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通用22篇)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通用22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5K 次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通用22篇)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

读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旧体制对人们的毒害是那么深重,但另一方面让我庆幸的是,仍然有拥有挚着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说中的觉慧、觉明等。

旧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刀,它杀人于无声无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计其数,小说中的鸣凤就是这样的。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真爱,在求救无援的情况下跳湖自杀,为的只是不愿嫁到冯家做姨太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动摇不了那庞大的、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根基,它仍然昂着它那颗吞食过成千上万的生命的头。

爱情在任何小说中都不会缺席,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旧的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还是在觉明和琴那里存在了。在小说中,他们都是拥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拒绝接受封建家庭那种愚蠢的包办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寻找自己的真爱。其实,在我看来,觉明和琴的结合,更甚至他们成为拥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于觉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以下四点阐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第一点,觉慧学的是英文,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学英文的人在别人眼中都是另类,可觉慧不管,他和觉明一起都学。高老太爷根本就不赞成他们学英文,不过也没有明确地反对过。当然,这一点不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因为觉明也学英文,但至少可以说明觉慧是个拥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点,觉慧对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对下人呼来唤去的人。如他听到他的妹妹训斥丫鬟鸣凤,他就十分不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鸣凤有爱慕之情,因为那是在这之前发生的。而对于这一点,觉明并没有任何察觉,他似乎已经习惯了。

第三点,觉慧是帮助觉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还需要周密的策划,而觉慧做到了。他叫觉明不要忍气吞声的接受长辈们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个向他们的大哥觉新那样的牺牲者,当然,觉明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并没有想过要逃婚,是觉慧鼓励着他,使他付出了实际行动。我认为这一点足以说明觉慧要比觉明“新”。

第四点,觉慧是第一个离开家,脱离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寻求新时代的人。他虽然身在远方,但却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诉给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们,他在无形中向他们传播新思想,使他们开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来。

觉慧在《家》中走后,在后来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觉明开始代替觉慧,成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说者。的确,他功不可没。他让他的妹妹淑英、淑华在旧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来。淑英和淑华本来只能在大宅院里跟着一个老教书先生学那一套成旧的伦理道德,可是她们在觉明、琴和觉慧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学英文,开始去学堂,后来淑英还去了觉慧那里。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长辈的不满开始用嘴说出来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发牢骚。如觉明和淑华配合默契地对陈姨太和四太太进行“教训”,把她们骂地真是太痛快了,让我十分欣赏。我真是感谢巴金,因为他要小说中出现了一个伶牙利齿、豪气冲天、不“中规中矩”的淑华!

琴是小说中唯一幸运、幸福的女子。因为她不仅拥有自己的爱情,而且也有体谅自己的母亲,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亲的打骂挑井自尽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样,不用忍受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旧的发霉了的旧礼节。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学堂上课,虽然是女子学堂,但她毕竟迈出了封建礼教约束女子的大门。在觉明的鼓励下,她又担任了报社的工作,她和觉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他们还一同努力帮淑英度过了难关等等。

而小说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可恶的封建礼教!愚蠢的那些满口伦理道德的人!

觉新是小说中让我又恨又怜悯的人,恨他是因为他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怜悯他是因为他是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为一个拥有高学识的年轻人,他竟然毫无怨言地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女人,过着毫无生气的日子。但老天也并不变本加厉,他娶的那个女人心肠十分好,是个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后还是死在封建礼教的刀下。而觉新并不幸运,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这也许是对他屈从于礼教束缚的惩罚。作为一个有高学识的人,他应当有反抗的细胞,应当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说自己这一辈子完了,整天过着颓废的生活像在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欢的第一个女人,可是他并没有保护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欢的第二个女人,他也没有保护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欢的第三个女人,他仍然没有保护到她,她同样死了。翠环是他喜欢的最后一个女人,翠环是幸运的,因为小说结尾的时候,他们成了亲,觉新并发誓要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后被卖掉了,又是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例。这不是悲剧,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它的分散,不正预示着封建社会也要瓦解,新时代的曙光将要到来吗?

小说的结尾是很圆满的,虽然有人喜有人忧,但该喜的人还是喜了,该忧的人就要他们去忧吧。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2

花了一个暑假和开学后的一个月,终于看完了这三本书。划过来,一个月只看了一本书,感慨万千啊不过这几本书的确挺厚的,并且很难理顺关系。

大家都说这些书就是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衰落,但是,我却觉得这个大家族的衰落是注定的,因为这这几本书中,还有那些有着新思想的青年,他们不怕那些长辈,他们轻视那些长辈,他们与那些长辈为敌。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现代的社会必须由他们来建设才可以发展!觉民、觉慧、淑英、淑华、琴…

虽然这些人能够使我的热血沸腾,但是,也有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使我气愤至极,周氏的弟弟周伯雄,他害死了惠、竟然还执迷不悟,又害死了枚还有沈氏,动不动就打淑贞,难怪她跳井自杀…

我的表达能力差,不能把我心中的爆发的感情和支持的心情发泄出来但这三本书的确是十分好的,就是有些冗长。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3

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昨晚与一朋友通电话,她把自己比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个人物。巴金的这三本小说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亲人对号入座的烦恼。其实,我现在想来,这也怪不得他那些亲人们。在读《激流三部曲》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兴奋,或揪心,或愤怒。我为他们向命运的奋力抗争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所受的不平愤慨。也许,在那样黑暗的时代,更能激起热血青年的抗争。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在当代的大背景下,在忙忙碌碌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有多少人在现实中将斗志消磨殆尽?

