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柯家寨,一个时代的记忆散文

柯家寨,一个时代的记忆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2W 次

随北有座柯家寨!这是草店的朋友告诉我的。

柯家寨,一个时代的记忆散文

柯家寨古村落位于随州北部,隶属随县草店镇三道河村,距随州城区约75公里。占地面积约200余亩。房屋多为清代建筑,是典型的荆楚派鄂北民居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为对称式四合院,多路多进、建筑围合、屋顶相连,院落均为天井院。大大小小有十多个,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沉淀,但村落整体布局依然清晰可见,保存下来的房屋基本完好。

据专家考证,此村落是目前随州市现存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它对于研究清代该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建筑、民风民俗等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据柯家寨现存古碑记载,早在明朝崇祯年间,柯氏始祖尚德公,因流寇作乱,携家远逊,来到随北。至柯氏五世祖英特在三道河南乡(即现在的柯家寨)建房定居,后来柯氏家族在此逐渐兴旺发达,并广置田园、架桥修路、修造房屋,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柯氏村落初步形成,后不断扩大。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规模。

石碑长1.6米、宽40公分,采用当地质地坚硬的青石那上面文字清晰,用楷书刻的,它是正面是“风霜终古”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入石三分:

血食之望,下养子弟,报本之诚,故治间发荣公与侄后绍潜公切思祖训,共济同心,上地于本村之侧,前平后坦,足兑削风之侵,左抢右萦,永无斜雨之漂,基趾坚固,栋宇峥嵘,且置祭田以供祖豆,协祭器以安神灵,节届春秋,备证礼谷谯献之仪,时逢朔,正衣冠,全拜跪之礼。惜乎,造理未备,绍潜公、发荣公相继辞世,而莫告功成。兹于光绪廿伍年载,绍赠同侄,堂生春,报荣共,思为人后者,贵乎善继善述,克成克先志者也,于是共赀财,完其前功,庶不留道恨于先人亦,可见先人于地下耳,因勒石记事,俾垂不朽,后之孙为有志,以睹先祖贻谋之善,而股勒保范,不使门守墙辞有颓堕之感,或且励志诗书,改换门楣,边豆增辉,是义先人所厚望也。

沟传及二世祖天桂公、三世祖长朝选、次朝瑞、朝宣公,长房四世祖芝秀公又迁信阳边地连界寺土地坑。二房芝黄公子三元,三房芝彬公次子三级,俱分支陕西杳无信息。而芝秀公独毗读林泉,积德修善,克勤克俭,及五世祖三才公英特、远迈重于情深,卜宅于三道河南乡,为世守之基,至六世祖(金、成)古公立身修省,广置田园路,立家祠,有意未果。七世祖向荣公,志切奋发,仁声载路,修理屋居,光耀门字,其蒂固根深,而规模格以宏远也。嗟乎历观我祖自来随二百余年,世积忠厚,代传朴诚,至玉子孙,鼎盛发(犮ba)流祥,如祖庙不修,岁时不祭,何以慰祖宗。

碑的背面:也有四个大字,“源远流长”刚劲有力:

盖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宗虽远而追祭之礼不可或缺,孝子建立家庙,序昭穆溯根,重本支俾。始终原委,为日月经天,江河伟地,然后祖孙父子聚于一堂,阅千百年而精诚相格焉。言及家庙之制,顾不重战天,人上自公卿大夫,下自士农工商,莫不有祖,立庙则祖宗神灵有所依,子孙诚敬有所展。譬诸水之千容万派不离一源,木之千枝万叶总归一本。培其本者,末自茂浚,其源者流长,此其理故亘古而不易也。我柯氏起祖,自前明文卿公在江西瓦屑坝迁居黄陂柯家岗下,越五代及我始祖尚德公,因崇祯流寇作乱,携家远逊,眉宇随北,迨圣清治间,另创其业,落籍黄五观音寺西……

但据寨内年老居民介绍,柯家寨建成后,并不是“固如金汤”也曾遭遇几次大的洗劫。 除1917年春,由宋湾、祝家店一带农民组成的 “黄绫会”,攻破柯家寨,处死老寨主柯介之及家属10余口外。1921年11月,岩子河雇农朱云山带领绿林队伍,在“打富济贫,为民除害”旗号下,再次攻破柯家寨,将寨内财富洗劫一空,使得原有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柯家寨自柯家始祖来到随北至柯家寨全部建筑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二百余年,距今约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现保存下来房屋建筑是逐年递增起来的,因为屡遭战火袭扰和土匪抢劫。破坏一次,修复一次,断断续续,建筑年代不一。

