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六年级作文 > 有关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汇总十篇

有关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汇总十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K 次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汇总十篇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在洛南县一个安静、优美的小村庄。因为远离城市的喧闹,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空气很清新,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我非常喜欢这里。

每年快过年时,一到腊月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包子,都是自己磨的面,味道好极了。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油馃子”的面食,发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锅里一炸,变得金灿灿、圆滚滚的,像一个个金色的元宝,吃了这个“元宝”来年一定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着火炉开始包饺子,奶奶就会在饺子里悄悄地放上几枚硬币,这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来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吃饺子时大家都在试谁的运气好,奶奶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一定有好运。

整个正月,小村庄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数不清。我喜欢这里,这儿的习俗真有趣。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春节,也更让人难忘。而我最爱的,还是那甜甜的汤团。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齐包汤团,看春晚。糯米粉是现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汤团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圆溜溜的汤团,在沸水里翻滚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闪闪发亮。而那雪白中,又隐隐约约透出一丝丝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颜色,甜甜腻腻的感觉,似已在嘴里化开,给人无限的幸福感,这是让几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汤团,吃汤团,简直就是无上快乐。新年来临,家里拿出一年来辛苦劳动而得的糯米,用一个巨大的石磨来磨糯米粉。磨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在帮忙。力气大的大人们汗流浃背地使劲磨,而小孩们干不了重活,就负责把糯米倒入磨盘。糯米通常都有好几袋,还特别的重。但孩子们却依旧不厌其烦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认真地往磨盘里倒,想必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汤团给了他们惊人的力气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馅料。汤团的馅通常为黑洋酥和豆沙两种。不过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馅。拿一只小臼,盛上满满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极粗的小槌不停地捣,很快就能将其变成一碗黑糊糊。为了让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为了让它有黏性,就放入猪油。想来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现在的我并不能体验这样的活动。

准备好了汤团皮和馅料,便要开始包汤团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状,用筷子夹起一个搓好的“小煤球”,轻轻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个小球,一个汤团就完成了。孩子们前两步都做得很顺利,但到了封口搓圆时,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细不一的长条,有人捏成了椭圆,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处裂开,馅全部漏了出来,便前功尽弃,只好重新来过。但谁也没有哭闹,反而笑声连连。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满意的汤团。那小小的,滑滑的一个,放在手上舒服极了。

尽管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已难找到当年全家包汤团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个上海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幅祥和的画面,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汤团,背后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意,还有那最真挚的愿望——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处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韵味。说起我们家乡兴化的风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端午节来讲吧。

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三大主要风俗,让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

风俗一:包粽子

我们这,粽子是只有端午节才能吃到的美味。首先,在粽叶中心部,把它弯成圆锥型,挖上一大层雪白的糯米,再加入自己喜欢的食材,用一片粽叶封顶,用线加固,一个半成品粽子就成了。放在电饭煲里,加水煮半个小时,清香扑鼻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全是糯米的粽子,吃一口,软软糯糯;加入五花肉的粽子,吃一口,咸香淳厚;加入蜜枣的粽子,吃一口,香甜可口;加入虾仁的粽子,吃一口,Q弹爽滑;加入辣白菜的粽子,吃一口,麻辣鲜香。

风俗二:赛龙舟

下午时分,小镇上那条不知名的小河边围满了人,这是在干嘛?哦,是在赛龙舟啊。瞧,四条细长的雕着龙头的独木舟正在你追我赶,岸边十八个大鼓,鼓声冲天。划船的小伙子个个眉清目秀,借着鼓声,一号独木舟像火箭一样,一口气夺得冠军。奖励是一大罐雄黄酒和一锅粽子。

风俗三:扔粽子

相传屈原是抱石投江的,老百姓为了不让他饿了,就把家中的粽子扔到汨罗江里,我们不在那里,只好这样。煮好的粽子第一个要投河,只见大伙把粽子靠近额头,在亲吻一口,使足力气,“嗖!啪!”投到了河中。

这就是我们这端午节的风俗,你们呢?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每个人的家乡应该都有一些特别的风俗。

我的家乡——华港,是江苏泰州的一个小镇。没错,这里有白墙红瓦,有小桥池塘,可所谓诗情画意。

我们这春节前最热闹的一天就是除夕了,在那一天我们都会去买糖果等一些过年期间要用的东西,而晚上我们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并喝守岁酒,看春节联欢晚会。

