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佛缘的散文

佛缘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1W 次

佛缘的散文1

小和尚落发前,方丈提醒他尘缘未了。方丈并未言明,只说他是十世修得的佛缘。

佛缘的散文

“弟子不懂。”小和尚摇摇头。

方丈取出一幅画像,上面一红唇女子,姿态丰盈,发髻高耸。

“你看到了什么?”方丈问。

“一个俊美女子。”

方丈略一点头,口中念经,将他引入轮回中,历经一世。

这一世,他为乞丐,她为哑巴。乞丐救了哑巴,哑巴被人抢走,遭人遗弃。乞丐遭人毒打,饿死街头。

“你再看,这是什么?”

小和尚睁开眼,只觉得身体一阵疼痛。

“是一个穷弱的可怜女子。”

方丈复点头,将他推入轮回中。历第二世。

这一世,他为状元,她为公主。状元抛弃原配,公主以身相许。东窗事发后,状元打入天牢,公主上吊自尽。

“你看,这次呢?”

“是万金之躯。”

方丈见他疑惑,略施神通。方丈不见了,寺庙不见了,什么也没有了。

小和尚在一片野地中,只见一位老妇人。

“请问女施主,可曾见我师父?”

老妪摇摇头。

“这是什么地方?”

“这里叫碧云庵。”

“为什么不见有庵?可有女师父在庵中?”

“庵是没有的,女师父自然也没有。天地之大,心诚修行者,天为庵,地为寺,何须墙垣。修行在心,不在表象。”

小和尚幡然醒悟。

“师父,弟子知道了,那画上是位女施主!”

空中传来方丈慧音:

“你要记着,世间万物皆虚化,我以这几世的因缘际会就是要告诉你,无论贫贵,一切于我皆尘埃。与佛结缘便是与世绝缘。”

“弟子明白了。”小和尚不停地点头。

仪式开始。只见那青丝一缕缕散落,头上金光灿烂,耀着佛光。

佛缘的散文2

我以为只有自己喜欢在这种阴沉,细雨的天气一个人到佛寺里逛逛,享受无人的静谧,佛的阴郁。没想到,你也在这里,原来你是为了避我而选择了这种天气,要知道你曾经是那么的喜欢热闹与阳光……

——题记

我不曾记得你也喜欢佛,在过去的种种时光,你是那么的张扬与自信,而我却是与生俱来的无比骄傲,注定潇洒的挥挥手,头也不回。我也曾幻想种种相遇的偶然,甚至排练了n次面对的情景,终究一次也没有相遇,甚至在梦里也未曾有过你的笑容与背影,那时候我才深刻理解到,原来一个城市竟然大到我们一次重逢的机会都没有,我们注定是彼此生命的过客。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一旦相交,就各奔他方,再也没有相遇。

呵呵,很好的比喻,毕竟我们从来就没有走近一步,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相对于你的成功,我就惨淡了很多,你的两个愿望我一个都没有实现,这让我觉得很刺眼,不过我从不羡慕你,毕竟每个人的轨迹是不同的,我不奢望我的人生会有动人的过程,完美的结局。从来,只有完美的崎岖。

天下之大,总有属于我的风景,我常常想,以前总是埋怨你,伪装着不理你,总是任性地发脾气,终究过于在乎你。一直忘了跟你说:对不起。你没欠我什么。在那段学习紧张的日子,我为了放下你的笑容,你的身影,只好拼命听音乐,让脑海不再出现你的眼神,你的绿萝,甚至你的声音。可是没人告诉我从来,这根本就没有用,这些都是无人能阻。

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摩洁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子美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纳兰容若也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东坡却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看王维的禅诗,庄子的逍遥游,佛性的散文,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听纯音乐的静谧。渐渐的,所有的人和事似乎敌不过岁月的懒散和平淡。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加在乎自己的生活与习惯,我自认为自己属于二师兄式的人物,只会吃,只会说,只会让自己懒散下去,随心随行,虽没有达到一切过眼烟云的境界,却也不会让红尘俗事占据内心,从而陷入困境。我从没有刻意去忘记,也很少想起,甚至在我的梦里都未曾看见你一次,只是过去与现在无关。却没想到今天在这里遇见了你……

呵呵,佛缘,跟这无关吧,我只能远远地跟你相视无言,然后各走各路。

佛缘的散文3

“老爸,我们到青海啦,今天陪老师去了塔尔寺,明天要去青海湖啊。”电话里传来女儿高兴的声音。这丫头,在外考察这么久,真的不想回家啦。

“这些地你都去过啦,老爸带你去的,忘啦?”

“没忘,那时你女儿我都10岁啦,记事啦。可现在人家接待我们的,朋友盛情难却,老师也都去过了,但老师说每次去的感觉都不一样,那就继续去好了。”

“好,那就乖乖的,老师年龄大了,照顾好老师哦。”我叮咛道。

“知道啦,老爸注意身体。”丫头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心里的惦念有了着落。打开网,又一次来到了烟妹的网页,细品着烟妹的五律《空门清颜》:

清颜远绿裙,惠眼不蒙尘。

意淡无牵挂,心闲诵梵文。

迎来朝与暮,且了恨和恩。

漫看人间事,安然伴佛门。

听着背景音乐中的梵音乐曲,心中念女的烦忧渐渐消去,那次带女儿去塔尔寺的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丫头10岁时,正在上小学五年纪的她有段时间反叛心特强,老师说东她偏要西。而刚好她们班新换了个老师,她极不喜欢,就横着性子和老师对着干,结果发展到几天不去上课!老师让学生找到我,要我去听训话。我问丫头怎么回事,丫头说:“老师罚我站,让同学都笑话我!”

我去了学校,那年轻的女老师对着我就是一通训话,良久,我问她:“老师您说完了吗?说完了那我说吧。”

“首先,这孩子性子倔,顶撞了您,我在这给您道歉,我会好好教育她尊重老师。但您说她不好好学习,这我不相信。这孩子从小到现在,成绩从来没有出过前三名,不会不好好学习,一定是有其它原因,我会好好问她。但您罚她站,这绝对不允许!您是学教育的,应该知道自尊和自重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大的影响,特别是女孩子,失去了自尊,就失去了她一生的基石!如果让我再发现您罚她站,我立刻就转学,并向教委投诉你们学校。”

此后,一切又都走向了正规。

暑假,带上早已经把罚站忘到脑后的丫头,来到了青海。青海好玩的地方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青海湖和塔尔寺。在塔尔寺,我领着丫头一处佛殿一处佛殿的转,并给她讲解密宗黄教、红教、花教、白教的区别。走到了九间殿,我带着丫头仔细地观摩着宏伟的佛像,这时,那位唯一一位坐在佛台上闭目打坐的活佛突然睁开了眼睛,向我招招手。我不敢相信,指着自己的鼻子问:“是我么?”

活佛点点头,又招了招手。

我赶忙走过去。活佛拿起手边的银壶,给手中倒了点水,而后在我的头顶上抚摸着,接着,活佛又给我手中倒了点水,示意我喝下去。我诚惶诚恐地把这点水高举过头,而后一滴不剩地喝了下去。活佛笑了,又闭上了眼睛,始终都没有说一句话。我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仪式,但我知道一般人决难有此奇遇,我赶忙双手合什,虔诚地向我佛致谢。

出了九间殿,丫头问我:“爸,那喇嘛为什么要给你头上浇水啊?”