从柯家寨村落整体布局来看,柯家寨的选址和建筑风格还是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及周易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坐北朝南,北面高山如玄武为靠,东西委蛇如青龙白虎护卫,前面开阔如有朱雀来朝,又得吉水环绕过堂入库,整个村落建于山下开阔地,一脉如线而下,正是风水学中典型的仙人撒网吉地。

村落四周建有寨墙,寨外一条护寨河将古寨紧紧环抱,以防止流匪入侵,保证村民身家性命及财产安全。寨的东西南北各建有一寨门,供村民出入劳作,南寨门为主寨门,现依然耸立,保存完好,其它寨门都被夷为平地。

穿过南门,一栋栋古老的房子,石槽、碾子、石磙、古井等随处可见,这些留存的记忆带着岁月的苍桑,仿佛在向后人述说着柯家寨曾经的繁荣。

寨中房屋建筑多为四合院形式,各个房屋均为九檩十八柱结构,雕梁画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因为各家各户的院落依山而建,每个院落的大门进口处,都以就近取材的石条为基,铺成或三或五的踏步(台阶),据说,台阶的多少取决于该户的地位,地位越高,台阶也越高。每家每户门前均雕刻有精美石鼓、石墩、门楣等。各户廊檐互相连通,下雨时,不用打伞就可在村寨中串门行走。

村寨排水系统良好,寨中各个院落四周均设有排水沟,这些排水沟与总排水沟相连,蜿蜒曲折,穿行在寨子里,最后汇集一处,流入寨外的护寨河。

村寨中建有专门的粮食仓库,仓库建在村寨后山最高的位置,目的是为了滤水防潮。同时,在仓库墙壁的上半部设有通风口,防止粮食受潮变质。

可以想象:柯家寨当时门庭兴旺、人口众多,仓库是柯家寨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所以它建立在柯家寨内的制高点,并以重兵把守,虽然现在几经易居,但仓库的建筑依然牢不可破,屋顶用双层碧瓦,厚砖构缝,并开有通风口,瞭望哨,以防盗匪侵入。

要不是碑文上的这些文字,我们很难想象出柯家寨在历经4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会是怎样的一幅面孔?

进到里三层,还有一个很别致的花园,花园内设有学馆,专供柯家寨内子孙读书,此处与前门的集市则格格不入,地处幽静、建筑考究,可见柯氏族人对于耕读文化的重视。

站在柯家寨的廊檐下,我想象出老墙粗陋的表皮下会隐藏怎样的故事,它曾经演绎一个怎样的烟火人家?曾经的煇煌、残败、苍凉、荒芜……这些构成了柯家寨最古老的文字记忆,仰看复杂的砖木结构,被岁月叮成千疮百孔,露出一幅幅峥嵘的面孔。向后人讲述着它曾经辉煌。

而曾经在这整个庞大而繁复的建筑群里,无非是大户人家的富贵日子。娶妻纳妾,延续香火、考取功名,汲汲于生也汲汲于死。这几百年它如同待字闺中的女子,亦像一枚睡眼惺忪的古茧,萌动的深绿和娇艳欲滴的鲜红它都吸收的一览无余却又巧妙地不留痕迹,呈现出一幅“庭院深深几许”的典雅从容,又有着很淡的小家碧玉的荆楚之风。

或许是历史沉浮和岁月的仓促,转身和喘息间从黄陂传到不动声色的鄂北边境已经淡弱了很多,它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显得老气横秋。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熙熙攘攘的年代,他也曾想抖抖衣袖,轻抚尘埃,斟一杯清茶啜饮,然后谈笑风生的看着日落,即兴吟诗作赋。

或许是一段比缠绕在一起的毛线还要理不清的旧事,深藏在随北的旷野之地。岁月已经把那些恩怨情仇慢慢打磨,在乡人的口口相传中早己变得面目全非。

站在高处,鸟瞰柯家寨全景,你会发现这里的地址并不显要,但是背倚大山,门临小河,正是中国人选择最为理想的住所,千百年来,我们祖先正是基于有山有水、有林有地才得已繁衍生存的。

柯家寨的主人先是从黄陂迁到此处,这是豫鄂两省的交界处,它的建筑风格正好体现了南北文化的精髓。除了功能性,柯家寨的建筑艺术在方圆数百里可谓独树一帜,寨内多为木架结构,整个建筑不用一根铁钉,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侵蚀,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风骨。

许是历经多次浩劫,柯家寨的防范意识相当周密,它的每个寨门都留有哨孔。

柯家寨的外墙青砖清一色由二、四、六规格,这与随北明清建筑用料基本相同,明清时代的建筑工匠多是就地取材,用当地沉沙黄土,自掘小窑烧制而成,用这种砖挂斗,中间灌缝是特别牢固的。当然这也只限于大户人家使用。一般的人家用不起这么贵重的建筑材料。

