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六年级作文 > 精选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集合7篇

精选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集合7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2W 次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集合7篇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篇1

三国演义梗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错,这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在这个周末,我看完了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

这本书讲是东汉末年,魏、蜀、吴这三个国家都想统一中国,就开始了一段你追我打的一系列的战争,最后东吴胜了。在故事中,有爱民如子的刘备,义气深重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赤壁之战》,讲的是曹操想夺周瑜的地,但是曹军不喜水战就把船连起来,周瑜的手下提议火攻,周瑜同意了,黄盖假意投降,曹操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东南风强,曹操见黄盖来了以为投降,没有防备,最后船着火了,东吴的军队冲进曹营,曹军大败。

听了我故事,你们应该是很喜欢这本书吧,快借来看看吧!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篇2

我们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江西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江西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龙南,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还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客家美食——凤眼珍珠。

一颗颗晶莹剔透,如珍珠样在锅里滚动,凤眼珍珠就因此而得名。

凤眼珍珠是用番薯粉制成的。番薯粉先是大块大块的,要用手把它弄碎,弄碎之后,就把粉末状的番薯粉放在锅里用手按住番薯粉,顺时针旋转,旋转只能往一个方向,这样才能变成颗粒状。

番薯粉变成颗粒状后,下一步就是煮了!先将锅里的水煮开,即可把凤眼珍珠撒下,只能一点点撒,不能一起倒,因为一起倒下去味道会没有那么好。撒下之后,把姜切成条状,放入水里后,用锅铲搅拌一会儿,盖上锅盖,稍待片刻,凤眼珍珠就可以出锅啦!

出锅后的凤眼珍珠,颗颗晶莹剔透。犹如荷叶上的露珠;又像断了线的珍珠。形状虽然不大,但是颗颗美味,都蕴藏着客家美食的精华。凤眼珍珠口感丝滑,使人忍不住多吃几口。

怎么样?凤眼珍珠给你带来了食欲吗?我想你的口水都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吧!那就快来我的家乡——龙南品尝一下吧!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篇4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说起吃来,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家乡潮州的小吃,总是让我勾起一个个美好的回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冬节里的一次次关于“吃”的往事。

冬节过小年在我们那里是个大节日,在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过了冬至就预示着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又要来临。要办很多东西来庆祝,我最喜欢的还是小吃“甜圆”。“甜圆”可是冬节的主角,一年只此一次,家家户户必须吃,大人对小孩说:吃过“冬节圆”,又长一岁了。

听爸爸说,以前家家户户自己做“圆”。做“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作大概从几天前就开始了。每家每户买来糯米,然后小城里的人就开始忙开了。听说爸爸小时候巷子里只有一台“地臼”——这种臼使用脚踩着臼槌捶谷物的。每当这个时候“地臼”发出的“咚咚”声就响个不停,每家每户的大人们都带着自家的糯米来到这里捶。直到变成粉末之后,才能把它装回家。

在冬节的前一天晚上,这可是一个有意思的时刻,全家老少必须团聚在一起“搓甜圆”。大家分工合作。首先,大人们对糯米粉“加工处理”,将糯米粉加上温水形成一种粘粘的固体,用手不断的掺和,直到形成一个面团。然后将面团带到餐桌上。一家的老老少少已经围坐在餐桌边摩拳擦掌了。之后一家子忙起来了:首先将糯米团捏成一个个“圆”,做法有点像挤牛肉丸。然后将它搓圆。大家分工合作,像一条工厂流水线。由于全家老少手大小不一,所以搓出来的“圆”大小也不一样,我们对这方面可有讲究,越是搓的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越好,这叫“父子公孙圆”。一个个做好的白白胖胖的小家伙被均匀地放在铺着糯米粉的筐里。一锅热腾腾的开水已经在等着它们了。最大的几个圆成为“落汤钱”,是拿来祭祖的,一个个肥肥胖胖的,很可爱。“探完了汤”之后,将它们捞起来,装入另一个锅,边煮边加入白糖,白芝麻和粉红色的爆米。之后就可以装入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碗了。大家肯定等不及他们的劳动成果了,纷纷抢着碗围坐在一起吃起来,小孩子最占便宜了。不一会儿,所有的“甜圆”都被吃个精光,连汤汁都一滴不剩。只有那几个有福气的“落汤钱”还稳端端地屹立在那里。它们先要在冬节里给祖先“吃个饱”,但最终的归宿还是那些子孙们。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大饱口福”啊!

