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找寻花斑石散文

找寻花斑石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3W 次

  一

找寻花斑石散文

这是一块没有名字的石头,直到今天,人们也无法从当地的文献志书找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花斑石”,是因为这块高约两米、宽约一米洞眼密布的石头,非同寻常,当地人看到它满身斑斑点点,便约定俗成叫它“花斑石”。

花斑石,几千年来静卧在岳西县明堂山中,它记载着一个比孟姜女更悲惨的故事,记述着几百个范喜良血与泪的悲伤。

明堂山位于皖西南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境内,距岳西县城42公里,英山县城70公里,刚刚修通的岳武高速从名堂山横穿而过。明堂山属大别山体系,它自多枝尖山脉蜿蜒而来,突起三峰而形成,主峰海拔1563米,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相传,21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封禅“古南岳衡山”,设祭拜之“明堂”于此山而得名。

初冬的一天,英山县崇泗岩济佛庙住持天毅法师说,要带我们去看一块先秦时期的石头,并给我们讲了这块石头的来历。天毅师父说:“我出家三十多年了,不知道这块石头还在不在,如果在,现在应该是价值连城,因为它记述的是一个朝代、一段历史……”听了这个故事的那天晚上,我兴奋不已,一夜都没合眼。第二天我便催着天毅师去岳西找寻这块血泪斑斑的'石头,去翻开尘封两千多年的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记载。

天毅师说:我在未出家前以挖药为生,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秋天,挖药来到了名堂山,山中的秋色很美,又是各种药材成熟之际,专心挖药,竟忘了时间。眼看着蓝天拉下了帷幕,鸟儿归巢了,才想起赶快走出山林,可是天黑了,山路难行,我便顺着一条杂草丛生的石板古道往前走。走了一段路,见山中古道旁山坡上有一户人家,于是便敲门借宿。

这户人家姓余,热情好客,我在这一住就是三个月。白天去山中挖药,晚上就与这家人聊天。余家大叔向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真实故事,并说祖上让他们要把这故事代代相传,也不知道传承了多少代,祖上口口相传要保护好这块石头。

余大叔说他们的祖先很显赫,也很善良,一直在古道旁开饭店。他们住的这地方在古代很繁华,传说汉武帝封禅“古岳衡山”时就是走这条古道,登主峰,设名堂,这也是名堂山为什么叫这个名的来由。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之战走的就是这条路,秦始皇东巡郡县,也走过这条古道。两千多年前,秦始皇颁诏,广征天下民工巧匠去北方修筑长城。当时老百姓恐惧秦始皇的淫威,纷纷背井离乡北上。那些南来北往路过此地的民工便在客栈歇脚。余家祖先跟这些民工说,你们此去不知何日是归期,不如在我这猫形石上凿一石眼留做纪念。去的时候凿浅一些,谁能返回,再在原眼上加深。心怀伤感的民工们接受了这一建议,心想:此去路途遥远,修长城工程浩大,也不知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回到家乡?谁都想回来把石头眼往深里凿。

  二

一个冬日的早晨,我们随天毅师从英山出发了,迎着晨曦,穿过弯曲险峻的山道,两小时后来到了岳西县河图镇南河村,在一片废弃的商店前,天毅师说:应该是从这里翻山去名堂山。

于是,我们一行穿过废墟,越过一座山岭,脚踏不足一尺宽布满苔藓和小草的山路,小心翼翼地上山,如稍有闪失,脚下一滑,就会滚到悬崖下。好在,我们都是山里人,走惯了山路,不一会就看见了名堂山顶三个挺拔的山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四十分钟后,我们下到了明堂山脚下,在一丘丘镰刀似的梯田里,有几个农民在挖生姜,我们上前打听猫形石,他们说:猫形石就是花斑石吧,往前走过一片竹林,翻两个山坳,看到顶上有几棵大楠竹的山包下就是花斑石了。

本来我们可在山间走一条羊肠小道直接到达的,不知为什么,我们过了两个山坳,为了找那片竹林,爬到了一座山顶上。山中无路可走,只好攀树枝、钻刺洞,竹子是找到了,可没找到古道,更没找到花斑石,只好从山顶往北面山坡往下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下到谷底,看到一条铺满黄色松针的古道,离古道不到五米的一块平地上,一个凿满洞孔伤痕累累的石头孤零零矗立在茫茫的荒野之中。天毅师说:那就是,找到了。只是当年的余大叔已搬家了,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

我们来到了花斑石身旁,抚摸着它伤痕累累的躯体,一个个洞眼,一条条生命,一曲曲悲歌,不觉泪流满面。此时,蓝蓝的天空突然下起雨来。这是天地感应,是天在哭泣,是几百个范喜良和孟姜女诉说的血泪……

天毅师让我们数了数共有多少个洞眼,因为这块石头已被人砸掉了一个猫耳朵,如果加起来,应该是四百多个,凿下深孔的不足一百个,说明还有三百多个人带着对故乡的思念,永远长眠在血肉筑成的长城下了。

雨,下了五分钟,戛然停了,当我准备拍照留念时,一缕阳光从万米高空直射花斑石上,一行人特感惊奇,我心里明白,这是上天的安排,要我用镜头用文字把这段悲惨的故事公诸于世,让这三百多个游魂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