八九十年前的中国,妇女还没有上学的权利。一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困境已比八九十年之前小的多了。如此想来,我们是否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畅快感觉。

我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或许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论大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4

盼望着,年假悄然而至。花开花落又是一个秋。收拾一下行装,梳理一下心情,踏着愉快的脚步,望着灵动的浮云,到师傅家拜年。

一年不见,友人重聚,心情轻松愉悦。似乎已是固定的模式,被让进书房,曾经是正襟危坐,现在是随意坐,寒暄几句,开始给我讲授一些生活的道理,虽朴实,却充满文人的气息,如沐春风。之后,便是送我几本书,叮嘱我好好看看。最后,伴着天边的火烧云和师傅那渐行渐老的笑脸和回荡在耳边的教诲,我抱着书踏上返家的路。

这次从师傅手中接过来的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口气读完,感慨良多。这套书讲的是一个封建没落大家庭高家走向毁灭,同时新思想萌发,新的社会出现曙光的事情。

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大师刀斧。读到了一个大家庭中的种种丑态,一种制度下对人的残酷摧残。勾心斗角,物欲横流,黄赌享乐,靠祖上产业过活,丑态毕现;一个个年轻的活泼的生命被压制而亡,鲜血淋漓…

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时代在变迁,在进步,封建社会该完结了,这不是凭借某个封建家长的意志就能阻止的。顺势者昌…自然那套旧的东西会退出历史舞台的。随之而来的就是觉慧,觉民和琴这些年轻人的新思想,新作为,以及他们传播给更多的人的那种冲破旧束缚迎接新生活的希望!

那希望一种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为了自己和更多人的解放而奋斗!

那么,现在的社会开放多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年轻人是不是应该走走风雨路,走出个海阔天空呢?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5

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秋》,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从《家》一路走来,到《春》再到《秋》,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败和灭亡。本来表面上看似庞大的坚固的一个大家庭,却在转眼间土崩瓦解支离破碎,一切成为泡影……

而这又是因为什么,是那万恶的源头——封建制度,是那封建的体制戕害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生灵。鸣凤的死,源于它,瑞钰的死,源于它,梅的死,也是源于它。它吞噬了那一张张可爱、平静、忧伤的脸,夺走了她们年轻的像花一样的生命。然而它仍不满足,接着又带走了蕙,带走了枚,带走了淑贞,它将这个大家庭中的人一个又一个的带走。它就像一只野兽,贪婪的吮吸着他们年轻的生命,不知疲惫,没有满足。这一条条美丽的生命,在旧制度的逼迫下死去,虽然可惜,但却也是必然的。要建立新的制度,必需要有牺牲。正是这一条条生命的逝去,才激发起人们的愤怒,使人们意识到这万恶的旧制度,然后去打破它,建立新的制度。

要建立新的制度,就要有新的思想。觉慧、觉民、琴、淑英、淑华便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在这万恶的制度之下,他们勇敢的进行反抗,争取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先是觉民的抗婚,接着是觉慧的出走,然后是觉英的出走,淑华进学堂,最后是琴和觉民的成功订婚。正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万恶的旧制度下,连事事逢迎,实行“作揖主义”的觉新也最终承受不住了,那是因为他的上进心并未死去。他实在受够了,最后迸出哭声,终于将他的不满表现出来“我赔了你们的存款,赔了你们的股票,我给你们的丫头买棺材,我出钱在井里头捞你们女儿的尸首,你们害得我家破人亡,你们害死我的妻子,赶走我的兄弟,难道你们还不够吗?我不怕你们,我迟早也是死,我横竖只有这条命,我就拿来跟你们拼掉也好。你们开家庭会议,我不怕你们,就是要打官司上法庭,我也不怕”说到这里便不再理会,调转身子一个人往阶上跑。觉新的这一做法,很让我出乎意料。想不到处处逢迎,实行“作揖主义”的他也会爆发,勇敢的说出他自己的想法。可见这制度是那么腐朽,这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从《家》到《春》再到《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是如何由兴盛走向衰败的的全过程。这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的真理,昭示着新制度必然取代旧制度,走向美好的明天。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6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回来。”这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一句话。

老大高觉新

觉新有着与弟弟妹妹不同的地方,他是长子,也是长孙。是长辈中的好孩子。他处处打理家中事务,来回奔波,不敢顶撞父母和老太爷。但是却断送了许多人的生命。他是站在旧社会与新思想的中间,他也有他的苦恼,他表面上对家长的安排毫不反抗,其实,他也很不服气那些腐朽的害人的封建制度,内心也有许多思想斗争。弟弟们惹了祸,却要他承担,但他还得被祖父骂,同样还得被弟弟们说窝囊。不听祖父的话,会背上不孝的罪名,而若不反抗,则会被弟兄们视为“作缉主义”或“无抵抗主义”。觉新也有他的新思想,他也希望社会变得更好,但是他一直在怀念过去,而没有想到将来,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老三高觉慧

觉慧这边可以说是一个极端,他从小就反抗封建的制度,心里就一直有这么一个念头“我要开辟一条新道路来”。觉慧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他从不怕长辈的斥责,也很少听长辈的话,。在大家看来可能有些一意孤行,但他其实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他不是一个心肠软的人,但他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他同情大哥,但也“恨”大哥。他“恨”大哥在觉民困难时不帮助他;“恨”大哥亲手埋葬了两个大哥最亲的人;“恨”大哥是那样的懦弱……

家里的种种事情不能够激起觉慧的怜悯之心,反而使他心中的怒火燃起——他要反抗!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被迫投湖自杀;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觉民被逼着要和一个自己素不知相识的人结婚;他亲眼看见大嫂瑞珏葬身于家庭政策之下……

多多少少的人都一一倒在自己脚下他望着眼前那条洒满鲜血的路,依然的选择走下去。是的,他曾经说过:“即使前面有万人尸体,我也要踩着尸体过去!”于是他把这句话当作路标,经过朋友们的帮助,躲开了自己的家庭,到了上海,加入了革命党,终于走上了新的一条路。

不只是这个家庭,还有许多家庭像他们一样,还有许多人被蹂躏,有许多颗心被敲碎。但是我相信,如果此时正在下雨,那么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出现彩虹——阳光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7

