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推荐】高考语文作文锦集五篇

【推荐】高考语文作文锦集五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8W 次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高考语文作文锦集五篇

高考语文作文 篇1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得立意者方能得作文”,事实也确是如此。因为立意的问题即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问题,词句如外衣,立意乃灵魂。对考场作文立意的要求,一是正确,二是深刻,三是新颖。审题过关,立意的正确也就有了把握;而真正需要强化的是对后两者的训练。有着独立思考精神和卓越见识的文章,才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立意要懂得大小、虚实、繁简、正反、因果、有无之辩,更要寓有深意和新意。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此,提供五种思维方式,希望能在文章炼意方面对考生们有所启示。

1.【高考语文】由现象而本质,层层挖掘求深刻

一个写作者,若能够不为表象所迷惑,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便有希望步入事物的核心地带,其文章的思想、观点便会给人以启迪。凡是写文章立意,最先想到的意思,大概是陈旧的一般化的思想,作者要清除不用;进一步想到的意思,可以说是比较纯正的思想了,但还算不上有创见,也要停止这个思路;再进一步,第三次想到的才是精彩独到的见解,这时才算确立了一个深刻的立意。考场写作是和自己较劲的事,肯于挖掘,肯于联想,肯于比较,才可能找到高人一筹的思维方向,才可能诞生一篇思想深刻之作。

2.【高考语文】由生活而哲理,反复品味求深刻

很多作家都表达过同一个观点:世间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很多看似无甚诗意的生活琐事中都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珍宝,我们能否找到那些风景呢?王安石的名作《游褒禅山记》,由一次败兴的游山生发出独有的感怀:无限风光在很少有人去的险峰,没有志向的人是无法领略的;自己已然尽力便可无怨无悔,旁人还如何会讥笑我们呢?作家腕下非凡的功力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现象中都有值得挖掘的东西,无论成功、失败,欢喜、悲伤,光荣、屈辱,每一种生活体验都值得我们珍视。

对寻常的生活小事深入感悟,品味出特有的哲理,是考场作文寓有深意的又一妙招。

3.【高考语文】由原因而结果,超前预见求深刻

一般来说,近在眼前的人、事“是什么样子”,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我们的文章仅仅为了说明尽人皆知的现实情况,立意也不过如此。而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照此发展下去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才是考场作文深意之所在。无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或揭示事物发展的结果,均可展现作者非凡的认识能力。

4.【高考语文】由一面而多面,理性思辨求深刻

一位成熟的写作者常常能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问题做出思考与判断,使自己的认识不绝对化。考场作文,最为实用的便是以“一分为二”的观念来分析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那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考虑周全,观点辩证,同样是思想深刻的表现。

5.【高考语文】由相信而怀疑,步步探寻求深新

前辈学问家曾说过类似的话:交朋友要真诚,将心比心,在疑心之处不疑;而做学问要多提问,敢于打破常规,在不疑之处生疑。写文章也要有这种怀疑精神,要敢于问:大家说对的一定对吗?流行的东西一定好吗?以前别人都是这样看的,现在还应该这样看吗?历来如此的就必须坚持下去吗?……

能够对“历来如此”或“处处如此”表示怀疑,能够对某些潮流形成“反动”,是一种思想解放,也是一种实事求是。也只有对人们深信的事物、固有的成见形成质疑,才能够上下求索,发现生活的深意。许多考场作文也正是在“怀疑一探索一相信”中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和深刻内涵的。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活》中云:“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敢于追求文意的深度,是一名考生的勇气所在;而长于追求文意的深度,则是一名考生的智慧所在。我们坚信:深邃之美,乃是文章诸美中最为迷人之美!——文章炼意,三思而行。

高考语文作文 篇2

光明与阴影

名言

“我们鲜少在光明时想到黑暗,在幸福时想到灾难,在安逸时想到痛苦,不过,反过来的想法却经常出现。——康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钱钟书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为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梁启超《论毅力》

事例

1、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亲自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而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利钦的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2、赵孟頫一生未能实现其官场抱负,于是将满腔热情投身于艺术之中,在艺术中情感得以升华,为中国艺术史谱写出了一篇华美的乐章,他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百代标程的重要人物。虽说仕元使历朝历代对其艺术人格和现实人格褒贬不一,但在毋庸置疑的是他在继承先贤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促进了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一代文人画新风,成为元代书画领袖并对我国书法、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佳句