每次除夕,我都激动得睡不着觉。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会吃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并且我们里华人过节日最离不开的就是鞭炮了,在春节期间我醒来都是被鞭炮叫醒的。一吃完早餐,我们小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排成几个小分队出去拜年,而我们回来会收获满满,会有许多五彩缤纷的糖果,有巧克力……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了,我们大家都知道,元宵节就应该吃元宵(汤圆)。我曾经在一次包元宵中问过爸爸:“元宵节为什么是吃元宵?”爸爸这样跟我说道:“吃元宵是从古至今留下来的规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你知道元宵为什么是圆的吗?”我说不知道,他又说:“元宵之所以是圆的,那是因他他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知道了吗?”我恍然大悟,说着说着奶奶已经将煮好的汤圆盛出了锅。因为有自己包的,所以感觉这汤圆格外的圆,也格外的甜。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我都非常喜欢。经典永流传,让我们把这种习俗传承下去吧。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我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就是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那可是一件既开心又幸福的事情。

传说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当时人们没有多余的钱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冻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烂了,有许多人到张仲景求药,看到乡亲冻僵的样子,便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后来张仲景研制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人们吃过娇耳,喝了驱寒汤后,浑身暖和,耳朵气血也通了,吃过的百姓从此都没有出现冻僵的现象,耳朵也没有被冻烂了。

除夕当天,妈妈正在厨房包饺子,我也凑上去包,看到妈妈包的饺子一个个活像小元宝,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面杖擀面皮。先把面团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面团变扁了,就可以擀了。三两下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面皮就出现在我面前,我也乐在其中,不一会儿,一堆面团便一个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面皮放上饺子馅,把中间对折,从左到右捏到一起,一个新月状的饺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妈妈包的相比丑多了。妈妈鼓励我说:"再包一个吧。"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点馅,包出来变得鼓鼓的了,美观多了。半小时后,饺子包完了,一个比一个漂亮,花边整齐,小巧玲珑,让人心里颇有成就感。

让人开心的不单单是吃饺子,还有包饺子这有趣的过程,因为我知道每个饺子的背后都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啊!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阳新县,这里的风俗与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样。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里过年的风俗习惯吧。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节日,虽然全国人民都过着同一个节日,但是每个地方过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们这里从腊月初就开始忙活了。

冬至开始大寒之前,人们把红薯从地里挖回来,然后把红薯一个个都洗刷得干干净净,加工成又白又细的红薯粉,再然后就用坛子或干净的袋子装好准备过年用。

下雪了,人们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软的年糕。制作年糕虽然费心费力但制作过程却充满了无限的欢声笑语。每次听到别人提起年糕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锅时的腾腾热气,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尝年糕时的幸福笑容。我家每年做年糕的这项任务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来完成的。首先将米粉放进大盆里掺和适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个个小球形的剂子,然后放进模具里将它们压成各种形状,有圆形的、有鱼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将各种形状的年糕放到大蒸笼里蒸熟。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让人看着就喜欢,闻着就流口水,吃一口满嘴的年味。但我们不能多吃因为奶奶说这是用来招待来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们又将五谷杂粮倒在装有沙子的锅中爆炒,做成各种各样的零食。过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离过年还有几天时间,东西就都准备妥当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大家都在门口贴上红红的对联,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正式迎接新年的气氛。这就是我们这过年的风俗。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我的老家是浙江的临海,有许多与别的地方不同的习俗:过新年、元宵节、中秋节。

快过年了,人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过大年。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家家户户就开始放烟花爆竹,一走出门,便听见了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从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传来。这声音把我吓了一大跳:吓得我赶紧用手捂住耳朵!这声音大得,连说话声都被淹没了,不得不让人大声地喊。之后,我看着满天迷人的烟火,每个烟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真叫人看的眼花缭乱,简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烟花节”。

在我们浙江临海春节一般都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未亮,我就被鞭炮声吵醒了。天刚蒙蒙亮,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烛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吧,不准将水倒出去,不准动刀······

还有,我们那儿过元宵节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过。元宵节那天你猜我们吃什么?汤圆No!No!No!不是汤圆,在我们哪儿吃的是“羹”,它是将一大堆原料搅拌成的,都是薏米浆为主,再放芥菜叶、猪肉末、豆腐干······搅合在一起,搅好了之后,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后调味出锅,因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锅,这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风”。各地的风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节日,各有各的过法。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节日才会变得非常有趣。你家乡的风俗,又是怎样的呢?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8

我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可是每年都要回几趟南乡老家。

我的老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南乡,有许多风俗习惯,比如叠罗汉,大年三十祭拜祖宗等,但我最趣味的是“祝寿”了。