翻开旧社会的古籍,历史的烟云又舒展在我的眼前,悲泣的芳魂已逝,悲瘁的芳华宛在,一曲曲悲歌在岁月的烈火中涅槃。

这,是一条路,一条浸淫着无数女性血和泪的路,一条满是冤屈的路。

《激流三部曲》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旧社会的摧残下消逝,她们有些就像一朵花苞,还未盛开在最美的芳华中就已凋零。淑贞,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打骂和制度的束缚下选择用一口深不见底的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哀愁,在跳井的那一刹,那到底有几分愤怒,几分幻灭在她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在瞬间轰然坍塌。古代的女子们让三寸金莲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让愚昧的思想成了限制思想的枷锁,更是被制度摧残了原本能生活在沃土雨露中的芳华。

一个个女子重蹈覆辙,一缕缕芳魂随风而逝。

愿天堂,是你们的一方净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青年们睁开了自己蒙蔽的双眼,尽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车轮,迎接早春的来临。书中梅的时代即将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琴的时代,是许倩如的时代。

惊鸿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属,而渊博的才学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一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在她心灵的沃土上逐渐萌芽: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选择和男学生们一起读书;加入周报社,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畅所欲言;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把即将面临泯灭的淑英于水深火热之中及时拉出,将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帘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她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悲泣的芳魂在孤寂的乱葬岗哭诉着自己命运的不公;燃烧的芳华长久地炙烤着华夏儿女的心扉。如今,世界已走向平等,但制度的余烬还未彻底的毁灭,梅和蕙的经历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就让我们用智慧的泉源去浇灌梦想的种子,用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光芒,照亮世界上黑暗的角落吧!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8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爷爷的代表作,它分为《家》、《春》、《秋》三部。

这三部书讲述了民国时期高家三兄弟——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的故事。高家原本是个和睦的大家庭,但是最终却分开了。其中的一些事情使我感到气氛。

祖父刚刚过世,瑞珏又即将要生产了,陈姨太、四嫂等人说:“老太爷刚过世,会有血光之灾的。产妇必须搬到城门外去住,还要再过一条河才可以。”瑞珏便照做了,但是觉新却无法经常去看她。就在瑞珏刚生完孩子时,便因为难产去世了。当我看完这一段时,不禁想:民国时期的人们怎么这么迷信?那些读过书的人到底还有没有一丝良知!同时,我也可怜起了瑞珏,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你却依旧如此坚强,都是那些迷信的人才害了你失去性命啊!

看完这本书,我对高家那些无知的人感到羞耻。你们知道什么叫“孝”吗?你们败坏了祖父的毕生的心血,将它化成了灰烬。你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德”,你们身为富家子弟,却如此不知颜面。你们将祖父的颜面丢尽了。你们更不知道什么叫“关心”,对待下人从来没有关爱的心,只因为你们的身份比他们高了一等,就慢待他们,其实人与人是平等的。

我不禁反思:为什么那时候祖国会遭受各国入侵?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国不够强大。为什么祖国不够强大?因为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太多,几乎没有清廉之人,而且他们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担当。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让悲剧不再发生!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9

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说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是为了征服生活。

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这其中满渗的是我复杂的情绪。可是同巴金一样,我相信生活并不是悲剧,因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长河里,总有一股激流是代表着希望的。

巴金通过描写高家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封建势力笼罩下的一幕幕“压迫”与“反抗”的图景。他的笔调因其鲜活细腻而显得真实,在他的文字里,满绘着封建制度残酷、伪善的嘴脸。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最后的威严,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甚至不惜牺牲年轻一代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面对严酷的生活环境,有的人成了无奈的弱者而惨遭迫害,如鸣凤、梅等;有的人顽强地反叛着,为光明生活的道路探索着、奋斗着,觉慧等人便是典型;而另一种在新旧势力夹缝中生存的人,如觉新,他的内心是最痛苦的,他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他也有清醒的头脑,可是面对封建旧势力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服从,而他的“作揖主义”给自己带来的却是一幕幕悲剧的上演。

当看到书中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毁灭时,我有的只是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而并不想去评判任何人的是非,因为生活是这个样子,每个人的生存都不容易。

要生存,就会有压力,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去征服它,与它“搏斗”,而首当其要的,便是与自己抗争。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由以上我提到的三类人的生活方式,我想到了现今人群的三种心态。

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对重重压力和矛盾时,我们的心里往往会有多个自我在相互抗争,其中,聪明的自我会随大流而行,为自身赢取名利,另一个自我会潇洒地反叛,去征服生活,成为生活的主宰,还有一个夹在中间徘徊的自我,如同觉新,这样的自我是最善良的,也是最痛苦的,却是不值得同情的,因此,若要得到救赎,唯一的方式便是把其中的一个自我彻底打败。

虽然现在周遭的生存面貌不同于封建思想肆意时的黑暗社会,没有过多的封建礼教束缚我们,个人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可以为自身钟爱的事业大胆拼搏,可以不顾地位的悬殊与所爱的人相守,等等。可矛盾却总会以变相的方式存在,我想每个遇到过生存或生活困窘的人都曾深有体味,而我用这粗糙的文字又怎能道明,又怎能说尽?到底是与自己抗争,还是与生活抗争,还得我们自己说了才算,不过这其中却容不得丝毫犹豫,果断地选择让一方胜利,便是希望的所在。

生命中的激流时刻都在前进,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就像《秋》里面所提到的,秋过了,会有第二个春天的到来。

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0

暑期中,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爷爷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我感受到了其中描写的美,其中描写的丑。

《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虽然题名非常温馨,但是它却是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刃,在字里行间,你将会读出一份哀叹,一份义愤,一份希望。

在书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高家的上一代人封建、阴险、口是心非、斤斤计较的丑恶嘴脸,与年轻一辈阳光、热爱祖国、批评抨击旧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最欣赏的人物是高觉民,他正直,善良,不像他哥哥那样一味的“作揖主义”,也不像他弟弟那样冲动,而是平时做得规规矩矩,不给人留下话柄,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义正词严的站出来,痛斥他所不能容忍的行为,哪怕是强横的陈姨太也会灰溜溜的逃跑﹔他痛恨旧社会,与好友一起办出《利群日报》,呼吁广大的学生支持新革命,打击旧社会……真是好样的。