“丫头,那不是一般的喇嘛,那是活佛,是最有造化的喇嘛。爸爸今天可能撞了大好运了,浇水可能是个仪式吧。”说实在的,至今我也没弄明白这个仪式是怎么回事。查了些资料,也没有以水摩顶开光之说。但我知道,是我的佛缘让活佛接纳了我,无所谓仪式。

我喜欢安静,喜欢思考,喜欢探讨哲理,喜欢与人为善,珍爱每一条生命,这是佛心佛骨的家母从小教导的结果,但也是我自己的佛缘所致。

烟妹说:“每个人都是种子,粒粒都有成佛愿景。。。。。。唯有守住一方宁静,用智慧和慈悲来面对旅途中的林林种种,心里就清明自在!”是啊,人的一生,有多少的不如意,有多少的苦难挫折,如果不想被打倒,那守住自己的一方宁静,用我佛的慈悲之心来静观一切,就一定是最好的处世哲学。

佛缘的散文4

于我,所谓散文就像一个朱漆的镂空雕花托盘,精致的明黄缎子上散落着龙眼大小的粉红珠子,流光异彩、高贵非凡,远远地看,你就已经为它的绝美喝彩。走近了,忽又发现,原来每颗夺目的珠子之间又有细细的银线连缀,游丝断缕,却又坚韧异常。珠子本就娇贵明艳,可落了单儿,一无氛围托衬,二无同类相拥,人只道它名贵,却没了它的气派;就像皇帝出游,前呼后拥的皇家华盖和御辇才会让平民百姓敬畏。穿过珠子的银线才是整个托盘的精髓,就如乡里野人一样,怕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帝手里的权利。

这是好的散文,我的散文只是茶余饭后的嚼料。

我本无茶缘。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茶和佛是一样的道理,佛有佛缘,茶有茶缘;佛有佛禅,茶有茶禅。

只是我是个地道的“茶家门外汉”,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对茶叶的认识还停留在“茉莉花茶”的初级阶段,而且看着小卖铺中“茉莉一级”、“茉莉特级”的标识,还以为世间的茶叶就仅此两种而已。尔后年纪再大两岁,看到家里若有亲朋来,老爸都以“毛尖”宴之,于是,对茶叶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自以为是地和朋友炫耀:“毛尖”“毛尖”顾名思义就是“长着小白毛的茶叶尖”。在此期间还听说了龙井、碧螺春之类的茶叶,可一种叫“银毫”的茶叶的出现,又混淆了我自定义的关于“毛尖”的概念。

想起小时候,真是有趣。我们初中的数学老师为人严厉、不苟言笑,最痛恨学生上课睡觉,也因此练就了一手“弹指粉笔”的好功夫。我从小就头疼数学,考试卷上“全线飘红”的大叉已经让我饱尝老师“严厉关怀”的眼神,又怎么敢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让脑袋起大包呢?可是天知道,那索然无味的数学课有多么令人想躲入梦乡,可是我不敢。只好每天都带一大壶酽酽的茶水,随时灌入胃里,以提精神。此举果然有效,至少老师不会再以上课睡觉的理由来责骂我60分以下的成绩了。只是在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牙根有些偏黄,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候“驴饮”浓茶的下场?

大学后,上铺的姐妹来自苏州,我们常常沏点碧螺春,靠在窗台上,以无限向往的神情极力远眺,被舍友笑骂“附庸风雅”。那个时候,因为喜极了碧螺春的清香,跑到图书馆去查阅关于碧螺春的历史,才知碧螺春产于碧螺山而得名,其色如螺黛,其味如兰麝,其细如蚕眉。固有吓煞人的别称。清代朱琛的《洞庭东山物产考》就有有关碧螺春的记载:“洞庭山之茶,最著名为碧螺春。树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四时不凋,二月发芽,叶如栀子,秋花如野蔷薇,清香可爱。实如枇杷核而小,三四粒一球。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礼用茶,取从一不二之义。”

毕业上班头一次和客户吃饭,去的就是一个茶馆。逋入店门便洞若世外,有汩汩的清泉绕脚而过,典雅古朴的方桌立于假山脚畔,一支《渔舟唱晚》若有若无宛如来自缥缈洪荒,款款摇曳的茶女、店内喃喃细语的品茗人以及充斥弥漫在整个茶屋的茶香,我仿佛进入世外桃源,胸间烦恼逐一涤荡,四肢百骸畅快淋漓。与客户的会谈通畅而欢快,高额的茶费竟然也付得心甘情愿,一扫商场购物锱铢必较的心态。

细细算来,我的生活里很多事情竟然和茶有着莫大的关联,我亦是有茶缘的人啊,只是相比与别人的茶缘来说,我的俗气点罢了。扰扰红尘中,浊物有酒,清物有茶,亦是大快人心之事。

佛缘的散文5

如果我在天堂遇见你,你是否会想起我是谁?如果我在天堂遇见你,你是否会记得我是谁?

“遇见”“相逢”“离别”构成了他与她之间的的人生三部曲。那一年,他17岁,而她已经23岁了。也许天妒英才,年纪轻轻就患了治之症。也许某一天睡下去就再也醒不来了。而她抱怨自己的生活,命运的不公。生活亦在不快乐中。(情书)

她在她的家乡一家雕刻厂工作,也许是佛有关,所以他有个漂亮的网名叫佛缘。第一次遇见是在网上。他问她:“你多大了呀?”她答道:“23了,怎么失望了,我可没那么年轻呢。”他笑了笑,“呵呵,没有,遇见你很高兴”。趁着高兴地劲,他说“送你一份见面礼好不”?她说好啊,送什么东西给我呢?大约十分钟后他把一幅为她自己画的一张画给她发过去。当他收到时,他惊讶了说:“送给我的吗?”脸上充满了惊奇。

佛缘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孩子,也许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傻了。但是她很喜欢掉眼泪,总喜欢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偷偷的哭。这也许她爸爸妈妈都不知道,而她却告诉了他,向他诉说工作上的事,家人朋友等等不开心的事。他认真的倾听,也感受到他的忧愁,苦闷和无奈。

后来,他身体越来越糟糕了。医生告诉他也许你的时间不长了,他听了没多大惊讶,只是淡淡的说“哦”。像一个早已准备等待死亡的人。但他放心不下还有另一个人,那就是她----佛缘。

在一天,也许佛缘心情很差,他向她说:“如果我在天堂遇见你,你是否会想起我是谁?如果我在天堂遇见你,你是否会记得我是谁?她说“会的,我会记住你”。不知为何她流泪了,眼泪忍不住滴滴嗒嗒的落喜下。他看见了说:“傻丫头,答应我以后不论何时度不能再流泪了,知道吗?她恩了一声。那一刻,他发现自己有点喜欢这个女孩了,但这种喜欢还会保持多久呢?趁他不在,她给他留言:“流着泪,你的脸。在我脑中不断盘旋,倒影城市的灯火,其中孤独的一盏是我,也许人生充满了遗憾,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难过,得到不一定长久,孤独不一定不快乐。他答应我,不要再流泪了好吗?好好活着。

最后一次见面,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夜晚。南方古镇的城墙上,到处写满了沧桑。他今晚就要在这与他告别,从此远离世间。她说;“我走了,也许会很久很久,记得你的世界,我来过。城市的上空有我流过的气息。”她说“不要走,如果连你也走了,我会更加的孤独。"他沉默了,依稀记得那句话“花开花落,花落莫相离。”就这样悄然离去。

有没有一种爱不叫人流泪?有没有一种情永远不是人不疲惫?有没有一种缘叫来生还相会?她与他相信会有的。静静地他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他挥一挥衣袖,带走的是不尽的思念和怀想。

佛缘再见了。

佛缘的散文6

若是人能转世,若是世间真有轮回,那么我的前世曾会是什么?

