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关于描写母亲的散文赏析

关于描写母亲的散文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5W 次

有一种爱,是一座山,任凭电闪雷鸣,任凭风雨交加,天地同日,不改的是岁月青山。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描写母亲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描写母亲的散文赏析

  【关于描写母亲的散文赏析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早上一打开网络,有关母亲的各种文章便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或赞美,或感恩,或祝福,或警醒,或悔恨……,不一而足,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母亲,是伟大的化身;母爱,是永恒的话题。

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农村妇女。说她平凡,是因为她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村妇女一样,有着善良、勤劳、质朴、执著的高贵品德;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把我们姊妹四个抚养成人,而自己至今却家无定所,时常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始终默默无闻地燃烧着,付出着,消逝着……

自打我记事起,母亲就好像一台永远不知道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的运转着,日复一日地在土地和家之间奔波着、忙碌着,一刻不曾停歇过。

记得在农业社时期,为了多挣工分,多分一些粮食养活一家人,父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出工,中午也很少回家吃饭,饿了便就着地边的山泉吃一点干粮,稍作歇息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由于有了父母亲的辛勤劳作,每次分粮食时,我家分到的粮食一直是全村最多的,我们一家人也从来没有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发过愁。包产到户后,家里的生活状况虽然比以前大有改观,但劳动量却成倍增加,父母亲更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劳作。每天从地里回家后,母亲才开始忙着生火做饭、打扫卫生、喂猪喂鸡,常常一忙就忙到深夜。那时候,因为我家晚饭吃的迟,村里就有人给母亲取了个“冯半夜”的外号,当时由于年龄小,我竟然成天傻乎乎地跟在母亲身后,学着别人的腔调说笑她,母亲没有因此迁怒我,而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叹着气说:我以后尽量早点给你们做晚饭。那时我清楚地看到,母亲眼神中分明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愧疚。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才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无奈和心酸,也时常被母亲的坚韧不拔和豁然心胸所感动,为自己的年幼无知而懊悔,这个带有嘲笑性的外号,见证和饱含着母亲为一家人的默默奉献和无怨无悔的付出。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总是用一颗平和友善的心对待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来没有存过一丝自私和贪念。

记得小时候,如果村里有老人和小孩生了重病,母亲听说后总是在第一时间去看望他们,并给他们以安慰和鼓励。她看望病人的礼物也总是五花八门,几个鸡蛋,几个水果,一把韭菜,几根大葱,或者自己亲手烙的一张饼子……。有一次,我对母亲说:你拿的礼物太轻了,人家根本不稀罕!我原以为母亲会感到不好意思的,没想到她却说:我也知道贵重礼物体面,但是我们家根本没有啊!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物的轻重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份真情。此后,母亲没有因为的劝告而退却,反而更是乐此不疲,继续关心和关注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在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婆婆,在她四十多岁的时候,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遭受打击的她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生活陷入了困境,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那段时间里,为了使老婆婆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每天母亲总是抽时间去看望她,陪她说话,为她解闷,帮她做家务,并在家里做了好吃的给她送去,看着她吃完以后才放心的离开。因为有了母亲的悉心照料,半年以后,老婆婆终于从无尽的伤痛中走了出来,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自信。后来老婆婆做了好吃的,总会记着给我们送一些过来,看着我们吃着她做的东西,脸上便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诸如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直到现在,母亲都保持着这一优秀的品格,虽然没在老家生活,但她隔三差五都会打电话给一起生活过的姐妹们,了解她们的现状,关心村里的变化,当听到她们一切安好时,脸上就会露出欣慰而放心的笑容;当听到村里有人生病或去世时,母亲的情绪就会非常低落,通常好几天都无法从担心和失落的心情里走出来。