遨游在美词佳句中,我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忍,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灼之言,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真正的想法;什么当代大儒,根本不看看他们所做的可耻行径;什么长辈就是对的,看看许多所谓的长辈给他们的孩子树立的榜样。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旧的体制、旧的传统(部分),所以,十月革命覆灭了沙皇,辛亥革命击倒了5000年的帝制。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社会中,不受压迫、不受束缚,虽然如今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美,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1

时隔一个暑假后,终于下决心又陆续从书店把《春》《秋》带回了家。捧着那书,心里好激动埃终于在学校忙里偷闲花了2个星期看完了,意犹未尽埃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家,春,秋”,同学都说不怎么感兴趣,当我很激动地跟他们讲书中情节的时候,他们听得云里雾里的。真想让他们都去看一下啊,当然我极力推荐了,呵呵。下面就回归正题吧。

本以为对觉慧的印象应该是最深的,可没想到到头来却是觉新。或许悲剧人物比较可以抓住读者的心。

总感觉对觉慧的印象自“家”以后就慢慢淡下去了,只是怀有一种欣赏,一种敬佩。大概是因为后来的“春”“秋”里面觉慧不大出现了,或者只是从几封信里面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所以注意力就渐渐地被觉新和觉民引过去了。还有后来出现较多的淑英和淑华。

不明白觉新为什么一直那么懦弱,因为他的懦弱,他又一次失去了心中所爱。慧表姐和梅表姐一样,一样成了封建的牺牲品。明明那么鲜活的一个的生命,转眼就成了烟云。如果觉新可以说出口,如果觉新可以用行动来阻止慧表姐那场悲哀的婚姻,也许慧不会死的那么悲惨,也会有很幸福的生活。我这样讲可能太片面了,我也知道把责任都归给觉新是不对的,毕竟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事实上就连觉民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是觉新呢。可是真的好气愤,气他的没用,气他没有行动,气他的妥协,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尤其是看到海臣突然发病的那一章,我看的心都纠起来了。(本来,我以为海臣会是高家最后的希望,会是觉新最后的依靠,毕竟海臣那么聪明,那么懂事...我甚至读到那儿都不敢往后翻了,就怕看到说海臣死了,可就算再怎么不愿意,还是会看到。看到一个我不想看到的结果——海臣死了。说实话,我很难过,甚至眼泪都在打转了。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巴金先生要这么残忍呢,既然塑造了这么可爱的一个海臣,为什么还要让他死去呢,还那么突然。)觉新一直是那么矛盾的一个人,气愤之余,更多的是同情吧。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子,他的担子本来就比别人重,正如他说的,觉慧和觉民闯祸了,有麻烦的是他。他只会逆来顺受,以至习惯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在我看来是很恐怖的,尤其放在觉新身上看,更是如此。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怜的;一个有思想而不能坚持的人,是可悲的。而觉新,两者皆有。谁能拯救他呢,也许只有他自己和自己挣扎了。

一直盼望着他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看到最后翠环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点点的欣慰吧。虽然翠环以前只是一个丫鬟,可至少有这样一个人真心关心他也是好的,至少他以后不会再是一个人,而且,破除封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两个人,根本不存在身份的差别。关于觉新的将来,书中有这样一句他自己的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也许是可以期待的吧。(前不久看到巴金先生在书中提到,觉新的原型——他的表哥,其实是在要把家春秋给他看之前就自杀死了,很悲惨地死去了。他还提到如果他的表哥能看到这三部书,或许不会那么早的死去......还是很庆幸书中的觉新有一个不算很好的好的结局。)

谈到觉民,应该是羡慕吧,因为他活得那么自由,那么精彩。当然也有为觉新的不平。因为有时候,觉民并不了解他的大哥。而且也因为有觉新,觉民才可以更加的自如。他一直以为自己了解觉新,其实不然。每个人对弱者都会带有一定的同情,但对于亲友之间,仅仅是同情是不够的。为什么觉民不可以再尽一点力呢,或许可以早点把觉新从封建的沼泽中拉出来,不至于看他越陷越深。(也许是带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吧)。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很像觉民。当努力后没有成效的时候,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再执着了,因为觉得就算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还不如花时间去做别的事。人之常情吧!觉民曾很惋惜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哥,你有这种牺牲精神,为什么不用来做点正经事情”。是觉新的悲哀吧,旧家庭的空气已经把他薰得不像一个正常人了。

收起我的个人情感,正视觉民,毋庸置疑,他依旧有很多闪光点。他,有太多幸运了。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拥有心心相印的红颜,拥有充实意义的人生…他比觉新清醒,比觉慧冷静,或许在这三兄弟中,很多人都看好他。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觉民是个有思想的人,所以才不至于在封建旧势力的压迫下屈服。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一个会思考的人,并能够坚持自我,,崇尚真理,即是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他与觉新最大的不同吧。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这即是他与觉慧最大的不同。有人说,在“家”中,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例如,觉慧临走之前请求他关注报社,觉民却犹豫不决,在觉慧的再三请求下才答应。)如果说在“家”中觉民的反抗思想是受觉慧的影响,那么在“春》秋”中,他的思想已经被彻底激发了,少了犹豫,多了果敢。或许也是有觉慧在激励着他吧。

读完“家”的跟同学争论了好久,对于书中觉慧这个人物,我们的意见不一。我同学认为,书中所描写的觉慧不如觉民。觉民勇于争取自己的幸福,而他却让鸣凤最终投湖自荆也许只要他能够坚持,鸣凤就不会死,然而我认为在那一个夜晚,如果觉慧知道鸣凤即将被-迫出嫁,绝对不会让悲剧发生。也许注定要错过,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也只能是遗憾。而且毕竟是在那样一个家庭,独自一人承担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觉慧作为新青年,不可能只顾着自己的儿女情长,他的责任不是只有鸣凤一人。而且,在当时那样的情景下,可以说鸣凤的死是必然的。鸣凤一死,才可以彻底的把觉慧心中反封建的思想全都激发出来,并且没有什么可以顾虑了。文中隐约透露,觉慧曾对琴表姐有所好感,可最终没有向她表露。这一点也是我那同学所批判的。可我觉得也许这才是觉慧明理之处。毋庸置疑,琴是一个出色女性,所以,觉慧对之有所好感也是正常的现象。他明白觉民与之才是一对,所以也努力地为他们俩的事而奔波。自己已经有了遗憾,他不想自己的哥哥也和他一样。

