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的散文

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4W 次

我今年56岁,32岁当四民村村干部,36岁任支部书记。接任支部书记时,村小学危房面临垮塌,让我心急,当机立断:重建!人平集资100元,在98年7至9月,仅仅两三个月,建起了328平米的新学校,一天都没有耽误村小开学。

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的散文

四民村位于盘龙街道以东,与新县城隔江相望,距盘龙阶段9公里。由于四民村通行道路较窄,且常年有落石,使村民出行拥堵困难,更不要说致富了。

为让村民们能够常年安全通畅出行,我下定决心,定位将四民村建成生态文明村。

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于是,我们在98年底开始测绘永四公路,从测绘到建成用了4年时间,全长5.8公里,就有桥涵5座,可想修路是多么的艰巨。后来,又筹集资金80万元资金完成永四公路拓宽项目,90万元完成了组级公路的硬化工程,并且完成了山坪塘整治16口,新修了人饮池2口。路通了,居住环境改善了,经济发展了,那时全村有712人,单身汉就点68个,占总人口的9.5%,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夺小康了。

于是,我带领村支两委成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决心走集体资产量化确权道路。在市台办的支持下,村建流水养鱼场8口18亩,每年实现人均分红。今年在市台办的帮扶下,争取到项目资金50万元进行流水养鱼场的.扩建1口20亩,继续为村民增加收益。由于在集体资产量化确权上的突出成绩,为四民村争取到了100万的项目资金,进行休闲养老中心建设,壮大村集体资产。在我的积极争取下,招商引资重庆冠竹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来村进行休闲养老项目建设,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并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为村民带来租金收入。全村收入明显提高,2017年实现四民村人均收入达到10400元。

发展求变,生态富村。种植300亩樱桃,1000亩麻竹,现在成了四民村的主导产业。樱桃盛产期每亩可产1000公斤以上,麻竹每亩可产鲜笋1500公斤左右。这两项加起来,可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四民村何愁不富。

今天,恰逢惊蛰,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目睹四民村,三百亩樱花绽放何等的壮观,白色的樱花如雪花般飘扬,引来多少城里人,拍出他们眼中一道最美的风景,也成了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它给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让村民在休闲、观花、采摘等系列的活动中获得实惠。

一个美丽乡村的画卷,在四民村渐渐凸显出来。成绩面前,不忘来时的路。我们应当不忘初心,任重道远。扶贫路上,曾经的过往历历在目,多年前,当我走进四民村一组余绍明家,看到他一家三口都是壮劳力,却仍然处在贫困线里,心里无比着急。

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人,不善言辞,更不懂得与人交流和交往,社会上认识的熟人也不多,找不到挣钱的门路。几个壮劳力一直在家里面窝着,明明可以凭劳动致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一天天地等待,等待有朝一日天降甘露。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午餐,目睹他家的一切,纯粹是在白白浪费自己的劳力资源。我根据他家的情况,主动为他们联系工作就业单位,现在他家已有2人安排在废品加工厂上班,月收入人平在3000元左右。仅仅两年时间,他家不但脱了贫,而且还略有结余,日子渐渐地好了起来。他由衷地感谢党的扶贫政策,也感谢村委的帮扶与帮助。

2组秦茂林,长期在外务工,为了照顾孩子读书,加之父亲过世,无法再出门务工了,眼看自己坐吃山空,心里焦急。他埋怨自己,一是没得一技之长,要是有一门手艺该有多好。二是没得其它挣钱的门路,今后的日子啷个过哟。

心里谋划,想找一个好的项目,既可以在家里凭劳动挣钱,又可以照顾孩子,一举两得。回头又想,即是有了项目,发愁自己又没有启动资金,秦茂林真的开始患难了,感觉自己已到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我了解到这一状况后,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为其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县邮政局的支持下,为他争取到无息贷款50000元,街道给予产业扶持资金3000元,并协助他找了20亩荒山地,办起了绿色养殖场。现在每年收入大约30000元左右,不但脱了贫,还开始渐渐地富裕起来。

在上级政府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四民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走村入户,帮助贫困户规划发展路线,完善一户一档资料,帮助四民村民在2015年脱贫8户34人,2016年脱贫9户41人,至2017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仅为0.003%。

四民村虽然脱贫了,但扶贫工作仍不可松懈。发展产业,共同致富之路,依然很艰巨。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返贫,这一现象绝不可小视。我们的扶贫任务仍然很重,百姓对我们的期望仍然很高。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