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黄州揽胜散文随笔

黄州揽胜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4W 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笔下,江水、浪花与英雄人物融为一片,气势雄浑、豪放,文意深沉、隽永,为后人所推崇,成千古绝唱。沧桑千载,曾叩动多少人的心弦!

黄州揽胜散文随笔

来湖北黄州,游览东坡赤壁乃首选。东坡赤壁原名黄州赤壁,清康熙末年更名为“东坡赤壁”。其位置在黄州西北,赤壁矶山崖上,因断岸临江,崖石赤赭,屹立如壁而得名“赤壁”。始建于西晋,几经兴废。现有的十八座楼阁多为清同治年间所建。其楼阁建筑有二堂(雪堂、二赋堂)、二阁(碑阁、留仙阁)、三楼(栖霞楼、涵浑楼、挹爽楼)、一斋(慨然斋)、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龟亭、问鹤亭、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览月亭、快哉亭、望江亭、羽化亭)。

苏轼因写诗得罪朝廷,以及深受小人“机心”之害,被贬黄州,历史上称为“乌台诗案”。二堂中的雪堂,为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所建,为其居住躬耕之所。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经济窘迫,靠亲友接济和自己精打细算,才勉强度日。他的老友为他请得十余亩荒地,开垦种植,增加收入。他日出于阡陌之间,日落栖身于雪堂。苏轼人缘极佳,与黄州人民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和蔼关系。他种麦于东坡之上,适逢雪盈尺,乃丰收之兆。可他却牵挂雪中的百姓:“但舍外无薪米者,亦耿耿不寐,悲也!”(《书雪》)正是他这高尚宽厚的仁爱情怀,即使身处窘境,仍关爱着黄州的百姓。

碑阁经典精品留后人。历史上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驾临东坡赤壁,观光凭吊,留下许多诗词画赋,被镌刻成方碎近两百块,嵌入碑阁四壁,古朴典雅,风韵可人,极为珍贵,构成特有的“赤壁文化”。其中有苏轼108篇诗词赋手迹方碑。徜徉碑阁,领略文人书法的雄浑境界,感受苏轼翰墨的清幽、诗文的温馨。苏轼手迹苍劲畅达,豪放飘逸,给人以书风大气、古朴奔放的艺术享受。文人书法,浸透着浓郁丰厚的古代文化底蕴,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苏轼有过高官生涯,仕途的辉煌,鲜花曾相拥过,却频触世患,以致宏大的抱负落空。蹲大牢后,谪贬黄州,这给他精神上带来极大创伤。然而,苏轼毋与后悔,没有被政敌击垮,而是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期冀国家早日摆脱外患内忧,进步强盛。他日:“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也。”(《与藤达道》)这表明他身处厄境,仍忧国忧民,企盼为国家和人民做有益的事情。他身居“雪堂”而想天下事,他的“许国之心犹在”的精神,赢得千载之下人民的怀念。

乾坤旋转岁月逝,诗人华章仍留传。苏轼谪居黄州,其身份无异平民百姓。这就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与其交友,同情他们的疾苦。同时,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吸取丰富的营养,提供广泛的题材。苏轼这期间先后创作诗词赋文700余篇,笔耕极丰。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可贵的是,他此时政治上失意,文中却无丧志之言。

苏轼泛舟于黄州赤壁之下,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的名胜古迹——古战场赤壁。俯仰古今,必有一番感触,继而抒发胸臆。大江、历史和英雄人物都融入怀古情思中。仿佛他的胸襟、他的神来之笔也经大江淘洗过。把历史带回到一千年前,在赤壁发生的那场噬咬江水的厮拼,再现孙刘联军与曹军鏖战的硝烟。火烧战船,烧红了当年的江水,烧红了昔日的战旗。周郎儒雅雍容,镇定自若,以“羽扇轮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告终。

故国神游,使你早生华发。你对如画的江山,竟如此多情!“一樽还酹江月”,且把酒浇到江里祭奠明月吧!文意终了之前,你心中萦怀江“月”,这使人们联想到《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月色,多么美妙迷人!月色依旧,然“千古风流人物”都在浪花中逝去了。

苏子面对东去的江水,高空明月,更感天地悠悠,人生淼淼!日光如流,岁月千载,带走人间无数春秋,带走多少英雄豪杰,也带走苏子“乌台诗案”深深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