觉慧是属于激进派的吧。好多读者都认为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人。大胆之于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活种,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幼稚之于他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的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 ,没有办法把它解开。不管怎样,觉慧始终是我们的榜样。在现在的社会,或许我们也很需要有像觉慧这样的人才。收起几分激进,大胆做自己想做之事,坚持真理。

很高兴在这激流三部曲中可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性。在书中书所描写的环境下,她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比如琴,淑英,淑珍,程鉴冰….同时也告诉我们幸福真的要靠自己争龋尤其欣赏的是琴。她是觉民的红颜,和觉民一样,她也有自己的思想。在对待觉新问题上,她比觉民多了一份女性特有的温柔,更多的体谅。

回想“家”“春”“秋”里面,似乎每部中都有人死去,“家”里面印象最深的是鸣凤,梅表姐,“春”里面是海臣,慧表姐,其次还有剑云(值得好好说一下);“秋”里面是淑珍,枚.......每次看到有人死去,就感觉特别的压抑,特别的愤恨封建。吃人的礼教,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耗失殆尽了。很庆幸现在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幸福太多了。时而提醒自己应该珍惜,只有懂得珍惜,才能有更加完美的人生。不让自己在遗憾,眼泪中渡过。

其实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好好谈谈的人物,比如淑英,剑云等等。现在的我,阅历不丰的我,谈这个感想肯定有许多幼稚的地方,许多不足的地方,而且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等到许多年以后,我再来重温这激流三部曲,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不一样的体会。相信时间会让我的思想变得成熟。《家》《春》《秋》真的很值得一看!!!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2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大家庭衰败的故事,也是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一交一替冲突中,一群青年挣脱枷锁,奋起抗争的故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年轻人成为了这个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另外一群年轻人和这种“吃人制度”抗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文学是救国的,也是治病的。当我一口气连续读完《家》、《春》、《秋》以后,心中留下的无限的感慨!感叹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感叹当时不满30岁的巴金,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学巨作。

悲痛

“悲痛”似乎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大家都在黑暗中前行无法找到光明的彼岸,压抑的气氛让人窒息!故事在主人公们一个一个离世中展开,这种离世视乎又是这样的顺理成章!梅、惠、瑞钰的离世是源于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她们只能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她们无法抗争,他们的离世留给了人们更多同情的眼泪,而这种悲痛也只能成为亲人回忆中某种酸楚;鸣凤、倩儿的死,是因为阶级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她们曾竭力地抗争,但是这种抗争的力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非常苍白,而她们注定只是这个社会的小插曲,当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自然不再记起;海臣、枚表弟的离世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科技水平的不发达,但最终也是因为人们的愚昧和守旧。应该说他们的死都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所以小说从头到尾控诉着这个吃人的社会和制度。

抗争

“不在沉默中爆发,只有在沉默中死亡”,黑暗是因为黎明来临。对于命运的抗争是这部作品的另外一条主线。觉慧成为了这个家里第一个举起抗争大旗的人物,他放弃了“三少爷”养尊处优的生活,冲破了旧思想和制度的束缚,远走他乡,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接着淑英在哥哥姐姐们的激励和帮助下,通过抗争也挣脱了束缚,投奔了觉慧;觉民为了自己的爱情、自一由和旧家庭作出了顽强的斗争,最终和琴得到了自己幸福;而承担着家庭重任的觉新,一辈子被封建孝道束缚,逆来顺受,无抵抗主义……虽然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但是最后也走上了和父辈抗争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抗争这不合理的思想,不合理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最终迎来一温一暖的春天。

这部书让我深深震撼。在“五四”运动前后,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社会的变革。而先哲曾说过变革总是会经历流血牺牲,觉新们用自己的“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了文明、协和的社会,让我们无须再重复他们的悲痛!

每个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也是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的痕迹。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3

杜甫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反映,更是人们宝贵的财富。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成绩,还能陶冶情操、开拓眼界。读书不但要多读,还要挑好的读。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三本令人感动的书,它们是巴金爷爷的著作《家》《春》《秋》,也就是激流三部曲。

这三本书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封建官宦大家庭里的年轻人渴望自由,但是有很多人太软弱而被那些思想古板的长辈扼杀,最终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逃出了封建魔掌的故事。《家》主要描写了封建家庭的丑恶与不堪和觉慧出走时的坚定,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春》则陈述了淑英从懦弱到决定反抗的过程,使我们对懦弱无能而又刚愎自用的人更加憎恶,通过激昂的语调告诉了我们:只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春天就一定会到来;《秋》是激流三部曲的结尾,整本书的主旨是:生命是无休止的,也没有一个秋天是永远的,有上进心才能让自己生活在健康、自由的世界里,才能创造出更美丽的风景

整个《激流三部曲》的系列饱含了作者巴金对封建社会的厌恶与渴望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感情,有人说它是巴金的自传,但是我觉得不是,这只是他讽刺封建礼教和作揖主义的一个工具,只是他对大家的劝告。在这三本书中,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无情,看到了女子的地位卑微,看到了那些被旧礼教夺去热情、希望甚至生命的人,还看到了那时封建制度的奄奄一息讲述这些故事时,作者用时而平静客观,时而振奋人心,时而怒气冲天,时而欢快愉悦的文字来告诉我们:在自己不赞成的观点或事物面前,我们不能怯懦,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创造出新的火花,人类的文明才能进步。这就是我推荐《家》《春》《秋》的原因,希望大家能喜欢它们,理解它们。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4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这是一部能让我的情绪跟着起伏的作品,很喜欢这部书,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这部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万恶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鸣凤、李瑞珏、钱梅芬、蕙表姐、淑贞这些年轻女性如花的生命。对于一个个善良灵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这些年轻女性逼上了绝路,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自由,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处于这个时代的她们,处于封建制度的她们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长们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相信西医不会治疗内科,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不愿意请西医就诊,我彻底愤怒了。