也许我的前世是一朵只在夜半才羞开的昙花,在有过最美的盛放之后,在短短的三小时妩媚之后,便被抛却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远风吹灭了沾霜的渔火,却吹不尽弯月沉没的忧伤。是谁说我最美?又是谁在轻吟诗词将我片片谢却在尘埃里的花瓣怅然的哀掉?

也许,我的前世就是辰河上撑篙的船夫。孤舟,蓑衣,斗笠,在红尘中摆渡。寂寞的,悲壮的喊一声号子,从此水烟深处一路漂泊,码头上没有一个叫翠翠的女人在凝视我离去的方向,泪垂作帘。

也许我的前世是一片暮云的影,在昏黄天际,划过苍凉的露的烟痕,魄散时回归佛温柔的水心,倾听来自神明悲怜的声音。也许,我的前世是一滴晶莹的泪,由菩萨的柳条溢出,坠落喧闹繁华。在漫天飞舞的季节,凝成枯碎花瓣上相思的露,却唤不醒沉睡的仙子,只好在清晨中悄然化去。

佛说:你前世是我亲手种下的一株碗莲,别的莲都开了,只有你,直到枯萎,也没能把你清秀的容颜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前世或许就是一种虚无缥缈,在无边的浩瀚里挥舞着长袖,演变成今生的一抹轻烟孤寂的飘在红尘。

在今生里你我邂逅,触碰到了彼此的双眸,我时常在遥想,你我曾经在前世里许下了怎样的约定?是否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漫天飘舞的雪夜,流星划过的瞬间,我们为彼此许过愿?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激情与温馨?是否你也被我动情的歌声所打动?你是否也含着如此柔情的眼神,柔和的容不下我的心疼?是不是也因为某一次的伤害才靠近,靠近了……从此后爱恨交织,为拥有的幸福倍感甜蜜,为离别的忧伤重重失落。是不是最后一切终成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佛啊,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佛无言,只是慈祥的`微笑。

佛啊,你可也有爱情?佛无言,还是微笑,只不过是那笑容如同容纳百川的海水深不可测。可我有,有过无数次让我想来就隐隐作痛的爱恋。

长相伴,雅韵悠然。冰玹纤指,心意暗牵。凌香楼,携手双仙。最爱窗外,秋水长天。盼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缘。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牛郎织女鹊桥上可还七夕相会?梁祝化蝶早已觅无踪影,曾经的共舞化着风中涩涩的相拥。那华丽浪漫的爱情之舟,也早已沉睡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底。我真羡慕他们,因为生死相守才是人间永远的幸福。俗世中有多少有始无终的爱情让人永难释怀呵!比如我,这一生都在演绎一场场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是前世孕育着太多的甜蜜抑或太多的痛苦回忆。一千一万种思绪,一点一滴都有你的存在。即便此刻你早已转身离去,我又怎能不心存感激?毕竟是你陪着我走过一段红尘中坑坑洼洼的路,即便你此时早已为人妻母,我又怎能就此将你抹去?毕竟那些曾经柔情似水的片段让我难以忘怀。

如果有来生,佛祖请将我化着一只青鸟,衔着一颗红豆,飞到蓬莱仙岛,三千年以后,我再度睁开眼来看到的第一眼就是这份不朽的尘缘---那挂满红豆的相思树。依旧是这片蓝天,我想我依旧未曾改变,而你,或化为仙子。我还能记得你吗?三千年的相思算不算是爱恋?唉!思君忆君不见君,泪涩青衫还断情。真是聚散两依依,爱恨无绝期。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岸是何?苦海又是何?

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佛说:你记得回来的路,却为何忘了人间的距离。这岸的魂,莫问对岸的魂来自哪里。对岸的魂,莫问这岸的魂去住何处。去吧,将一切前世今生的幸与不幸,爱与恨,恩与怨相忘于黎明前的奈何桥底。

无缘何生斯世,无情尽累此生,朝朝暮暮皆忆侬,岁岁花开却为谁?自古多情空余恨,又何必一往深情。

不!如果,如果真有来生,我愿即刻化着轻烟随风飘去,将今生与你的遗憾化着来生的缘,将串串泪珠化做芬芳的雨露,溶化冰封的心扉,留一枚永远的情种,期望来生再续一段完美的情缘。如果真有来生,你依然是我唯一不变的选择,红尘的茫茫天空里依旧回荡着我们的誓言:来世再见,来世再见……

佛缘的散文7

江南古城,春满江畔催情思,风醉梦,雨润情,思念侵。兰香语,念心音,画中仙,心怀亲,手执笔,眷守文字,心魂相牵。一抹相思,几许情愁,瘦了红颜;淡墨清音,缘定兰亭,一世倾心;天涯海角,绕无尽情丝,牵无尽思念。一语温柔,一缕兰香,钻进心的温暖,热了,恋了,爱了,醉了。缘起,谁是我一生的牵挂?人生若梦,情缘深海。一个“缘”字到底能写出多少雪月情浓,析出多少尘世爱恨?

沧海云烟一线牵,相见恨晚。造一把缘心锁,穿透暮色开情城。北国依人,南国浪子,伤城里,炼狱的你,泪为谁流?孤城中,惆怅客,心为谁悴?倾城处,因为遇见,所以珍惜。温婉里,掬一束忘忧草,捻一朵含羞草,紫裳素裹,浅笑,轻吻,怀香,心跳,吸促,情动,娓听欢颜乐开怀。桃花源,青衫点墨红颜笑,兰香醉麻相思藤。围城里,卿若感伤,吾心难眠。只是思念之苦,总令今晨容颜老于昨夜。一笺墨章,孕情暇想,遥思中,难以触碰的幸福,你还好吗?美景良辰,问今生,能有几度春色情醉人?

思念浓,无绝期,兰亭序,借风借雨,笛心歌,寄心弦,长亭默奏心音曲,红烛醉影伴相思,明月玉盘花念顾,柔情无尽文魂处。你念词来我奉茶,你弄文来我披衣,抒心音,如果爱,请深爱,情肠经不起等待。今生,愿用百年糊涂换得一世清醒,把忘情湖心那盏画着幽兰的灯笼捞起,于心城里守护,缱绻上千年。叹!诀别诗,若今生无缘相见,不如怀念,只愿终老时,奈何桥头同化坟头一坛蝴蝶兰。来世,我仍在文字的芳尘卷里等你,再为你淡妆画眉。轮回里,灵魂的一个你,尽在文字底下闭月羞花而真切;今生中,文字的一个你,尽在灵魂里静心怡情而欢喜。

江南夜色,烟雨梦,暮色垂帘,念人惆怅,思煞尘衣,独恋烟雾苦思量。眉头紧锁间,欲将车载音响调高,驱心语愁肠,荡出魂外。奈何,心愁乐愁人更愁。姑苏晨歌,铁马悠行,伊人心,芳魂碎,忆昨夜情归沧海遇摧残,相思泪,悲切伴忧歌,难还江南墨情一寸心。梦散容颜悴,心绞碎,切肤痛,问世间情为何物?竟叫人神魂相牵。烟雨阡陌,谁是我今生爱着的人?一个身影,魂牵梦萦,辗转相思,心动,情动,缘来若兰;一幕画景,一帘幽梦,执笔韵情,思人,睹物,缘自兰香。