正因为一个人躺着最安全,所以也就没有人生的阴影,没有摔倒和失败的担忧。躺着的人生,虽然最安全,但也是最毫无作为的人生啊!一个人站着,就会有阴影,就会有遭遇摔倒和失败的风险,但站着的人生,进取的人生,迎来的更多的是光明,是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懂得,当你把光明放到了自己至高无上的位置,当你把光明当做内心最神圣的东西去推崇、去敬仰时,光明自然会照亮你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高考语文作文 篇3

语文这个名词翻译一下就是语言的文化,语文一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听课,但课并不一定要这么上。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自己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也上了一节语文课。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交换语言的魅力,老师并没有带我们上课,但是我们已经上了一节语文课。那节课,我们讨论的内容如下:

在人类科技快速发展中,我们的语文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发展。在电视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广告语,那一条又一条的广告语,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的广告商为了自己的产品销量更高,绞尽脑汁的想让广告语更有吸引力;比如: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淋浴头广告——随心所“浴”,电动车广告——“骑”乐无穷……这些广告语是通过把成语中的字换成那个字的谐音字形成的,有的人认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玷污了祖国的文化,还会误导孩子;但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没关系,还能做反面教材。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因为这都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地方方言,那些方言,体现了那个地域的文化色彩,我的家乡在宣城,这里的方言十分有趣,例如:昨个儿——昨天,更照——今天,明个儿——明天,不犯足——不可能……有的人反对我们有的时候用方言,其实我们是说着玩;有的人甚至写出这样的广告词:外语是可贵,方言价更高;学了普通话,两者皆可抛。其实他们不必这样做,每个地域的方言体现了每个地域的文化色彩,而这些美妙的色彩为语文这张图画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它们。

高考语文作文 篇4

原题回放: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

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

高考语文作文 篇5

几位欧美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欧·亨利之所以声名赫赫歧见纷出,于是拜谒皋城文学院杨教授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望。

杨教授何许人也?满头白发、一脸和蔼是他的外表,他可是资深的外国文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在欧美文学研究领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对于研究生们的争鸣不已,他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真正做学问应有的状态。对于研究生们所争议的欧·亨利,他以深厚的学养,从作品出发,进行了专业的引领。

首先,欧·亨利拥有为文学评论界广为赞誉的“欧·亨利式结尾”,这是他独步天下的标志性创造。犹如中国曲艺中的“抖包袱“艺术,小说往往在故事的发展中对重要的情节严守秘密,只在个别的地方做简要的说明,做好铺垫,等到结尾时才将“包袱”抖出来,使情节跳出人们潜意识里预设的结局,峰回路转,令人错愕。错愕之余,又不得不承认其合理性,戏剧性的转变让读者不得不对作者绝妙安排拍案叫绝。大家耳熟能详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是这样的,相对陌生的《一千元》《十月与六月》《布莱克·比尔藏身记》等佳构也无不如此。

其次,欧·亨利擅长在选材上做文章。读过他的短篇小说的人肯定对《卖冤仇》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关于没落子弟表现豪杰气概的离奇故事。落魄的律师戈里走投无路,暴发户加维收购了他的祖传房产,还“购买”了他与科尔特伦上校结下的世仇,在加维谋杀科尔特伦的现场,戈里挺身而出,替科尔特伦挨了加维的子弹。真是“亏他想得出来”!还有他的“彼得斯”骗子序列,《彼得斯的感应功》《剪狼毛》《爱猪之心》《骗子的良心》诸篇,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再次,欧·亨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命运之路》里诗人戴雅的死是一个必然的结局,通往这个结局的却是三个迥异的路径,大家熟悉的日本影片《罗生门》兴许就是得到这个作品启发的;《多情女的面包》讲的是因爱成灾的尴尬故事;《忙碌经纪人的婚姻大事》讲的是经纪人马克斯韦尔忙得忘记了已经结婚还向妻子莱斯利求婚的荒唐故事;《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讲的是银行行长金曼和巴克利应对刻板财务检查的智慧故事……这些故事让人回味久长。

最后,精神矍铄的杨教授强调:欧·亨利写作不以任何作家为楷模,创作时也不考虑什么规矩,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所以,他的作品颇有无迹可寻的况味。正是他的独树一帜,为他赢得了与莫泊桑、契诃夫比肩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