如今冬节里潮州城内到处都有大摊小摊的买“圆”店,我们不需要自己做就能吃到“圆”了。可是当年的那些老老少少团聚在搓“圆”吃“圆”的时光还残留在老一辈的心中。像北方人团聚包饺子吃饺子守岁一样,我们这边过小年做“圆”吃“圆”像是在“守小岁”,其实就是一段团聚的时光和一段美好的记忆。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篇5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在不知不觉中,一个丰富多彩的快乐寒假已从咱眼前飞过,但给咱记忆最深的就是在爷爷村敲锣打鼓的那段印象。大年三十的那天,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气象,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吃完早饭,爷爷就带着咱到村里的大桥上,去敲锣打鼓。一去才发现,锣鼓队就差爷爷这个队长没到了。爷爷一到马上就开始了。

“齐个隆咚呛……隆咚呛”呵呵,真好听哟!咱在心里随着鼓点的节奏打着拍子,正意犹未尽,一个章节完了,哎呀,再来一次就好了,真想再饱一次耳福啊。咱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爷爷,爷爷好像看懂了咱的心思,又打了一遍。“齐个隆咚呛,齐个隆咚呛……”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爷爷他们也越敲越有劲,越打越高兴,很快,第二遍也打完了。不巧打小锣的那位叔叔因为家里有事要回去,乐队无法进行了,围观的人也不会,怎么办?这时爷爷说:“咱们家后继有人,来!孙女!上!”可咱从来没碰过这些锣鼓呀,不过爷爷常说救场如救火,咱只得硬着头皮上了。旁边的一位老奶奶告诉咱:“小姑娘,只要跟着节拍走就行了,不用紧张!”咱心里这才踏实点。

锣鼓又响起来了。刚开始,咱担心跟不上节拍,不敢使劲敲打,只是慢慢地在心里琢磨着拍子,仔细地听着节奏,生怕因为咱一个人的失误而扰乱了全局。爷爷向咱投来了鼓励的目光,很快,咱随着节拍逐渐熟练了,咱就放开手脚尽情地发挥着,铿锵的锣鼓声好象就是在咱的心中迸发涌溅出来,咱完全沉浸在这喜庆的锣鼓声中了。

这就是咱快乐寒假生活的一部分!今年过年咱特开心!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篇6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踏青、除尘的好时节,其名字也正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小诗。祭奠亲朋,在这个传统的日子里年复一年。

又是一年的清明,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奶奶的墓前为奶奶扫墓。在奶奶的坟前,献上鲜花,希望奶奶能够知道我们的思念,也希望能得到老人祝福。

也有很多人们去烈士墓园祭奠瞻仰那些死去的烈士,以寄托对他们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以此勉励自己的子女学习他们的精神。还有很多人拿着铁锹带着小树苗,到指定的地点义务植树,希望为自己的生活添枝加绿,更希望能够为子孙营造出绿色的生活环境。

清明节其实并非简单的扫墓,缅怀故人那么简单,还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生命的寓意。清明的节日精神讲究“生死并至”,就是说生与死同样重要。活着的人缅怀故人时,纪念并感恩;亲近自然,在春意盎然的欣欣向荣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清明节的风俗是丰富有趣有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就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大的慰藉了!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古诗文大赛到了,我们经过了刻苦的训练,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下午,我们全校一至五年级的所有同学都聚集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比赛。现在场上是三年级的同学的比赛了,你别看他们个小,表演的还很精彩呢!

到四年级表演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精神抖擞。

哈哈!终于到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们班全体表演岳飞的《满江红》。主角是宋大元,他穿着一身王子的衣服,还披着披风,非常英俊潇洒。上场的时候我们一个个都非常紧张皱起眉头,一定要取得成功。比赛开始了,我们的心情越来越放松了,我们一起背出了岳飞那豪迈的诗句,表演出了他那英雄的气势。台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比赛结束了,我们为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的自豪。这场古诗文大赛我深深地记在了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