者的美好记忆盖上伤感的气息。其实我想,不管东方或西方,应该从来没有谁生来就能以平静淡定的态度面对死亡。人总是在直面死亡的经历多了之后,才慢慢有了些感悟,懂得这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时刻,是我们无可奈何但必须接受的现实,然后变得坚强,学会达观面对。

以前总认为只有老人才会离开。

印象中第一次参加的葬礼是姥姥去世。那时年纪小,尚不懂得亲人离开的悲痛,还曾私下暗自窃喜,终于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让我能光明正大地走出正在上课的教室。回到老屋,红砖瓦房四周挂满了白色布条,熟悉的亲人们身着白色长褂,面无表情地往来穿梭。堂屋摆着大幅遗像,屋里的亲人三两拥在一起都哭花了脸,大声的嚎哭与小声呜咽让人觉得堂皇。我们小孩哪懂得这些,学着大人拜上几下拉上同龄伙伴就又喜笑颜开,全然不顾头上还绑着白色绸带。追逐时偶然会穿过摆了棺材的房间,懵懂的我们还兴冲冲想多瞄几眼。整个屋里一片悲伤,外头的我们却能笑嘻嘻支着花圈跑,欢呼鼓舞地看着大人在空地上燃起大火,将纸屋纸马以及各类遗物烧成黑灰。那时,总觉得这些祭奠逝去之人的仪式新鲜奇特。院子里会有穿着道袍神叨叨念词的道士,他们会组织各种仪式。有时安排亲人手持燎香,按亲疏排队绕圈走,有时让大大小小乌压压跪满地,然后往我们身上洒米洒水,他们还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招数。我不懂仪式的意义,只知道几天后这一切结束,我们就要送逝者上山,从此天人相隔,再见也无法。那个阶段,我对死亡没有太多认知,单纯觉得这也就只是件悲伤的事,让平日里开朗欢笑的亲人们因去世之人悲恸不已、痛哭流涕。可隐隐又听到大人们说,去世的人好福气,是提前去天上享福了。那时的我只经历过老人去世,因此觉得寿终正寝未必是一件坏事,虽然亲人戚友伤心难过,但去世是福,想必也是很好的。

不曾料想,生命中还会经历一些意外的离开。

两年前,曾经亲近的表亲因车祸意外离世,待一切仪式结束我才得知这消息,瞬间哽咽到无法自持。记忆中的他稳重憨厚,脸上带着笑,眼神温柔清澈。他是那么的努力,在自己最好的年纪里争取到了一份十分有前途的工作。熬了多年的家庭以他为荣,在他身上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一切顺利而美好,但他却在生活将要走向幸福时意外地离开了。命运多舛也好,天妒英才也罢,这些词都无法描绘我对他青年早逝的悲痛与惋惜。我庆幸自己没有参加葬礼,不用在一片悲伤与眼泪中怀念他的笑容与故事。他的早逝让我震惊,但更多是无奈。渐渐地我意识到死亡是从不会说何时到来的,它如此残酷,总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将那些肩负无数期待与希冀的好人从你身边无情地带走,不留一丝痕迹。那些你珍爱的亲人朋友爱人有时就是这般戏剧性地消失,从此只出现在你的记忆里,而那些你认为不会褪色的记忆却会随着时间模糊得不能依靠。这一次,死亡用另一种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它总会来临,或早或晚,也许是在你能微笑迎接的时候,也可能是在你措手不及的时候。无论生命多么精彩,多么风华正茂都不免一死,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也无法抗拒。对于早逝,或许我们宁愿对死不自知,也不愿拥有直面的经历。

对于死亡,我们在各个阶段认知不同。一次次经历亲人朋友甚至心爱之人逝去,我们才逐渐变得坚强,对死亡也才能释怀。这个过程残酷却宝贵,它让我们懂得生命可贵,教会我们珍惜拥有,学着达观面对。

【指导教师评语】本文结构严谨,观点明确。首先引用庄子的话直接说明生死是“自然的规律,是人无力改变的必然”,并通过东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相对比,提出自己对于死亡的见解——“这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时刻,是我们无可奈何但必须接受的现实,然后变得坚强,学会达观面对”,随后作者能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两次不同葬礼来感悟在不同阶段对死亡的认知,总结并升华了的中心观点:“生命可贵,要学会珍惜所拥有的,学会达观面对死亡”。本文说理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结合实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具说服力。语言上,质朴无华,简洁明了,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充满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