说什么蝴蝶飞不过沧海,爱神之箭早把心灵相通的两颗心串联通电,冬去春来,情种随风深种,情花随春绽放,谁?播下了思念的种。千里情长,万里情肠,长长思念总情缠。天地传音,山水寄情,海岸心,彼岸情,相望难相亲。处水一方,口哨逍遥浪子心;菊花台前,古筝缠绵兰香影;三生河畔,葡萄与提子的搞笑;桃花渡口,小乳猪与牛肉干的邂逅。缘锁人,情锁魂,是谁锁住了谁的的身影?你为琴,我为箫,是谁拨弄了谁那根与情隔绝的弦?你为菩提花,我为精灵,又是谁让谁在佛香缭绕中得到那一缕尘世温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尘缘,一生为一人。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相遇,暮然回首,注定彼此一生,只在触碰交汇的刹那。菩提花与精灵的传奇:菩提花倾心精灵,用花蕊蜜露温润精灵,精灵皆用灵光为菩提花遮风挡雨,日久生情,相依相伴。遇佛缘路过点化,菩提花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让我跟精灵无法在一起?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精灵又问佛:如何让我思念菩提花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所以你才会因相守相望难相聚而倍感孤独。最后,它们异口同声请教佛问:如果遇到可以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该怎么办?佛曰:欲与有情人,尝人间真爱,成快乐事,须度三世劫缘。这样吧,你们用三世轮回:前尘,精灵化成蓝晶,菩提花化为粉晶,让蓝晶诵万年经,求一个粉晶的超脱,用经纶转动,引粉晶落尘轮回,受一世相思之苦。今生,精灵化为落魄书生,执笔诉尽情长缘短,去爱恋菩提花化做受苦受难的女人心,解一世思念之苦。来世,功德圆满,精灵化为卖字画的江南浪子,于姑苏兰亭桥畔,邂逅菩提花化做卖兰花的女子,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终成眷属,如何?菩提花与精灵听完,跪地双手合十叩拜轮回而去。佛缘渡心,缘自前尘,情定今生,执手来世,奏一曲凤凰于归,不负如来不负卿。

佛缘的散文8

时光,向来匆匆,一些如烟的心事,凝成了枝头无言的静默。阑珊处的独影,为谁等成了一抹烟沙色?

流年似水,看不透的是红尘中的镜花水月;往事如烟,挥不去的是岁月荏苒的过往;在这纷繁的尘嚣中,总有诸多的烦忧,如那年,那月,那日,还道若只如初见。然今年,今日,此时,你还是那旧时的模样。说不出的话,在心底早已成了秘密。只因找不到要向谁倾诉,久而久之,所以习惯了一个人独处,静静的听着自己喜欢的歌,看着自己喜欢的书。

想来,爱与被爱终究是一场空,人世间的爱,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将是这红尘俗世里注定的因果。就如这镜花和水月,又或是你和我,也或是孤独和寂寞,都将是以空结束。

岁月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弹奏着那支自己听得懂的曲子,悠扬亦或舒缓,季节走失了水分,心念也就不再丰满,淡淡的云水,漂摇的目光,把过往清美的落红浸入心海,腌出心灵妥帖的资粮,低眉跪香净心供养。

一个人的夜里,静静品味一段逝去的过往,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记忆,合拢掌心让潮湿的心在梵音里静寂。穿过烟火假装失忆,默念着你给的咒语。也许最好的结局,从来都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忘于江湖。

佛经说:“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这样想着,如佛所说的,我爱你,至少曾经爱过。是的,有过爱,有过被爱的感觉,体验过爱,这一生就已足也。

一如十年前,天边一抹猩红的晚霞的街道上看着他人的喧闹,守着自己的寂寞,习惯早已成了生命的一种常态,时间倾了一座城,也负了一颗心。

我,静守着季节变幻,静守芊芊素心,听百年轮回的往事,寻一份安逸,不问归处,亦不念离愁。轻拂流年的弦,似有清音云中出。在如水的清音里,灵魂总会自在地飞翔,没有忧愁,没有忧伤,在淡淡的烟尘中修一颗禅心,渡半生佛缘。

佛缘的散文9

在成都玩儿了两天后,向峨眉乐山驶发。

记得上次来峨眉山是因公出差,还是三十年前的事儿了。那次跟团夜宿峨眉半山一个叫净水的小村,小村清幽葱郁,山多高水多高,尤其是一侧悬在河谷边缘的小旅店,枕着溪水的声响入眠。可惜那次阴雨连绵,上得金顶云遮雾罩,天气寒冷匆匆而下。这次的运气如何,能见到新建的普贤菩萨金身吗?

运气不错。不用全程乘景区的车,买票进山后可自驾到零公里。来过的人都知道,从景区大门坐车到终点站雷洞坪需耗时一个多小时,坡陡弯多晕车的人可够受的。自驾就活泛多了,虽说道路险峻但速度自控还得小心驾驶为上。

迎面牌楼“名山起点”,弯旋向上清雾弥漫,心中忐忑求佛许愿,拜访峨眉得见佛颜。在零公里进停车场,换乘景区大巴到雷洞坪,进一小饭店就餐补充体力。接着就开始爬坡朝‘接引殿’进发,那里是索道站可直达金顶。

这段路程有1.5公里。慢坡吁吁,陡坡小憩,一边山路,一侧绝壁。目标在前方,云在脚下飘,绝壁长松柏,猴子树上跳。前方有游人聚拢起来,走进细观,原来是一只胆大的猴王牛哄哄地蹲在栏杆上,正在享用人们“进贡”的美食,躁动的群猴们则在悬崖松树冠顶上可怜巴巴的张望着。从树隙中看脚下群峰总觉得晕晕的,看见飘逸的云朵尤甚。这时的雾又大了些,不时有飘飞的雨星沾面,“接引殿”到了,来接引我们乘索道上山了。

上到金顶雾俞浓,山峰不见林木依稀,就连索道站“金顶大酒店”都字迹模糊,“卧云楼”倒是名副其实。一段坡路缓缓,一段台阶层层,相向有背山工负重行进,有俩人抬着捆扎的钢筋喘息上行。往前看雾锁台阶,往上看佛影迷蒙,阶下平台处已经有虔诚信徒朝着隐隐约约的佛像法尊叩拜。

一缕浓雾飘过,一抹清雾复来,佛像金身忽隐忽现神秘莫测。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海拔3099米,在四大名山中居首高。气候多变为仙山常态,曾在五台山顶见过雷电就在脚下的云层中电闪雷鸣,看着眼前风静雾浓心中不免渐升愁结。徐阶而上,一行人在边端站定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菩萨显灵能一睹真颜。

近了,佛像似乎在迷雾中飘然,稍许,法尊从淡雾透出了真身,仰视,菩萨骑像手执如意云雾中端坐,近前,终于得见四面十方普贤菩萨的法像尊严。

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峨眉山则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在佛教典意中,文殊菩萨象征“大智”,观音菩萨象征“大悲”,地藏菩萨象征“大愿”,普贤菩萨象征“大行”。四大佛教名山最通俗的释义,就是四大菩萨的“家”。

围着菩萨的法像四面瞻拜。立定回眸崇仰大德肃穆慈祥,平生对佛教的教义浅见到一知半解,但还是不由想到:西来佛法大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是佛教进入中国的“天下第一寺”。之后的五台山开始繁盛佛国,再后是佛教渐渐遍布华夏大地,唐玄奘西天取经,鉴真和尚东渡,都是华夏对佛法的弘扬。在岁月长河中,佛教历经兴佛、灭佛,逐渐与华夏本土的道教、儒教磨合,融合,形成了华夏特色的佛教。

