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实用的幼儿园优秀教案范文集合7篇

实用的幼儿园优秀教案范文集合7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09K 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优秀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幼儿园优秀教案范文集合7篇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清明节)“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活动反思:

准备这节课时,就有很多想法。音乐唱歌教学课究竟该怎么上?怎样上好?教学设计改了多次,变了多次。我一直在不断尝试中探究与反思。我就以《荡秋千》为例,把我想法归纳如下: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演唱歌曲。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乐唱歌课不单单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要把“唱”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创”的空间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就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荡秋千》这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项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学生学习也颇有兴趣。但是我们的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以后教学中还需继续努力。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几何图形拼物粘贴的基本技能。

2、学习表现物体主要特征,培养幼儿想象力。

3、鼓励幼儿和同伴画得不一样,培养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1、每组六种大小各异的几何图形;

2、课件、范例;

3、记号笔、油画棒、胶水。

【活动过程】

一、直接出示范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

T: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幅图,看看画的是什么?

你知道是怎么画成的?

你认识哪些图形宝宝?

二、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形卡片

T:这些图形宝宝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几何图形”。

T:你能像老师一样用这些图形宝宝拼出一幅美丽的画吗?我请小朋友来试试。

三、个别幼儿黑板上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边讲解边评价。

提醒幼儿粘贴时要注意的地方。

T:仔细看看这只小鸟有什么地方有问题?(缺了眼睛)

告诉幼儿有的细小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记号笔帮它添画上去。还有一些背景也可以。像这条鱼应该在哪里游?那我们可以帮它添上河水,天空中可以天上云朵等。

四、欣赏课件

T:老师还带来了几张拼图画,我们一起来看下。

①图上是什么?运用了哪几种图形?

②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用这些图形宝宝拼出一幅美丽的画?

五、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注意画面合理布局,粘贴时胶水适量,保持画面整洁。

(2)鼓励幼儿大胆拼摆,并可根据画面需要进行适当添画。

六、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请作者介绍。

表扬想象丰富,画面整洁的幼儿。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花的特征,知道花的绽放过程。

2、理解儿歌的内容,会用肢体动作表现花的绽放。

3、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学习花的绽放过程,用肢体动作表现花的绽放过程。

 活动准备:

1、"小蜜蜂采花蜜"和"鲜花朵朵开"的音乐,录音机1台。

2、"鲜花朵朵开"的教学课件,也可用图片来代替,小蜜蜂的头饰1个。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你们知道花是怎样开放的吗?

二、学习新课

1、老师播放"鲜花朵朵开"的教学课件,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老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花是怎样开放的!(播放课件)

2、老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花开的过程。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花……)

师:花是一开始就开放了吗?(不是,先是长出一个小小的花苞)

师:花苞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有的花苞是粉色的,有的花苞是黄色的,小花苞顶上有点尖,就像尖尖的嘴巴……)

师:花开了以后是什么样的?(花开了以后,能看到花蕊,还能看到一片片的花瓣,就像张开了大嘴巴……)

3、老师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花开的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看,小花苞就像这样--双手并拢,掌心相对,使两掌掌心呈空心状。

师:春风来了,小花苞,慢慢长大了(双手指尖朝下压,使两掌掌心呈最大的空心状),最后,花慢慢地开放了(双手指尖往外张开,托起下巴,做花朵状),好看吗?

4、幼儿用肢体动作感受花开的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的鲜花开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鲜花开成什么样了?跟着老师一起做!(老师念儿歌,随着儿歌节奏带领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理解花开的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的鲜花开得真好看!让我们笑一笑!

三、巩固新知

1、幼儿玩游戏巩固新知识。

幼儿围成圆圈坐在地板上,随儿歌节奏做花开放的过程,请一名幼儿扮演小蜜蜂,在圆圈外转圈飞,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唱儿歌,游戏开始,当唱到最后一句时,扮演小蜜蜂的幼儿拍到谁的背,谁就起来追小蜜蜂,如果小蜜蜂跑回被拍到幼儿的座位,则轮到被拍的幼儿扮演小蜜蜂。

四、结束活动

好了,小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它该回家吃饭了,让我们到教室外玩玩吧!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人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曹艳)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集体玩沙包的方法。

2、学习在奔跑中躲闪、避让的技巧。

3、鼓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和同伴合作游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两两拉手排好队到操场,进行队列练习。

教师:进行基本队列练习,幼儿由一路纵队站成六队:立正、向前看齐、成体操队形散开。

2、进行热身运动。

教师带领幼儿做上肢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放松整理。

二、基本部分。

1、学习集体玩扔沙袋。

教师:我们玩玩过投沙袋,今天我们也玩沙包,但这次是分小组玩,而且每组只有一个沙包,要大家都能玩到,该怎么玩呢?请试一试。

2、请幼儿分成3-4组,每组一个沙包,探索集玩沙包的方法。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到的玩法。

