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再读《论语》抒情散文

再读《论语》抒情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6W 次

论语》是一本书,是儒文化言与行的规范,然而它早已超越了书的内质与范畴,而是以一种汽化又实质的思想,以其质朴宽厚而谦恭的深情滋衍着人,感染着人。

再读《论语》抒情散文

清幽的灯光悠悠的洒落床头,披衣而坐,捧一本《论语》,自千年外古朴淡雅的方块字追寻千年里质朴悠长的气息。文字与灯光互溶交织,思想在历史的洗涤里愈发显得利落透净。凝神思索,意动神怡,仿佛在柔和的灯火里穿过了千年岁月的太息,在时间的弄堂里追寻窥视到了那个淡然优雅又有点忧郁的神情。

《论语》是一部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然而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不仅仅只是一部书。每一次轻抚这本薄薄的书时,心底总会不由自主的叩问:那宽大绰约的袖袍,恬淡从容的神情里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将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文字凝结成惶惶中华文人的人格,汇聚出泱泱大国里博大精深的浩然正气,鼎立成炎黄子孙立身处世的良知丰碑?

《论语》,无论过往的历史怎样,面对它,我们都应以一种最为谦和的心态来凝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时光荏苒,在逝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论语》如一条幽深广阔的河流贯穿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哲学、道德、伦理等领域,以一种最为神奇而神圣的气质串联着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命运,并在广度与深度中影响牵连着中华文化的脉络与走向,在深深浅浅,或紧或慢,或艰或难的'步履中塑造与构建着中国国人的人格与内核。

《论语》是一本书,是儒文化言与行的规范,然而它早已超越了书的内质与范畴,而是以一种汽化又实质的思想,以其质朴宽厚而谦恭的深情滋衍着人,感染着人。将灵魂上升为博大的情怀,以其迷离的形态注视引领着属于中国亦属于世界的时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醇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吟唱着黄皮肤黑眼睛的古老群体的热情与豁达;“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的感知演绎着超越时代超越国格的人本情怀;“巧言令色,鲜仁矣”,彰显着华夏子孙血脉里的质朴纯真与实诚;“吾日三省乎吾身”,以一种叩问与警示的清醒来彰显着人,书写着人。

《论语》,不是高高在上生硬的说教,而是要每一位读者以一种最为明净平实的心态来轻轻抚慰,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感知,并用生活的细节来诠释来体悟。

慎终追远,民风归厚。中国的历史如黄河长江浩浩荡荡又九曲回肠。在每一个逝去的日子里,在开明盛世血雨腥风中流转成卷帙浩繁的书籍。每一章,每一页都是千万血汗与肉骨堆累而成的枯冢。而《论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枯骨荒冢里的琰琰地气,将沉重的叹息,得意的迷离串联成中国人的意气。

翻开《论语》,质朴醇厚的文字里找不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迤迷;寻不出“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闲愁;也漂不出“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的思情幽幽。但置身其中,我们能在灵魂与骨骼的声响中体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通达与豪迈;能读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执着与坚贞;能读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崇高与睿智。

与其说《论语》是一部言行的典范,倒不如说《论语》是一把解析与洞悉世事人心的钢刀,它解析着中国文人的思想与情操,洞悉与传承着巍巍泰山下,滔滔黄河边古老民族的人格与尊严。

千年里,《论语》的命运如同中国的历史,反反复复,艰险而曲折。有人说它束缚了思想,是国人劣根性与落后的根源。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静静的思索就会发现,书与思想原本都是单纯而通透的,只是身在其中的我们迷乱与遗失了其最为本真的内涵,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为的压榨了本属于思想属于生活,属于人文的空间。于是,迷失彷徨了自己,亦疼痛的历史。

《论语》,一字一句诠释的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蹒跚跋涉的历史,在方方正正的字体中沉淀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需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平复其内在的蕴涵,以真实的心境去透析其本真的内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