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秋词》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秋词》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02K 次

  教学目标

《秋词》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

  一、自主学习 了解作者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

 二、赏析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诗中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3.朗读并背诵

  三、赏析《西江月》

4.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5.《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分别从什么感官角度来捕捉景物的特征?

6.朗读并背诵

四、赏析《秋词》

7.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8.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9.《秋词》中,作者是怎样将情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试作简析。

10.朗读并背诵

 五、默写三首诗词

  六、教(学)后感

部分课堂实录:

师:古代文人逢秋必悲,除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这还与古人的心态和处境有关。

师:很好,那么谁能具体说说古人悲秋时的心态和处境?

生:孤身在外,与亲友离别。

生:仕途坎坷,人生失意。

……

生: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生:他们失意之时也失去了志向,用悲观消沉的心态对待人生。

(学生对历代文人悲秋的原因进行了大胆地推测、合理地想象,为下面理解刘禹锡独特的人生感悟作了铺垫。)

师:“春朝”即初春,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初春的诗句?

生:“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师:初春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然而诗人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而且当时诗人的仕途并不顺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投影:作者简介)谁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生:诗人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悲伤落志,反而心态昂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生:因为诗人性格坚强,对未来充满自信,怀有乐观豁达的心态。

(《孟子·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意思是说,不了解古人的身世和时代处境,就难以读懂他们的作品,也就难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联系刘禹锡的身世与处境,使学生不难发现热情讴歌秋天美好的诗人有一颗不屈的心灵。)

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改其志的呢?请具体说一说。

生:像李白,虽然被排挤出京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像苏轼,自己寂寞烦恼,可是依然为亲人捎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

(要合理开发课堂学习资源,适度向课外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