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把根留住散文

把根留住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5K 次

——记“夏县根雕第一人”孙英吉先生

把根留住散文

根雕是什么?

是艺术的明眸对根的阅读,是闪烁灵性的雕刀对根的审美,是雕者用心写意对生命的至尊礼赞。

有一位老者,来自中条腹地祁家河的老者,年届七旬,名曰孙英吉,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与根结缘。艺术的火花一旦迸发,便注定燎原。从此凭借几十年的木匠实践,孙英吉先生以刀代笔、用凿抒情,一刀一凿,叮当在大山深处,让心灵与自然神韵发生碰撞,在似与非似、人工与天然之间化腐朽为神奇,催发生命的复苏,雕琢万千风情,演绎树根上的精彩艺术人生。

一段段树根,或朽在崖畔无人知,或弃于荒野无人问,或焚于炉灶无人惜,或碍于路障有人怨。在孙英吉先生的眼中却是知己红颜:朽木可雕,因为有一点像个什么;断枝再造,因为可以模仿个什么。他常常被那些变化多端、盘根错节的树根、树块“迷住心窍”,那树纹、节杆、结疤、裂痕蕴含着美的韵律,力的节奏,仿佛一个个跃动的勃勃生命。孙英吉先生有一首小诗《追梦》:把苍天的盖头揭开,捕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玄秘,雕日月,塑昆仑,与天同创……

一路敬畏,满心虔诚。孙英吉先生坦言:“我见枯根多欢喜,料枯根见我应如是。”一段段看似平淡腐朽的根桩,经他“三分雕刻、七分天然”的修饰,点化为一樽樽动感十足的`艺术珍品,其作品涉及神话传说、人物传记、历史故事、飞禽走兽等多门类多题材,有高达2米重几百斤的“高富帅”,又有小到寸许仅几两的“小精奇”。它们或盘旋缠绕,尽显其柔弱之美;或自然弯曲,尽显其脱俗之丽;或孑孓而立,孤芳自傲,气度不凡;或巍然翘首,豪放粗犷,气韵磅礴……件件是精品,个个是精华,其独特的风采、含蓄的意蕴、精妙的构思、巧妙的立意,如曲径通幽一般,给人以生命不衰的通透顿悟,叩动鉴赏者的心扉,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藏魂在天然,纳灵于神工。孙英吉先生非常推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虚实相间”、“阴阳相合”的审美理念,主张以人的素朴之心与根的素朴之形“悠然心会,灵犀相通”,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及创造才智,将表现形式中的情趣和兴味提炼出来,使形式美成为神韵美的有机部分,形成了自己独特风行的雕刻风格——虚实相兼。根雕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象形过程,其作品“形”成于未雕之先,“神”留于既雕之后,遵循“点化自然,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之法,秉持“雕而不雕,不雕而雕”之境,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沉潜着意,化一切自然为我所用,把无绪的自然之物雕琢成美轮美奂的人间传奇。

作为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2009年他受邀参加了山西省林业厅举办的根雕展;同年其作品在运城第21届国际关公文化节上参展;2011年原省委书记袁纯清莅临夏县考察时对其作品高度赞扬;《人民代表报》以《化腐朽为神奇,赋枯根以生命》为题对其事迹做了通版报道;《中华艺术家》杂志刊载了其根雕业绩;中国徽标设计专家萧宽先生、中国傅体书法创始人傅继英女士等对其作品风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对其进行了专题采访;2014年其赴福州参加“纪念中国现代根艺发祥地50年成果邀请展”,其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欣赏,被海内外知名人士广泛收藏,被业界誉为“来自禹都的根雕第一人”!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将成功放在屋檐上,就是雨滴将岩石滴穿的那一刻;如果,将成功放在沙漠里,就是仙人掌顽强生长起来的那一瞬间;如果,把成功放在孙英吉先生身上呢?孙先生年届七旬,一头白发,全身病痛,胆囊摘除,锁骨折断,糖尿病史一十八年。95年开始从事根雕,刀、锯、锉、斧、钻……伤及遍体,确依然如鸟儿欢歌,似顽童淘气,追寻根之路,风雨20载,锲而不舍,上下求索,几近“根痴”,攀爬在苍鹰盘旋的山巅,下探泉声幽鸣的沟壑,执着的足音留在中条山的沟沟岭岭……

孙英吉先生的博客有一首小诗《野草》:“长在深山、田野、沙丘、河畔、路旁……它不被人们关注,自生、自长、自灭。它为这个地球贮土、蓄水、吸碳、吐氧,无私奉献。它将大自然装扮得绿茵一片,鲜花灿灿。我想做一株野草,我是一株野草。”他自号“野草”,于是,简陋的住所就成了他的“野草居”。茅屋虽陋暖意浓,唯求枯根百媚生。在这个艺术的“野草居”里,他守着自己的根,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不求功名利禄,不求荣华富贵,只希望如野草一样,吮吸人生四季风雨,芬芳着自己的芬芳,传承一种淡泊之美、高雅之美、人性之美、故土之美……

“日透晚霞尽异彩,只叹岁月太匆忙。”孙英吉先生喜欢这句诗,我知道:老人家只争朝夕,扬鞭奋蹄,只想把祁家河的根留住,把中条山的魂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