“天下名山僧占多,洞天福地道家场”。但凡名山幽谷佛道捷足先登,自然与天地的和谐统一都是修行的好场所。国人都知五岳,但那里供奉的都是华夏的道教神仙,南岳衡山佛、道共存,唯四大佛教名山单一供佛。四大菩萨在佛教中地位高崇,理应得到信众的膜拜,但是也经历了时间朝代的演变过程。观音菩萨进入华夏初始,还是一位留着胡须的男性,大慈大悲的真谛教化感悟着国人,融进了中国的传说,最终嬗变成贵妇人的女性形象,这样更容易被人接受。

看着眼前耸入云端的普贤菩萨金身,其形象、衣着亦融合璧,手执的法器如意就是中国特有,新建的金身就是对佛法最好的弘扬。

说来奇怪,意念着佛教神秘,刹那间阳光灿烂云开雾散,普贤菩萨清晰地露出了法身。

阿弥陀佛,佛地峨眉,得见尊颜,不枉此行。欢喜。

十余分钟,云雾再来,复转迷蒙,菩萨显灵。运气。

在云雾中行走,在朦胧中悟佛,观金顶看金殿拜佛陀,融入云雾与翘角飞檐为伍,在云雾里隔纱般观赏卧云禅院如人间仙境。普贤菩萨大行法力无边,峨眉佛国圣地寺庙众多,到峨眉乘索道上金顶业已足矣。

下得峨眉,当天赶到乐山,计划第二天乘船瞻仰大佛。

去年暑假、今年春节均有人去乐山回来说,看大佛太辛苦。排了好几个小时队才能轮到,况且相距大佛太近看不到全貌,人挤人,路也陡,光顾着看前人的后脑勺了。当然,这也不能与三十年前相比,那时有船专门渡到大佛对面的沙滩上览佛,清楚得很。

行前已经做好了去弊兴利乘船观佛的准备。谁知清早起来阴雨连绵,地上都溅起泡泡儿了。四月初这个时间段游人不多,依据个人爱好可选择乘大船和快艇,你急人家不急,所乘船只八点半才起航。

时间快到了,雨也小了,渐渐的住了。雾锁江面波澜不惊,山影楼影在微波中晃动,好似一幅黑白素描的山水画。

行船了,离大佛越来越近,行到大佛所在江面,船停了,毫无疑问这就是乘船瞻仰大佛独具的优势。

看见大佛了。

锗红的山体,威坐的大佛,手抚着膝盖,足踏着大江;佛像显威严,目光露安祥,岁月匆匆过,大佛沐沧桑。从唐开元年间海通和尚聚缘造像开始,后历经官方介入续建,历九十年光阴佛像终于落成。从那时起,弥勒佛祖脚踏三江交汇,镇水驱害为民,护佑黎民百姓。

大佛坐得太久了,从唐朝到现在,大佛眼都不眨一下,看着天下苍生。

船轻微晃动,近距离接触大佛凭生敬畏景仰,一种磅礴大气、佛家秘境扑面而来,不禁由心而生虔诚叩拜。看着蒙蒙江面,想起刚刚的雨情,感叹天公作美得睹大佛容颜。假如真的下雨咋办,假如不开船咋办,好在虚惊,已经成了现场观佛时的谈资。

运气好,有佛缘。

看着大佛旁侧的栈道,看着葱郁的凌云山,同行的姜先生情不自禁地对栈道上亦步亦趋的游人喊话:下来吧——正在攀爬者有人回应:上来吧——是的,我们都在朝拜大佛,路径不同,心境相通。

游船回返码头,向着渐渐远去的大佛虔心的双手合十。

回首再望: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

佛缘的散文10

我很少外出旅行,在外居住的时间也不多,仅有的几次,也因时间仓促或目的性不大而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之前几次的出外旅程,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印象。一次偶然的闲聊中,友人告诉我,说认识一个颇为高深的智安法师,说法师人善心慈、德行崇高,而且,广结佛缘、普度慈航。让我到他那里去感悟感悟佛法,拜拜佛,结结佛缘,并说介绍我到法师所在的寺里住上几天,体验体验山上清苦的寺院生活,感受一下神秘的宗教文化。我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说着,他便给法师打了电话,定下日期,并嘱托安排食宿。我对佛教文化知识的了解,仅限于佛教史之类的几种不同的书籍,对经学更是知之甚少,只是草草地翻过《心经》《大藏经》等几本薄薄的经书。出于对祖国文化知识的需求和了解,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便专程赶往位于北京西郊西山风景区南麓的佛教寺庙——大悲寺。

一路颠簸,到那儿时已近中午。因所在地是在山上建的园林式寺庙建筑群,里面分别有八处寺庙而得名八大处。我们要去的第四处大悲寺,就是其中的一座。问过路之后,我们便随着其他游客一同上山。走了一段后,仍未找到大悲寺。山挺陡,还挺累,时间也不早了,有点儿着急了。身旁的游客都是来风景区旅游的,哪儿风景好就停在那儿,看看风景,照个相,走到哪儿算哪儿,没有什么目标,问他们也都说不知道。于是,便想到打电话向智安询问。电话通了,智安操的是一口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简单问候之后,他让我们顺着山路一直往上走,看到大殿就上来,他在右边的“课”堂等我。放下电话,心想着:此时法师们正在课堂学习或是正在研读经文,还可能正在听住持讲经,来得真不是时候,有些唐突,便有些不安起来。无奈中,只好夹在人群里继续往上走。

顺着陡峭的台阶,我们气喘吁吁地一边向上走,一边看着越来越近的殿堂,寻找着法师刚才告诉我们的“课”堂。上去后,正对着高大的正殿。如此近距离地面对威严神圣的殿堂,早忘了刚才法师告诉我的左右,正停在往来不绝的香客们中间不知所措地张望着,看到右边有一个僧人站在正殿旁边较矮的侧殿门口,以为是智安法师,便上前去询问。得知不是我们要找的智安,但那位师傅给我们指了指门上的牌扁,告诉我们这儿就是客堂,智安师傅在里面。我一看,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专门用来接待来访居士和香客们的客堂,而不是上课学习的课堂。这时,不禁为自己的曲解和无知哑然失笑。

客堂是里外两间,外面一间,是由两个居士用来协助智安师傅接待来访人员和处理寺里一些其它日常事物的场所。后来知道,这两个居士(信奉佛教的俗家弟子)和寺里其他居士,都是自愿来寺里工作的义工,吃住都在寺里,有的已经在寺里同僧人们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还有的干脆剃了度,留在了寺里。里面一间,就是智安法师的僧舍,也是他待客的地方。来访人员由智安法师接待,余下的工作都交由两个居士具体安排。见到智安法师的时候,他正和两个熟识的香客聊天。从表情来看,他们刚才一定谈得很愉快。看我们来了,面对着我们坐在茶案前的智安,一边和我们打招呼一边想站起来,我们连忙示意他不必拘礼,他也就象征性地欠欠身子,招呼我们坐下,和我们说话。我们和智安打过招呼后,又用一路从山下走上来时和几个游客、居士们刚学的双手合十的礼节,同智安的客人打招呼,他们也是用同样的方式礼貌的、而且非常客气地向我们回礼。只是刚才和智安打招呼时,没想起来这个佛家的礼节,不过,看智安倒也不在乎。