今年,外公六十岁了。到了大寿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准备热热闹闹地为外公祝寿。

祝寿选在大年三十的头天,我们大家都来到外公家里。这可是我们小孩最热闹的时候了,叫啊,跑啊闹翻了天。大人们忙里忙外,厨房里飘来丁丁当当的案板声和葱花香味儿。

傍晚时分,我们开桌吃寿酒了。我看见外公这个“老寿星”没有上酒席,就纳闷地叫着“外公呢?外公到哪里去了呀?”妈妈听见我喊,就笑着说:“外公不在那里!在另外一桌!”我更疑惑了:“今日是外公祝寿,他怎样不到呢?”我的话刚说完,堂前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红着脸,有些害羞了。舅舅说:“这是家乡的习俗,老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如席的`。而是请几个和外公要好的长者作陪,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喝酒呢?”

听了舅舅的话,我们几个小孩吵着说:“舅舅,你就给我们说说家乡祝寿的习俗吧!”舅舅笑呵呵地说:“我明白多少说多少,也不是很清楚的!”“好呀!好呀!”我姐妹几个异口同声地叫着。舅舅一边倒酒,一边说:“祝寿是南乡的一个风俗,一般以女婿女儿为主,我们儿子就是作陪的。无论男女,到了三十就能够做寿了,一般四十不做的,一百岁也不做的。意思就是‘四’即‘死’,不吉利的。一百岁呢,太满了,‘满招损’呀,也不做的。”舅舅倒好了酒,坐下之后说:“祝寿还要拜寿的。拜寿要先设好寿堂,挂灯结彩,正中挂‘寿’字,两边挂寿幛。早上吃茶叶蛋和长寿面。午时拜寿,老寿星上座受拜。我们午时不是拜了吗?”“拜了!拜了!”我们嘻嘻哈哈地说着……

这次给外公祝寿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家乡的习俗让我难忘而充满好奇!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9

这一家子四口人坐在饭桌前,桌上丰盛的年夜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火锅里沸腾的猪排也在诱惑着桌前的人。四口人一边吃,一边说笑。姐姐运气好,一下子夹了个鸡翅膀,妈妈打趣道:“吃了鸡翅膀好会梳头。”淘气的妹妹放弃夹着的猪尾巴,将目标转移到姐姐身上,眯缝着眼睛:“唉,原来你把鸡翅膀都独占了,怪不得我不及你会梳头。”“你也不错呀,吃了猪尾巴也就不会流鼻涕了。”鸡翅膀长了脚的飞到妹妹的碗里。一家人大笑。,快乐和温馨在昏暗的灯光下弥漫。

时钟已敲响了八点,一家人散了席。收的收碗,洗的洗盘,和谐的分配竟使这碗盘也发出叮当的赞叹声。(《团年饭》曹芳媛)

“啪啪啪……”鞭炮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喔,过年啦,过年啦!”孩子们跟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跳进跳出。父亲和叔伯忙着贴春联年画,母亲和婶婶忙着端菜上桌。平日里怕吵闹的爷爷奶奶坐着看着,脸上写满幸福。屋子里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

“开饭了,开饭了!”随着这声吆喝,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涌向餐桌。速度有快有慢,让人联想到物体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时的状态。

“菜好吃呀,到底是儿媳做的呀!”爷爷啧啧称赞道。奶奶也微微点点头,表示赞许。夫唱妇随,爷爷奶奶还是恩爱得很哩。面对满桌的好菜大伙可毫不留情,拿起筷子就风卷残云地大干起来。吃的吃,喝的喝,桌子上热火朝天,犹如节日的盛会。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0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誉为“道德之乡”——涡阳县城的一个村庄,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就拿过年来说吧!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都吃肉饺,寓意是昏昏沉沉地过完了一年。在吃饺子时要比家里的人口数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会点上两根大红蜡烛,彻夜不灭,并且一直点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会在这一晚“守岁”,老年人守岁是对匆匆流去时光的惋惜,而小孩守岁,则是为了延长长辈的寿命。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点的时候,我们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坟。一大早,我们便动身去上坟,拿着冥币、黄纸,还有鞭炮。人们在上坟的时候,会将黄纸点燃后放在坟头前,那燃过的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是逝者对人间亲人的问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饺,而不会像前一天那样吃肉饺,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样昏昏沉沉地过了。吃完早饭,男人通常会带着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人们则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最能吸引孩子们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这红包得来的可不容易呢,因为这是小孩跪地磕头得来的。

随后在大年初几的这几天,吃饭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时间都是在一天三顿饭之前,所以,这几天鞭炮声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显示出春节欢庆而热闹的气氛。

一个普通平凡的习俗,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需要我们继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