当我看到蕙表姐已经病得不轻了,郑家坚持不请西医,就连蕙表姐的父亲也不同意,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虚伪的面具下是一个个肮脏的灵魂,这群见死不救的混蛋,读后感《激流三部曲读后感》。蕙表姐去世后连买块地安葬,郑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庙里,而郑家却是忙着续弦,多么可悲。

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寂的孩子需要爱,然而没有人可以给她适当的爱,她只能一个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败,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不愿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些封建家长们,这些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是被自己害死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结局吗?不,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些丰满的生命形象还在继续他们的人生道路。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5

读《家》、《春》、《秋》让你的内心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尔倍受折磨,时儿又满怀信心,不过腐败的事物总归是要消失的。总会有更好的来代替。在困境中一定要坚信美好的事物会到来,一定要满怀信心奋斗到底。

读《家》真的让人感到特气愤,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受旧礼教的毒害就这样离我们而去,然而没有人加以阻止,反抗,只知道愚昧的顺从,只信命,认为人的命是上天安排好的,真让人气愤,梅表姐、瑞玉等人相机死后,属于新主义的觉慧终于气愤的离家出走,开始追寻社会主义,这也是整篇小说光明的开始。

《家》中好多人已经意识到旧礼教的腐败,开始明显的反抗。和觉民一起的那些学生们可是反抗的主力军,他们发表稿子,各类文章唤醒那些愚昧的人,总之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她们的帮助下,淑英逃离了那条黑暗的道路,没有走旧礼教为他准备的路,三爸对她们也是毫无办法,说明他们是正确的,这也为新主义一定能打败旧礼教做了暗示。

在《秋》里面一味信奉“作揖主义”的觉新也在慢慢的改变,也有了走反抗意识的那条路,旧礼教中的大家庭是他非常失望,这些现象也是他不能改变的,那些人是非常自私的,他没有能力扭转这样的局面,是啊!制度该改变了。

这三本书的情节紧紧相扣,表达的思想也越来越高昂,从顺从到反抗,也让我们走了这么长的心理历程,让我们更加了解那时的生活现象,也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一种制度越来越落后,那么一定会有新的更完善的制度来替代,不要愚昧的拥护已经跟不上时代的事物,要不断改变自己是自己永远都适应新的事物、观念。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满怀信心。相信正确的思想、观念一定会被别人认同的。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6

这部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万恶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鸣凤、李瑞珏、钱梅芬、蕙表姐、淑贞这些年轻女性如花的生命。对于一个个善良灵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这些年轻女性逼上了绝路,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自由,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处于这个时代的她们,处于封建制度的她们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长们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相信西医不会治疗内科,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不愿意请西医就诊,我彻底愤怒了。

当我看到蕙表姐已经病得不轻了,郑家坚持不请西医,就连蕙表姐的父亲也不同意,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虚伪的面具下是一个个肮脏的灵魂,这群见死不救的坏人,读后感《激流三部曲读后感》。蕙表姐去世后连买块地安葬,郑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庙里,而郑家却是忙着续弦,多么可悲。

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寂的孩子需要爱,然而没有人可以给她适当的爱,她只能一个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堕落,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不愿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些封建家长们,这些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是被自己害死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结局吗?不,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些丰满的生命形象还在继续他们的人生道路。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7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既然是“世界读书日”我当然就得谈我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感悟。当年巴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是27岁,因为年轻,作品从字里行间,从思想上都透出冲动的激情,字字如血,句句如针,时时刻刻刺痛我的心,让我不停的思考,“我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自己的长篇小说?”

于是,我在1994年26岁创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鸡架山》,十年后我又创作了《山里人》、《妻姐》、《爸、你何苦呢!》、《残垣》,我在《残垣》总序里就写过“中学毕业的那年,当我第一次拿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就好像当年巴老拿到《复活》那本书的心情一样激动、伤感、痛苦与兴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认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必须要通过自己的作品语言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追求,让读者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让读者有一种对人生、命运敢于探索、敢于抗争、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激情和动力,让读者从自己的作品中读到善良、正义,读到主人翁对爱情、生活、人生、事业勇于追求,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我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里获得了我想要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这和巴金当年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年龄有关。我们都处在年轻时代,他在《家》的新版后记里这样写:“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鼓舞的泉源。”“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这就是一个27岁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动力。

从《家》、《春》、《秋》小说人物高觉慧、高觉民、梅表妹、琴、淑华、淑英、瑞珏、海儿的身上看到三十年代中国青年活着的悲惨命运,时间过去了85年,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依然还出现在我眼前,高觉新很爱梅表妹、可他又无奈的娶了瑞珏。爱能融化一切,可是觉新并没有得到他自己应该得到的幸福,梅去了、瑞珏去了、海儿去了,他始终没有勇气面对他自己的人生、爱情、家庭、生活中的不幸留给他的依然是痛苦,觉新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得到幸福,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制度就不允许他有幸福的生活。上一辈人把他们的不幸悄然的压在他们年轻人头上,反抗不反抗又能怎么样?由于高觉新的软弱,他深爱的梅表妹因为婚姻的不幸遗憾的去了,他的妻子因为封建制度礼教难产去了,他深爱的海儿夭折了,面对这一切惨痛的打击,他只能默默的承受、无奈的忍受,然而,高觉慧、高觉民、琴、淑华离家出走了。

