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蚕妇》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蚕妇》 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6W 次

 一、教学要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蚕妇》 教案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

  二、教材说明

《蚕妇》这首诗分两层来写。第一层两句,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境:一位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回来的时候哭得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向读者补述了蚕妇痛苦的原因:她看到全身上下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人,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带。

2?让学生了解养蚕以及由蚕丝到绸缎的大致过程,了解其中的辛劳。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蚕”是平舌音,“者”是翘舌音,“遍”的声母是“b”,不是“p”,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着重提醒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满: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两”。

养:共9画。笔顺是养。

“昨、者”:可以利用熟字“作、都”识记。

“妇、归”:右半边相同,左边偏旁不同,注意区分字形。

2?写字教学。

满:左窄右宽,不要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下边。

遍:先写“扁”,后写走之。

蚕:第三笔“撇”和第四笔“捺”要舒展。

罗:上短下长,“”的起笔位置要适中。

(三)词句教学

诗句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读和悟进行点拨。“市”指集市;“巾”指手巾;“罗绮者”指穿绸缎的人。

在理解“为什么养蚕的人穿不上蚕丝织的衣服,不养蚕的人却全身上下穿着绸缎”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朗读、背诵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间的停顿与重音,示例如下: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诗意、反复朗读古诗的过程中进行背诵。可以了解一句背一句,也可以学完后由看图提示背诵过渡到直接背诵。

(五)练习提示

第一题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第三题抄写时,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抄,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出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教师出示蚕妇图,向学生介绍蚕妇就是养蚕的妇女。

(二)正确朗读,提出疑问。

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问。

(三)动口、动脑、动手,读懂古诗。

1?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辅以直观形象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如学习第一行诗时,可让学生先读诗句,再出示相应的剪贴图,让学生按照诗意把蚕妇的剪贴画放入集市图中去。了解“市”是做买卖或赶集的意思。学习第二行“归来泪满巾”,学生可以边读边动手把蚕妇慢慢移至农舍中,再给蚕妇的脸上、手帕上添画上泪珠。让学生懂得“泪满巾”是泪水把手帕都浸透了,说明蚕妇十分伤心。

2?讨论:为什么养蚕的人穿不上蚕丝织的衣服,不养蚕的人却能全身上下穿绸缎?

(四)学生借助图画背诵古诗。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张俞:宋代诗人。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着有《白云集》。

 一、词语积累

1.市:①集市。课文中指赶集。

②城市。如:西安是一座大城市。

2.罗绮者: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归--回遍--全满--全

反义词:归--去入--出

 三、难句讲析

1.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昨天去城里赶集,回来时泪水却浸湿了手巾。

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全身穿满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的劳动者。这句话提示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