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9W 次

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难!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拜读完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后,我有所顿悟了,我也在认真地体悟着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让学生参与评课;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吴老师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剖析与点评,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在课堂上,也要注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中,自然地引出数学文化史实:“对负数的认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理解,是促进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教学、评课为例,很好地诠释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信息,如果动手的话,吸收信息可能达90%以上,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大脑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得知“法”明“理”。吴老师以《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进行点评,使我们认识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而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帮助学生知“法”明“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学具进行支撑。另外,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数”与“形”有效结合的能力。如一年级的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中的算理理解比较困难,则可引导学生用图像表达出学生的数感,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形象”与“抽象”有效的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灵活举例,帮助理解的能力。如《小数加减法》中,1。52+0。3为什么药小数点对齐?对算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若举例:去超市买东西,一件是1。52元,另一件是0。3元,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元?就得相加,0。3元是3角,2是2分,3角不能直接和2分相加。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确保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简单的例子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具体而形象了,也有助于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解释算理。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在《圆的认识》这一案例中,学生A发言切中要害,而且惜字如金,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你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言语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对学生的欣赏。课下采访学生的感悟是:“我真有才”。读到这名学生已经通过老师对他的评价建立了一份自信,也读出了他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是有后劲的!当说到直径定义的时候,学生B回答:“对称轴是直径”,由于离题太远,老师随口说了一句:“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请坐!”课后问学生B的感受:“我好失落”,学生B语气低沉的话语敲击着我的心灵,不经意间,老师打击了一颗本来兴高采烈,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童心,学生本来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浇头,让这“失落”的声音时刻警示自己吧!

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成全学生。如《可能性》这一课为例,让我深刻体会到: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追问不当,可能就会影响授课老师的节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打乱课堂秩序。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问,如何提问题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并谨慎处理和把握。“追问只需要几分钟,课下得练几年功”,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

我会将我的这些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慢慢成长,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