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寻幽访古清凉寺散文

寻幽访古清凉寺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4K 次

  1、有缘无分留心病

寻幽访古清凉寺散文

有人说,一百年发展看深圳,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河东。也有人说,真正使河东名扬四海的则是芮城县。

此话有无根据姑且不论,但2006年运城市荣获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佳魅力”城市的颁奖词就有“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之语,可见说河东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此言非虚。而芮城县是山西的文物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8处之多,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则有四五处呢。

提起芮城,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永乐宫。永乐纯阳,道宗神画世人夸啊!这个饱受风雨侵蚀、搬迁之苦、岁月沧桑的道观,因其精美的元代壁画瑰宝,引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前来“朝圣”。而一年一度的芮城永乐宫国际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了八届,使永乐宫这张靓丽的名片传播得更广更远。

相比较永乐宫,清凉寺更像是一位藏于深闺之中的“小家碧玉”,等待着有缘“识货”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睹她的芳容。

其实,我有缘闻得“她”的芳名是在去年。

2014年9月,我在芮城北关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天,我乘坐出租车打算拜谒当地的五龙庙,司机说还有个地方比五龙庙更出名。我连忙问是哪儿?他自豪地说,清凉寺啊!那可是国家级保护单位,连黄河对岸陕西的考古学家、历史学者都慕名前来考察。但由于实习时间紧,当地文物遗址又多,加上我囊中羞涩,于是到三月实习结束,都未能前去一睹她的“芳容”。这成为我在芮城实习期间留下的一个遗憾和一块心病。

心病还需心药治。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今年9月,我约了一好友专程前去芮城寻访清凉寺。

  2、荒山野岭藏瑰宝

由于芮城历史文化深厚,文物遗址众多,引得许多外地的学者、访古者纷纷慕名前来拜访。然而这些文物遗址似乎喜爱清静,大都“隐居”于偏僻山林之中。外地游客别说不知道遗址的具体位置,就算知道了也没有直达车去啊。这就给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商机。他们发挥本地“万事通”的优势,只要你能说出本地的景点,他就会热情地带领你穿大街、绕小巷,爬山路、钻深林,不到目的地不罢休,尽力满足你访古探幽的愿望。当然,的哥的收费也是不低的。

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银子看不到心中的风景。为了了却心中的愿望,一睹清凉寺的“芳容”,我就下决心花点“血本”了。

出租车几经曲折颠簸行驶,终于在一座规模不算大、甚至可以说不起眼的古刹前停了下来。

这就是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皇家寺院——清凉寺吗?

若不是亲自来到这里,我绝对想象不到,这座被考古界十分青睐,以史前文明而著称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清凉寺,竟是在这荒山野岭大山深处,这么灰头土脸,这么荒凉败落啊!或许这正应了“深山出俊鸟,飞涧有沉鱼”这句古话吧。

这清凉寺始建于元代,历代受朝廷所器重,元明清都有扩建和修葺。随着时光增递,岁月侵蚀,历经沧桑,当日古刹辉煌的盛景已成过眼云烟,堂皇的“门面”已荡然无存了。只有一块“清凉寺文物管理所”的牌子,向来人证明该寺文物“身价不菲”。

步入院内,柏树参天,残碑零落,青砖铺地,苔痕阶绿,过道中间矗立着一尊现代仿制的九天香炉,紫烟袅袅,迷漫缭绕。过道两边竹篁茂密,随风摇曳,将过道尽头的殿阁藏在深处,真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真实写照。佛门圣地的幽静、清虚,让人不由得顿生敬畏。

寺内主要建筑仅存一座大雄宝殿,清凉寺的魅力尽在这里。

大殿建于元大德年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位于高大台阶之上,气势非凡,雄壮巍峨。殿前月台宽敞,殿门牌匾沧桑。殿顶上筒瓦覆盖,正脊小小飞天入极乐,屋脊两面莲花宣佛法。殿面呈单檐悬山顶,造型巍峨壮观,斗拱结构错综,梁架粗狂豪放,钩心斗角,颇具特色。

为扩大殿内实用面积,建造者使用“减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后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减轻了横梁净跨负荷。据说,该殿建筑风格乃元代建筑结构上的重大创举,是研究元代建筑形制的珍贵实物。

殿内原有的三座大佛早在岁月沧桑和战火中毁去,现今的是后人复原重塑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像虽然是后人塑的,但只要心中有佛,那么心诚则灵。所以,大殿里的香炉虽然香火不太旺盛,但也不曾间断。

大殿月台两侧立有几通不同年代的石碑,特别是殿面右侧墙面嵌有清康熙年间重修大殿的碑刻,虽然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但只要你细细辨认,还是能从中了解到清凉寺的前生和今世……