教师:你们是怎么玩的?请让大家看一下。

4、教师讲解集体玩沙袋的玩法。

教师:今天老师要教你们新的玩沙袋游戏,我们集体来玩沙袋,请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边的起点线上,其他幼儿站在中间。当一个幼儿扔沙包时,大家面对着他,迅速跑开躲避他扔过来的沙包。如果被砸中,就要罚下场,没有被砸中的幼儿继续玩。沙包被场地另一端的幼儿捡起来,大家这时面对着他,当沙包扔过来时,继续躲避,被砸中的还是要罚下场,这样一直继续扔下去,看看三分钟后谁能留下,谁为胜。如果沙包被中间的幼儿接住,则投沙包的和接住沙包的幼儿互换位置。

5、幼儿分组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扔沙包,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躲避,遵守游戏规则,一旦被砸中了,就自觉下场。

三、扔沙包比赛。

1、教师:教师现在举行扔沙包比赛。每组轮流上来扔沙包,三分钟后,看看还剩下多少人,哪组人剩下的最多,哪组为胜?

2、幼儿分组扔沙包,教师负责帮助幼儿看时间,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四、放松活动。

幼儿坐下拍打腿部肌肉,教师小结上课情况。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一种中药材江枳壳。2.了解中药的种类(水煎中药、中成药),知道它们的作用。3.了解中药起源于,是国宝之一。

活动准备:

1.一副煎前的中药、中成药。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江枳壳的形状特征。

(1)鼓励幼儿按顺序观察江枳壳的特点。

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个植物吗?请你先看看这个植物分为几部分,然后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它的特点。

(2)了解江枳壳的特点。

你能说说刚才你观察到的这个植物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有哪些特点呢?

(3)教师,并说出这个植物的特点。

这个植物叫江枳壳,是我们江西特有的一种中药。它分为两个部分,有茎叶和果实。茎叶和我们平时见过的橙子树的茎叶非常相似,只是比较小而已,果实是圆圆瓣,比橙子小一些。

(4)了解江枳壳的作用。

这种植物在我们江西很有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它是一种有名的中药材,它的根能做成药冶病。

2.了解中药的制作方法。

(1)教师:像江枳壳这样能治病的植物,把它有用的部分提出就是中药材。你还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中药材?(教师可根据各地特有的中药材进行介绍。)

(2)观察幼儿用书,了解中药的制作方法。

教师:中药材是怎样变成中药的呢?

3.了解中药是的国宝之一,激发自豪感。

中药起源于,是我们的宝贝。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许多植物、动物身上有些能治病的材料,经过研究、煎制,最终做成了中药,帮人们治病。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7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里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感想:

在一月一次的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我安排了一节故事表演的教育家学活动,决定请家长走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亲近课堂、了解幼儿、与师沟通”的目的。

故事本来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为儿童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故事表演,为幼儿提供将语言的形象转换成动作的形象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唤起儿童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两只笨狗熊》恰是一个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儿童故事,故事中大黑和小黑捡到干面包后被狐狸骗了的故事情节,既调动了幼儿学习兴趣,又和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在故事中可以让幼儿懂得遇到问题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以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养成与同伴相互谦让的精神。

附:活动设计——故事表演“两只笨狗熊”

活动目标:

1、熟悉角色对话,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及体态、表情表演角色的性格特征。

2、在表演中能克服胆怯,大胆表现,积极参与表演。

3、体验表演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表现大熊、小熊的对话动作

1、记得这两只熊吗?它们是两只什么样的熊?请小朋友来演演,来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简单评价:从语气、体态、表情)

2、出示太阳,天气真好,大熊、小熊出去玩,在路上发生了什么事?

3、请幼儿两两结合表演拣饼、争吵这一段。

4、幼儿个别表演(简单评价)

二、模仿狐狸的语气表情、体态动作。

1、哥儿俩都想吃干面包,怎么办?谁来帮助它们?(出示狐狸)

2、狐狸看见干面包心理怎么想?那它又是怎么表现的?(一起看老师的表演)

3、你觉得老师表演的狐狸大婶哪儿最象?一起学一学。

4、狐狸的语气:声音尖细、骗人的语调;动作:一手在嘴前做尖嘴,一手在背后做尾,眼珠转、斜看人,身体轻巧 。

三、完整表演

1、请幼儿三人一组,带上头饰合作表演。

2、个别小组表演。

四、 总结

两只熊为什么吃到很小的一点儿干面包,这两个哥哥弟弟应该怎样做才不会上狐狸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