读书日了,我再次读《》,心情还是和当年一样疼痛,现在,我和大家分享(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十二章,第344——346页):“琴转述的梅的话又涌上了他的心头:‘多活一天,只是多受一天的罪,倒不如早死了好。’虽然这样的话是从她自己的口里吐出来的,然而看见一个脆弱的可爱的年轻生命的消亡,也不是一件容易忍受的事。他的脑子里一下子来了许多痛苦的和愤怒的思想,他按下自己的激情,冷冷地说了一句:‘看,这儿又有一个牺牲者了!’他知道觉新会听见他的话,而且会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回过头来。他看见觉新的痛苦的眼光落在他的脸上,便自语似的说:‘苦恼还没有完结!还会有更可怕的事情。’这句话也是说给觉新听的。”

觉新走出房门,觉得头有点昏,身子没有力。他连忙提起精神走了几步。他忽然觉得心里有什么热辣辣的东西直往上冒,他极力忍住,但是喉管象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发痒,他终于忍不住咳出一口粘腻的又甜又腥的痰。他无意间把眼光往地上一扫,看见这是一口红红的痰。他好像落在冰窑里似的,身子马上冷了半截。他把手压在胸口上,正打算走回房去。但是他马上又改变了主意。他不作声,默默地用脚把那一口痰拭去,勉强支持着,继续往外面走。”

他心里想:‘梅还会感激我吗?她为了我才到了这个地步,是我害了她的。’他走到她床前。梅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象纸一样地白,额上那一条皱纹显得更深了。她的嘴唇微微张开,好像要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就断了气似的。嘴唇是红的,还有一点血迹,好像已经揩过了,但是没有揩干净。一幅薄被盖在她身上,遮掩了她的手和下半身。

“梅,我来看你了,”觉新低声说了一句,他的眼睛就被泪水迷住了。他心里痛得厉害,他不能不想:‘我们就这样永别了吗?你没有给我留一句话。我为什么不早来?早来我还会看见你的嘴动,还会听见你的声音,还会知道你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暗暗地祷告:“梅,我来了,我在这儿,你有什么未说的话,快说呀,我听得见!”

读巴金的作品,我自己好像活在那个时代,我就是主人公觉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寂寞、痛苦、无奈、软弱,时刻鞭策着我,这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写出的一部优秀的作品,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作家用心灵在倾诉。读到觉慧、觉民、琴,他们那种敢于和封建制度抗争,敢于和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抗,敢于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事业。

“我要想写出自己的长篇小说,就得不断的阅读国内外文学名著,学习国内外每一个作家的写作、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心里描写的技巧。”

读巴金的作品,让我的心灵始终都充满着超时代的气息,给我带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只有阅读大量的国内外优秀作品,认真思考,不断总结,才能写出自己的好作品,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再一次分享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心里感到十分荣幸,希望大家喜欢这部小说,谢谢大家!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8

有人说,人的生命就像一张空白的纸,上面涂鸦着不同色调的块面。有一条线都勾勒着你的轮廓,它随年岁逐渐淡去,又随记忆浮现眼前。

也有人说,旧时代的人们,他们的人生也是一张空白的纸,只是他们没有调色的权利,制度帮他们添上几笔愁云惨淡胭脂粉底的苍白。

然而生命是不会屈服的,然而思想是会觉醒的。看完了“激流三部曲”,我只想说,风能吹走一张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屈服。在那个新与旧交织的年代,有多少血泪可以埋葬青年的渴望与追求。多少青年愤起抗争,反抗家庭,劈开混沌,努力在荆棘中踩出一条路来!他们痛恨那些捍卫者,他们痛恨家庭每一个愚老的生命,不因为他们的血浓于水,而是他们最终的屈服。那些被封建礼教、三从四德所摧残了的花季的少女,她们年轻时的眼泪能哭出一片湘妃竹,而到暮年,她们又不由自主心甘情愿颐指气使地加入到对下一代的摧残之中。跳入湖水的鸣凤,嫁入冯家的婉儿,跳井自杀的淑贞,生命纵使惊艳岁月,那个冰与火的时代,依旧要被命这个字所埋葬。因为命这个字,觉新接受了瑞珏,觉新抛弃了梅芬,觉新相信了除鬼,觉新同意了长辈施加的所有事情,即使他不赞成,他仍唯唯喏喏,用旧礼教安慰自己,用旧思想钳制自己,然而他收获了什么呢?瑞珏因为血光之灾搬进了低矮的屋子,当她忘声呼叫觉新时,觉新又痛苦又悔恨,却又拿旧礼教钳制自己,当梅芬死的时候,他又做了什么昵?他不过在家里张贴着梅画,直到她死后才涌出无限感慨的话……生命只有在失去时才值得珍惜,而得到时却任意挥霍。

在那个吃人的时代,女子前仆后继,终止在小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有人反抗,然而那些曾经洒下泪水的人却正言辞色地劝她们。是的,她们也有青春,她们也有青涩,然而她们的灵魂,早己根深蒂固地被植入所有的程序,她们需要做的,不过确保这些程序稳妥、无差错地传送到下一代人手中。

是的,是该有人反抗了,是该有人牺牲了,是该有人振臂高呼了,愚老的躯体必须进到棺材里去,然而年轻的心灵需要最大限度的跳动,血液里所涌动的,不该只是一腔热血,而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而血液里所褪尽的,不该只是童稚的天真,还应是从骨子里所散发的陈腐的思想!灯光若隐若现,需要有人为它添上生命的灯油,然而它最终点亮的,是几亿人眼中欢欣的火苗呵!

春天是属于我们的,青春真是美好的东西!他们那个年代所唾弃的孔家学问,我们又重拾起来。因为那个时代需要激进,而现在需要反思。那个年代牺牲的所有青年,他们的祖国梦将在我们的身上得以昭显。那个年代的婚姻,那个年代的礼教,我们不仅杜绝,还将它们永远埋葬。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依无靠,浪迹天涯。人亦是群居动物,互相倚靠,共创未来。我们孝,但我们不逆来顺受,我们仁,但我们不事事姑息,我们义,但我们不过激过火,我们信,但我们不任意盲从。

我看到新的土地上站起新的人们,他们的肩膀稚嫩,脸上却带着刚毅的表情,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又想起十年那些立在碎石瓦片上的人们了。他们衣衫褴褛,他们受尽屈折,但他们只要一站,就豪情万丈,气吞山河!