落座后,智安问了问朋友没来的缘由,又问了一下他的近况,便同大家一起说起话来。智安法师的僧房是个套间,里间看来不大,放上张床估计也就剩不下多少地方了。我们所坐的地方就算是个客厅,不过更小,大概也就五平米。智安身材较高大,屋子太小,中间又放了个低矮的茶案,墙角处还有个小柜子,上面放着都是书,正对门口处靠墙放着个供奉佛像的矮桌,占了不少地方,我们两个,智安的客人两个,加上智安一共五个人刚好能坐下,再多一个人就得挤挤了。我进来后,是关上门才坐下的。门是往里开的,我坐下了,门就没法开了,想开门,得站起来,还得把凳子拿走。房间是小了点儿,不过,没影响到我们之间的交谈。内容当然离不开佛,前边谈的是佛,后面谈的也是佛。由佛开始,由佛结束。中间的时候,智安谈到了缘,他说,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缘而始,因缘而终。一切都是缘。听他讲着佛法,言行举止间,看得出他有很好的修行。智安的熟人中有个看来挺健谈的人,和智安论起了佛法,还提了些反驳的看法,但见智安智珠在握,虽慢条斯理却是句句机锋,那人很快就不言语了。

来之前,友人没告诉我他多大,我也没问,本以为他是个有仙骨之韵的老者,却没想到他还这么年轻。他一身灰色的僧衣,微胖,身形略显高大,大脸庞,挺白净,声音很细,长得慈眉善目的。和我们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微笑。除了拿取物品外,手里总是拿着一串大串的佛珠。谈话间,始终不忘为我们敬茶,还拿出两样素点心,而且极有礼貌地劝大家享用。禁不住他的盛情,大家象征性地品尝了一下。然后,也拿出随身带来的饼干之类的点心回敬他,不过,他却不吃,并告诉我们,修行的人除了一日三餐斋饭,其它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我们是俗家人,也是客人,当然可以例外。他手上的佛珠,在为我们倒茶或拿点心的时候便放在茶案上,倒完茶或拿完点心再拿回手里,就这样在他手里和茶案上换来换去。环顾了一下这个小房间,想着智安是不是像佛祖在菩提树下那样,已经从浩如烟海的经书里或苦思冥想中完成了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但我知道,他就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修成了一颗善良、宽广的心。屋子里香气缭绕,几尊佛像静静地坐在供奉它们的桌子上,美美地闻着供养它们的香气,舒服地听着智安对他们的颂扬,个个展露着慈祥的面庞。我觉得饿了,来的时候已是中午,误了斋饭,寺里的膳房不是饭店,不管是谁,不会给你留的。来的时候智安问过我吃饭没有,我说没吃,他便给我拿出一些饼干来叫我吃。我也不好意思多吃,只好就这样饿了一下午。好在有津津有味的精神食粮,还有余韵绵长的香茶,整个下午,过得还是很惬意的。

寺里客房不多,我们只好和其他居士住在一起。客堂的两个居士铺好了他们从库房里拿来的新被褥。铺床时我想自己来,可他俩不让,非要由他们来做,而且,直到帮我们安顿好,并告诉我们诸如洗漱间位置,斋饭的时间、地点等一些事情才走。我们的入住还挤走了另一位也想在这儿留宿的义工居士。我住的那张床几乎就是他固定的床位。他是外地的,每到周末就来寺里做两天义工,晚上回不去就住在寺里。我对他表示歉意,不过,他并没因此表示出不高兴,而且好像还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还送我一个嵌有佛像的小挂件。

寺里吃饭的地方叫斋堂。斋堂规矩很多,用餐时讲究食不语。整个用餐过程,除了我小声向居士兼工作人员要碗筷外,没有其他人再说过话,非常安静。所以,这里的用餐环境非常好。寺里的僧人在经堂唱过经后,顺序进入斋堂,走到放着自己餐具的桌子旁,以自助的方式,盛取自己的饭菜,再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用餐。斋堂桌子不多,大多是僧人专用的,居士们就在空余的桌上或端回客房用餐。但无论是谁,都是吃多少取多少,从不浪费。他们都非常珍惜每一颗粮食。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些身处红尘的人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本想参加一下僧人的早课,可还是起晚了。昨天我问智安能不能参加他们的佛事活动,比如,和他们一起念念经什么的。没等我说完,没想到智安马上高兴地对我说,可以呀,如果你能那样做,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证明你心中有佛,你也想急于了解佛,不过,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慢慢来。然后,又嘱咐道,可以参加,但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妨碍他们。其实,昨天在大悲殿门口听僧人念经,从门口往里张望时,就看见居士们也都在里面,他们也和僧人一样念经,也都会念,只是不穿僧服。得到智安的允许,便开始惦记着念佛的事儿,跟同屋的居士要了本经文,准备准备。本想早早就起来,可还是晚了。凌晨的时候,值日僧苍凉深远的长音,在一声声近似悲凉啸唤的唱诵中,把这座古老的寺庙从沉睡中唤醒。漫长的萧萧的鼓声,也从沉寂的暗夜里敲来了一天的开始。朦胧中,我听到这些声音,也知道该起来了,可就是懒得动,过来好长时间,让人心情沉重的鼓声停了,我就又迷糊了一会儿。醒来时居士们都已经走了,赶紧把同伴叫醒,他连眼都没睁,埋怨着还早。我急了,硬是把他摇起来,他揉着惺忪的睡眼嘟囔着,天还没亮呢。我一看外面确实挺黑。不过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急急忙忙地催促着穿衣服,拉上他赶紧地走了。

山上非常冷,初春天气,和寒冬没什么区别。院里长了一盏灯,四周很黑,幽幽的灯光让人看了毛骨悚然。真后悔来这儿。硬着头皮往前走,跨了几步台阶,随着悠扬的钟罄的起落声,一阵阵的诵经声,从大悲殿里传出。悄悄走了进去,站在居士们旁边。我不会念别的,昨天晚上翻了翻书,那么多经文,根本记不住,随着他们的节奏只管念阿弥陀佛,偷偷地环顾着这里的一切。僧人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每天的生活从钟声里开始,从鼓声中结束。钟声是他们一天的开始,也是佛祖敲在他们心上的钟。他们遵循着佛门寺院的清规戒律,伴着钟鼓馨罄和袅袅轻烟,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早课、晚祷,诵经打坐。望着他们叩头伏下去时青色的背影,仿佛看到了他们对佛祖的苦苦思念,他们在叩问佛祖,你在何方?你何时归来?流下的两行泪水,是他们曾经的背后的辛酸。这袅袅的轻烟,不知道燃起的是齐天佛法的福报,还是在他们心中升起了遥远的希望,但可以想象得到:在这古老的青灰色的屋檐下,也是这样一群人,在袅袅升起的轻烟中,双手合十,虔诚跪拜,在岁月从未间断过的哦啊唱诵中,重复着日复一日的青灯黄卷和暮鼓晨钟。

同行游伴和一个居士到别处寺院去了。那几处寺院并没僧人,只是一座名义上的空寺,可能有些遗留的古迹,我不想去,就留下了。想找智安聊聊天,一来不是很熟,二来也怕打扰他,就没敢去找他。闲来无事,便到寺院四处走走。

大悲寺坐落在山腰上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在这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的韵式,让整个建筑显得错落有致,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也为这座雄伟壮丽的佛寺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而一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又让遍布熠熠生辉的雕梁画柱的古刹,多了一层古色古香和神秘的色彩。