大门上的雕塑,虽经风霜的侵蚀,但它的精湛的艺术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斗大的三个字“文明门”雄劲有力、入木三分,两边的莲花、蝙蝠图案依稀可见,弯弯曲曲精致的构图竟然都是石料作成的,几百年过去了,没有一丝裂痕。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些传统工匠的手段。

诗书门第、耕读传家,是中国农村地方阶级的`传家之本,柯氏家族在本地为数不多,很大程度上,是出过不少读书人,也有入仕作官的,土改前夕柯氏后人基本外出,柯家寨内只留下老弱病残和一些最后的守望者。

问及柯家寨的发家史,柯氏传人柯红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相传柯氏从黄陂逃难来草店定居时,一贫如洗,自垒两间草棚栖身。柯家有两个儿媳妇,大的能说会道,滑而不实, 小的是个哑巴,忠厚老实。家中经常安排她二人一起出门到对面一个叫梨花寨的山上打猪菜,每次到山上后,小的总是老老实实打猪菜,而大的总是要么游山观景,要么在山上睡觉晒太阳,从不动手打猪菜;等到要收工的时候,大的一把将小的打的猪菜夺下背回家,小的呢空手回家要挨打,没办法只好回头重新打猪菜,然后再回去。小的这种受欺状况被当地山神看在眼里,并被她的勤劳而感动。决定帮帮她。

一次她们又到山上去打猪菜,收工时大的照旧将小的打的猪菜抢走背着先回去了。在小的回头重新打猪菜时,发现一马槽石里有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非常好看,就检起揣在怀里,打好猪菜带回去。哑巴媳妇不知是什么东西,只觉着非常好玩,回来后把给孩子当玩具。在孩子玩耍时被爷爷发现,爷爷拿过来看,是块金元宝,就问孩子哪里弄来的,孩子如实告诉了爷爷。爷爷让哑巴媳妇再次找到那个马槽石,又捡回了许多金元宝。从此公公不再让哑巴媳妇出去打猪菜了。柯家将这些金元宝用来修造房屋,置办家业。柯家从此慢慢兴旺发达起来。哑巴媳妇成了柯家的大功臣,柯家人都非常敬重她,再没人敢小看她,欺侮她……

柯红星说,随北地区的神翕上都习惯于供祖宗牌位或财神之类的,但是他们柯家的后人至今却供着一条厚重的棉裤,这条棉裤据说就是当年让柯家发家致富的哑吧媳妇遗留下来的,哑吧媳妇一生勤勤恳恳,她死时穿的一条棉裤重达十几斤,可见她的节俭持家、艰苦朴素之风范。

这故事听起来有些不靠谱,就像现代的许多爆发户一样,他们的原始积累或许并不那么干净,但总得找个理由标榜自己的清白,柯氏家族如何富甲一方?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但是它对面确实有个梨花山,传说是徐刚反唐时曾在这里占山为王,后来成为历代土匪啸聚之所。

我当时还产生过这样的联想,这些金元宝或许是有,不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它不可能是神灵赐与的,很有可能是在某一个时期土匪们火拼时留下的,恰好让哑吧媳妇捡到了的可能性还要大些,当然也比他这个故事更可信些,不过,当着柯氏后人的面我又不好反驳,因为这故事绝对是他祖上传下来的,我们无意去追究他的发家史,也就没有必要刨根问底了。

不过,我们从柯家寨周边的厚墙、炮楼、护城河及他们家族最兴旺的时期雇用几百人的长工来看,柯家的产业在随北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我们关注的还是那些遗留的建筑,从现存的断垣残壁中,我们依稀能看到其建筑风格及布局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房中精美的木雕和石雕,也充分体现了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从柯家寨碑文记载中,我们也发现柯氏先人具有尊重文化,勤奋向上,积德行善,勤俭持家的思想。

由于年代久远,柯家寨内大部分建筑都已经面全非,以诗为证:

随北古寨何处寻?

离城七十五公里。

断垣残璧朱门破,

孤树影疏巨鸟啼。

庭径槁草低垂首,

最怜神马露草泥。

四百多年烟火灭,

遊遍荒寨无人问。

这是一个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痕,她激起了人们对历史的眷顾。感叹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代化城镇发展变迁中,却是那么不堪一击,许多老街,老建筑正在急剧的土崩瓦解、消失殆尽。然而,在这里,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没落村庄竟然还保留着一部分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这种曾经的华丽与现实的残败破落,相形之下会让人产生一种无以言状的痛楚。昔日的纵横交错、曲径通幽、灯红酒绿。虽然失去了大户人家逝去的富贵繁华,却还是独特地、孤傲地、顽强地留存在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而那一排排飞檐峭拔、青砖碧瓦、亭台楼阁则透着岁月的沧桑和对历史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