每一个日出都是新的开始,春天是属于我们的,青春给予我们无限的活力,是的,青春真是美好的东西!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19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巴金。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去年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本就是一场悲剧!”

本部书展现了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罪恶、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注重描写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的战争!也更加从一个家庭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腐败,这也是巴金爷爷所渴望创作的一部书的主题。据资料显示,写作《家》时,巴金27岁。书中的人物和他的读者一样年轻,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封教礼仪在崩溃的同时,仍然在摧毁年轻人的生命与青春,这样的悲剧从总体上来说,无疑正在成为过去,但是,他的《家》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他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不断探求中,作品基调热情之著略带悲伤。

《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总而言之,这部书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作品!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20

抗争一直存在,不仅仅是那个年代。

1931年,是抗日的年代;21世纪以来,是抗命运的年代。生于长于父母之手的我们,需要与父母为我们铺好的路抗争;成长在激情与艰苦并存岁月中的长一辈,需要在而立之年还为着国事操一份心献一份力;而逃亡、呐喊于动荡年代的爷爷奶奶们啊,要与即将来临的死亡做斗争。所以在任何一个年代,看任何一本关于抗争的书恐怕都是振奋人心的。

在这三部曲当中,似乎没有我所喜欢的人。克安、克定我是绝不喜欢的,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觉新是软弱的,觉慧是最初光说不练的,觉民是最初选择视而不见的,琴是始终只能安慰却无所作为的,淑贞是怯懦的,淑华是起初无知的,淑英自身是忧愁而不敢言的。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觉新在最后进行了反抗,觉慧早已离家,觉民和琴挽救了淑英的悲剧,淑贞、淑英在那个年代以大户小姐的身份走出了家门,虽然淑贞最后难逃悲惨的结局。在我读来,这些成长可以归结为他们开始抗争,不再陷入对命运的自怨自艾,而是以无畏的姿态向旧社会旧制度说不,说:“春天是我们的。”。

我已到了淑英的年龄,却没有她的千般万种愁思,于是蓦然意识到上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空间封闭而狭隘。我曾听闻女人是物品的论调,我明白母系氏族早已变为父系氏族,也知道在千百年以来不知有多少名人持有这样的态度,但是我恨,我恨为什么女子定不如男,我也恨淑贞那样卑微胆小,我恨她丢不开自己的三寸金莲只顾低头自哀。

或许是我偏执了,她生在那样封建落后的家庭,相夫教子便是她的本分。不,应该还得加两条:公婆在世时,任着他们打骂;自己成了婆婆时,变着法子折磨儿媳。这是她可怜可泣的一生,这是中国数万万女性的一生。她们注定了幼时便要忍受缠足之痛只为将来嫁个好婆家,出嫁后还要忍受公婆丈夫精神与身体上的折磨,可是她们从未想过:“这真的是必须且必要的吗?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吗?”;可是她们从来只抱怨上天何其不公,到头来便百般刁难儿媳一舒心中不快。她们从未想过抗争,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力量从那死人堆里爬出来,可是琴做到了,淑英也做到了。

据说,巴金本想写一个灰暗的结局,但却在读者们的乐观态度中将其改为了合家欢乐的结尾。撇开对读者的尊重不说,我认为这个结尾带给人们以新的希望,没有美好的幻想,何来为之奋斗的力量呢?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21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文章中没有太多优美奢华的词句,我却像像是身临其境地目睹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梦里都是书中人物的命运。

虽说只是读书,却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巨制的电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有细致的勾画。

书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先说一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43·4%,觉民32·1%,而觉新仅有24·5%——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运,而他沉默的性格来自于腐朽的社会礼教。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可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他担负着已故父亲和年迈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爱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赋予他的。我们说批判的应该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那些吃人的礼教,而非觉新沉默的命运。

诚然我不赞同高觉新是封建礼教的傀儡这一说法,但也并不认为他是怎样一个高大的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作文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篇22

寒假里,我读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这部著作讲述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由兴到衰的故事。巴金爷爷用生动细致的语言,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高觉民,出生在富裕的高家公馆。他个性耿直、敢作敢为,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一次四婶嫁祸于他,说他打了她儿子,但觉民是非分明,勇于反驳,不因为别人有威势就服服帖帖;他也很重感情:爷爷给他订婚,但觉民一心爱着琴,极力反对家人给他定的婚事,未果,最后逃婚!可见他对琴的爱多么忠贞不渝!他入报社,办报刊……做别人不敢做、也不可能做的事!他是一个叛逆的人,但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勇于反抗封建社会的英雄!

高觉新,高家的长子。他身为长子,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不敢恨,不敢爱,即使心中有喜欢的女孩——梅,也不敢违抗父命,最终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结了婚。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面带忧郁。他对家人言听计从,不敢像觉民觉慧一样勇于反抗,甘愿做别人的受气包,家里人怎么训斥他,觉新都默默咽下。他被训怕了,因此一遇到什么抵触旧家庭的事他就会心情烦躁。虽然他很懦弱,但却情深意重。看着心爱的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日益枯槁,他心如刀绞。后来,梅因病去世,他参加了梅的葬礼。望着梅那平静的面容,觉新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攫住一样,撕心裂肺的疼。此时的觉新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家庭变故,遭受着一次次的心灵撞击,觉新在分馆前最后一次争吵之时,终于不再唯唯诺诺了,他觉醒了!这一点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觉新,一个失败的人,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也不失为一个男子汉!

合上最后一页,我的思绪还萦绕在故事中,那些纯洁而年轻的心灵让我难以忘怀。巴金的这三部小说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情形:有真情,有虚伪,有嫉妒,有仇恨,它让我们见到了人心的险恶,爱情的忠贞,真诚的温暖……尽管这是虚构的小说,但却生动逼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书中人物的影子。这,难道不正是当前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激流三部曲》这部经典巨著像一股激流,在我心中奔腾着,成为我心中永存的记忆!