  3、古寺悠悠若桃源

据说,历史上清凉寺可比现在要热闹得多了。

自元代创建以来,清凉寺就一直被历代皇家所看重。据史料记载,元朝戊申年间,一位军马使拥兵自重,时时飞扬跋扈,处处横行霸道。一次,这位“军爷”到清凉寺,掠夺寺院宝藏,抢拿僧侣财物,骚扰一番走后,寺院住持了空师傅赶到朝廷告状。皇帝得知,龙颜大怒,当场下旨,从重处理。从此,再无人敢骚扰清凉寺了。

那时,每年一到农历七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来自大城小村的善男信女们,都相约来朝拜清凉寺。届时,寺内香火缭绕、钟磬声声,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商家们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好的生意,庙会上,卖凉粉的、卖麻花的、卖醪糟酒的等各种小吃担子,摆满路边,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品尝着赞不绝口。更有请来的戏班子在戏台上咿呀咿呀地扯开“嗓子”尽情唱着,锣鼓丝弦声响彻十里八乡。这场景,如除夕元宵热闹,比逢集赶会繁荣。青山远黛良田锦绣,人欢马叫其乐融融,好一幅优美和谐的太平年景图!

走出寺院,只见四周茂林修竹,绿阴蔽天,鸟语呢喃。更有恭水涧泉水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围流淌,又到山门前汇合,在向山下欢快地奔流。真乃二水合抱,堪为风水宝地。

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不齐,窑洞错落有致。极目眺望,甘枣山奇峰峭立、沟壑纵深,轻岚缭绕、静谧幽深,梯田层叠、果林如带,整个寺庙与山村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这里远离了闹市尘嚣,保持着古朴而恬静、幽雅而诗意的田园风光,真是“结庐在人境,而我车马喧”的现实版本,最是一个静心休闲的好去处。

你看,这里殿阁巍巍、钟声悠悠,竹林郁郁、溪水潺潺,一座座农家院落古朴结实、炊烟袅袅,一片片田地麦苗青绿、果满枝头。天南海北的访古者来这里就会陶醉其中,他们拥抱着青山绿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天然原生态的时蔬水果,喝着浑然天成没有杂质的山泉,品尝着晋南风味的农家饭,望着山坡上嬉闹的孩子和在竹林里漫步的情侣,是多么的惬意啊!

  4、清凉墓葬难觅寻

现今,清凉寺内的住持是一位尼姑师傅,大约50岁左右,一袭青衣帽,满面肃穆色。据的哥介绍,她已在清凉寺内修行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她一方面秉承着出家人的信仰,在青灯梵音中潜心修行;另一方面她也在默默守护着清凉寺,尽力使它不遭受人为破坏。司机还说,清凉寺最著名的是史前墓葬群,它的发现曾经在国内考古界引起轰动。

啊!这个小地方还有史前墓葬群?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向尼姑师傅询问那史前墓葬群的方位。原本一脸肃穆的她,此时又变得分外警觉起来,眼观鼻,鼻观心,只念阿弥陀佛。在我好言解释、再三讨好下,尼姑师傅才极不情愿地指了一个大致方位,并强调那儿如今没有什么好看的,和普通田地没有什么两样。

史前墓葬群就在附近,我怎能放弃考察的机会?我们急忙拉着的哥出了寺门,向尼姑师傅指的方向走去。的哥苦笑说,你刚才不该问那么多问题。我一脸茫然,听了司机的话后,才明白为什么尼姑师傅对我警觉的原因。

由于清凉寺墓葬群赫赫有名,来拜访考察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但也招来了一些心术不正的盗墓贼。山里人起初都善良淳朴,对山外来客都热请相迎,知无不言,每问必答。直到当地派出所在此地抓获一伙盗墓贼之后,山里人才知道自己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竟是一方宝地。为防止再上当,对不知底细的来客询问古墓话题的,大家都分外警惕,守口如瓶,三缄其口。

噢,原来是这样啊!了解原因后,我非但没有生尼姑师傅的气,反而对她的敬业更加钦佩。

由于尼姑师傅没有提供准确方位,我们在山坡上转悠了好久,都无所发现。的哥指了指山坡下的成片麦田,说应该就是那儿。他有模有样地说,从风水上来讲,这里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最理想的安葬地。

那不就是一片普通的麦田吗?怎么能和史前墓葬群联系起来呢?我心中却有不甘,还想继续寻找那有关史前墓葬群的蛛丝马迹。我试着用手机网络搜寻,无奈山上信号不佳无法流畅上网。见我一脸失落的样子,的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看景不如听景,见面不如怀念。有时候,一些事隔着面纱看着更美,来过就好。我知道司机师傅是不想一味耽误他的生意,所以着急催我返回。更重要的是寻找古墓确如大海捞针,即便寻到也无现实意义,不能挖,不能掘,面对的也还是一片不会说话的麦田。

虽然司机师傅的话有些功利的成分,但其中也含有一些人生哲理。是啊!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些别人有的、而我们没有的东西,在心中十分羡慕,觉得那是无限美好、无比珍贵的。但真正当你得到了,而我们却往往觉得不过如此,久而久之,便视而不见,不加珍惜。