大悲殿的院子比较小,更显得院中的两颗银杏树高大无比。仰望这两颗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树,仿佛看到它在夏日里枝繁叶茂,茂密的浓茵遮盖着整个院子;到了深秋,黄叶纷纷落下,又犹如在院子里铺上了满地的碎金。早上时,大悲殿里诵经声不绝于耳,现在,僧人、居士,都各回僧舍修行,游人寥寥,一派幽静。轻烟袅袅中,金碧辉煌的大殿成了佛像的世界,众神的天庭:大肚弥勒眉眼如月,笑容满面,坦胸露乳,盘膝而坐;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生气盎然;四大金刚个个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供奉得最多的是观音菩萨,或端坐,或站立,都是慈祥满面,仪态端详。目光落到观音菩萨手里捧的莲花上,这鲜艳无比的莲花,在诺大的佛像群里,更增添了几分佛的安详。这是一朵光彩夺目的睡莲,传说中,它曾经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爱恋而甘愿作一朵莲花。如今它已睡去,静静地沉睡着自己的过去,在平静的沉睡中,修着爱的执着,也修着一颗随缘的心。池塘中,出淤泥而不染;作烛时,便燃烧自己的心。两界穿行,心境相通,随意、洒脱,一切随缘……正在佛像前凝思,这时,进来一个比丘尼。我见过她,知道她除了修行,还负责寺里的香烛贡品等事物的管理,听居士说修行也很好,也是寺里唯一的一个比丘尼。我赶紧向她行礼,她还了礼后,整理了一下桌子上的法器和贡品,然后,就走到佛像后面去了。看她进来了,怕影响她工作,也不好意思打扰她,就想去别处看看。刚要走,就听见她叫我过去,意思好像是让我帮她拿东西。也不好意思不管,就走了过去。到了才知道,她是让我在桌上再摆一种寺里新买的水果做贡品。现在才知道,她好像也认识我,在斋堂用餐时,应该见过我几次,看来,这位比丘尼真把我当成居士了。

摆完贡果出来后,看游客渐多,便从侧门绕到了前面的山门殿。就是刚来找智安时我第一眼看见的大殿。山门殿庄严肃穆,又不失威严。由于山势较陡,台阶又长,从下面看不到山门殿的全貌,当沿着陡峭的台阶从山下一步步上来,直到高大的殿堂完全呈现在你面前时,就会发现山门殿更显得气势宏伟。殿脊上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大殿门媚正中高悬着清康熙帝御笔“敕建大悲寺”,门上是精美的雕刻。殿内装饰富丽堂皇,各种造型的佛像栩栩如生。这时,殿内游客已越来越多,于是,便随着人流走到了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元代雕塑家所作的十八罗汉。看说明时,才知道因制作时胎体掺有檀香木粉,虽已七百多年历史,至今仍能闻到檀香。闻了闻,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好像真有点檀香味儿。我在这看了会儿这些坐在石头上的活灵活现的十八罗汉,忍不住想用手摸摸,因为这些雕像做得神韵逼真,不愧名家手笔。看完了大雄宝殿的十八罗汉,再往前走就是大悲殿了。我早晨在那儿跟着他们念的经,刚才自己进去时,又被比丘尼叫住,摆了半天水果,从大雄宝殿出来后,就想直接回客房待着。刚一出来,碰上了智安和一个大法师,正从大悲殿旁边的僧舍出来,我和他们行了礼,智安法师和我说了两句关照的话,知道我没事可干,就告诉我到下面的灵光寺转转供奉佛牙舍利的佛塔。说完就和大法师走了。

看看时间还早,就又从侧门绕回了山门殿。下山的台阶太陡,没从那儿走,而是走的旁边远点儿的缓坡,恰好经过一段清雅幽静的长廊。大红的廊柱,色调艳丽的廊顶,装饰精美的廊檐,悠闲漫步中,俯瞰绿树相合的堂,廊,亭,殿,感觉如入云端,如游仙境。都说佛门清幽,看来的确如此。

灵光寺在大悲寺下面不远处,到大悲寺去要经过这儿。刚来的那天,顺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时就来过,一看不是我们要找到地方,就没再停留。这座寺院和大悲寺一样,也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寺内供奉释迦摩尼的佛牙舍利而吸引众多朝圣者和游客前来。这里比大悲寺人多,而且都是慕名而来。矗立在灵光寺的这座佛塔瑰丽壮观,富丽堂皇。不管谁来到这里,也不管你信不信佛,无不震慑在它的神圣和庄严之中。随着人流围着塔顺时针行走时,我想的并不是佛祖会给我带来怎样的佑护,我敬仰的是他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神秘的精神力量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并对他顶礼膜拜。还有他的执着,他为了这份执着甘愿放弃王位,放弃了一个国家,也舍弃了他年轻的妻子,而被他舍弃的妻子,却最终也成了他的信徒。他的名字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但在佛教领域,全世界众多个民族都把他奉为本民族的圣人。

在智安的僧舍,又和他见了一次面,不过,这次谈的不是佛,只是闲聊。在寺里住了两天,渐渐熟悉了他们的起居生活,也习惯了双手合十的礼节。见到智安时,便也习惯性地向他行礼。但这次他似乎不是很高兴,我进门向他行礼时,他用手指着佛像,示意我先要给佛像行礼。看到这儿,我顿时明白,佛在他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佛是第一位的。他供的佛像正对着门口,一开门,首先看到的是佛像,现在看来得说佛,我进门,得先给佛行礼才对,怪不得看他今天好像有点儿不太高兴。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怪罪我,还是觉得我悟性太低,根本不是学佛的料,或许是认为我心里根本没佛,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好像也看出了点儿什么,不过,先不管它,反正来了。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想听听他给我们讲讲佛,好得些诸如人生的启迪,但今天他谈资倒是挺浓,可一直就没谈到让我感兴趣的话题,即使谈到了也是一代而过,不再深入,然后,又切入到其他话题,比如,聊聊我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啊,问问家里的一些情况啊。一看这种情况,聊了会儿我们就起身告辞了。虽然觉着没有得到我所想要的东西,但是,从他和我看似闲谈似地无关痛痒的闲聊中,还是受到了许多启发。看来,智安师并没有为这件事把我们拒于佛门之外,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可能他也看到我们佛缘太浅,正如他所说的,学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还得慢慢来。这从临走时还一再嘱咐我们没事儿时多念佛,就能看出来。智安的这种作法,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于不动声色中的大智慧吧。还有,他的茶还是挺不错的。

在寺期间,正好赶上一场祈福法会,有幸目睹并参加了一场盛大的佛教盛典。为了准备一场法会,全寺的人都动员起来。僧人们当然是为了法会的诵经准备经文。因为法会期间,中午还要为朝圣者无偿施舍斋饭,所以,最忙的要数居士们了。和我们同住的三个居士,晚上就到膳房为第二天的膳食做准备,整忙了一夜。我是早晨被他们叫醒才知道的,他们从晚上出去后,到早上一直就没回过屋。

早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开始云集,有的是为参观法会而来,有的是游览时恰好赶上,但大多数朝圣者都是怀着一颗至诚之心,来领受佛法无边的普度光环。我在寺里住了两天,又和智安认识,他们也没把我当外人,自然的就成了一名工作人员。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居士,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做好这份难得的工作。他们给我的工作,其实就是帮着维持维持秩序,别让人往里挤。这时,又纷纷来了不少义工,也自觉加入了工作人员的行列。这样一来,我便轻松了许多。而且,还给了我一个角度极佳的参观法会的位置。盛大的法会现场庄严殊胜,仪式如法如律,香花伞盖,莲灯遍布,香烟缭绕,钟鼓齐备。络绎不绝的朝圣者赶到这里,他们双手合十,虔诚跪拜,默默诵祷。法会进行到高潮时,千年古刹沸腾了,顿时,佛光普照,法号齐鸣,众善云集,人神共庆,法音荡涤,僧众信徒共同唱诵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的圣号。那一声声进入内心深处的声音,使每个信徒都找到了灵魂深处的归属,从暗夜走向黎明,从迷惑走向觉醒、从烦恼走向菩提、从生死走向涅槃。