母亲常常给我和妹妹们说:做人一定要讲良心,你关心别人别人才会关心你,这就叫“以心换心”。我想,这也许就是对“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最好注解。母亲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使她和村里人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到我家串门的女人们总是络绎不绝,她们有了烦心事,就会毫无保留地向母亲诉说,母亲也乐于替她们出谋划策,帮助她们打开心结。母亲的这种精神一直教育和鞭策着我们,使我们懂得一心向善、真爱无声的真正内涵,学会了用真心去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正如她名讳中的那个“巧”字一样,我的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境贫寒,我和妹妹们穿的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子,几乎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她没有学过裁剪,可是她做的衣服,针脚细密,裁剪得体,绝不亚于商场里出售的任何一件时装;她做的鞋子,鞋底厚实,针线匀称,横竖排列整齐有序,在妹妹们的鞋帮上,母亲总会别出心裁地绣上一些花朵,看着漂亮,穿着舒服。每年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不分昼夜地为我们赶做过年衣裳了。冬天的夜晚总是特别漫长,时不时会有一股股刺骨的寒风从门窗缝隙里挤进来,一阵阵寒意顿时席卷全身,使人半天缓不过气来。半夜里,当我睡醒一觉睁开朦胧的眼睛时,总会看见母亲瘦弱的身影在昏暗的煤油灯的映照下,显得朦胧且高大。我劝母亲早点休息,母亲总是叹着气说:我要让你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过年。从那时起,我和妹妹们就天天扳着指头数着日子,总希望晚上睡一觉第二天一睁眼就过年。好不容易等到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和妹妹们便争先恐后地穿上母亲做好的新衣服、新布鞋,到村子里去向一起的伙伴们炫耀,看着他们羡慕、嫉妒的眼神,我们心里就会升起浓浓的骄傲和自豪。尽管熬了大半个月,此时已是心神俱疲,但看到我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幸福而满足的笑容就会挂上母亲粗糙的脸庞,久久不愿散去。

母亲刺绣的手艺可谓一绝,在周围十里八乡远近闻名。我们家里的枕套、鞋垫、桌布等物件,上面都有母亲精心秀制的图案,或花草,或鱼虫,或飞禽,或走兽,幅幅做工精美,活灵活现,令人顿生爱慕之心。记得上小学时,母亲用蓝布给我做了一个新书包,在书包的正面秀了几朵迎风绽放的荷花和莲藕,还有几条在水中游动的金鱼,蓝色的布料配上艳丽的花朵,显得简洁清爽、美观大方,我当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常在同学面前显摆。这个书包一直陪伴着我上完五年小学、三年初中,直至上高中时,因害怕同学们嘲笑,就自己偷偷在城里买了一个帆布书包,现在那个“花书包”已不知所踪,但它的形象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今生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经常缠着母亲,让母亲给她们画鞋垫、教刺绣,一时间在全村兴起了一股“刺绣热”,忙的母亲不亦乐乎,她因此获得了极大地满足和成就感。

母亲剪窗花和她的刺绣一样,也深得村民们的喜爱和“追捧”。每逢过年,母亲都会用平时剪好的窗花,把所有的窗户里里外外装扮一新,家里顿时充满了吉祥喜庆的气氛,常常惹得过路的人们驻足观看。村里和母亲关系好的女人,都争抢着请母亲为她们剪窗花、贴窗花,母亲往往是来者不拒,尽心尽力地满足她们的愿望。村里有人娶媳妇,总是提前十天把母亲请到家里,好茶好饭地伺候着,看着母亲一剪一剪的剪完每一幅窗花,然后一张一张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彩纸上,最后细心地贴到每一格窗户上,才算大功告成。剪窗花是一件很费眼费神的事情,往往剪完一家人的窗花就得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母亲因此累的腰酸背疼,需要歇两三天才能缓过气来。尽管劳累,但是看到她剪的窗花为村里人的婚事增色不少,听到十里八乡宾客发自肺腑的赞叹,母亲又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而感到高兴,些许伤痛也就烟消云散了。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席卷全国的打工潮激活了山里人的思想,大姑娘小媳妇们都打扮一新涌入大城市,村里顿时安静了下来。人们因为打工渐渐变得富裕起来,大多数人家都盖起了宽大的砖瓦房,通透的玻璃窗明光水亮,找母亲画鞋垫、刺刺绣、剪窗花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随着年纪的增长,由于年轻时用眼过度,流泪太多,母亲的眼睛也慢慢不好使了,看东西模糊不清,时常钻心地疼痛,迫使她不得不放下陪伴她几十年的最爱。好在妹妹们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多多少少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刺绣,我不时还能穿上她们秀的鞋垫,也算是对母亲的手艺的一种传承。现在,母亲虽然不能绣花、不能剪窗花了,但她一说起刺绣、剪窗花的美好经历,依然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最值得一提的是,母亲还是一名秦腔演员。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十几年里,唱社戏在我们这里可谓红极一时,是农村人最热衷的休闲娱乐活动,那时,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秦腔剧团。每年一进入冬季,各村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排练剧目,为欢度春节做准备了。正式演出一般从正月初四开始,二月初二之后结束,除去中间的休整时间,前后大概要唱二十天左右。由于母亲不识字,我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给她教台词的任务,一折戏或一本戏的台词很多,需要一句句一遍遍反复背诵,母亲才能够记下。好在冬天的夜晚漫长,母亲一边做针线一边背台词,倒是两不耽误,很快就记住了好多出戏的台词,我因此对秦腔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二六、慢板、带板、尖板、滚白等唱腔,在无人处也能偷偷地吼上几嗓子。母亲排戏也很认真,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要反复练习无数次,直到自己感觉满意为止。母亲出演过许多角色,多以青衣旦为主,我印象最深的有《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放饭》中的赵锦堂,《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四贤册》中的赵月娥,《香山寺还愿》中的庙善......等等,还有其他十几本本戏,因为时间太久,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母亲虽然嗓音不太好,但她扮相俊俏,感情投入较深,唱到动情之处,竟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常常惹得看戏的人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跟着我母亲一起流泪。尽管这些早已成为历史,但我常常想:戏如人生,母亲之所以和戏中人同喜同悲,是与她饱受磨难、曲折坎坷的经历分不开的,她是把戏中人当成了生活中的她自己来表演,因而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真正融入到戏中去了。