在的哥的催促下,我回过神来,在望了望这一片麦田,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个被称为墓葬群的地方后,便留恋不舍地匆匆离去。

  5、墓葬沧桑终现身

回家后,我依旧难以忘却清凉寺那史前墓葬群。现实中寻觅不见,那就上网求“度娘”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是“百科全书”,绝非虚言。这不,我用鼠标轻轻一点,它就破获了我心中的谜团。我终于领略了发掘清凉寺史前墓葬群的沧桑和辉煌。

那是上世纪的事了。

1955年,黄河水库考古队来到芮城时,就发现此地古代遗存十分丰厚,但因种种原因,他们未能细细考察就匆匆离去。我想,现在他们或许很遗憾,因为他们与一次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当地下寺村一农民在清凉寺东部断崖处挖窑洞时,竟挖出一根根白骨。他们虽然心有忌讳,但还是将窑洞挖好。一天,竟然从窑顶掉落了十几个光滑的石头片。全家人觉得好看就当作装饰品,孩子们还拿着几个小的当弹珠玩。后来县文物部门听说后,迅速来到下寺村,好说歹说,劝这村民把挖到的东西捐给县博物馆。经专家考证乃是西周时期的`玉器。下寺村发现西周时期的玉器!一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县里,惊动了国家、省里的考古学界。

1984年秋天阴雨连绵,该村民家的窑洞突然坍塌,幸无人员伤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该村民在清理废墟时,又发现了数十枚大小不一的玉器。村里人都说这家是风水宝地,宝贝经常从天而降。没过多久,一伙自称考古队的人来到村里,他们不仅收购了村民捡到的那些玉器,更以每立方米300元的价格,雇佣村民在清凉寺附近的梯田内挖掘。果然,他们又挖出一些玉器后,就逃之夭夭。一年后,这伙人被警方全部抓住。村民才知道他们上当了,这伙人是披着“考古队”外衣的盗墓贼。虽然盗墓贼被全部抓获,但是丢失的百余件珍贵文物只追回了64件,其余文物下落不明。

2003年春,山西省一支考古队来到芮城,正式对清凉寺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以研究芮城远古文明。然而科考队并不受村民的欢迎和配合,甚至有些排斥。因为有了前面古墓被盗的教训,村民们不肯再相信“考古学家”了。经过多方解释工作,终于得到村民们的支持。

正当大家挖得热火朝天时,非典却无情蔓延,考古工作只好中止。等到非典疫情消除,考古学家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

黄河岸边的冬天要比别处寒冷,说寒风刺骨、地冻三尺丝毫不夸张,站在村里都冻得颤抖,更何况还要下地掘土呢。夏天更是难以忍受,不仅高温难耐,还要遭受苍蝇蚊子的突袭。就在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下,考古学家们顶严寒,冒酷暑,战蚊虫,终于在2004年底完成了对清凉寺墓葬群的考古发掘。

用了一年时间,考古学家在清凉寺附近共发掘了大小墓地百余座,发现陪葬玉器二百余件,其数量之大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此项科考,对详细了解考察河东远古文明、西周文化与礼仪,以及华夏认祖都极有价值。清凉寺墓葬群发掘也被评为2003-2004年度十大考古惊人发现。真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据专家分析研究,清凉寺墓葬群面积应该很大,考古学家发掘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墓葬隐藏于地下。虽然墓葬群的神秘面纱掀开了一角,但还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何此地会有如此之多的墓葬,为何历代先民都选择在此地下葬,而且排列如此整齐?再如为何有活人殉葬?等等。我想,终有一天,这些谜团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一定会被一一解开。

历史很有意思,一个小动静就要折腾后人大半辈子。不过,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不是吗?

  6、只道缘浅擦肩过

写到这里应该让文章结束了,但我觉得再加上下面这些文字似乎更完美。

后来,我和朋友在网上搜索、比对,最终确认我在芮城清凉寺所看到的那一大块麦田,的确就是史前墓葬群发现地。

真是造化弄人!本以为我有缘无分见不到它,却没承想“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惜当时没有在那儿多呆一会,充分感受那厚重的历史文明,体会那悠久的历史文化,沐浴那神圣的宝地灵光。

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芮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脚下随地一踩,都有可能发现历史遗迹。作为非专业考古人员,如果到处打听寻找墓葬,说不定还真让人当成盗墓贼呢。所以,只应对河东这片古老的土地心存敬畏、心怀感恩,这就足够了。

生活中,好多人不理解我的一些举动,认为我大老远跑到那些地方,风尘仆仆,筋疲力尽,回来就拍了几张破照片!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可我觉得,我一路踏寻远古文明的足迹,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中与古人对话,吸吮丰富滋养,不断提高学识,何乐而不为?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呆了好久,却不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如同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每天“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我可不想做这种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没有兴趣的人。我不是考古学家却热衷于考察文物、考究古迹,寻访之行虽然身累却心悦。一切皆因性情所致,兴起而动。

性情不要做作,兴趣不必改变,喜欢不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