和法师的闲谈中,他关照我说今天西藏的佛母要来,让我见见佛母,说见了佛母,会给我们带来好运。顺便又告诉我,有机会让我们也拜拜佛牙。于是,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就在期待中等待着。快到傍晚的时候,才见到佛母。她给我的印象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神秘和威仪,感觉就是个普通的藏族妇女。微胖的身材,藏族妇女的发型,微红的高高的颧骨,被高原的风吹得古铜色的脸上,带着微笑。不同的是,从她眼里看不出我所见到过的,她们那里大多数人中的茫然,而露出的是慈祥。在应接不暇的人群中,佛母用拿着佛珠的手挨个抚摸信徒的头顶。来这里朝拜的还有许多从其他寺院来的喇嘛。他们信仰的是藏传佛教,但究其根源,也是同一个佛祖。他们双手合十,举过胸、额、头,然后平扑在地,他们穿的暗红色的僧服,夹在游客和信徒中间,显得非常鲜艳,但不难发现他们衣服的膝盖处,手肘处,已经没有一处完整的布片。

佛母在信徒和游客的簇拥下转绕了几圈佛塔后,便和随行进塔朝拜佛牙舍利。原来,智安所说的就是利用为佛母单独开放佛塔的机会,顺便让我们也沾沾光。因为,佛牙舍利塔每年只对外开放一次,而且只有几天,来的时间不对,是进不去的。要不是佛母来,我们也是没有这次机会的。

佛母进去后,在等她出来的间隙,智安和我们聊了会天儿。智安师父告诉我,现存的释迦牟尼牙舍利只有两颗,一颗在斯里兰卡,另一颗就在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内。灵光寺因供奉佛牙舍利,成为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他又给我们介绍说,佛祖圆寂后,舍利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奉。后阿育王将舍利分送世界各地,建造八万四千宝塔来供养。其中仍现于世的牙舍利就是这两颗。

佛牙舍利塔共七层,他让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第二层的一个小门,他说从这个门进去就是供奉佛牙的舍利阁。

又聚集了几个人,都是智安和寺内僧人的熟识,还有国外来的一个几个人的小型团体。这时,看到寺里的几个居士围着一个僧人,他们也想借此机会瞻仰佛牙舍利,但被拒绝了。之前听同室的居士说过,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有机会瞻仰佛牙舍利的,他来了三年,一次也没见过。当时听了不以为然,看来果真如此。后来也才知道,佛母就是专程前来朝奉佛牙舍利的。

佛母瞻仰完佛祖的舍利出来了。轮到我们了。所有参拜者脱鞋踏着红地毯,开始一个一个往里走。天气很冷,感到地下很凉,便不停地变换着踩在冰冷地面的着力点。所有人表情严肃,没人说话,显得十分庄严。顺着狭窄的楼梯进塔后,开始在激动中等待着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楼梯不太宽,显得空间非常小,上来后,掌管舍利阁的僧人引导我们分批瞻仰。

进入舍利阁,犹如进入了一个金色的世界。这里也是一个真正的金色殿堂。到处耀眼夺目,到处金碧辉煌。大法师指着一个纯金打造的佛龛让我们看,那里供养的就是世界上稀有的佛祖真身牙齿舍利。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在了一处。我感到,我所看到的小小的佛龛供养的,不仅仅是佛祖真身牙齿舍利,因为这里承载着的是佛教思想宝库的源泉,更是世界上无数佛教徒的精神向往。对佛教徒而言,舍利所在,即佛陀法身所在。佛之舍利难逢难遇,因此,供养和礼拜舍利,可以种下值佛闻法、速成菩提的胜因,也非常吉祥如意。在这神圣的时刻,虔诚的佛教徒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站在佛祖的舍利前,静静地望着它金色的光环,心里默念到:释迦摩尼,古印度迦吡罗卫国净饭国王的儿子,曾经的王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顿彻开悟,传经布道,被后人尊为佛祖。乔?达摩?西达多,无数人的精神向往,穿越时空而达永恒。他给予后人的那种不懈努力的精神,从古到今,从来不会泯灭,只能越来越顽强;他站立在精神世界的广博星空,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离开灵光寺的时候,站在山边向天空仰望了许久……

晚上去找智安辞行。他不在,当值的居士说他到灵光寺开会去了。我便问居士法师什么时候回来,他告诉我说,他也说不准,不过,法师临走的时候和他说过,今天灵光寺的会议挺重要,还来了一位哪里的高僧,可能要开到很晚。

傍晚后,独自从客房走出来,天已黑了,没敢走远。这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千年古刹,在朦胧夜幕的笼罩下,像一幅飘在浮云上面的剪影一般,显得分外沉寂肃穆。我不知道这里的僧人皈依佛陀时,是怎样悟出生命的依赖,不知道他们是把这里当做避世的净土,还是真的正苦苦挣扎在世间的六道轮回。也许等到修得天道的那一天,他们才可以让飘在天空中的青云为自己解答。

早上,我们又去找智安辞行,可没想到居士说他已经走了,昨天晚上从灵光寺回来后,回老家探亲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茫然若失地愣了一下儿,便和居士道了别出来。智安走的时候没告诉我,只给我留了短信,但在文字里却没提他走的事儿。当时只觉得他是在教我佛理,没想到他用这种方式和我道别。我知道,这就是他们这些修行的人无牵无挂的心性。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也无所需求;这些人往往虚怀若谷,也大智若愚。他们以慈悲为怀,他们的理想就是普渡众生和在思想上到达极乐净土。昨天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我正在床上躺着,翻看着经书,手机响了一声,提示是短信的声音,我以为是别的没用的信息,也没在意。又在心里默念着读了会儿经文,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拿出自己带的书来。刚看了一会儿,听到开门的声音,抬起头一看,是内蒙的胖居士回来了。我看了看他,相互打了打招呼,说了几句客气的话。随后他便在自己的床上坐下来。过了一会儿他问我带手机没有,并说想用用我的手机,我放下书,从床上递给了他。他接过手机并没有打电话,只是不知看了点儿什么,就又还给了我。不过一会儿我也就想起来了,他刚才是想看看新闻或电视之类什么的。寺里没有电视,也没有娱乐活动,他们每天都在袅袅的香烟中和哦啊的诵经声中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有时难免枯燥难捱,但一心向佛的的清规戒律,又让他们这些俗家弟子尚未完全清净的心时时生出的俗念而自觉的警醒。我们这些身在红尘中的人,看着他们每天痛苦的煎熬,唯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赶快登上佛法无边的彼岸吧。我也不想看书了,拿手机翻出了刚才的短信。是智安发过来的。用语浅白,却蕴含着深奥的佛理。揣摩着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赞叹着智安法师非同一般的驾驭文字的功底,思索半天,给他回了信。渐渐响起的沉闷的晚鼓,给今天画上了一个句号。这阵阵的鼓声是在祷告古刹朝圣的圆满,还是在默默祝福我们的归程?但这鼓声里透出的悲凉,就像是为出征的将士们擂响的羯鼓,除了激昂,还颇有些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但不管怎样,当钟声响起的时候又会是一个新的黎明。

清晨,那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寺院,白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对着景仰的圣地深深地一拜,回过头来,山下开始有朝圣的游客向山上一步步地走来。

我是不大愿意出门的,机缘偶合,来到这里住了几天。佛法说,世间的一切,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缘而始,因缘而终。一切都是缘。缘聚缘散,缘合缘分,缘深缘浅,缘来缘去……这里的渊源太深,看来我是弄不懂了。一切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