最让我难以释怀和终身铭记的事情,是有关母亲供给我上学的点点滴滴。

初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一中。当时,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加之小妹正在上小学,父亲就想让我辍学帮家里干活。听到父亲的决定后,母亲就激烈地和父亲争吵了起来,并气愤地对父亲说:我们家没有一个有出息的,你和我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你也想让儿子和我俩一样将来没出息?你不想供给我来供给,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把儿子送进大学校门!在母亲的强硬反对下,父亲最终妥协了,妥协的结果是以牺牲小妹的学业为代价!在我们姊妹四人当中,大妹从未上过一天学,二妹只读到三年级,小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那年以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初中,她也很喜欢读书,也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在母亲的软磨硬泡和说服教育下,最后还是忍痛含泪放弃了学业,把出人头地的机会让给了我。为此小妹不知偷偷哭了多少次,看到小妹痛不欲生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萌生了退学的念头,但禁不住母亲的执拗,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此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心怀愧疚,感觉自己亏欠妹妹们太多太多,只有发奋学习,以此来回报她们无怨无悔的付出。

高中四年,母亲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关爱。每到周末,母亲就早早做好我喜欢吃的饭菜,站在家门口痴痴地等我,等到我平安回家吃完她做的饭菜后,母亲才会长舒一口气。有时因事回家稍晚点,母亲就不让家里其他人吃饭,非要等到我回家一起吃。到了高三和补习班时,由于学习紧张,我再不能像往常一样在周末准时回家,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母亲就在每周星期天晚上连夜烙好油饼,星期一早上徒步走三十多里山路,风尘仆仆地把一周的干粮送到学校,每次看到母亲欣慰的眼神和劳累的身影,我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了不让我饿肚子,为了让我安心学习,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母亲就这样在家与学校之间奔走着,一个来回就是六十多里,每次得走六个多小时。我没有计算过母亲到底走了多少个来回,经历了多少路程,花费了多少时间,也不知道在那漫漫山路上,到底留下了母亲多少心酸的脚印,但我确信要是换做自己肯定做不到!母亲硬是凭着坚强的信念和毅力,把我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两年大学生活一晃而过,毕业后我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尽管工作不尽人意,但我知道这份工作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承载着母亲的希望,如果没有母亲的努力和坚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母亲是一个苦命的人,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婚姻,早年背井离乡、孤苦无助的遭遇,在她心里刻下了累累伤痕和不可磨灭的印迹。母亲出生在岷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就出嫁到当地的一户人家,一年后生下了我至今只见过三四次面的姐姐。由于公婆是一个尖刻挑剔、飞扬跋扈且封建思想浓厚的人,经常给我母亲出难题、找岔子,三天两头打骂她,甚至有时候不给她饭吃,母亲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和虐待,就含泪狠心丢下姐姐离家出走,历经艰辛来到了我们村里,经人撮合与大她10岁的父亲走到了一起。婚后一年,我呱呱欢叫着来到了这个世界,后来我三个妹妹也相继来到了人间。母亲和父亲在一起生活了整整36年,期间,他们虽然说不上恩爱有加、举案齐眉,但也能够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父亲生性耿直,为人忠厚老实,做事严谨有度,对我们姊妹要求极为严格,要是我和妹妹们做了错事或有事情没做好,他定会毫不留情地大声训责,偶尔还会拳脚相向。每当此时,母亲总会勇敢地站出来,把我们护在身后,温言软语地替我们求情,等父亲消了气后,她就又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道理,手把手地教我们做事情,我们因此避免了许多皮肉之苦,也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本领。

