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7关于过小年散文

2017关于过小年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8W 次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是过小年的日子。传说这天晚上,送灶王老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的情况。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7关于过小年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关于过小年散文

  【2017关于过小年散文1】

过年了,人们无论远在天涯海角遥望故里,还是坚守岗位咫尺难归,总期望在能够回家团圆,真是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叫做"合家欢"的除夕年饭。现今吃年夜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吃上一顿,更是为了天各一方的亲人借机相聚,儿女们陪陪父母吃顿团圆饭。

尽管年夜饭日臻丰盛,但记忆中的年夜饭仍然让我难以忘怀。那时候的年夜饭虽然很简单,却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时刻,能够吃上一顿比平时不知要好多少倍的年夜饭的确是天大的幸福。那时由于生活拮据小孩子就盼着过年,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够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平时馋得流口水的东西,都会像圣诞老人的礼物一样降临在面前。但那时父母的工作十分繁忙,“节日闹大干”不光是喊一喊的口号,真正是加班延点的干到年关,只有快到大年三十父母亲才会利用工作之余的空闲筹备年货,何况也只有节日前市场的货源才算得上相对丰富。可这样一来准备年夜饭的时间就会显得匆匆忙忙,总是在一片忙碌中度过。

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感到有什么不足,跟在大人后面烹饪油炸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是过得轻松自在了,但为了大年下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吃,父母亲总是在我们吃饱喝足,躺到暖呼呼的被窝里做着美梦的时候,他们还在包水饺、搓汤圆、蒸馒头,往往一忙就是整个通宵。

记得我们家的年夜饭是以母亲为中心,也就是因为有她的辛勤操持才让我们能够吃得上香甜的美食,我们家的餐桌也总是七大盘子八大碗花样繁多。记得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宴会上,母亲都会推陈出新做出几道新鲜菜。肉类紧缺,母亲就在蔬菜特别是鱼类上下功夫,总是能把素菜整地清精爽爽,荤菜做地有模有样。肉不够鱼来凑,鲫鱼炖鸡蛋,油炸穿条鱼,炒混子鱼片,水煮鲢子鱼头,多种烧法异曲同工。母亲她还“一鸡多用”,鸡身煲汤,鸡头、鸡翅,鸡爪红烧,鸡杂配炒蔬菜,一只鸡就做出三道像模像样的菜肴。等到开饭时色香味俱全满满地一大桌,看在眼里更增添我们的食欲。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除夕夜有几道菜是只能看不能吃得,比如红烧出的鲤鱼,要年年有余是不能动筷子的,还有吃米饭不能戗锅底锅巴是不能铲得。但为了我们的口福,母亲即考虑到习俗,又巧妙利用锅巴,她把整锅的锅巴炕地焦黄香酥,整个的揭下来拌上糖醋汁,平添了一道名菜。

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一家人除夕之夜团聚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吃顿年夜饭,确实是件天伦之乐的快事。

前些年,不论多累母亲总是亲自下厨,不是别人做的菜不合口味,而是自己不亲自动手放心不下。现在儿女都已独立的持家过日子,有的还是烹饪高手,母亲也儿孙满堂。在我们的“逼迫”下母亲终于同意让位,但她老人家还是不愿休息,已沦为“顾问级”还总不忘在旁边指指点点,仍不厌其烦的做一名热心的场外指导。去年母亲七十岁了才彻底放手,用她的话说是“自己老了干不动了,让他们去闹腾吧”。虽然这样,她还把我们刮下的大鲤鱼上的鳞片收集起来挂上鸡蛋、淀粉芡,用油炸出一道菜。面对香酥焦嫩的可口菜,就连经常在外面“大吃大喝”的我们愣是没品尝出此君是何物。

现今,不论何时街上都像是过年一样热闹、繁荣,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就可以早早的备菜,已不需要在年下忙来忙去。还可以去到饭店订上一餐,即免去了繁忙又节约了时间。年夜饭后回到家里一边看晚会,一边包水饺守夜,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今年我们已经早早的在饭店订下了年夜饭,想必到那时自然又是少不了喜庆欢乐的场面。

  【2017关于过小年散文2】

过了腊八过小年,小年几天便新年。这说明渐行渐近的春节就要到了。过小年的历史由来已久,通常的说法是“祭灶”,也就是让灶王回天上去过年,黎民百姓要为他送行,制作出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即便是在一个城市,城东和城西的风俗就会有些不同。

祭灶是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上世纪中叶差不多家家户户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前几天在济南会展中心展出的潍坊杨家埠年画就有精美绝伦的“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敬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一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这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所作所为,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送灶,多在黄昏或入夜时分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小桌,恭恭敬敬地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还有的地方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小年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着美好的民间传说。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一家人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了。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可谓源远流长。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最拿手的活是盘锅台,就是为老百姓垒锅台。由于哥哥的手艺好,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方圆百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他爱管闲事,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要劝吵闹的媳妇,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辞世后,张家可乱了套,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作为画师的弟弟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不展。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点子。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侄、子媳妇等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面容,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胡闹,全家平安相处。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影响着周边。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很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我的老家在济南的西部,幼时的记忆依然那么清晰在目。腊月二十三这天,除了“祭灶”外就是杀猪宰羊、蒸馒头、做年糕、贴春联等过年的准备工作。在不绝于耳中鞭炮声中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打扫卫生、劈柴火、找干土。在小年这天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好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这也反映了人们企盼吉祥、福气的心愿。“劈柴火”就是要把平时积攒下的树枝木块整理成短小个头,便于投入炉灶,待除夕炸鱼、炸丸子之用。“找干土”是要到向阳处挖出没有雨雪浸湿的土块碾碎,一是为牲畜垫圈,二是撒在路面防备春节时雨雪多,路滑难行。

在济南过年多了,也学会了入乡随俗。在城市虽然没有“祭灶”的习俗,清扫卫生准备年货成为小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增强,自己清扫卫生也变成了请家政。干干净净热热闹闹过新年,无不显示出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气氛。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厚重文化,细细数来会发现许多熠熠生辉的价值内涵,值得我们鉴赏和品味。


1.2017关于过小年散文

2.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过小年

3.2017关于小年散文诗

4.2017写小年的散文

5.2017关于小年的文章

6.2017小年的散文

7.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故乡的小年

8.2017今天是小年的说说短语

9.2017小年夜散文:童年浓浓的年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