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神奇都江堰散文

神奇都江堰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3W 次

很久以前就读过余秋雨的《都江堰》,文章开篇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作家说,“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其实,只是读了文字,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一直以为这个水利工程是因其宏伟、壮观而具有观赏价值而已。当我来到成都,当我站在都江堰上,我才真正领略了这项水利工程不仅因其宏大而引人注目,更被这个工程的神奇功能所折服。

神奇都江堰散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共分为三部分,即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而且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初秋九月,我来到四川成都,站在了都江堰上。面对青翠的玉垒山,面对山下滔滔奔流的岷江水,回望平安而富饶的成都平原,感受着都江堰工程的神奇之处。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灾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两千多年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常常引起洪灾。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

李冰父子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而后浇水,使岩石爆裂,再用铁锤砸,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军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酷似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分流堤有两点巧妙之处:一是神奇的“四六分水”。因内江河床低,枯水季节有六成水引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外江河床宽,则在洪水季节又转变为六成泄洪,保证了成都百姓的安全;二是“二八分沙”。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利用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低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这种神奇的分沙功能实在是个奇迹。

为了更好地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当水量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站在鱼嘴处的堤坝上,凭栏远眺。看那滔滔江水从身旁流过,再回头看那江畔的山,看那宝瓶口的水,看那飞沙堰的'石......也许在洪水发威时,你能从免遭水患的成都人脸上感受到都江堰的神奇;也许在大旱之年,你会在成都人不为吃水而愁中看到都江堰的奇效。走过大灾大旱之年,也许你才能明白,这一人类文明的遗迹,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真正原因。

都江堰以不破坏生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无坝引水、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它历经2260多年而不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它充分体现了“和谐”两个字。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都江堰附近的岷江上面建有一座漂亮的安澜索桥。站在摇晃的索桥上,西望岷江之水劈山而出,浩浩荡荡,奔流而来,感受到了前人的聪慧伟大,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

走过横跨岷江的索桥,在不远的玉垒山麓,有一座二王庙,庙中祭祀着有恩于成都人民的李冰父子。

遥想当年太守李冰,承担了如何的责任重压?又是拥有何等的勇气和毅力?在李冰和其子率众修建工程之时,没有先进的测量技术和电脑模拟技术,他们是如何预测工程可行性功能的?在没有火药爆破和采挖设备的年代,施工如此庞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工程采挖量的?

看着奔腾而下的岷江水,我被李冰父子的睿智聪慧所折服,也为有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父母官而赞叹。一座都江堰,平安且富饶了成都平原,也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李冰而秦汉,由秦汉而中华,从五脏六腑里感受了民族的伟大和天地和谐的绝妙运用,一种民族自豪感从心底升起!我想,这就是游览都江堰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