2006年7月,父亲被查出贲门癌晚期,这对于我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顿时笼罩在一片黑暗的乌云之中。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悲痛欲绝,方寸大乱,而是更加沉稳,更加有条不紊。可有几次,我却发现母亲偷偷背着我们躲在角落里抹眼泪,我知道,她是不想让这个由她和父亲苦心经营起来的家垮掉,也不想让我们承担过重的心理压力,而自己却在痛苦的深渊里苦苦支撑着。为了不增加父亲的思想包袱,母亲和我们一起隐瞒了父亲的病情,只是告诉他得了急性胃炎,需要尽快住院治疗。之后,父亲在天水市地区医院做了癌细胞切除手术,出院后回到家里休养。母亲清楚地知道,死神留给父亲的时日不多了,也许一年,也许半年,也许几个月……,因此,她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父亲身上,每天早上搀父亲散步,抽空陪父亲聊天,挖空心思给父亲做好吃的。时间久了,母亲怕父亲一个人无聊,就把父亲儿时的玩伴请来,叫他们陪父亲一起打扑克,并好茶好烟好饭地伺候着,打到高兴处,久违的笑容又挂上了父亲消瘦的脸庞,母亲紧揪着的心才会舒展一些。在术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由于有了母亲的精心照料,父亲身体没有出现较大反复,病痛的折磨减轻了许多,精神状态也一直很好。但是,母亲的不懈努力却没有换来死神的丝毫眷顾,还是无情地向父亲伸出了狰狞的魔爪。在去世前的一个月,父亲就卧床不起了,身体也瘦的只剩下皮包骨,浑身上下酸痛难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为了照顾父亲,母亲整夜整夜地处于失眠状态,一会儿给父亲擦身子,一会儿给父亲喂药,一会儿给父亲翻身体,每天晚上都要翻腾几十次,当父亲沉沉睡去时,母亲又看着父亲暗自垂泪,一直到天亮。

2007年10月22日凌晨1点30分左右,与病魔顽强抗争了将近一年半时间的父亲,带着对亲人的牵挂和不舍,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时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父亲走了,一直以来庇护我们的天塌了,母亲曾几度哭的昏迷不醒,缠身多年的心脏病也复发了。后来,在我们的苦苦哀求和邻居们的宽慰下,母亲才勉强打起精神,主持着为父亲料理了后事。送走父亲后,母亲就一病不起,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尽管自己心里很痛苦,但看到我和妹妹们成天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的模样,母亲又反过来给我们说宽心话,说父亲生前的一些开心往事,借此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一个月后,母亲挣扎着走下病床,带着身体的病痛,承受着痛苦地折磨,又开始为我和妹妹们忙碌了、奔波了、操心了,她又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母亲患心脏病已经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来,母亲无时无刻不在饱受着病痛的折磨,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每次犯病时,母亲就会面色青紫,摸不着脉搏,测不到血压,心率高达200多次,心脏像被撕裂一样疼痛难忍,一口气憋在胸中呼不出来,有时甚至出现短暂性昏迷。每当此时,母亲就急忙把手指伸进嘴里刺激喉咙,直到呕吐出一些胃液,把憋在胸中的闷气呼出来后,她便会大汗淋漓,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浑身酸软,萎靡不振,连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每次需要休养一个多月才能恢复过来。

