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推荐作文 > 不知而知之高考作文

不知而知之高考作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2W 次

老子曰:不知,知,病;知,不知,上。——序言

不知而知之高考作文

“行而知之”是当今中国的主流哲学观。所谓行,即实践,就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颇具代表性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名。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后改名陶知行,又改为陶行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陶行知在认识论上终于取得真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道家的观点却恰恰相反。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又曰:“不行而知”,“以行为末,以知为本。”

对于老子的认识论。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们对其评价惊人的一致——“老子的认识论单凭主观臆测,是片面的、浅薄的和不可取的。”

要正确解析老子的认识论,须借助儒家经典。在《礼记·曾子问》中,有孔子跟随老子主持丧礼的记载:

孔子助丧于老子,发生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日食过后,才继续前进。孔子不解,问其故。老子曰:“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孔子却认为,仅仅是日食。并未见星辰。老子又曰:“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

老子之意是目不见星,未必无星。眼见未必为实。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受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的制约。

正因如此,孔子才会称老子是龙。也就是说,最令孔子折服的,并非老子博览群书,而是其对宇宙的认知能力。

受老子点播,孔子终于领悟到认识论的真谛。《吕氏春秋·任数》篇中,有孔子困于陈蔡之事:

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孔子昼寝,颜回讨米而归。在米饭即将煮熟之时,孔子瞥见颜回取米而食,便佯装不知。颜回献上饭时,孔子曰:“今日梦见先君,当祭之。”颜回曰:“不可,饭已被吾先食!方才柴草炭灰落入釜中。弃之不祥,便取而食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即便是最博学的圣人孔子,在看待事物时,也常常被自己的耳目心智所蒙蔽。何况我们?智者未必见智,愚者更易见愚。

故曰:“耳目心智,所知甚缺,所闻甚薄,所视甚浅。十里之间,耳不相闻;围墙之外,目不想见;三亩之宫,心不能知。”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的制约。难免对事物产生主观的、片面的、浅薄的认识。故眼见未必属实,实践也未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对老子认识论的曲解和误读,就是老子认识论的最好诠释:

我们的知识、眼界甚是有限,却以浅薄的知识和有限的眼界去臆测老子的认识论。必然得出片面的、浅薄的结论。而事实是,最浅薄的'不是老子,而是我们这些浅薄之人。

一千年来,文坛泰斗,著名哲学家有如过江之鲫。但真正明老子此道者,唯见东坡一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老子的认识论是深刻的,也是科学的。并孕育出先进的世界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人类万物和宇宙并非上帝创造,而是由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产生。

庄子曰:“有真人,然后有真知。”老子和孔子,便是庄子所言之真人。

庄子又曰:“夏虫不可语以冰者,笃于时也。”在自然、宇宙面前,人类如沧海之一粟,浮游于天地。

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1世纪的今天。虽然涌现了一百多位思想人文大师,却未见一位真人。对这些三季人,可一言蔽之——行而不知。即经历再多的实践,也不知有冬季。

大地静止的吗?太阳是绕大地运动的吗?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会有一致而肯定的回答。因为眼见为实嘛。但老子的回答却是:“吾不知也。”故曰:不知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