母亲第一次发病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那天,父亲正好去地里干活了,在厨房里忙着做午饭的母亲,忽然双眼紧闭,一手撑在灶台上,一手撕扯着胸口,并慢慢地滑坐在地上,看到母亲痛苦的神情,吓得我和妹妹们大声哭喊,周围的邻居们听到哭喊声,都不约而同地往我家里跑,一会儿挤了满满一屋子人。看到这种情形,他们就七手八脚的把我母亲抬到了炕上,留下几个年长的人照看母亲,其他人便跑着去叫父亲和村卫生所的大夫。半个小时以后,当父亲心急如焚地赶回家时,母亲才慢慢地缓过气起来,看到大家焦急而担心的样子,便挣扎着说:给大家添麻烦了,把孩子们没吓坏了吧!看见我和妹妹们哭着围在她身边,母亲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此时,村卫生所唯一的大夫也丢下地里的活,背上医药箱赶到我家,给母亲做了简单的检查,初步推断母亲得了心脏病,由于村卫生所缺医少药,就建议送母亲去县医院住院治疗。但是,害怕负担不起高昂的住院费,任凭我们怎么劝说,母亲死活不肯去医院,最后在她的再三哀求下,卫生所的大夫就给她挂了三天水,开了一个星期的西药。挂完水后,母亲就拖着虚弱的身子,又开始为一家人的`生活忙碌了。

从那以后,每隔几个月,母亲的心脏病就会复发一次,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再也没有像以前那么慌乱了,村卫生所的大夫还是按照“老规矩”,给母亲做挂水治疗,母亲也奇迹般地挺了过来。由于没有得到医院的系统检查和治疗,母亲因此受尽了病痛的折磨,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感觉亏欠母亲的太多。直到有了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后,我就带着母亲去县医院做了几次全面检查和治疗,医生说心脏病一旦发病就很难根治,最好的办法就是靠药物维持。此后由于每天坚持服药,母亲犯病的次数和症状都有所减轻,身体也慢慢得到了恢复。十几年来,我记不清母亲究竟犯过多少次病,挂过多少瓶水,吃过多少颗药,也很难体会到她所经历的苦难和抗争,但是我却深深懂得:母亲宁可让自己承受病魔带给她的痛楚,也不愿让家人为她担心,她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和死神赌博啊!

父亲去世后,妹妹们都相继成了家,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了,我就把她接到县城的家里,原想可以让母亲多享几天清福、少操几天闲心,但是由于她在乡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操劳惯了,加之我和妻整天忙于工作,两个孩子也先后上了学,家里大多数时候还是母亲一个人,她在城里也没有熟识的人可以聊天,寂寞和孤独时刻困挠着她,心脏病也犯了好几次。半年之后,母亲提出要回乡下生活,因为哪里有她熟悉的土地,有她相识相知好姐妹。我虽然极力挽留,但最终也没有改变母亲的决定,最后她就一个人回了老家。由于担心母亲犯病,在天水做生意的二妹就以给她帮忙为由,把母亲接到她家里,暂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因为有工作和孩子拖累,我除了每星期给母亲打两次电话报报平安外,只有在重大节日去看望一下她。母亲没有因此埋怨我,反而嫌我给她买东西乱花钱,经常给我唠叨勤俭持家的道理。

写完上面的文字后,我终于长长出了一口气。这些天来,我一直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寝食难安,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如走马灯般,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旋转,她满布皱纹的脸庞、雪霜浸染的白发、日渐佝偻的身影在我眼前萦绕,久久挥之不去。母亲给予我的爱太深、太沉了,而我为她做的却太少太少,少的不及她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母亲啊,您是我生命的源泉!您不仅给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美好的童年,您还倾尽毕生的心血滋养我,庇护我,如今我已经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您却日渐老去,青春不再。您永远活在我的世界里,为我的挫折而忧伤,为我的失败而落泪,为我的成绩而喝彩,心里唯独没有您自己!

母亲啊,您是我不竭的动力!您不仅教会了我生活的技能,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您还以坚韧不拔、任劳任怨、与人为善的品格感染我,鞭策我,净化我,使我在遭遇困难和坎坷的时候,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勇气,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底线,从容走向灿烂的明天!

尺短情长,书不完母亲的酸甜苦辣;舐犊情深,道不尽母爱的醇厚绵长。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只想对您说:母亲,我爱您!今生做您的儿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世,请您还做我的母亲!

  【关于描写母亲的散文赏析2】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 ,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屁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们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没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作好作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打相骂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人道是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

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我母亲慢慢止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儿,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